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青岛:用文化培育名企方队》对"青岛现象"的本质作了深刻揭示,即青岛之所以名企林立、名牌群生,关键在于狠抓了先进文化的建设,给企业的健康成长和蓬勃发展提供了必需的优质文化的水份、土壤、阳光和养料,为企业的做强做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气候与氛围。青岛的经验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1891年开始建置。1949年6月2日解放。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青岛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已形成以外贸港口、轻纺工业、海洋科研、风景旅游等为特色的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岛先后被国家列为经济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现辖七区五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总人口710.49万人。其中市区面积1102平方公里,人口237.6万人。
我市的企业文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为目标,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发展市场经济、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名牌战略和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坚持"三引导、三结合"的做法,经历了自发借鉴、学习普及和深化提升三个阶段,培育出了以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即发等全国驰名商标为龙头的一批名牌企业和名牌企业家,实现了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带动和促进了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为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推进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注重加强宏观指导与服务,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理论指导。针对企业文化建设不同阶段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先后组织编发了《精神动力之源》、《企业文化简明知识》、《企业文化探索》和《企业文化建设》等书籍,加强理论引导,帮助企业扫清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思想障碍。二是开展咨询引导。我市于2000年成立了由有关领导、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组成的市企业文化建设咨询指导组,加强咨询引导,积极帮助企业探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经常深入到企业进行了现场咨询服务。近几年来相继提炼推出了青岛啤酒集团"酿造美好人生"、青岛热电"暖到家"、青岛崂山商贸中心"利客来"、航务二公司"浇注明天"、青岛电业局"亮出精彩"、海润自来水集团"润万家"等一批服务品牌。三是注重典型示范。在典型的总结推广上,我们重点抓了先进典型的培育和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两个环节,加强典型引导,充分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尤其是在2002年4月,我们抓住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的有力时机,协调市主要新闻媒体和中央、省的一些媒体,对海尔等7个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在全市乃至全国企业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我市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了浓厚舆论氛围。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统帅",是企业行动的"思想指南"。搞企业文化,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体素质来进行。要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就必须与全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与强化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与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结合起来,综合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一是坚持与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突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我们始终引导企业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坚持不懈地把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与我市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如我市在实施名牌战略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企业文化建设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去年底,我市共培育出了100种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其中山东名牌73种。海尔、青啤、双星、海信、澳柯玛、即发先后评为全国驰名商标。在首届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选的57种"中国名牌"产品中,青岛有8种。这些名牌产品及其生产企业不仅成为各行业的排头兵,而且对我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企业文化与我市名牌战略和经济国际化战略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全社会的名牌意识、质量意识和创造名牌的信心和紧迫感。二是坚持与强化企业管理相结合,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采取引导企业发动职工提炼管理理念以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借鉴世界先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以推进企业制度创新、与深化名牌战略相结合以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激发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首届全国质量管理奖评选中,全国仅评上了5家企业,而我市海尔、海信、港务局三家企业榜上有名,占了60%。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三是坚持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创新相结合,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群众性。近年来,我们围绕中央、省、市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整体部署,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相继组织开展了"四爱四树"、"四职教育"、"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振兴企业、迎接新世纪"等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还立足于窗口服务行业的特点,连续多年开展了"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活动,创出了海尔集团"真诚到永远"、交运集团"情满旅途"、公用事业"98111"服务热线、青岛铁路分局"海之情"列车,以及"海滨小金"、"公交张锋"等市级服务名牌,有力地推动了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从去年开始,为引导我市企业进一步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又在全市企业中部署开展了"重发展、重道德、重科技、重管理、重形象,创建学习型企业"的"五重一创"活动,明确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进一步扩大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初步形成了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和良好格局。通过企业文化的创建,目前全市一个创建机关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的热潮,正在全市各行各业蓬勃兴起。
近年来,我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在全面总结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抓住目前全市广大企业正在掀起的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和为实现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新高潮的有利契机,以创建学习型城市为动力,以开展"五重一创"活动为载体,引导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提升企业文化力和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为推进全市企业文化的提升,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工作。
一是继续引导企业经营管理层始终高度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首先是企业家的文化,或者说是企业经营群体的文化。从我市情况看,一些大企业的经营者包括青岛发电厂的领导层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是非常到位的。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还有相当一批经营者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或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是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与国际管理规则接轨的必然选择。深化我市企业改革和发展,不仅需要资金、技术投入的支持力,更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力。因此,我们要继续健全和完善全市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开展优秀企业文化的高层论坛,不断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全面推进我市企业文化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是把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品牌经济紧密结合起来。2002年7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杜世成同志在全市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品牌经济发展。品牌企业是青岛的脊梁,它们不仅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还影响着青岛的未来,要帮助、支持、爱护它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推动其加快发展。要致力于创品牌产品,培育品牌产业,抓好品牌企业"。因此,我们感到要深化提升我市的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就必须与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通过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出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提升企业形象,进而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入世挑战,推动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是把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结合起来。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人追求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健康的、富有生机活力的企业,应该是一个善于不断创新的学习型组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认为"未来唯一的竞争优势是比你的对手具有学习得更快的能力。"为此,我们认为新世纪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在改造传统企业、促进企业转型和培养新型人才上发挥出更大的优势和作用。要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深化提升企业文化的新目标、新追求、新途径。要以尽快的速度引入学习型企业文化提倡的学习力文化、快乐工作文化、创新文化、反思文化、共享文化、速度文化等六大企业文化理念,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管理理念,重新审视修订完善企业文化体系,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在提升职工素质、转变职工观念、促进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四是把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与提高员工参与水平结合起来。一个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需要广大员工的认同,关键还需要广大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实践。企业文化建设要求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参与既要体现在提炼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活动的过程中,更要渗透于员工的岗位责任和本职工作中。而这个"参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组织活动,"参与"的核心是形成全体员工的价值共识,并用实际行动自觉遵守、履行、实践这个价值共识,使精神内核与外在表现相一致;参与过程也不是自发的。企业应该根据各自实际,精心设计载体,创造条件让职工主动参与进来。具体来说,职工的"参与"要提倡自觉性、重视全员性、坚持连续性、增强渗透性,为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同一性的时空条件,引导广大员工从"自在"到"自为",以实际行动共创优秀企业文化。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青岛:用文化培育名企方队》对"青岛现象"的本质作了深刻揭示,即青岛之所以名企林立、名牌群生,关键在于狠抓了先进文化的建设,给企业的健康成长和蓬勃发展提供了必需的优质文化的水份、土壤、阳光和养料,为企业的做强做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气候与氛围。青岛的经验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1891年开始建置。1949年6月2日解放。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青岛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已形成以外贸港口、轻纺工业、海洋科研、风景旅游等为特色的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岛先后被国家列为经济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现辖七区五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总人口710.49万人。其中市区面积1102平方公里,人口237.6万人。
我市的企业文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为目标,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发展市场经济、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名牌战略和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坚持"三引导、三结合"的做法,经历了自发借鉴、学习普及和深化提升三个阶段,培育出了以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即发等全国驰名商标为龙头的一批名牌企业和名牌企业家,实现了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带动和促进了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为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推进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注重加强宏观指导与服务,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理论指导。针对企业文化建设不同阶段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先后组织编发了《精神动力之源》、《企业文化简明知识》、《企业文化探索》和《企业文化建设》等书籍,加强理论引导,帮助企业扫清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思想障碍。二是开展咨询引导。我市于2000年成立了由有关领导、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组成的市企业文化建设咨询指导组,加强咨询引导,积极帮助企业探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经常深入到企业进行了现场咨询服务。近几年来相继提炼推出了青岛啤酒集团"酿造美好人生"、青岛热电"暖到家"、青岛崂山商贸中心"利客来"、航务二公司"浇注明天"、青岛电业局"亮出精彩"、海润自来水集团"润万家"等一批服务品牌。三是注重典型示范。在典型的总结推广上,我们重点抓了先进典型的培育和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两个环节,加强典型引导,充分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尤其是在2002年4月,我们抓住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的有力时机,协调市主要新闻媒体和中央、省的一些媒体,对海尔等7个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在全市乃至全国企业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我市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了浓厚舆论氛围。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统帅",是企业行动的"思想指南"。搞企业文化,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体素质来进行。要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就必须与全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与强化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与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结合起来,综合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一是坚持与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突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我们始终引导企业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坚持不懈地把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与我市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如我市在实施名牌战略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企业文化建设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去年底,我市共培育出了100种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其中山东名牌73种。海尔、青啤、双星、海信、澳柯玛、即发先后评为全国驰名商标。在首届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选的57种"中国名牌"产品中,青岛有8种。这些名牌产品及其生产企业不仅成为各行业的排头兵,而且对我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企业文化与我市名牌战略和经济国际化战略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全社会的名牌意识、质量意识和创造名牌的信心和紧迫感。二是坚持与强化企业管理相结合,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采取引导企业发动职工提炼管理理念以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借鉴世界先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以推进企业制度创新、与深化名牌战略相结合以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激发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首届全国质量管理奖评选中,全国仅评上了5家企业,而我市海尔、海信、港务局三家企业榜上有名,占了60%。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三是坚持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创新相结合,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群众性。近年来,我们围绕中央、省、市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整体部署,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相继组织开展了"四爱四树"、"四职教育"、"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振兴企业、迎接新世纪"等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还立足于窗口服务行业的特点,连续多年开展了"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活动,创出了海尔集团"真诚到永远"、交运集团"情满旅途"、公用事业"98111"服务热线、青岛铁路分局"海之情"列车,以及"海滨小金"、"公交张锋"等市级服务名牌,有力地推动了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从去年开始,为引导我市企业进一步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又在全市企业中部署开展了"重发展、重道德、重科技、重管理、重形象,创建学习型企业"的"五重一创"活动,明确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进一步扩大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初步形成了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和良好格局。通过企业文化的创建,目前全市一个创建机关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的热潮,正在全市各行各业蓬勃兴起。
近年来,我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在全面总结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抓住目前全市广大企业正在掀起的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和为实现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新高潮的有利契机,以创建学习型城市为动力,以开展"五重一创"活动为载体,引导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提升企业文化力和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为推进全市企业文化的提升,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工作。
一是继续引导企业经营管理层始终高度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首先是企业家的文化,或者说是企业经营群体的文化。从我市情况看,一些大企业的经营者包括青岛发电厂的领导层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是非常到位的。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还有相当一批经营者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或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是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与国际管理规则接轨的必然选择。深化我市企业改革和发展,不仅需要资金、技术投入的支持力,更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力。因此,我们要继续健全和完善全市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开展优秀企业文化的高层论坛,不断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全面推进我市企业文化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是把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品牌经济紧密结合起来。2002年7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杜世成同志在全市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品牌经济发展。品牌企业是青岛的脊梁,它们不仅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还影响着青岛的未来,要帮助、支持、爱护它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推动其加快发展。要致力于创品牌产品,培育品牌产业,抓好品牌企业"。因此,我们感到要深化提升我市的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就必须与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通过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出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提升企业形象,进而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入世挑战,推动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是把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结合起来。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人追求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健康的、富有生机活力的企业,应该是一个善于不断创新的学习型组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认为"未来唯一的竞争优势是比你的对手具有学习得更快的能力。"为此,我们认为新世纪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在改造传统企业、促进企业转型和培养新型人才上发挥出更大的优势和作用。要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深化提升企业文化的新目标、新追求、新途径。要以尽快的速度引入学习型企业文化提倡的学习力文化、快乐工作文化、创新文化、反思文化、共享文化、速度文化等六大企业文化理念,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管理理念,重新审视修订完善企业文化体系,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在提升职工素质、转变职工观念、促进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四是把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与提高员工参与水平结合起来。一个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需要广大员工的认同,关键还需要广大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实践。企业文化建设要求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参与既要体现在提炼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活动的过程中,更要渗透于员工的岗位责任和本职工作中。而这个"参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组织活动,"参与"的核心是形成全体员工的价值共识,并用实际行动自觉遵守、履行、实践这个价值共识,使精神内核与外在表现相一致;参与过程也不是自发的。企业应该根据各自实际,精心设计载体,创造条件让职工主动参与进来。具体来说,职工的"参与"要提倡自觉性、重视全员性、坚持连续性、增强渗透性,为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同一性的时空条件,引导广大员工从"自在"到"自为",以实际行动共创优秀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