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论辽朝的政治体制》一文中称:"广平淀即辽后期冬捺钵的通常地点,即潢河、土河汇合处的一片平原,当中京、上京之北。"(见第125页)此说有误。作者援引傅乐焕《广平淀考》之说,将广平淀置于潢河、土河汇合处,即今西(?)木(?)河与老哈河汇合处,这是正确的。但是,说广平淀"当中京、上京之北",就有问题了。辽中京大定府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境内老哈河上游西岸,俗称大明城。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合处,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东北,依方位而言,广平淀是在辽中京的东北,而不是正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论辽朝的政治体制》一文中称:"广平淀即辽后期冬捺钵的通常地点,即潢河、土河汇合处的一片平原,当中京、上京之北。"(见第125页)此说有误。作者援引傅乐焕《广平淀考》之说,将广平淀置于潢河、土河汇合处,即今西(?)木(?)河与老哈河汇合处,这是正确的。但是,说广平淀"当中京、上京之北",就有问题了。辽中京大定府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境内老哈河上游西岸,俗称大明城。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合处,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东北,依方位而言,广平淀是在辽中京的东北,而不是正北。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的历史学家来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自然有一些特殊的感受,一位法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让·布吕阿在巴黎公社100周年时说过:最好的纪念办法莫过于"开辟研究和思考的途径"。这句经验之谈很值得回味,特别对我们这一代几经周折的历史学家来说,更值得深思。"开辟研究和思考的途径",首先要求对我国过去的法国革命史学的演变作一番回顾;其次要求对近十年来法国革命史研究状况进行评估。通过这两方面的考察,我们也许能窥见未来研究和思考的途径。
谭嗣同在1895年的信中提到一位外国传教士"马医士"。同年,唐才常也在他的书信中提到这位"马医师尚德"。历来学者对谭、唐二人认识的这位外国朋友极少注意,对他的生平事迹更是知之不详。马尚德(Alexander M. Mackay)原籍苏格兰人,1891年来华,是英国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汉口分会的传教医师,派驻武昌,1895年脱离伦敦会,继续在武昌行医,1896年病逝,葬汉口外人坟场。马尚德在中国的日子不长,他与伦敦会一波三折的关系,却颇能说明晚清传教事业内部的
在中国古代帝王观的发展史上,《册府元龟·帝王部》的帝王观是个重要标志。它的,内容取材于正史、实录,其编目条理明晰、分类明确,“帝王部”的总序与各类小序言简意赅地归纳了对帝王的建议与要求,体现了宋初士大夫帝王观的主要特点。《册府元龟·帝王部》以古代帝王的行事原则作为当朝统治者处理政事、治理国家的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册府元龟·帝王部》可以看做帝王的治国指针。
1793年3月10日,正当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面临欧洲君主国联合进攻的严峻时刻,法国西部旺代等郡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叛乱。这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对革命政府构成最严重威胁的一场内战。由于参加者以农民为主,它又是革命期间最典型的农民对革命运动的抵抗。对于旺代叛乱的原因,历来有不同说法。本文试图从法国政治与社会现代化的总潮流中考察旺代农民对革命带来的政治变革的态度,以期对旺代叛乱的原因做出新的解释。
社会史与文化史先后在传统史学领地上突兀而起,被认为是近十年我国史学变革的两大标志。与文化史相比较,社会史似乎略显得有几分拘谨。毕竟她还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即使在社会史研究比较发达的西欧、北美,其兴盛也仅始于本世纪的中叶,至今仍充满争议,很难找到一致认同的定义。对刚刚复兴的中国社会史来说,它既要充分关注世界范围内该学科的进展和成功的经验,又必须依据中国社会的特点,作出自我选择,走自己的路。因此,目前应该努力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充分开放的学术讨论环境,从容地思考学科建设的各种方案,以期在沉着中求突破。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发展道路上的重大里程碑。对于刚刚在社会剧变中完成了自我更新的盛唐知识阶层来说,科举制度所带来的,一方面是政治地位的法律确认与社会参与机会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是政治地位的实际下降与社会参与能力的萎缩。这是旧悲剧的尾声,也是新悲剧的序幕。其影响之巨大与深远,不仅可以从知识阶层自身的迅速没落中得到直接说明,而且可以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专制政治的日趋强化与封建文化的日趋畸形中得到间接印证。
社会史是当代中国史学界的一门新兴学科。1986年底,在天津召开了为社会史研究张目的第一届中国社会史研讨会,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心着这门学科的进展,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著,一些专门性的社会史研究机构相继成立,中国社会史研究初步呈现出兴盛的势头。本文围绕目前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参照国外社会史的研究情况,作一简单回顾与前瞻,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效。一、社会史的内涵和阐释
开宝八年冬(975年)宋王朝兴师灭南唐。在押往首都汴京的南唐俘虏中除了李氏宗室外,还有不少朝臣。徐铉就是其中一员。他以年近花甲的老躯入宋,直到七十六岁病死,以贰臣身份仕宋近二十年。由于徐铉是以文学家、文字学家知名,而有关他的政治思想,以及他与同时代士人群体的关系,至今还很少涉及。徐铉以贰臣身份仕宋,当时的士人并无贬责之意,反而把他视为风范人物。如宰相王溥待他一见如故,推诚相交。参知政事李穆说,"吾观江表冠盖若中立有道之士,惟徐公近之耳"。兵部侍郎王祜赞徐铉为"真奇士也"。参知政事李至、苏易简以师友
1988年10月26日至29日,第二届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编辑部、天津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南开大学历史系、山西大学历史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是1986年第一次社会史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盛会。会议主要讨论了社会史的定义、学科内容及其理论方法,中国古代的士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收到的论文还
近年来,经济改革与文化反思的深入,都提出了对中国的国民意识进行深层解析的要求。经济观念是一个民族国民意识深层结构的重要基因,也是物质与精神,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中介。研究经济观念、尤其是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农耕民族的商品经济观念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不仅具有理论和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选择了剖析典型个案,进而展示全貌的研究方法,立足于对具有特殊意义的宋代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