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对受众审美期待的分析入手,以西江千户苗寨民宿中室内软装布艺设计为例,分析了原生态手工布艺在现代设计语境中的“再生”策略。
【关键词】手工布艺;干栏民宿;现代设计;分离;再生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地区的手工布艺,由于具有浓烈的地区标识性,在许多区域性设计中都被优先考虑为基础素材,作为传承地区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布艺制品被移植、复制在各类“民族风”的设计中,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这样的共识下,大家在各种场所对民间手工布艺的应用既理直气壮又自觉理所当然。本文以西江千户苗寨干栏式民宿为例,希望通过对其室内软装布艺设计的一系列思考,分析民族手工布艺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和呈现出的多种审美可能性,为设计厘清思路。
一、设计前对审美期待的分析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和进入阅读状态时,其意识并非空白,而是具有某种世界观、文化背景、社会经验和审美倾向等,这些即构成读者的期待视野”[1],借用接受美学中关于期待视野的理论,在对苗寨民宿中的布艺产品进行设计和陈列之前,对受众的期待视野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做出受众真正需求的设计。
苗寨民宿本身的地域、建筑和室内风格,给予了受众基本的关于社会、历史、审美等方面的信息。西江千户苗寨作为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其建筑属于干栏式建筑的范畴,其内部空间的使用特点之一是上层居人、下层为牲畜或杂物间;特点之二是都有位于房子中央的“火塘”,是平时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因为处于完整的苗族原生态文化体系中,领略中国苗族漫长历史、发展和民俗是消费者对苗寨民宿的重要心理期待。为了让消费者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风民情,同时又满足其对现代生活品质的需求,西江苗寨民宿的室内空间格局多数作了改动,有的部分还保留着火塘等象征性的区域,有的则变化更大,基本按照客栈的功能需求重新进行了室内功能分区,如接待区、休息区、走廊、客房区、公共卫生间、布草间等,即便室内空间布局进行了重新调整,苗族干栏式民居的退堂、“美人靠”、漏花窗、梭窗等典型元素仍然保留着。
苗寨民宿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现代的室内设计结合,让选择苗寨民宿的消费者已经建立一个比较基本的审美期待,这种期待类似于“小而美”——“小是指细分市场,满足某个群体认同的需求;美是细节之处让用户感动,经营方式创新有新意,追求极致,产品、营销、服务等多维度打造最佳客户体验”,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民宿的设计理念,都通过民宿设计呈现的意向表现出来。
那么,在这种“小而美”的期待之下,这个群体的精神需求到底是什么?那些可以让消费者感动的审美细节在哪里?
二、设计中对“再生”策略的思考
诸葛恺先生在总结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和再生的规律时,提到了三个“分离”,即“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分离”“形式与技艺的分离”和“形式与实用性的分离”[2]。 在现代设计语境下,清楚地认识和分析这些“分离”,对后续民间手工布艺的利用和再设计会大有裨益。
(一)不同精神属性解读后的“再生”
“纹必有意,言必吉祥”,这是中国民间传统纹样的重要特点之一,西江苗寨所处的地区位于黔东南,该地区的蜡染、刺绣、布贴(布堆)等传统民间手工艺较为发达,这些手工布艺制品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说它们承载着整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亦不为过。比如说当地蜡染图案中的鸟纹,源于苗族先民把鸟作为本族的图腾,寓意着“族群起源”“谷种起源”等重要象征;“蝴蝶妈妈”的纹样取意为“世间万物是由蝴蝶产下十二个蛋而来”,同样也表达了苗族人对祖先的崇拜和生殖崇拜。蜡染图案中甚至还记录了整个族群迁徙和生活的场景,其中蕴含的除了图案本身的视觉装饰性之外,更重要的似乎是其精神内容。
在当地随处可见的贴布布艺也是如此,在贴布中出现的一些亮片,最初使用的是铜片,铜片反光照到妖魔鬼怪的眼睛,有为小孩辟邪的作用,这些亮片后来改用了市场上价格便宜颜色丰富的塑料片,装饰效果有所变化,但是仍保留着传统寓意。这些手工布艺图案的神话传说、图腾崇拜,有象征意义和吉祥祈福的涵义,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远比色彩、组织结构、制作手法来得更加深刻和震撼。
同时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手工艺布艺,对于当地人而言,其祈福、传承等文化属性尤为重要,但对于其他文化地区的受众而言,审美属性更为重要。如果把这些民间手工布艺“移植”到现代设计当中,难以避免需要正视其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分离。所以在每个人眼中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布艺用品,却有着不同精神层面的解读。
形式与思想内涵分离之后的“再生”,不是强行把原生态的布艺产品形式和它的精神内涵割裂,而是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期待视域,进行更偏向于传统文化属性的設计,或者更偏向于现代审美属性的设计,或是两者兼具。同样的图案,它既是“蝴蝶妈妈”也是美丽的“蝴蝶”,“蝴蝶妈妈”是内涵,“蝴蝶”是形式;同样的亮片,它既是“辟邪”的利器,也是“闪闪亮”的装饰,这些形式和思想内涵的链接或分离是每个“读者”因为社会经验、文化背景等不同,做出的个人解读。
(二)“再生”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
虽然许多人都被苗寨的纯手工布艺制品的精美折服,但不可避免的是,苗寨原生态的手工布艺一旦进入现代设计的语境,自然也变成了现代文化产品的一部分,生产组织形式已由传统民间匠人自发的家庭式手工生产,转变为由手工艺人、产业工人、设计创意人员共同参与的现代机械化生产与手工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在生产组织和生产方式上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狭义来说,民间手工布艺指的是民间人士在闲暇时间自发设计和手工制作的布艺用品,这些用品多为自给自足,并不作为商品售卖,或者制作这些用品的初衷是自用而非商用,它们既是普通的日用品,也可以说是当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旅游产业的开发,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售卖品,而现代机械化生产的加入,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生产进度,新的技术也呈现出新的装饰风格,这是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原本精湛的手工质感变得粗制滥造,造成了手作温度的缺失。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文化产品的对接,现代设计应该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比如对工艺的分析,对装饰风格的体现,如何选择更合适的技术手法完成产品的制作等,这些都是设计中需要规划和处理的部分,这些部分处理好了,“小而美”的布艺设计中美的细节就可以实现了。
(三)跨界应用后的“再生”
原生态的手工布艺作品运用到现代设计语境下的苗寨民宿室内设计中,必然面临着“形式与实用性的分离”。传统的手工布艺有着自己的用途,比如服饰、小孩背带、被子、口水兜等,但是在民宿室内软装设计中需要的布艺产品是门帘、布幔、抱枕、桌布、坐垫等,这种“跨界的”应用自然产生了形式与实用性上的分离。
由于布艺产品的功能发生变化,因此款式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设计师在对款式进行设计的同时,必须对原有的装饰方式、图案组织结构、色彩关系等进行重构。西江苗寨地区的蜡染、布贴等手工布艺有着美的形式,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在现代设计语境下的“再生”,应该拥有更让人惊艳的风貌。其文化传承在其他非布艺类产品中的移植,也是很有效的设计手段,比如室内的瓷砖、墙纸等设计,如果有意识地“跨界”移植原生态布艺中的形式或内涵,在整体设计中相互呼应和佐证,使原生态布艺产品与现代室内设计手法相结合,成为更有效的再生方式。
三、小结
这些再生途径,实际上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案例中不乏有随便弄一弄的布艺“设计”、杜撰的布艺“设计”、歪曲事实的布艺“设计”,比如在某苗寨民宿中出現的“朱雀玄武”图案的蜡染布艺壁挂、粗制滥造的少数民族少女图案的蜡染,这样的设计往小了说是泯灭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往大了说则是对当地文化和受众审美的严重破坏。因此,民宿中的布艺设计,设计师应该担当起传播传统文化、传播美的社会责任来,无论是偏向于传统文化属性还是现代审美属性,都应从传统出发,对原生态布艺的寓意、图形和工艺等进行研究,从而实现传统手工布艺在现代设计语境中的再生。
参考文献:
[1]陈玲玲.论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J].赤峰学院学报,2010(2).
[2]诸葛铠.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J].装饰,2003(4).
作者简介:樊燕(1980-),女,重庆人,硕士,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向业容(1982-),女,重庆人,硕士,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关键词】手工布艺;干栏民宿;现代设计;分离;再生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地区的手工布艺,由于具有浓烈的地区标识性,在许多区域性设计中都被优先考虑为基础素材,作为传承地区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布艺制品被移植、复制在各类“民族风”的设计中,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这样的共识下,大家在各种场所对民间手工布艺的应用既理直气壮又自觉理所当然。本文以西江千户苗寨干栏式民宿为例,希望通过对其室内软装布艺设计的一系列思考,分析民族手工布艺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和呈现出的多种审美可能性,为设计厘清思路。
一、设计前对审美期待的分析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和进入阅读状态时,其意识并非空白,而是具有某种世界观、文化背景、社会经验和审美倾向等,这些即构成读者的期待视野”[1],借用接受美学中关于期待视野的理论,在对苗寨民宿中的布艺产品进行设计和陈列之前,对受众的期待视野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做出受众真正需求的设计。
苗寨民宿本身的地域、建筑和室内风格,给予了受众基本的关于社会、历史、审美等方面的信息。西江千户苗寨作为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其建筑属于干栏式建筑的范畴,其内部空间的使用特点之一是上层居人、下层为牲畜或杂物间;特点之二是都有位于房子中央的“火塘”,是平时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因为处于完整的苗族原生态文化体系中,领略中国苗族漫长历史、发展和民俗是消费者对苗寨民宿的重要心理期待。为了让消费者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风民情,同时又满足其对现代生活品质的需求,西江苗寨民宿的室内空间格局多数作了改动,有的部分还保留着火塘等象征性的区域,有的则变化更大,基本按照客栈的功能需求重新进行了室内功能分区,如接待区、休息区、走廊、客房区、公共卫生间、布草间等,即便室内空间布局进行了重新调整,苗族干栏式民居的退堂、“美人靠”、漏花窗、梭窗等典型元素仍然保留着。
苗寨民宿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现代的室内设计结合,让选择苗寨民宿的消费者已经建立一个比较基本的审美期待,这种期待类似于“小而美”——“小是指细分市场,满足某个群体认同的需求;美是细节之处让用户感动,经营方式创新有新意,追求极致,产品、营销、服务等多维度打造最佳客户体验”,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民宿的设计理念,都通过民宿设计呈现的意向表现出来。
那么,在这种“小而美”的期待之下,这个群体的精神需求到底是什么?那些可以让消费者感动的审美细节在哪里?
二、设计中对“再生”策略的思考
诸葛恺先生在总结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和再生的规律时,提到了三个“分离”,即“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分离”“形式与技艺的分离”和“形式与实用性的分离”[2]。 在现代设计语境下,清楚地认识和分析这些“分离”,对后续民间手工布艺的利用和再设计会大有裨益。
(一)不同精神属性解读后的“再生”
“纹必有意,言必吉祥”,这是中国民间传统纹样的重要特点之一,西江苗寨所处的地区位于黔东南,该地区的蜡染、刺绣、布贴(布堆)等传统民间手工艺较为发达,这些手工布艺制品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说它们承载着整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亦不为过。比如说当地蜡染图案中的鸟纹,源于苗族先民把鸟作为本族的图腾,寓意着“族群起源”“谷种起源”等重要象征;“蝴蝶妈妈”的纹样取意为“世间万物是由蝴蝶产下十二个蛋而来”,同样也表达了苗族人对祖先的崇拜和生殖崇拜。蜡染图案中甚至还记录了整个族群迁徙和生活的场景,其中蕴含的除了图案本身的视觉装饰性之外,更重要的似乎是其精神内容。
在当地随处可见的贴布布艺也是如此,在贴布中出现的一些亮片,最初使用的是铜片,铜片反光照到妖魔鬼怪的眼睛,有为小孩辟邪的作用,这些亮片后来改用了市场上价格便宜颜色丰富的塑料片,装饰效果有所变化,但是仍保留着传统寓意。这些手工布艺图案的神话传说、图腾崇拜,有象征意义和吉祥祈福的涵义,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远比色彩、组织结构、制作手法来得更加深刻和震撼。
同时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手工艺布艺,对于当地人而言,其祈福、传承等文化属性尤为重要,但对于其他文化地区的受众而言,审美属性更为重要。如果把这些民间手工布艺“移植”到现代设计当中,难以避免需要正视其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分离。所以在每个人眼中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布艺用品,却有着不同精神层面的解读。
形式与思想内涵分离之后的“再生”,不是强行把原生态的布艺产品形式和它的精神内涵割裂,而是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期待视域,进行更偏向于传统文化属性的設计,或者更偏向于现代审美属性的设计,或是两者兼具。同样的图案,它既是“蝴蝶妈妈”也是美丽的“蝴蝶”,“蝴蝶妈妈”是内涵,“蝴蝶”是形式;同样的亮片,它既是“辟邪”的利器,也是“闪闪亮”的装饰,这些形式和思想内涵的链接或分离是每个“读者”因为社会经验、文化背景等不同,做出的个人解读。
(二)“再生”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
虽然许多人都被苗寨的纯手工布艺制品的精美折服,但不可避免的是,苗寨原生态的手工布艺一旦进入现代设计的语境,自然也变成了现代文化产品的一部分,生产组织形式已由传统民间匠人自发的家庭式手工生产,转变为由手工艺人、产业工人、设计创意人员共同参与的现代机械化生产与手工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在生产组织和生产方式上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狭义来说,民间手工布艺指的是民间人士在闲暇时间自发设计和手工制作的布艺用品,这些用品多为自给自足,并不作为商品售卖,或者制作这些用品的初衷是自用而非商用,它们既是普通的日用品,也可以说是当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旅游产业的开发,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售卖品,而现代机械化生产的加入,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生产进度,新的技术也呈现出新的装饰风格,这是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原本精湛的手工质感变得粗制滥造,造成了手作温度的缺失。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文化产品的对接,现代设计应该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比如对工艺的分析,对装饰风格的体现,如何选择更合适的技术手法完成产品的制作等,这些都是设计中需要规划和处理的部分,这些部分处理好了,“小而美”的布艺设计中美的细节就可以实现了。
(三)跨界应用后的“再生”
原生态的手工布艺作品运用到现代设计语境下的苗寨民宿室内设计中,必然面临着“形式与实用性的分离”。传统的手工布艺有着自己的用途,比如服饰、小孩背带、被子、口水兜等,但是在民宿室内软装设计中需要的布艺产品是门帘、布幔、抱枕、桌布、坐垫等,这种“跨界的”应用自然产生了形式与实用性上的分离。
由于布艺产品的功能发生变化,因此款式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设计师在对款式进行设计的同时,必须对原有的装饰方式、图案组织结构、色彩关系等进行重构。西江苗寨地区的蜡染、布贴等手工布艺有着美的形式,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在现代设计语境下的“再生”,应该拥有更让人惊艳的风貌。其文化传承在其他非布艺类产品中的移植,也是很有效的设计手段,比如室内的瓷砖、墙纸等设计,如果有意识地“跨界”移植原生态布艺中的形式或内涵,在整体设计中相互呼应和佐证,使原生态布艺产品与现代室内设计手法相结合,成为更有效的再生方式。
三、小结
这些再生途径,实际上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案例中不乏有随便弄一弄的布艺“设计”、杜撰的布艺“设计”、歪曲事实的布艺“设计”,比如在某苗寨民宿中出現的“朱雀玄武”图案的蜡染布艺壁挂、粗制滥造的少数民族少女图案的蜡染,这样的设计往小了说是泯灭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往大了说则是对当地文化和受众审美的严重破坏。因此,民宿中的布艺设计,设计师应该担当起传播传统文化、传播美的社会责任来,无论是偏向于传统文化属性还是现代审美属性,都应从传统出发,对原生态布艺的寓意、图形和工艺等进行研究,从而实现传统手工布艺在现代设计语境中的再生。
参考文献:
[1]陈玲玲.论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J].赤峰学院学报,2010(2).
[2]诸葛铠.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J].装饰,2003(4).
作者简介:樊燕(1980-),女,重庆人,硕士,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向业容(1982-),女,重庆人,硕士,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