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校共育就是一项双向循环、相互配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教育活动,是一个系统性、完整性的教育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团结和谐的教育力量,切实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爱与责任是创建和谐家校共育的基石
爱与责任是教育关系互动、和谐的保障,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更是取得家长信任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杜鹃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执著,更要具备“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怕麻烦、不惧艰辛,用爱与责任架起一座家校沟通的桥梁,包容学生,体会家长的难处,多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抱着付出必有回报的信念。让家长在内心感受到教师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从而相信教师、支持教師。家长认可教师,和谐的家校共育就奠定了基石。
例如,笔者曾教过一名叫小吴的学生。开学不久,笔者发现他经常以身体不适为由请假不来上课,每次都是一位自称是吴姓大哥的人打电话来替他请假。笔者觉得不妥,便向他的家长了解情况。原来,小吴的父母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忙于工作,平时小吴跟年迈的奶奶在一起。自称是小吴大哥的男青年是他的邻居,而这位邻居已入社会,没有稳定工作,喜欢上网。小吴旷课时就是跟他在一起上网玩游戏。小吴的父亲跟笔者说:“老师,今后您不要批假给他,我不在家,他再旷课,你替我叫他回来上课。”听了家长的话,笔者意识到要想转化小吴,家长的态度也应纠正,要让小吴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家校共育才能有效教育好小吴。笔者一方面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一有空,便找小吴聊,和他分析上网的危害。一旦发现他没来上课,及时和家长联系,一起将他找回来。经过共同努力,小吴能按时上学了、学习也认真了。笔者及时表扬他,向他的家长反馈小吴在校的良好表现,家长也改变了看法,更关心小吴了。一学期过去后,小吴懂事了,彻底改掉了旷课玩游戏的不良习惯,成为一个尊师守纪的好学生。
二、尊重是创建和谐家校共育的重要纽带
家长与教师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肩负着教育好学生的重任。教师和家长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需要讲究艺术,不卑不亢,谦虚谨慎,营造和谐气氛,这样才可以缩短双方的距离,家长才会畅所欲言。首先,家长们都是成人了,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能把家长当作学生一样来对待。指责只会引起家长对教师的反感,心理上对教师的不认同,导致情绪上对教师的思想抵触,行动上的配合就有了难度。其次,家长与教师有共同的教育对象,家长与教师之间不存在身份的差异,地位的高低,家长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友好、合作的关系。教师只有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家长,才能获得家长的信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笔者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始终以朋友的身份与家长交流。每次谈话时,笔者总是对家长说:“我们从互不相识到今天倾心交谈,是一种缘份。我很珍惜,我们之间不应该是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而是朋友与朋友的关系,教育好你的孩子是我的职责。”
三、创建和谐家校共育的关键是赢得家长的信任
教师用真情能赢得家长的信任。笔者曾处理过一例学生打架的事件,由于学生小张性格冲动,失手把学生小李的左手打伤了,伤势比较重。经调查,整个事件的责任完全在小张。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笔者对小李及其家庭的安抚自不必说,而对于小张,更加关注。事情发生后,小张就意识到了错误的严重性,小张的母亲也第一时间赶到了医院。在与小张的母亲沟通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小张与其父亲关系紧张,母亲一直为他担心。看着小张的母亲焦虑、无助、孤单的身形,笔者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教育之本在于“治病救人”,而非逞一时惩戒之快。因此,笔者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说服了小李家长,将问题的解决朝着为两个孩子的长远发展着想、负责,给小张改正错误的机会。笔者用真情和负责任的态度感动了双方家长,成功协调和解了此次纠纷。事后,专门召开主题班会,帮助班级学生正确认识事件,又多次与小张的母亲取得联系,和她商量一起做小张的思想工作,每一次的交流甚至细致到该对小张说什么话、怎么说。最终,笔者用真情感动了家长,得到了家长的信任,学校与家庭实现了成功合作。
四、换位思考是创建和谐家校共育的决定因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富有哲理的话语告诫我们遇事要“换位”思考,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只考虑到自己,有时更应该把自己放在家长的角度上。从家长的认识和看法这个角度去思考如何对待学生,怎样看待学生所犯的错误要摸清家长的心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哪个家长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哪个家长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试想一下,当我们被人指责,会觉得有失颜面。家长更是如此,当我们当着家长的面训斥学生,数落学生的不是,他们的心情不是一样吗?我们总是说学生怎样不好,家长怎样不配合,笔者认为,这对家长也是很深的伤害。我们要尝试换一种方式,换一种谈话角度。
五、家校互动是创建和谐家校共育的有效保障
传统模式的家长会缺乏家校的互动性,一般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家长如同学生一样坐在下面听教师讲一两个小时,家长们没有足够参与发言的机会;有的家长会甚至成为后进生的“批评教育大会”,这些学生的家长都不愿参加家长会,这样就达不到真正的家校共育。事实上,家长会是家长和教师交流教育心得、更新家长教育观念的好机会。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形成教育学生的家校合力。
例如,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全员参与学校的听课活动,参与家长评教活动,对学校提合理的意见或建议;组织家长参加孩子、学校举办的“手拉手、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邀请家长积极参加亲子互动节目;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各类比赛活动当评委,或直接参加节目等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家长的亲身参与、评价,不仅了解了学校、学生的整体情况,更进一步为教师们提供了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的机会,让教师与家长之间有一座和谐的桥梁。
总之,相信家校携手、形成和谐的家校合力,学生会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爱与责任是创建和谐家校共育的基石
爱与责任是教育关系互动、和谐的保障,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更是取得家长信任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杜鹃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执著,更要具备“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怕麻烦、不惧艰辛,用爱与责任架起一座家校沟通的桥梁,包容学生,体会家长的难处,多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抱着付出必有回报的信念。让家长在内心感受到教师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从而相信教师、支持教師。家长认可教师,和谐的家校共育就奠定了基石。
例如,笔者曾教过一名叫小吴的学生。开学不久,笔者发现他经常以身体不适为由请假不来上课,每次都是一位自称是吴姓大哥的人打电话来替他请假。笔者觉得不妥,便向他的家长了解情况。原来,小吴的父母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忙于工作,平时小吴跟年迈的奶奶在一起。自称是小吴大哥的男青年是他的邻居,而这位邻居已入社会,没有稳定工作,喜欢上网。小吴旷课时就是跟他在一起上网玩游戏。小吴的父亲跟笔者说:“老师,今后您不要批假给他,我不在家,他再旷课,你替我叫他回来上课。”听了家长的话,笔者意识到要想转化小吴,家长的态度也应纠正,要让小吴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家校共育才能有效教育好小吴。笔者一方面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一有空,便找小吴聊,和他分析上网的危害。一旦发现他没来上课,及时和家长联系,一起将他找回来。经过共同努力,小吴能按时上学了、学习也认真了。笔者及时表扬他,向他的家长反馈小吴在校的良好表现,家长也改变了看法,更关心小吴了。一学期过去后,小吴懂事了,彻底改掉了旷课玩游戏的不良习惯,成为一个尊师守纪的好学生。
二、尊重是创建和谐家校共育的重要纽带
家长与教师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肩负着教育好学生的重任。教师和家长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需要讲究艺术,不卑不亢,谦虚谨慎,营造和谐气氛,这样才可以缩短双方的距离,家长才会畅所欲言。首先,家长们都是成人了,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能把家长当作学生一样来对待。指责只会引起家长对教师的反感,心理上对教师的不认同,导致情绪上对教师的思想抵触,行动上的配合就有了难度。其次,家长与教师有共同的教育对象,家长与教师之间不存在身份的差异,地位的高低,家长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友好、合作的关系。教师只有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家长,才能获得家长的信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笔者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始终以朋友的身份与家长交流。每次谈话时,笔者总是对家长说:“我们从互不相识到今天倾心交谈,是一种缘份。我很珍惜,我们之间不应该是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而是朋友与朋友的关系,教育好你的孩子是我的职责。”
三、创建和谐家校共育的关键是赢得家长的信任
教师用真情能赢得家长的信任。笔者曾处理过一例学生打架的事件,由于学生小张性格冲动,失手把学生小李的左手打伤了,伤势比较重。经调查,整个事件的责任完全在小张。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笔者对小李及其家庭的安抚自不必说,而对于小张,更加关注。事情发生后,小张就意识到了错误的严重性,小张的母亲也第一时间赶到了医院。在与小张的母亲沟通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小张与其父亲关系紧张,母亲一直为他担心。看着小张的母亲焦虑、无助、孤单的身形,笔者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教育之本在于“治病救人”,而非逞一时惩戒之快。因此,笔者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说服了小李家长,将问题的解决朝着为两个孩子的长远发展着想、负责,给小张改正错误的机会。笔者用真情和负责任的态度感动了双方家长,成功协调和解了此次纠纷。事后,专门召开主题班会,帮助班级学生正确认识事件,又多次与小张的母亲取得联系,和她商量一起做小张的思想工作,每一次的交流甚至细致到该对小张说什么话、怎么说。最终,笔者用真情感动了家长,得到了家长的信任,学校与家庭实现了成功合作。
四、换位思考是创建和谐家校共育的决定因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富有哲理的话语告诫我们遇事要“换位”思考,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只考虑到自己,有时更应该把自己放在家长的角度上。从家长的认识和看法这个角度去思考如何对待学生,怎样看待学生所犯的错误要摸清家长的心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哪个家长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哪个家长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试想一下,当我们被人指责,会觉得有失颜面。家长更是如此,当我们当着家长的面训斥学生,数落学生的不是,他们的心情不是一样吗?我们总是说学生怎样不好,家长怎样不配合,笔者认为,这对家长也是很深的伤害。我们要尝试换一种方式,换一种谈话角度。
五、家校互动是创建和谐家校共育的有效保障
传统模式的家长会缺乏家校的互动性,一般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家长如同学生一样坐在下面听教师讲一两个小时,家长们没有足够参与发言的机会;有的家长会甚至成为后进生的“批评教育大会”,这些学生的家长都不愿参加家长会,这样就达不到真正的家校共育。事实上,家长会是家长和教师交流教育心得、更新家长教育观念的好机会。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形成教育学生的家校合力。
例如,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全员参与学校的听课活动,参与家长评教活动,对学校提合理的意见或建议;组织家长参加孩子、学校举办的“手拉手、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邀请家长积极参加亲子互动节目;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各类比赛活动当评委,或直接参加节目等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家长的亲身参与、评价,不仅了解了学校、学生的整体情况,更进一步为教师们提供了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的机会,让教师与家长之间有一座和谐的桥梁。
总之,相信家校携手、形成和谐的家校合力,学生会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