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把握意象的两种方法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chen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是文学海洋中璀璨的明珠。它们是一种以高度精练的艺术语言负载着深厚诚挚感情的文学样式,表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精神品格,更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审美内容。解读诗歌绝非易事。在教学中,我发现诗歌的意象是学生难于把握的,学生答题时经常要点不齐或答非所问,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个人心得,浅谈鉴赏诗歌意象的两种方法。
  一、 巧借想象丰富意象
  意象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诗贵含蓄,诗人在作品中很少简单直露地展现诗歌意象,而总是将它融于细腻含蓄的描写中,给读者一个再创造的空间。所以,鉴赏诗歌的意象时,就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去描述诗歌的意象,培养他们结合自身体验解读诗歌的意象,引导他们巧妙地借助想象出的诗歌所描绘的色彩音乐丰富诗歌的意象。如品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指导学生把“明月照松林”“清泉流岩石”“浣女归竹林”“鱼舟下荷塘”等景物用淡雅的色彩描绘出来,山中秋雨过后黄昏的迷人景色跃然纸上,学生就不难体会空明宁静又充满勃勃生机的诗境和诗人隐居山林闲适自怡的心境了。王维的《鸟鸣涧》也许更能表达作者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和谐与深远幽邃。诗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聆听大自然鸟语清脆啁啾的音韵和鸣唱,我还别出心裁地用古典名曲《空山鸟语》训练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因为音乐能提高学生的感知觉悟能力,巧妙地运用古曲可以帮我们举重若轻地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打通个人心智的障碍,学习不同领域的大师们如何借助形象来表达意象的。
  操作过程如下:让学生认真倾听一支古曲,听完第一遍时,揣测它的曲名,分享心中的感悟。
  [播放《空山鸟语》录音,几声清脆悦耳的鸟叫传出来]
  播完后,引导学生揣测曲名,把学生的意见写在黑板上:
  鸟——(叫)(啼)(鸣)(唱)(曲)(调)(声)(语)(歌)
  提示:通过比较,用“语” 字最好,因为这不仅令人想起“鸟语花香”这个成语,而且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赋予了鸟儿们一种灵性,更使人赏“心”悦“耳”。
  引导:鸟儿们在哪里“语” 呢?笼子里吗?
  [把学生想出的各种答案写在黑板上]
  (森林)(山上)(青山)(绿山)(深山)
  提示:山的范围比森林宽广,同学们想到了“山”,这里思路是对的,但还没有准确讲出这座山的特点。如果山上有虎啸、狼嚎、狮吼,你们能听见这动人的鸟语声吗?那“山”前应加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再次把学生补充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静山)(寂山)(幽山)(空山)
  提示:“静山”“寂山”和“幽山”,基本上能概括出山的特点,但“静” “寂”与“幽”说得太直白了,缺乏含蓄。而“空”字不仅能够反映出山林的寂静空旷,而且暗含作者的归隐情怀。这与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善纳形象捕捉意象
  在叙事诗中,人物描写较突出,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各种表现去归纳概括人物的形象。
  粤教版高一新教材《氓》《孔雀东南飞》和《琵琶行》刚好塑造了三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要了解这三个女性形象就必须要把握她们的表现(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以琵琶女为例,我让学生分组预习讨论后,自己归纳,效果很好。见下图所示:
  在解读和欣赏《琵琶行》这首诗歌时使用这种方法就容易把握白居易所塑造的琵琶女形象。正是这位尝尽人间冷暖,看透世态炎凉又饱经风霜,沦落天涯的风尘女子引起了诗人强烈的共鸣,他既为这位被损害、被侮辱的弱女子落泪,也为自己的不公平遭遇而难过、愤懑。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更触动了我们善感的情怀。
  这种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因为和把握小说、散文中人物形象是一样的,所以学生操作起来就非常容易,也不容易出差错。象这类型的诗歌还有《静女》中的“静女”的形象,《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氓》中的“弃妇”的形象,《登高》中诗人自我的形象等。
  善纳形象捕捉意象的方法还可以用于借“物”抒情言志诗,如: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1. 请你用两、三个词语概括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梧桐树形象的主要特征。
  2. 诗人为什么要以“孤桐”作为本诗的标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灵活地用增加修饰语来解题,如在诗中按顺序找出描写形容“桐”的词语,然后按“……的桐”的格式表达出来,“孤”或“孤高”“不屈”“虚心”“弥壮更阴”等,经过认真思考,进一步概括为描写了“孤高、寂寞、顽强、虚心、奉献”的桐的形象。
  在解答完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诗人王安石决不是为写桐而写桐,而是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孤桐的形象来抒发自己作为一个杰出的改革者却不被人理解的孤寂(或曰天才都是寂寞的)之情。
  这类型的题目还有以杜甫的《孤雁》作分析: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1.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2. 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用想象描述的技巧来解题,即充分调动形象思维去丰富所描述的形象,调动各种知识经验去认知、理解作品中的内容。颔联用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这只孤雁的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虽然形单影只,虽然道路辽远,但孤雁从不放弃,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和勇敢。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万变不离其宗”,在解答完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诗人杜甫决不是为写雁而写雁,而是用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孤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和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诗歌中的形象转化为意象,介绍和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是很重要的,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烘托、映衬、对比、渲染、象征等。这些表现手法犹如一座桥梁使形象顺利地过渡到意象,也如化学催化剂一样,使形象成功地转化成意象。
  学习那些极富音韵美、意境美又极富想象力、情感表现力的古典诗歌,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分析文章写作技巧、抒情方式或解剖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等内容上。古诗人借想象把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透过美的形象折射出美的意象,我们同学再借想象,把古典诗歌中的艺术美和形象美通过再现而展示出来,使美的感知内容得到补充,再上升为精神、情感的交流和共鸣。即在充分把握古典诗歌中表现的声、色、形、光、影、象的基础上,再深刻地领悟古典诗歌所阐发的言、情、志、气、韵、境、风、神、思等美学意象,从而实现诗歌鉴赏从再现到创造的飞跃——飞进诗歌的殿堂。
其他文献
超低容量喷药是近代植物保护中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将高浓度的杀虫药剂,通过特制的超低容量喷头进行喷洒的方法。近几年来,我国一些省区的林业科研单位和生产部门,积
一、选择易于学生接受的民族音乐作为学生的欣赏教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及感情1.听赏各地区的民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 First, the choi
现在是午夜1点。白天一直在念叨“白小珊”三个字,但一直没有动笔。因为我认为,描述这样一个女子,只有在静寂的午夜,在散发着君子兰味道的卧室,泡上一杯香茗,才适合下笔。 I
据印度《橡胶局通报》1976年13卷3期报道,印度橡胶研究所在实验室用纸盘生物鉴定法,测定了几种杀菌剂对防治橡胶绯腐病的效果。单用或与石油剂混用,1000ppm剂量的TMTD(二硫
红铃虫是南方棉区的主要害虫,彭泽棉区常年因此损失产量一、二成,大发生年损失二、三成以上。从红铃虫年中消长规律看,历年都是第三代虫口密度激增,为害严重,进入越冬的虫口
目的 探讨沙苑子及其复方制剂的抗衰老作用。 方法 二级昆明雌性小鼠 136只 ,体重 18~ 2 2 g ,按随机表分为沙苑子组、复方沙苑子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衰老模型组。沙苑子
华东地区水稻白叶枯病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现场会议,十月六日至十二日由南京农学院、江苏省农科院主持下,在温州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华东地区六省(市)和湖南、湖北、广东三省
在印尼棉兰农园研究所,曾进行幼龄胶园除茅试验。试用了四种内吸转移除莠剂即茅草枯、杀草强、镇草宁和2.2.3.3—四氟丙酸。单施或混施,一般施二次。结果表明,施2.2.3.3—四
稻瘿蚊在我区近两年已上升为重要的水稻害虫,1976年只在局部县、社发生,1977年则在许多县、社普遍而严重地为害中稻和晚稻.计中稻受害标葱率20%以上的占全区中稻面积的78%,
包装材料和容器是一种寿命周期很短的商品,尤其是“用过即扔”的一次性包装物,瞬间即由商品变成垃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包装废弃物填埋或焚烧后所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