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2010年分别评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区至今,由文化部评选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共计8家,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共计7家。但是,在全国范围内,以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为名的园区数量目前已高达上万家。产业园区不计其数,而其中真正能做到文化产业集聚的却不足5%。在“贴政绩金”、“卖地产钱”的巨大诱惑下,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伴随而来的项目泛滥、特色不明、综合配套平台不完善、研发活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如何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如何建立有效的文化产业园区管理机制等问题引发了社会热议。带着这些问题,《经济》记者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文化产业管理博士后高宏存副教授。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把握禀赋资源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及“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牢牢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加快文化改革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才能实现文化长远保存和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地走访、考察,高宏存发现,很多文化产业园区只是“圈地为园”,仅仅认为空间的集合就构成了文化园区。高宏存指出,正是因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导致我们依旧沿袭传统的制造业经济、高新技术等模式,这一问题亟待解决。文化产业园区应由空间的聚集转换为产业的聚集,它不仅是一个生产的空间,更是一个集文化消费、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活空间。人们沿袭过去的发展制造业的传统思路,导致“挂羊头卖狗肉”,以发展文化产业之名,行圈地之实。
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把握禀赋资源更是当务之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文化产业园既传承了文明,又节约了资源。遥想当年,我国山东济南可谓“海内皆名士”,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历史名城。1992年,世界仅有的哥特式火车站“远东第一站”被夷为平地。无独有偶,始建于1906年的英国驻济南总领事馆也于前不久被强行拆除。原有资源正在被破坏,逐渐消失。可是比照国外,作为英国著名港口城市的利物浦,就充分传承了既有文脉——破旧的轮船改造为咖啡厅、废弃的工厂改造为独具特色的博物馆都很好地诠释了“变废为宝”的理念。
文化产业园区种类繁多,在把握禀赋资源的时候,也应掌握因“园区”而异的原则。高宏存介绍,不同的产业园区基本有以下类型:一,资源依托型文化产业园区,特别是生态型文化产业园区,比如:张家界、丽江、曲阜、平遥等。高宏存曾实地走访的贵州雷山千户苗寨就是典型的生态型文化产业园区。千户苗寨本是以村落为主、中国苗族最集中居住的地方。现经开发,千户苗寨已成为集文化旅游、生态保护、度假休闲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生态博物馆,对资源的依托不言而喻,因为这是“活态”的文化展示。2006年,国家民族博物馆也在此成立分馆。在中国,类似这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数不胜数。二,创意引领型文化产业园区。此类文化产业园区虽涉及文脉的传承,但已通过功能的转换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这类资源经过独特的创意催化后,重塑新生,却还存在对既有文化内容的继承性。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死海”——四川遂宁,过去本来是以工业为目的的盐池,现经创意之笔将其打造为中国的“死海”。三,非继承文脉型。高宏存介绍,中国横店影视集团就是在荒芜之地上,建立起的一个完备的产业链条,不仅向人们提供电影拍摄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并且本身也已经参与到电影内容的生产中。
促进主导产业与多业融合
主导产业,即文化产业园区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指那些产值占比居多,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园区发展都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来说,主导产业如同“名片”。在园区成立之初,主导产业的明确更是对吸引相关企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多业融合,更是形成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必不可少的条件。
文化产业园区有企业主导、政府主导之分,主导产业的形成也因“政、企”主导而异。以企业为主导,即嵌入式文化产业园区,是企业自发形成后由政府介入提供服务与帮助,这类文化产业园区对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求较高,即在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园区之前,主导产业已经形成,随之相关企业逐渐融入其中,形成文化产业园区,比如北京的小吃名街——簋街,即自发形成餐饮集聚。
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园区是由政府主导、规划并搭建平台,即在政府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后,确定主导产业,随之吸引相关企业,形成文化产业园区。高宏存指出,只有明确主导产业才能凸显竞争优势,并吸引更大、更多的产业集聚。
同时,主导产业与其相关配套设施也应确定适当比例。高宏存介绍,北京曾存在一些园区,命名之后就消失了,比如:北京市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文化产业经济区之一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制造基地,该园区自命名以来,由于没有形成集聚效应,而且园区中各个企业之间毫无关联,没有形成整合效应,不久便消失在公众视野中。在北京,主题明确、空间功能有效转换的园区不胜枚举。北京的后海,过去是一个居民生活的封闭空间。后因文化主题的注入,后海已变成一个休闲、娱乐、商业的空间,完成由封闭变开放、由个人居住变商业场所的空间。高宏存指出,后海同时也改造了当地的整体文化氛围,最终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集聚区、旅游景点,甚至“城市名片”。“任何一个地区,哪怕只是一个村落,都是一个生活单元,不能将文化产业园区仅仅看做生产制造基地”,高宏存说,“我们老批评珠三角,尤其是富士康,把人当成零件,把整个工厂作为一个生产的流水线,这不符合人文、资本管理的趋势。”
多业融合、经济功能的辐射与带动不能仅仅局限于园区内,而是要突破园区,在它所属的城市发挥经济、产业转型的作用。这一方面,高宏存认为广州市的TIT创意园表现突出:“该园区不仅完成了自身的产业升级,而且对整个城市经济布局的开发、变化都有带动作用。”为实现这一点,TIT将骨干企业与相关中小企业的协同作用发挥出来,真正实现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密切合作。高宏存告诉《经济》记者:“集中于产业链的不同层面、不同阶段,都要明确、专业化分工,并在产业链的统领下将统一服务关联起来,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产业集聚、形成具有竞争性的产业集群。”今年,一部红及全球的《泰坦尼克号》,由福克斯、派拉蒙两家影视公司斥资2.5亿美元共同出品。同时,为两家影视集团服务的专业性中小企业也高达2600多家,这种分工协作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
多种产业相配合,主导产业发挥溢出效应、带动效应,随后形成创意城市,这才能使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政府适度管理
加强引导作用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将严格控制在10家左右,同时,文化部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设立了退出机制。这可视为我国为文化产业园区管理机制迈出的一大步。高宏存认为,这一举措是“站在国家的层面上,对既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一种规范与激励。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也是对其他园区的警示,即有了名之后并不是一劳永逸,而要不断完善、加强管理”。
近十年来,虽然我国文化经济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但是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规范还未出台一个统一的规定,只有文化部针对本部所属文化产业类型所设定的管理办法。此外,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命名混乱,命名单位众多,比如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文化产业的村镇、中国民俗学会、中华文化促进会等都在命名。“政府主管部门应协调相关行业部门形成合力,创建更好的机制。”高宏存建议。
“目前,管理形态单一、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园区居多。这样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产业园区尚未脱离政府,依旧由政府包办。”高宏存指出。政府在介入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过程中,也应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园区是产业行为,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在参与评定第四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过程中,高宏存认为吉林东北亚文化创意园是发挥龙头企业、市场主导的优秀典型实例。他建议,我国应大力发展市场化园区,政府为园区的发展提供空间,而在空间聚集方面,仅发挥一些引导作用。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把握禀赋资源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及“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牢牢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加快文化改革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才能实现文化长远保存和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地走访、考察,高宏存发现,很多文化产业园区只是“圈地为园”,仅仅认为空间的集合就构成了文化园区。高宏存指出,正是因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导致我们依旧沿袭传统的制造业经济、高新技术等模式,这一问题亟待解决。文化产业园区应由空间的聚集转换为产业的聚集,它不仅是一个生产的空间,更是一个集文化消费、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活空间。人们沿袭过去的发展制造业的传统思路,导致“挂羊头卖狗肉”,以发展文化产业之名,行圈地之实。
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把握禀赋资源更是当务之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文化产业园既传承了文明,又节约了资源。遥想当年,我国山东济南可谓“海内皆名士”,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历史名城。1992年,世界仅有的哥特式火车站“远东第一站”被夷为平地。无独有偶,始建于1906年的英国驻济南总领事馆也于前不久被强行拆除。原有资源正在被破坏,逐渐消失。可是比照国外,作为英国著名港口城市的利物浦,就充分传承了既有文脉——破旧的轮船改造为咖啡厅、废弃的工厂改造为独具特色的博物馆都很好地诠释了“变废为宝”的理念。
文化产业园区种类繁多,在把握禀赋资源的时候,也应掌握因“园区”而异的原则。高宏存介绍,不同的产业园区基本有以下类型:一,资源依托型文化产业园区,特别是生态型文化产业园区,比如:张家界、丽江、曲阜、平遥等。高宏存曾实地走访的贵州雷山千户苗寨就是典型的生态型文化产业园区。千户苗寨本是以村落为主、中国苗族最集中居住的地方。现经开发,千户苗寨已成为集文化旅游、生态保护、度假休闲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生态博物馆,对资源的依托不言而喻,因为这是“活态”的文化展示。2006年,国家民族博物馆也在此成立分馆。在中国,类似这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数不胜数。二,创意引领型文化产业园区。此类文化产业园区虽涉及文脉的传承,但已通过功能的转换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这类资源经过独特的创意催化后,重塑新生,却还存在对既有文化内容的继承性。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死海”——四川遂宁,过去本来是以工业为目的的盐池,现经创意之笔将其打造为中国的“死海”。三,非继承文脉型。高宏存介绍,中国横店影视集团就是在荒芜之地上,建立起的一个完备的产业链条,不仅向人们提供电影拍摄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并且本身也已经参与到电影内容的生产中。
促进主导产业与多业融合
主导产业,即文化产业园区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指那些产值占比居多,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园区发展都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来说,主导产业如同“名片”。在园区成立之初,主导产业的明确更是对吸引相关企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多业融合,更是形成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必不可少的条件。
文化产业园区有企业主导、政府主导之分,主导产业的形成也因“政、企”主导而异。以企业为主导,即嵌入式文化产业园区,是企业自发形成后由政府介入提供服务与帮助,这类文化产业园区对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求较高,即在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园区之前,主导产业已经形成,随之相关企业逐渐融入其中,形成文化产业园区,比如北京的小吃名街——簋街,即自发形成餐饮集聚。
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园区是由政府主导、规划并搭建平台,即在政府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后,确定主导产业,随之吸引相关企业,形成文化产业园区。高宏存指出,只有明确主导产业才能凸显竞争优势,并吸引更大、更多的产业集聚。
同时,主导产业与其相关配套设施也应确定适当比例。高宏存介绍,北京曾存在一些园区,命名之后就消失了,比如:北京市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文化产业经济区之一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制造基地,该园区自命名以来,由于没有形成集聚效应,而且园区中各个企业之间毫无关联,没有形成整合效应,不久便消失在公众视野中。在北京,主题明确、空间功能有效转换的园区不胜枚举。北京的后海,过去是一个居民生活的封闭空间。后因文化主题的注入,后海已变成一个休闲、娱乐、商业的空间,完成由封闭变开放、由个人居住变商业场所的空间。高宏存指出,后海同时也改造了当地的整体文化氛围,最终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集聚区、旅游景点,甚至“城市名片”。“任何一个地区,哪怕只是一个村落,都是一个生活单元,不能将文化产业园区仅仅看做生产制造基地”,高宏存说,“我们老批评珠三角,尤其是富士康,把人当成零件,把整个工厂作为一个生产的流水线,这不符合人文、资本管理的趋势。”
多业融合、经济功能的辐射与带动不能仅仅局限于园区内,而是要突破园区,在它所属的城市发挥经济、产业转型的作用。这一方面,高宏存认为广州市的TIT创意园表现突出:“该园区不仅完成了自身的产业升级,而且对整个城市经济布局的开发、变化都有带动作用。”为实现这一点,TIT将骨干企业与相关中小企业的协同作用发挥出来,真正实现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密切合作。高宏存告诉《经济》记者:“集中于产业链的不同层面、不同阶段,都要明确、专业化分工,并在产业链的统领下将统一服务关联起来,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产业集聚、形成具有竞争性的产业集群。”今年,一部红及全球的《泰坦尼克号》,由福克斯、派拉蒙两家影视公司斥资2.5亿美元共同出品。同时,为两家影视集团服务的专业性中小企业也高达2600多家,这种分工协作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
多种产业相配合,主导产业发挥溢出效应、带动效应,随后形成创意城市,这才能使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政府适度管理
加强引导作用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将严格控制在10家左右,同时,文化部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设立了退出机制。这可视为我国为文化产业园区管理机制迈出的一大步。高宏存认为,这一举措是“站在国家的层面上,对既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一种规范与激励。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也是对其他园区的警示,即有了名之后并不是一劳永逸,而要不断完善、加强管理”。
近十年来,虽然我国文化经济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但是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规范还未出台一个统一的规定,只有文化部针对本部所属文化产业类型所设定的管理办法。此外,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命名混乱,命名单位众多,比如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文化产业的村镇、中国民俗学会、中华文化促进会等都在命名。“政府主管部门应协调相关行业部门形成合力,创建更好的机制。”高宏存建议。
“目前,管理形态单一、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园区居多。这样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产业园区尚未脱离政府,依旧由政府包办。”高宏存指出。政府在介入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过程中,也应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园区是产业行为,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在参与评定第四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过程中,高宏存认为吉林东北亚文化创意园是发挥龙头企业、市场主导的优秀典型实例。他建议,我国应大力发展市场化园区,政府为园区的发展提供空间,而在空间聚集方面,仅发挥一些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