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由于农村软环境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滞后性、非直观性及产生变革的复杂性,容易导致人们思想的忽视,而软环境对经济发展又具有某种程度的决定作用,本文分析了农村软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 软环境 新农村 制约 硬因素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亿万农民依靠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农副产品短缺时代的结束,农民生活也逐步从温饱走向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新农村硬环境建设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展示规划科学、建设有序、文明清洁的良好态势;硬环境表现为物质形态,它与经济活动结合后会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直观性。新农村软环境建设就是要注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农民自制组织的建设,提高農民的市场意识、民主意识、法律观念和自治能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协调发展软环境本身是无形的,作用于经济活动产生的效益具有滞后性、非直观性,产生的变革具有复杂性,致使有的基层政府和群众注重硬环境的建设,忽视了软环境的改善。而好的软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它也是改善硬环境的必要条件,硬环境为新农村构造框架,软环境为新农村增添灵魂。改善软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最终目标之一。
1.我国农村软环境存在的问题
1.1农民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小农意识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再加上计划经济的枷锁把人们的思想禁锢在有限的范围内,缺乏创新观念。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限制其开放思维和多种经营发展,思想观念仍然束缚在农业上,思想不够解放,尽管已进入市场的农民收入大大提高,但大多数农民仍不敢进入市场,认为有吃、有穿、有住就可以了,不考虑进一步的发展;有些农民则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见识少,没有闯市场的经验,只能隔岸观火;还有些农民“怕”字当头,怕辛苦、怕吃亏、怕竞争、怕丢面子。总之,他们把自己关在市场大门之外。
1.2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所进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规模小,户际之间的联系少,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使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都很低。农村市场的不成熟,农户的小规模经营是当代农民走向市场的主要障碍。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垄断经营,行政机构对市场的不规则干预,市场信息系统不完善,价格信号扭曲,基层政府信息服务的不到位,使农民很难进行科学的生产决策。而农民生产经营上的互相模仿,同一地区往往“同耕、同收、同售”,加剧了市场波动的程度,农产品供给弹性大,而需求弹性却很小,农业的弱质性更加突出。
1.3政府职能理解偏差,法制化程度低。
政府职能应该是如何确保生产要素、经济资源按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工农业与城乡之间对等流动,充分发挥农业、在工业化、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然而受“左”的思想和“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之间形成封闭、内部的自我循环,政府促进城乡要素与资源的反常流动,造成农村资金、原材料、技术、人才的大量流失,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及时分化和转移,各项事业得不到充分发展。目前,政府已经认识到走出“二元经济”,发展市场的重要性,但具体行动时没把农业和农村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主要围绕计划生育、招商引资、项目管理等进行,没有抓好农民走向市场的各种服务、培育农村和农产品市场以及对农村市场的宏观调控工作,基层违法违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农村制度建设滞后,农民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权利受到侵害时,只能忍气吞声,不敢抗争,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2.改善农村软环境的措施
2.1提高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塑造新型农民。
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应变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总和,这是农民适应市场竞争,进行开拓创新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发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的保证。提高农民素质,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并通过政策引导、先进带动、社会参与等措施,使农民主动学科学、学技能。一是扎扎实实地抓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严格控制适龄儿童的辍学率,扩大高中阶段教育。二是重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搞好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在农民中深入开展学文化、学科学活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分门别类地开设文化补习班、养殖班、种植班、经济班等。
2.2改进农村各项政策,加强法制化建设。
首先,地方各级政府组织要在国家法律、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地情况的各项制度法规,用来规范各级政府和农民的行为,对于那些不切实际、无法操作的条文坚决予以取缔。其次,要建立一支由农民代表参加的行政执法队伍,对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确保法规的公正性,不求人人懂法,但求人人信法。再次,要加强宣传力度,各项政策法规要及时向农民宣传,重要的政策要以文件形式传达到每家每户,村里重大事情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应向村民公开。加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使农民自觉守法护法,建立起法制化的新农村。
2.3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
农村基层政府对农村经济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不利于市场环境的培育。从上层建筑看,促进基层组织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推进村民自治、加强民主建设、完善农村管理体制就是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乡镇政府一定要强化其服务职能,真正做到多扶持、少干预,多保护、少歧视,以优质的服务,促进农村经济更快发展。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等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培育农村经济主体,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扶持主导产业,组建农村民营经济企业集团,引导农民走向市场三是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支持中介组织的发展,建立规范的信息引导机构,及时准确地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资源信息、科技信息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维护公平竞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确保农民的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地位。
2.4深化体制改革,适应农村发展新要求。
一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的途径,要让产业化和农民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农村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大流通、开放型的统一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消除部门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市场良性运行所需要的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扩大规模经营,提高科技含量,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交易费用。二是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彻底改变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不合理现状,促进农民阶层的分化,提高城市化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叶敬忠,《新农村建设中的多元化现实》,《中国农村观察》,2007.6.
[2]刘俊杰,《析农民增收的新路径》,《理论前沿》,2008.
(作者单位:中共临江市委党校)
【关键词】 软环境 新农村 制约 硬因素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亿万农民依靠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农副产品短缺时代的结束,农民生活也逐步从温饱走向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新农村硬环境建设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展示规划科学、建设有序、文明清洁的良好态势;硬环境表现为物质形态,它与经济活动结合后会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直观性。新农村软环境建设就是要注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农民自制组织的建设,提高農民的市场意识、民主意识、法律观念和自治能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协调发展软环境本身是无形的,作用于经济活动产生的效益具有滞后性、非直观性,产生的变革具有复杂性,致使有的基层政府和群众注重硬环境的建设,忽视了软环境的改善。而好的软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它也是改善硬环境的必要条件,硬环境为新农村构造框架,软环境为新农村增添灵魂。改善软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最终目标之一。
1.我国农村软环境存在的问题
1.1农民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小农意识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再加上计划经济的枷锁把人们的思想禁锢在有限的范围内,缺乏创新观念。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限制其开放思维和多种经营发展,思想观念仍然束缚在农业上,思想不够解放,尽管已进入市场的农民收入大大提高,但大多数农民仍不敢进入市场,认为有吃、有穿、有住就可以了,不考虑进一步的发展;有些农民则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见识少,没有闯市场的经验,只能隔岸观火;还有些农民“怕”字当头,怕辛苦、怕吃亏、怕竞争、怕丢面子。总之,他们把自己关在市场大门之外。
1.2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所进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规模小,户际之间的联系少,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使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都很低。农村市场的不成熟,农户的小规模经营是当代农民走向市场的主要障碍。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垄断经营,行政机构对市场的不规则干预,市场信息系统不完善,价格信号扭曲,基层政府信息服务的不到位,使农民很难进行科学的生产决策。而农民生产经营上的互相模仿,同一地区往往“同耕、同收、同售”,加剧了市场波动的程度,农产品供给弹性大,而需求弹性却很小,农业的弱质性更加突出。
1.3政府职能理解偏差,法制化程度低。
政府职能应该是如何确保生产要素、经济资源按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工农业与城乡之间对等流动,充分发挥农业、在工业化、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然而受“左”的思想和“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之间形成封闭、内部的自我循环,政府促进城乡要素与资源的反常流动,造成农村资金、原材料、技术、人才的大量流失,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及时分化和转移,各项事业得不到充分发展。目前,政府已经认识到走出“二元经济”,发展市场的重要性,但具体行动时没把农业和农村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主要围绕计划生育、招商引资、项目管理等进行,没有抓好农民走向市场的各种服务、培育农村和农产品市场以及对农村市场的宏观调控工作,基层违法违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农村制度建设滞后,农民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权利受到侵害时,只能忍气吞声,不敢抗争,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2.改善农村软环境的措施
2.1提高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塑造新型农民。
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应变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总和,这是农民适应市场竞争,进行开拓创新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发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的保证。提高农民素质,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并通过政策引导、先进带动、社会参与等措施,使农民主动学科学、学技能。一是扎扎实实地抓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严格控制适龄儿童的辍学率,扩大高中阶段教育。二是重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搞好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在农民中深入开展学文化、学科学活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分门别类地开设文化补习班、养殖班、种植班、经济班等。
2.2改进农村各项政策,加强法制化建设。
首先,地方各级政府组织要在国家法律、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地情况的各项制度法规,用来规范各级政府和农民的行为,对于那些不切实际、无法操作的条文坚决予以取缔。其次,要建立一支由农民代表参加的行政执法队伍,对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确保法规的公正性,不求人人懂法,但求人人信法。再次,要加强宣传力度,各项政策法规要及时向农民宣传,重要的政策要以文件形式传达到每家每户,村里重大事情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应向村民公开。加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使农民自觉守法护法,建立起法制化的新农村。
2.3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
农村基层政府对农村经济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不利于市场环境的培育。从上层建筑看,促进基层组织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推进村民自治、加强民主建设、完善农村管理体制就是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乡镇政府一定要强化其服务职能,真正做到多扶持、少干预,多保护、少歧视,以优质的服务,促进农村经济更快发展。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等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培育农村经济主体,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扶持主导产业,组建农村民营经济企业集团,引导农民走向市场三是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支持中介组织的发展,建立规范的信息引导机构,及时准确地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资源信息、科技信息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维护公平竞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确保农民的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地位。
2.4深化体制改革,适应农村发展新要求。
一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的途径,要让产业化和农民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农村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大流通、开放型的统一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消除部门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市场良性运行所需要的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扩大规模经营,提高科技含量,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交易费用。二是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彻底改变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不合理现状,促进农民阶层的分化,提高城市化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叶敬忠,《新农村建设中的多元化现实》,《中国农村观察》,2007.6.
[2]刘俊杰,《析农民增收的新路径》,《理论前沿》,2008.
(作者单位:中共临江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