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两个转折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教育工作出现了两个发展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家庭教育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研究认为,中国家庭教育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标志是1980年第一个家庭教育团体—北京市家庭教育学会成立。15年后到1996年,全国妇联、教育部颁布第一个家庭教育五年计划,即“九五”计划,其后3年配套颁布了《家长学校工作意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检查评估,标志着政府出面承担起主导家庭教育工作的责任。这是家庭教育发展中第一个转折点,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从此,家庭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政府主导、行政管理的发展轨道。
第二个转折点,从1996年起历经16年,以2012年家庭教育“十二五”规划为标志,家庭教育工作的发展由“重点发展”转变为“普及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家庭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完善基本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提升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和指导服务水平。”以上三个方面目标,其核心是“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我认为,提出这个目标,是全国妇联七部委对家庭教育三十多年发展态势的一个判断,即三十多年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主要建在省、市两级,广大农村的服务空白较多。这种主要在城市等重点地区发展的倾向,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要转变到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这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由局部转向城乡全覆盖的历史性转变。“十二五”规划的这个战略性决策,又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家庭教育未来发展的格局,需要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我们已达成“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共识,即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为主体、企业参与,这种三方互动合作的格局。这就是现代社会三大组织支柱,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发挥作用。因此,社会组织、民间社团在家庭教育领域里,是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的,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将来,还有第三个转折点,大概到“十三五”甚至“十四五”,在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后,要由“数量基本全覆盖”转变为“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为主”的新阶段。
“家庭文化”重在传“道”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对人类真正的研究不是人的研究,而是文化的研究。”可以说,对家庭教育真正的研究不是“教育”的研究,而是文化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文化是家庭教育的灵魂。
家庭教育,实质上是“家长教育”,是“双亲教育”。教育家长什么?或者说,给予家长什么?我认为,有两个层面,一个是“道”,另一个是“术”。实践中,教授的更多的往往是“术”,即教育子女的方法、窍门和技巧。如孩子做作业拖拉怎么办?这是家长的需要,家庭教育工作应当满足这种需要。但是,家庭教育工作不应当停留在这种需要上,而应当“引领”家长。“引领”家长关注和认识家庭教育的“道”,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中国的家庭无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这不应当视为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如早上孩子上学时,中国的家长会说:孩子,到学校好好听老师的话!西方的家长却说:小约翰,今天到学校给老师提两个好问题!还拍一下孩子的屁股,以示加油。诺贝尔奖获得者犹太人布朗在文章中写道:“我的父母一直鼓励我自己提出疑问;我的外祖父经常问我们: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同?”这—问,孩子就要注意观察,注意想问题了。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智力教育方面,中国家庭关注的是“好好听老师的话”,学好老师教给的知识。西方家庭关注的是提出问题、观察能力。这是中西方“家庭文化”又一重大差异。正如物理学家劳厄所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这大概是西方家庭在智力教育方面信奉的价值取向,是不同于中国的家庭教育之“道”。
家庭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家庭教育的“道”,而不是“术”。实际上,家庭教育的方法、技巧这些“术”,是很个性化的,因人而异,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只有关注和认识家庭教育的“道”,大“道”成大“器”,才能培养出“道德、智慧和幸福”的子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教育工作出现了两个发展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家庭教育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研究认为,中国家庭教育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标志是1980年第一个家庭教育团体—北京市家庭教育学会成立。15年后到1996年,全国妇联、教育部颁布第一个家庭教育五年计划,即“九五”计划,其后3年配套颁布了《家长学校工作意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检查评估,标志着政府出面承担起主导家庭教育工作的责任。这是家庭教育发展中第一个转折点,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从此,家庭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政府主导、行政管理的发展轨道。
第二个转折点,从1996年起历经16年,以2012年家庭教育“十二五”规划为标志,家庭教育工作的发展由“重点发展”转变为“普及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家庭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完善基本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提升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和指导服务水平。”以上三个方面目标,其核心是“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我认为,提出这个目标,是全国妇联七部委对家庭教育三十多年发展态势的一个判断,即三十多年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主要建在省、市两级,广大农村的服务空白较多。这种主要在城市等重点地区发展的倾向,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要转变到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这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由局部转向城乡全覆盖的历史性转变。“十二五”规划的这个战略性决策,又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家庭教育未来发展的格局,需要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我们已达成“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共识,即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为主体、企业参与,这种三方互动合作的格局。这就是现代社会三大组织支柱,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发挥作用。因此,社会组织、民间社团在家庭教育领域里,是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的,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将来,还有第三个转折点,大概到“十三五”甚至“十四五”,在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后,要由“数量基本全覆盖”转变为“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为主”的新阶段。
“家庭文化”重在传“道”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对人类真正的研究不是人的研究,而是文化的研究。”可以说,对家庭教育真正的研究不是“教育”的研究,而是文化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文化是家庭教育的灵魂。
家庭教育,实质上是“家长教育”,是“双亲教育”。教育家长什么?或者说,给予家长什么?我认为,有两个层面,一个是“道”,另一个是“术”。实践中,教授的更多的往往是“术”,即教育子女的方法、窍门和技巧。如孩子做作业拖拉怎么办?这是家长的需要,家庭教育工作应当满足这种需要。但是,家庭教育工作不应当停留在这种需要上,而应当“引领”家长。“引领”家长关注和认识家庭教育的“道”,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中国的家庭无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这不应当视为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如早上孩子上学时,中国的家长会说:孩子,到学校好好听老师的话!西方的家长却说:小约翰,今天到学校给老师提两个好问题!还拍一下孩子的屁股,以示加油。诺贝尔奖获得者犹太人布朗在文章中写道:“我的父母一直鼓励我自己提出疑问;我的外祖父经常问我们: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同?”这—问,孩子就要注意观察,注意想问题了。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智力教育方面,中国家庭关注的是“好好听老师的话”,学好老师教给的知识。西方家庭关注的是提出问题、观察能力。这是中西方“家庭文化”又一重大差异。正如物理学家劳厄所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这大概是西方家庭在智力教育方面信奉的价值取向,是不同于中国的家庭教育之“道”。
家庭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家庭教育的“道”,而不是“术”。实际上,家庭教育的方法、技巧这些“术”,是很个性化的,因人而异,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只有关注和认识家庭教育的“道”,大“道”成大“器”,才能培养出“道德、智慧和幸福”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