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小 格局大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一带一路” 为契机,近年来有关中西交通史的研究层出不穷,学术界对于文化交流这一问题的认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相形之下,普通读者对于中西交流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丝绸之路”的概念。如何及时地向一般读者介绍学术新动向并启发有益的思考,也成为学者在进行研究之余需要思考的问题。程方毅这本小书以为大众熟知的故事为切入点,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展现了历史上东西文化频繁的交流,同时也在学术普及化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对普通读者来说,此书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全书共九章,每一章的主题都是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故事人物:从中国本土的孙悟空、二郎神到西方的塞壬、灰姑娘。这些熟悉的人物能让普通读者快速代入自己的知识,并随着作者生动的笔触开启新的领域。比如第三章以蟠桃为引子,联系到大家熟知王母娘娘,并进一步引入学界关于西王母和汉代神仙思想的讨论。又如第二章从人人皆知的孙悟空出发,过渡到印度神猴哈奴曼,通过对两者的对比介绍了长期争论的学术话题,也丰富了读者对孙行者的认识。作者选取的切入点既不晦涩也不艰深,但由此代入讨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达到了相当的广度。于读者而言,看到自己熟知的人物事物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应该也是一种意外之喜吧。
  读者掩卷之后,想必自身关于中国和西方的概念也会因此书修正不少。而这,也正是这本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正如作者所说,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所联结的东西方并非仅仅“几匹布”的经济往来,每一个个人,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这些人和物在丝路上移动、碰撞和交融不仅成就了亚欧大陆一个个兼容并蓄的辉煌文明,也让以上所提及的故事传说在各个地区广泛流传。近代以来不断强化的民族国家及东西之隔在历史上和文化上反而是模糊和可穿越的。我们认为来自欧洲的灰姑娘的故事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酉阳杂俎》;而被认为是经典本土人物的孙悟空则显示出与印度神猴哈奴曼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社会常见的狮子形象源于域外奇珍;而现在更具有异域特色的大象在上古则在中原大量存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通过这些有认同感的例子,相信读者也更能理解东西文化交流对我们自身的影响。
  作者并没有止步在展示中西交流的个案:贯穿各个章节的不仅有让我们惊叹的联系,还有作者关于这些联系如何得以发生的讨论。第一章作者在分析了塞壬和中国人首鸟身像的相似之处之后,过渡到甘英出使大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后汉书》和《晋书》相关记载的仔细分析,提出海妖的故事可能是通过波斯传入中国。这样一来,东海与地中海之间巨大的地理鸿沟就通过亚历山大的东征,安息帝国的中间人角色,以及甘英的出使连结起来。看似无关的两个形象其实有着更深层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通过超乎我们想象的跨区域的交流实现的。考虑到横跨亚欧大陆距离之远,人力财力消耗之巨,这种间接的多主体分段式的联结可能是“丝绸之路”上交流和贸易的主要方式——商队或者个人往往只完成部分旅程,在中转站把物资托付给可以完成下一段旅程的主体。另一方面,历史上亦有更加直接的沟通,第四章对狮子的论述就是这类联系的代表。作者提到,尽管狮子在中国社会十分常见,但是这一物种却并非产自中国。那么它们是从哪里,又是如何到达中国的呢?作者给出的解释是中亚西亚的国家对中国的朝贡。这种朝贡作为政府行为能够保证长途运送珍奇异兽的可能性,但同时这样耗费巨大的行为无法长期持续存在,只有在中原王朝有足够威慑力的时期,狮子的朝贡才有其必要性。作者为每一件事物,每一个故事所勾勒出的历史背景无疑为我们理解古代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上下文的语境。
  诚然,交流和接触并非结果和重点,而是新一波文化现象萌发的开始。书中所提到的几乎每一个例子都是杂交性(hybridity)的个案。比如末章灰姑娘的母题在世界各地都广为流传,但是在各个地区,故事的细节和道具都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都是本土特征的反应。又如“曹冲称象”和“盲人摸象”的故事最初都来源于佛经,但是经过长时期的流传和本土化的改造,我们甚至意识不到其与佛经本身的关联。关于佛教的传入及本土化也是值得单独提出的。无论是西游记的故事,二郎神的特征还是曼陀罗的传入都与佛教东渐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作者细致的抽丝剥茧,读者也得以一窥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文学创作甚至世俗生活深刻的影响。
  此书的一大特点是跨学科的综合论述。首先,作者扎实的历史学基础为此书的成形提供了可信的框架,文中引述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既有官方正史,亦有民间的文学作品,且取舍得当,详实又不拖沓。更值得称许的是,作者对印度、波斯以及西方古典材料的掌握也十分到位。也正是作者世界史的学术背景让其处理起中西交通这一题目时游刃有余。同时,作者也展现了相当的语言学功底,书中对狮、象、兕觥名称的考证充分又不失趣味,尤其是甲骨文中象形文字的带入让读者能够形象地感知,同时也让古文字这一艰深的领域消失了距离感。另外值得肯定的是书中大量图像资料的引用以及作者细致的图像学分析,不仅是论证有力的支持,也为此书的可读性加分不少。作者在处理各类型材料的时候做到了有机的结合,这不单适用于科普类写作,对于学者的专攻研究也有相当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丝路所联结的中西交通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我们的认识也只有在综合各类材料并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取得相应的突破。
  在旁征博引之余,作者也提醒了那些习惯于有确定结论的读者:在很多时候,学术研究并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无法确定灰姑娘的故事起源于欧洲、中国抑或是印尼;我们也不知道二郎神的第三只眼是来源于佛教、拜火教还是婆罗门教的神祗。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探求的过程来得比结论更为重要;而对于读者来说,接受不同的假说,并认可结论的不唯一性也是个人知识论上的进步。作者在书中多次对学术史的回顾也进一步诠释了问题的探索而非问题的解答才是知识进步的动力。无论是宋代金石学家对兕觥的复原,还是20世纪初关于孙悟空和哈奴曼的争论,都是上千年的学术传统不断挑战与更新自我的缩影。
  (作者系纽约大学亚洲艺术与考古学博士候选人)
其他文献
今天,我们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徐迟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表达我们对徐迟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徐迟,原名徐商寿,1914年10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南浔小镇。1996年12月13日,在武汉同济医院,徐迟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最后的夜空,享年82岁。  徐迟的一生,熊熊燃烧着激情、智慧和才华,在诸多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富于探索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诗人,是优秀的翻译家,更是成就卓著的报告文学作家,
今年4月,本是同根生的上海、西安、西南、北京和台湾新竹等五所交通大学,都将庆贺自己120年的华诞。对正以争创世界一流为目标的中国大学来说,需要也能够从这五所名校的发展历程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壹  1896年,正是甲午丧师、马关签约、中国被迫割地赔款的第二年,在“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怆和屈辱之中,洋务派大员盛宣怀由天津海关道调任设于上海的铁路总公司督办,继上年在天津创办近代第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诞生是中文印刷业数百年来的惊世之笔。它以“光和电”代替了“铅与火”,使汉字印刷术整整告别了一个时代。与我们身边这场印刷业的二次革命休戚相关的一个名字,就是王选。  王选是50年代就求学继而就任于燕园的北大人。从60年代起,他就以天才加汗水,在计算机领域苦苦追索,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代价,终把人们眼中的不可思议的梦想摆布成真。1985年以来,他和以他为代表的科研集体不断出奇制
光明日报《博览群书》编辑部:  最近,荧屏上有许多热播剧,在播出之时就被观众指出抄袭。如《锦绣未央》被指出抄袭了一百二十多部作品,现已被告上法庭。而现下正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还未搬上银幕之前的数年中,作者唐七公子就一直被人指控抄袭网络小说《桃花债》。  就在抄袭者和反对抄袭的读者作家们的笔墨官司打得“不亦乐乎”之时,网络上悄然出现了一种“神器”,就是一些悲愤的作者或读者,将发现的抄袭作品和
王立刚在《博览群书》2016年第12期撰《老车的随笔很像鲁迅》中引述:“车前子说郑板桥在扬州八怪里最出名,恰是因为他的俗。他的诗,尖为刺人,酸为自慰;他的画,生不如金农,熟不如李鱓,半生不熟只得其俗;其书法,乱石铺街,写得好也只是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古物,写得不好时就是潘家园。”被王立刚誉为“至少随笔一项,他是国内最顶尖的人之一”的车前子,这番“雅论”,笔者委实不敢恭维,特撰此文与之商榷,并求教于方家
我原以为自己熟悉过去的叶梅。大多数时候,她是一个铿锵有力的演说家,是一个讲话条理逻辑严密的评论家,是一个擅长抒情也熟稔美文笔法的散文家,当然,她还是一个做事干脆利落豪爽大气的管理者。  然而接近并阅读叶梅,才知道她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一面。她的小说悬念迭起扣人心弦,语言如清晨的露珠带着剔透而圆润的光泽。多少文人墨客写过的山山水水,叶梅写来自有独到一笔,“在那条像女人的细腰一般婀娜多姿的小木船上,芳罗
一路降妖一路捡宝  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在六百里钻头号山,被圣婴大王将唐僧和八戒捉进枯松涧火云洞。悟空请得观音菩萨来,将圣婴大王收去做善财童子。行者和沙僧,“举兵器齐打入洞里,剿净了群妖”,救下唐僧、八戒。悟空“教沙僧将洞内宝物收了,且寻米粮,安排斋饭。”然后,笃志投西。(《西游记》第四十三回)要知道,圣婴大王聚敛的宝物,数量相当可观。  圣婴大王所霸占的号山,地方广大,十里一山神,十里一土地,共
笔者喜藏小摆设,尤爱收藏名家字画挂历,闲时一阅,乐在其中。近翻1998年“赵朴初题笺”的《唐伯虎墨宝》挂历,说是“上海博物馆精品选”,封面和11、12月皆选印了唐寅《李端端图》,均被错说成《唐伯虎点秋香》!(见图)      唐朝扬州名妓李端端竟变成明代丫环秋香    笔者虽孤陋寡闻,却也知道点唐伯虎从未有“点秋香”之韵事、逸画,这是好事者、或别有用心者牵强附会编造出来的。  作为明代“吴门四家”
政法大学北门向东不远,有位老太太摆书摊。书大致有这么几类: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及文献资料、外国古典文学名著、前苏联小说。由于没有当下时尚的畅销书,所以卖况不好。但老太太有品位,就算不卖钱,也不趋时。而她这不趋时恰好迎合了复古的我,我几乎买走了她那里我没有的所有前苏联小说,如《海鸥》《勇敢》《青春》《我的儿子》《普通一兵》《金星英雄》《叶尔绍夫兄弟》《茹尔宾的一家》《驱魔记》《短剑》等。我告诉她我最想要
“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识时务者为圣贤”,长篇小说《蟠虺》由这句开篇语,开启了一个波云诡谲却又内蕴深厚的故事,导出了一群在当下现实中有着不同人生选择的人物。  《蟠虺》体现着刘醒龙在创作上的努力与突破。  如果说蟠虺之纹使厚重的青铜器获得了飞扬的艺术生命,那么,这部以蟠虺命名的小说作为一部艺术作品,也就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风韵。  《蟠虺》既呈现出文化小说的特质,也兼有世情小说的风韵,不仅如此,它还在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