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142-02
随着课外阅读的兴起,小学起始阶段对汉字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孩子机械记忆的能力较强,但是易记也易忘,回生率很高,伴随着识字量的增大,错字、别字大量增加,而且一旦写错,要想纠正往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仍是收效甚微。在汉字教学中,我采用了下列做法来提高孩子们识记汉字的正确性。
一、利用组块教学,提高识字效益
依据汉字的理据性,我组织孩子对不同类型的汉字进行了不同的组块方式,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汉字形声字中的部首、部件形成了汉字内部结构的系统性。以“青”为声符的字“清、情、晴、蜻、请”为例,韵母都是“ing”,属于由共同的声符为中心构成的系统,将之作为组块,对它们进行组织加工,他们就掌握了音、形、义。
“品、森、淼、磊、鑫”等品字结构的字,字形具有系统性,把它们作为一个大组块,在基础字的字义上加深程度便可轻易理解字义。
一些汉字往往因为某部分与别的字混淆而时常写错。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汉字的表义特征将之分解组块。例如“染”,孩子们经常把“九”写成“丸”,我在教学时把它分解为“氵(水)、木、九”三个组块,染东西要用“水”,染料的来源是草木,“九”表示要染很多回,这样就不易写错了。同样“熟”字教学时可将“丸”当作是锅中正煮着的肉丸来记。
这样依据汉字的系統性,以义符、声符、本义为中心把汉字组成一个字组,大大提高了识记效率。
二、提供记忆线索,加强感性认识
大脑对于抽象记忆对象的记忆时间往往十分短暂,这也是孩子们识字回生率高的主要原因。根据生字设计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从多种方面提供记忆线索深化感性认识。
1.让身体动起来
心理实验表明:身体各个器官的充分调动有助于记忆的增强。利用这一规律,我在教学一些会意字时,常常请孩子们根据字形做出相关动作,如讲授“闻”时,请孩子站在门中,做出侧耳倾听的动作,表示“闻”的本义是听;讲授“看”时,让孩子把手放在眉毛上眼四望,表明上半部分是一只手,“目”是眼睛;教学“休”时,请一位同学靠在模拟的树干上,明白“停止、歇息”之意……在动动说说中,他们不仅很快记清了字形,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字的本义,学会了拆字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让生字活起来
谜语短小精悍,趣味盎然,将它们与汉字教学相结合,可以让枯燥的识字变得生动有趣,对中、低年级的孩子而言,更易于被记忆库保留。
字谜从古有之,在孩子对字形结构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之后,我便将这一活动引入识字教学中,让形象生动的谜面,成为回忆生字形音义三要素最可靠的线索。
针对三年级孩子总将“碧”的“石”写成“王”的情况,我引用了自己孩提时接触过的谜语“王先生,白先生,坐在一块石头上”,使学生回忆起字形(下面是“石”不是“王”)的线索;书中“告”的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使学生在生动的认识中记住了这个字。随着兴趣的调动,那一个个汉字在孩子们的眼中,变成了生动的谜语,智慧的火花即时闪现,遇到“明”,他们能编出“日月同辉”;看到“朝”,他们能想到“十月十日”……
3.让冗余信息多起来
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下列办法提高信息的冗余性,降低孩子们的识记难度。
(1)创设情境:例如“疑”字,有“迟疑、犹豫”的意思,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战士在战场杀敌,他想:我该用“匕”首去刺杀敌人,还是用“箭”矢去射杀敌人,是用长“矛”穿透他们的胸膛呢,还是看形势不对干脆逃“走”呢? 有了生动的故事作为依托,孩子在识记和书写“疑”字时就轻而易举了。
(2)编顺口溜:例如“嚷”——张开嘴巴乱嚷嚷,一点一横长,两口在中央,“衣”字没有点,一口水井当中放;“德”——“阿十和阿四,是对好朋友。两人很团结,做事一条心。”朗朗上口的歌谣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一下子就突破了这些生字的教学难点,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学会口诀后,孩子们在书写“嚷”时没人将撇遗失,书写“德”时再未有人将“四”下的短横漏掉。
孩子们很快掌握这种识字方法,甚至模仿编出了“司机讲话”——“词”,“山上的石头”——“岩”之类的口诀。我便让他们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互做老师。一次,语文基础较差的张某在教大家识记“赢”时这样说:“我死亡都不怕,张开大嘴巴,吃掉了月亮,吃掉了贝壳,吃掉了凡人”。这一了不起的创新立刻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有时孩子编的儿歌、口诀十分牵强,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这本身就是他们的再创造,正是在这种再创造中,孩子们的识字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对这个字的感性认识也更为深刻,能让他们更为持久的记住生字,理解含义,这不就是我们汉字教学的目的吗?
三、利用加工线索,辨析形近汉字
汉字识记难在记字形,汉字的识记过程就是信息的储存和检索的过程。其中,加工和线索起着重要作用,认识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事件的记忆,将随加工的增多而增进,加工愈充分,记忆效果愈好。识字时因形求义,建立音形义内在联系就是对汉字而深刻的加工,可以大大强化记忆。例如教学形近字“拨”、“拔”,在辨析时我结合“拨”的本义是“用手轻轻动”,对“拨”字进行加工,告诉孩子“拨”字留有一个小短撇,就是给别人拨弄的,而“拔”需要很大的力气,因此没有短撇,要使劲就得拉着右边的长撇。有了这种有意义的加工,学生可以马上在辨析时推论出正确的选择。
汉字的数量庞大,可供探究的内容很多,我觉得自己还需在教学中继续探索,让汉字教学更为生动化,形象化,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写出规范、正确的汉字。
随着课外阅读的兴起,小学起始阶段对汉字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孩子机械记忆的能力较强,但是易记也易忘,回生率很高,伴随着识字量的增大,错字、别字大量增加,而且一旦写错,要想纠正往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仍是收效甚微。在汉字教学中,我采用了下列做法来提高孩子们识记汉字的正确性。
一、利用组块教学,提高识字效益
依据汉字的理据性,我组织孩子对不同类型的汉字进行了不同的组块方式,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汉字形声字中的部首、部件形成了汉字内部结构的系统性。以“青”为声符的字“清、情、晴、蜻、请”为例,韵母都是“ing”,属于由共同的声符为中心构成的系统,将之作为组块,对它们进行组织加工,他们就掌握了音、形、义。
“品、森、淼、磊、鑫”等品字结构的字,字形具有系统性,把它们作为一个大组块,在基础字的字义上加深程度便可轻易理解字义。
一些汉字往往因为某部分与别的字混淆而时常写错。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汉字的表义特征将之分解组块。例如“染”,孩子们经常把“九”写成“丸”,我在教学时把它分解为“氵(水)、木、九”三个组块,染东西要用“水”,染料的来源是草木,“九”表示要染很多回,这样就不易写错了。同样“熟”字教学时可将“丸”当作是锅中正煮着的肉丸来记。
这样依据汉字的系統性,以义符、声符、本义为中心把汉字组成一个字组,大大提高了识记效率。
二、提供记忆线索,加强感性认识
大脑对于抽象记忆对象的记忆时间往往十分短暂,这也是孩子们识字回生率高的主要原因。根据生字设计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从多种方面提供记忆线索深化感性认识。
1.让身体动起来
心理实验表明:身体各个器官的充分调动有助于记忆的增强。利用这一规律,我在教学一些会意字时,常常请孩子们根据字形做出相关动作,如讲授“闻”时,请孩子站在门中,做出侧耳倾听的动作,表示“闻”的本义是听;讲授“看”时,让孩子把手放在眉毛上眼四望,表明上半部分是一只手,“目”是眼睛;教学“休”时,请一位同学靠在模拟的树干上,明白“停止、歇息”之意……在动动说说中,他们不仅很快记清了字形,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字的本义,学会了拆字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让生字活起来
谜语短小精悍,趣味盎然,将它们与汉字教学相结合,可以让枯燥的识字变得生动有趣,对中、低年级的孩子而言,更易于被记忆库保留。
字谜从古有之,在孩子对字形结构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之后,我便将这一活动引入识字教学中,让形象生动的谜面,成为回忆生字形音义三要素最可靠的线索。
针对三年级孩子总将“碧”的“石”写成“王”的情况,我引用了自己孩提时接触过的谜语“王先生,白先生,坐在一块石头上”,使学生回忆起字形(下面是“石”不是“王”)的线索;书中“告”的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使学生在生动的认识中记住了这个字。随着兴趣的调动,那一个个汉字在孩子们的眼中,变成了生动的谜语,智慧的火花即时闪现,遇到“明”,他们能编出“日月同辉”;看到“朝”,他们能想到“十月十日”……
3.让冗余信息多起来
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下列办法提高信息的冗余性,降低孩子们的识记难度。
(1)创设情境:例如“疑”字,有“迟疑、犹豫”的意思,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战士在战场杀敌,他想:我该用“匕”首去刺杀敌人,还是用“箭”矢去射杀敌人,是用长“矛”穿透他们的胸膛呢,还是看形势不对干脆逃“走”呢? 有了生动的故事作为依托,孩子在识记和书写“疑”字时就轻而易举了。
(2)编顺口溜:例如“嚷”——张开嘴巴乱嚷嚷,一点一横长,两口在中央,“衣”字没有点,一口水井当中放;“德”——“阿十和阿四,是对好朋友。两人很团结,做事一条心。”朗朗上口的歌谣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一下子就突破了这些生字的教学难点,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学会口诀后,孩子们在书写“嚷”时没人将撇遗失,书写“德”时再未有人将“四”下的短横漏掉。
孩子们很快掌握这种识字方法,甚至模仿编出了“司机讲话”——“词”,“山上的石头”——“岩”之类的口诀。我便让他们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互做老师。一次,语文基础较差的张某在教大家识记“赢”时这样说:“我死亡都不怕,张开大嘴巴,吃掉了月亮,吃掉了贝壳,吃掉了凡人”。这一了不起的创新立刻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有时孩子编的儿歌、口诀十分牵强,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这本身就是他们的再创造,正是在这种再创造中,孩子们的识字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对这个字的感性认识也更为深刻,能让他们更为持久的记住生字,理解含义,这不就是我们汉字教学的目的吗?
三、利用加工线索,辨析形近汉字
汉字识记难在记字形,汉字的识记过程就是信息的储存和检索的过程。其中,加工和线索起着重要作用,认识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事件的记忆,将随加工的增多而增进,加工愈充分,记忆效果愈好。识字时因形求义,建立音形义内在联系就是对汉字而深刻的加工,可以大大强化记忆。例如教学形近字“拨”、“拔”,在辨析时我结合“拨”的本义是“用手轻轻动”,对“拨”字进行加工,告诉孩子“拨”字留有一个小短撇,就是给别人拨弄的,而“拔”需要很大的力气,因此没有短撇,要使劲就得拉着右边的长撇。有了这种有意义的加工,学生可以马上在辨析时推论出正确的选择。
汉字的数量庞大,可供探究的内容很多,我觉得自己还需在教学中继续探索,让汉字教学更为生动化,形象化,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写出规范、正确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