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纵向方面来研究“家”的发展变化,来研究“家”从一个词如何变成一个词缀,同时又从横向方面,把它与古代汉语中主要用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复数意义的词进行比较,主要有侪、曹、辈、属这几个词,来看家的变化。
【关键词】:词;人称代词;家
“家”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意象,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文从语言层面对其进行研究,看当今的词缀“家”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的,是如何从一个有着实际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实词,逐渐变为一个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有附着在词根上才能起作用的构词(或构形)成分[1]。
一、人称代词表复数
在上古汉语时期,人称代词用来表示单复数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一个人称代词既可以表单数,也可以表复数,例如我、汝、尔、吾等人称代词既表单数也用于表复数。例
(1)尔不许我,我乃屏壁与圭。(金滕)
(2)朕不敢有后,无我怨。 (多士)
在以上例子中,“我”表示的是单数。
(4)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 (尚书.大诰)
(5)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大勋未集。 (尚书.泰誓)
在以上例子中,“我”表示的是复数。
在这个时期,人称代词的单复数是一样的。但大约在战国期间,就涌现了在人称代词后加侪、属、曹等词来表示复数意义,从而和人称代词单用进行了有效的区分,其中“侪”的出现相对较早,接着属、辈、曹相继出现在人称代词后,主要用于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表示这些人、这类人。例
(6)吾侪小人皆有阖卢以解燥湿寒暑。(左传.襄公使七年)
(7)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左传.宣公十一年)
在战国时期到两汉时期,“侪”字用于此法的现象较多,而其余的却很少见。正如上面的例子中,“侪”字出现在《左传》中,并且发现大部分用的是“吾侪”,用于第一人称之后,根据句义解释为“我们这些人”,此时的“侪”字,就有一种指称复数含义的用法了。并且此时此刻,它仍然是一个词,并没有成为一个词缀。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两汉时期,此刻的“家”和它们一样,也是一个实词,“家”在《说文解字》中是:“家,居也。从宀,豭省声”。在说文里,“家”指的是居住之所,这个含义在古今汉语里,是一致的,但同时在古代时期,“家”还有与现代不一样的含义。例
(8)(季札)将行,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家。吾子好直,必思自免于难。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9)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
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论语.颜渊第十二》
(10)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至於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於教玉人雕琢玉哉?”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在上面的例子中,根据一定的历史史实,《左传》中季氏所说的“家”的含义,正是指的是韩、赵、魏,三氏的大夫之家。在《论语》中,孔子所说的“邦”指的是诸侯,而“家”则指的是大夫之家。同时在《孟子》中,“国家”正是和《论语》中的“邦”“家”一一对应,分别指的是“诸侯之封地”“卿大夫之家”。所以,根据以上文献可知,“家”指的是“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大夫之家”。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家”还是一个实词,表示一定的词汇意义,它在此时与侪、辈、属、曹等的含义是不同的,它还没有表示复数含义的意味,并且在“国家”中,它指的是既有邦又有家,它还是一个有着词汇意义的实词。
二、家表示复数出现
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的发展,其中侪、辈、曹、属等表示复数指称的用法日益增多,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情况屡见不鲜[2]。下面就举例说明一下
(1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12)吾并斩若属矣!《汉书.灌夫传》
(13)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世说新语》
以上是“属”的用法
(14)上以若曹无益县官,今欲尽杀若曹。《汉书.东方朔传》
(15)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世说新语》
以上是“曹”的用法
(16)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世说新语》
(17)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次至信 ,信乃仰视。《史记.淮阴侯列传》
以上是“辈”的用法
上文已经提到了“侪”的用法,这里就不再介绍了。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用于表示复数含义的用法更为常见了,像“若曹、汝曹”,“若属、我属”,“吾辈、儿辈”等的用法在很多文献中都可以见到,他们表示复数的含义也越来越屡见不鲜。
同时,“家”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可以说家在两汉时期出现巨大的变化,它也有了指称复数的含义[3],下面就让我们用文献来证明:
(21)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史记》
(23)如经失之,传家左丘明、公羊、谷梁何讳不言?《论衡.书虚篇》
在这些例子中的“家”,“百家”指的是诸家的言论, “传家”指的是给《春秋》作传的人。在这些例子中的“家”指的是一类人,大多数指的是从事某种职业或者说是具有某种技能的人。此时此刻的家,已经是指的是某类人,具有复数指称的意味。有的人认为此刻的现象已经可以证明“家”是一个词缀,而我认为则不然,作为判断词缀的方法,我们都知道,如果某个字是词缀,那么在一个词汇里去掉这个字之后,词汇的含义应该不变,并且词缀去掉后,这个词的词性应该变。本着这个原则,看上面例子中的“家”,就可以发现,在那些词里面,去掉“家”之后,它们就变成了“百”“术”等,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含义发生了变化,这就说明,“家”在这些表示一类人的含义中,它和“侪、曹、辈、属”等是一样的,是表示某一类人的含义,是一个实词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它在这些用法中并不是一个词缀。
然而,“家”逐渐成为词缀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有的人说,是在现代汉语中开始出现的,如“老人家、妇女家”等等,但也有人认为中古、近古时期的“家”是词缀,如“夏家、汉家还有田家、术家等等,他们认为这些里面的“家”是词缀,其实,在我看来,我更倾向于王云路先生的说法,他[4]认为它在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但是在文献中却极为少见。到了两汉时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家”作为词缀的用法发展的极快,这种情况王云路先生从医书中得到证明,主要从《金匾要略》和《伤寒杂病论》这两部医书得到验证,在这两部医书中,“家”作為词缀的用例有几十例之多,比如:
(26)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27)腹满,舌痰黄,燥不得睡,属黄家。《金匾要略·黄疽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在这几个例子中,此时的“家”已经成为词缀。
在本文中,我主要对春秋战国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作了分析研究,通过表示复数意义的侪、辈、等、属、曹等与“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了两个时期来看待“家”的发展变化,是如何从一个实词变为一个词缀的,作出了自己的推测,说出自己的见解。当然,本文的分析研究还是有所欠缺的,比如对两汉之后的“家”的变化的分析,本文并没有给出相关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15
[2]王玉仁、王晓琳.侪、曹、辈、等、属之我见.渤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四期,126
[3]崔金涛.“家”的语义演变及其解释[A].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36卷3期:39-40
[4]王云路、郭颖.试说古汉语中的词缀“家”[A].古汉语研究,2005,第一期:32-33
【关键词】:词;人称代词;家
“家”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意象,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文从语言层面对其进行研究,看当今的词缀“家”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的,是如何从一个有着实际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实词,逐渐变为一个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有附着在词根上才能起作用的构词(或构形)成分[1]。
一、人称代词表复数
在上古汉语时期,人称代词用来表示单复数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一个人称代词既可以表单数,也可以表复数,例如我、汝、尔、吾等人称代词既表单数也用于表复数。例
(1)尔不许我,我乃屏壁与圭。(金滕)
(2)朕不敢有后,无我怨。 (多士)
在以上例子中,“我”表示的是单数。
(4)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 (尚书.大诰)
(5)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大勋未集。 (尚书.泰誓)
在以上例子中,“我”表示的是复数。
在这个时期,人称代词的单复数是一样的。但大约在战国期间,就涌现了在人称代词后加侪、属、曹等词来表示复数意义,从而和人称代词单用进行了有效的区分,其中“侪”的出现相对较早,接着属、辈、曹相继出现在人称代词后,主要用于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表示这些人、这类人。例
(6)吾侪小人皆有阖卢以解燥湿寒暑。(左传.襄公使七年)
(7)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左传.宣公十一年)
在战国时期到两汉时期,“侪”字用于此法的现象较多,而其余的却很少见。正如上面的例子中,“侪”字出现在《左传》中,并且发现大部分用的是“吾侪”,用于第一人称之后,根据句义解释为“我们这些人”,此时的“侪”字,就有一种指称复数含义的用法了。并且此时此刻,它仍然是一个词,并没有成为一个词缀。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两汉时期,此刻的“家”和它们一样,也是一个实词,“家”在《说文解字》中是:“家,居也。从宀,豭省声”。在说文里,“家”指的是居住之所,这个含义在古今汉语里,是一致的,但同时在古代时期,“家”还有与现代不一样的含义。例
(8)(季札)将行,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家。吾子好直,必思自免于难。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9)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
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论语.颜渊第十二》
(10)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至於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於教玉人雕琢玉哉?”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在上面的例子中,根据一定的历史史实,《左传》中季氏所说的“家”的含义,正是指的是韩、赵、魏,三氏的大夫之家。在《论语》中,孔子所说的“邦”指的是诸侯,而“家”则指的是大夫之家。同时在《孟子》中,“国家”正是和《论语》中的“邦”“家”一一对应,分别指的是“诸侯之封地”“卿大夫之家”。所以,根据以上文献可知,“家”指的是“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大夫之家”。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家”还是一个实词,表示一定的词汇意义,它在此时与侪、辈、属、曹等的含义是不同的,它还没有表示复数含义的意味,并且在“国家”中,它指的是既有邦又有家,它还是一个有着词汇意义的实词。
二、家表示复数出现
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的发展,其中侪、辈、曹、属等表示复数指称的用法日益增多,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情况屡见不鲜[2]。下面就举例说明一下
(1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12)吾并斩若属矣!《汉书.灌夫传》
(13)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世说新语》
以上是“属”的用法
(14)上以若曹无益县官,今欲尽杀若曹。《汉书.东方朔传》
(15)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世说新语》
以上是“曹”的用法
(16)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世说新语》
(17)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次至信 ,信乃仰视。《史记.淮阴侯列传》
以上是“辈”的用法
上文已经提到了“侪”的用法,这里就不再介绍了。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用于表示复数含义的用法更为常见了,像“若曹、汝曹”,“若属、我属”,“吾辈、儿辈”等的用法在很多文献中都可以见到,他们表示复数的含义也越来越屡见不鲜。
同时,“家”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可以说家在两汉时期出现巨大的变化,它也有了指称复数的含义[3],下面就让我们用文献来证明:
(21)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史记》
(23)如经失之,传家左丘明、公羊、谷梁何讳不言?《论衡.书虚篇》
在这些例子中的“家”,“百家”指的是诸家的言论, “传家”指的是给《春秋》作传的人。在这些例子中的“家”指的是一类人,大多数指的是从事某种职业或者说是具有某种技能的人。此时此刻的家,已经是指的是某类人,具有复数指称的意味。有的人认为此刻的现象已经可以证明“家”是一个词缀,而我认为则不然,作为判断词缀的方法,我们都知道,如果某个字是词缀,那么在一个词汇里去掉这个字之后,词汇的含义应该不变,并且词缀去掉后,这个词的词性应该变。本着这个原则,看上面例子中的“家”,就可以发现,在那些词里面,去掉“家”之后,它们就变成了“百”“术”等,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含义发生了变化,这就说明,“家”在这些表示一类人的含义中,它和“侪、曹、辈、属”等是一样的,是表示某一类人的含义,是一个实词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它在这些用法中并不是一个词缀。
然而,“家”逐渐成为词缀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有的人说,是在现代汉语中开始出现的,如“老人家、妇女家”等等,但也有人认为中古、近古时期的“家”是词缀,如“夏家、汉家还有田家、术家等等,他们认为这些里面的“家”是词缀,其实,在我看来,我更倾向于王云路先生的说法,他[4]认为它在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但是在文献中却极为少见。到了两汉时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家”作为词缀的用法发展的极快,这种情况王云路先生从医书中得到证明,主要从《金匾要略》和《伤寒杂病论》这两部医书得到验证,在这两部医书中,“家”作為词缀的用例有几十例之多,比如:
(26)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27)腹满,舌痰黄,燥不得睡,属黄家。《金匾要略·黄疽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在这几个例子中,此时的“家”已经成为词缀。
在本文中,我主要对春秋战国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作了分析研究,通过表示复数意义的侪、辈、等、属、曹等与“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了两个时期来看待“家”的发展变化,是如何从一个实词变为一个词缀的,作出了自己的推测,说出自己的见解。当然,本文的分析研究还是有所欠缺的,比如对两汉之后的“家”的变化的分析,本文并没有给出相关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15
[2]王玉仁、王晓琳.侪、曹、辈、等、属之我见.渤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四期,126
[3]崔金涛.“家”的语义演变及其解释[A].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36卷3期:39-40
[4]王云路、郭颖.试说古汉语中的词缀“家”[A].古汉语研究,2005,第一期: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