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养生文化融合了几千年中国人的智慧,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养生学以医学为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以养生文化景观空间的研究背景为起点,研究旨在将价值观回归到中国文化本原,积极发掘优秀的养生文化应用到景观空间设计之中。
【关键词】:养生文化;景观设计;本土化
养生保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养生学综合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和经络学说,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传统养生学也特别强调环境对于养生的重要性,遵从天人相应、形神合一、顺应自然的原理[1]。
1.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主要流派
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流派,主要有儒家养生、道家养生和佛教养生。在佛家养生中佛家虽不执着于养生,但法理中寓有养生的成分[2]。
儒家养生思想。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也因此“知者乐,仁者寿”这也表明孔子从少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被称为儒家“亚圣”的孟子,提出“养气”,他认为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需要养“气”才可达到,因此提出“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就是提倡人们通过陶冶情操从而获得养生。
道家养生思想。道家老子提出“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靜笃”的养生观;庄子继承了老子并提出了“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同时编制了一整套导引、吐纳的养生方法[3]。道家所强调的清净养神,其并非让人们心如死灰,什么都不想而是认为顺时而动才是养生的根本[4]。
佛教养生思想。佛家的“禅”,在梵语中是“沉思之意”,他的本质就是要求人们暂时切断感觉器官和外界的联系,排除一切干扰,使大脑意识集中一点,从而进入一种单纯、空明的状态。
2. 传统养生的理论与方法
2.1传统养生的理论
传统养生理论包括阴阳协调的辩证法、五行生克的系统论、“精气神”三宝的要素观、以表知里的认识方法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5]。阴阳协调的辩证法。阴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属性,协调阴阳为最基本的原则指导,阴阳平衡也是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
五行生克的系统论。五行生克的系统论是人体各种组织器官按五行特性予以归类用以说明各自的生理功能,是关于人体机能整体调控机制的理论核心。五行生克系统论包含两套自我调节机制,其一是正常状态下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运动机制,第二个是在非正常状态下的修复机制。这两套机制保证了五行系统整体处在动态平衡的循环运动状态之中。
“精气神”三宝的要素观。是构成古代朴素人体生命学说的基本要素,“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神”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6]。正常人们的生命活动除了有赖于作为生命物质基础的精气充盈之外,同时还要力求精气处于有规则的流通状态之中,精气流通作为传统养生理论指导原则之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是古代养生家探讨人体奥秘的理论武器,是为传统养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哲学依据,是传统养生方法创立的认识论基础。
2.2传统养生的方法
传统养生方法包括:“形神兼顾,重在养神”的调畅情志法;“虚静养神”的静养法;“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适应环境法;“修身养性”的陶冶情志法;“劳形舒体”的运动养生法。
3. 养生文化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
传统养生文化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包括:“融于自然”的环境养生,古典园林从最初的“模山范水”到《园冶》中“虽为人作,宛自天开”,在空间布局、亭台楼榭的设置、植物的配置无不在追求天然清新的自然环境;“虚静恬淡”的情志养生,提倡清静养神,淡泊宁静,平和少欲,这对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惬志怡神”的艺术养生,古典园林中书法、匾额、诗词、哲学、建筑、音乐等是一个浓厚的文化综合,有助于陶冶人们的性情进而养生;劳形舒体的运动养生。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园路、布局讲究动与静、劳与逸,使人们在游园过程中起到养生的作用[7]。
4. 养生文化在当代景观空间中的运用
我国养生文化对现代风景造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环境养生和中医养生两方面,环境养生又分为景观养生和生态养生。
首先是环境养生即景观养生,它包括能量(元光)、信息(元音)的吸纳过程。环境养生中还包括生态养生,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人们疗养。第二是中医理论养生,包括中医药膳开发和中医养生会所。我国历代医家对养生学是颇有研究的,经营中医养生会所,可以有专家帮助人们养生保健,具有系统性。也是独具特色的养生文化饯行和传播的极佳途径之一。
5. 基于养生文化的休养园景观价值分析
5.1历史渊源
养生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时代的文化符号。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形成一处养生景观,象征和代表着一种养生的意义和价值。养生文化景观因为附着的历史人文价值而有意义,而富有生机和活力。
5.2代表符号
养生文化所形成的景观是养生文化的某种意义和理念的载体,这种理念和意义是通过一系列外在符号表现出来的,如养生名人的雕塑、楹联铭赋、养生故事浮雕、字画碑刻等等,都可看作是一个个具体符号,正是这些符号构成了养生文化休养园的固态文化内涵。
5.3独特仪式和活动
人们往往希望看到以养生文化为背景的独特仪式和活动。比如,华佗的“五禽戏”活动健身法一直流传至今。
结论
本文通过对养生文化理论和养生文化在古典和现代景观空间的运用分析研究,可以总结出养生文化在景观设计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景观疗养方面,因此,可以将养生文化的理论与原则作为指导思想,以养生文化在古典和现代景观空间的养生方法、实践为依据,将养生文化应用于与景观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周际明,养生学新编[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55-60
[2] 陈小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0-45
[3] 史孝进.道教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简述[J].中国道教,2003,5-6
[4] 史孝进.道教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简述[J].中国道教,2003 (1),12-13
[5] 许慧,彭重华.养生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广东园林,2009,25-26
[6] 李长福.孙思邀对养生哲学思想的贡献[J].气功,2000,12
[7]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7
作者简介:宋璐(1988—),女,汉族,籍贯:吉林延吉人;工作单位:大连艺术学院,硕士学位;专业:设计艺术学,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
【关键词】:养生文化;景观设计;本土化
养生保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养生学综合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和经络学说,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传统养生学也特别强调环境对于养生的重要性,遵从天人相应、形神合一、顺应自然的原理[1]。
1.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主要流派
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流派,主要有儒家养生、道家养生和佛教养生。在佛家养生中佛家虽不执着于养生,但法理中寓有养生的成分[2]。
儒家养生思想。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也因此“知者乐,仁者寿”这也表明孔子从少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被称为儒家“亚圣”的孟子,提出“养气”,他认为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需要养“气”才可达到,因此提出“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就是提倡人们通过陶冶情操从而获得养生。
道家养生思想。道家老子提出“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靜笃”的养生观;庄子继承了老子并提出了“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同时编制了一整套导引、吐纳的养生方法[3]。道家所强调的清净养神,其并非让人们心如死灰,什么都不想而是认为顺时而动才是养生的根本[4]。
佛教养生思想。佛家的“禅”,在梵语中是“沉思之意”,他的本质就是要求人们暂时切断感觉器官和外界的联系,排除一切干扰,使大脑意识集中一点,从而进入一种单纯、空明的状态。
2. 传统养生的理论与方法
2.1传统养生的理论
传统养生理论包括阴阳协调的辩证法、五行生克的系统论、“精气神”三宝的要素观、以表知里的认识方法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5]。阴阳协调的辩证法。阴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属性,协调阴阳为最基本的原则指导,阴阳平衡也是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
五行生克的系统论。五行生克的系统论是人体各种组织器官按五行特性予以归类用以说明各自的生理功能,是关于人体机能整体调控机制的理论核心。五行生克系统论包含两套自我调节机制,其一是正常状态下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运动机制,第二个是在非正常状态下的修复机制。这两套机制保证了五行系统整体处在动态平衡的循环运动状态之中。
“精气神”三宝的要素观。是构成古代朴素人体生命学说的基本要素,“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神”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6]。正常人们的生命活动除了有赖于作为生命物质基础的精气充盈之外,同时还要力求精气处于有规则的流通状态之中,精气流通作为传统养生理论指导原则之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是古代养生家探讨人体奥秘的理论武器,是为传统养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哲学依据,是传统养生方法创立的认识论基础。
2.2传统养生的方法
传统养生方法包括:“形神兼顾,重在养神”的调畅情志法;“虚静养神”的静养法;“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适应环境法;“修身养性”的陶冶情志法;“劳形舒体”的运动养生法。
3. 养生文化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
传统养生文化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包括:“融于自然”的环境养生,古典园林从最初的“模山范水”到《园冶》中“虽为人作,宛自天开”,在空间布局、亭台楼榭的设置、植物的配置无不在追求天然清新的自然环境;“虚静恬淡”的情志养生,提倡清静养神,淡泊宁静,平和少欲,这对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惬志怡神”的艺术养生,古典园林中书法、匾额、诗词、哲学、建筑、音乐等是一个浓厚的文化综合,有助于陶冶人们的性情进而养生;劳形舒体的运动养生。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园路、布局讲究动与静、劳与逸,使人们在游园过程中起到养生的作用[7]。
4. 养生文化在当代景观空间中的运用
我国养生文化对现代风景造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环境养生和中医养生两方面,环境养生又分为景观养生和生态养生。
首先是环境养生即景观养生,它包括能量(元光)、信息(元音)的吸纳过程。环境养生中还包括生态养生,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人们疗养。第二是中医理论养生,包括中医药膳开发和中医养生会所。我国历代医家对养生学是颇有研究的,经营中医养生会所,可以有专家帮助人们养生保健,具有系统性。也是独具特色的养生文化饯行和传播的极佳途径之一。
5. 基于养生文化的休养园景观价值分析
5.1历史渊源
养生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时代的文化符号。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形成一处养生景观,象征和代表着一种养生的意义和价值。养生文化景观因为附着的历史人文价值而有意义,而富有生机和活力。
5.2代表符号
养生文化所形成的景观是养生文化的某种意义和理念的载体,这种理念和意义是通过一系列外在符号表现出来的,如养生名人的雕塑、楹联铭赋、养生故事浮雕、字画碑刻等等,都可看作是一个个具体符号,正是这些符号构成了养生文化休养园的固态文化内涵。
5.3独特仪式和活动
人们往往希望看到以养生文化为背景的独特仪式和活动。比如,华佗的“五禽戏”活动健身法一直流传至今。
结论
本文通过对养生文化理论和养生文化在古典和现代景观空间的运用分析研究,可以总结出养生文化在景观设计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景观疗养方面,因此,可以将养生文化的理论与原则作为指导思想,以养生文化在古典和现代景观空间的养生方法、实践为依据,将养生文化应用于与景观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周际明,养生学新编[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55-60
[2] 陈小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0-45
[3] 史孝进.道教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简述[J].中国道教,2003,5-6
[4] 史孝进.道教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简述[J].中国道教,2003 (1),12-13
[5] 许慧,彭重华.养生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广东园林,2009,25-26
[6] 李长福.孙思邀对养生哲学思想的贡献[J].气功,2000,12
[7]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7
作者简介:宋璐(1988—),女,汉族,籍贯:吉林延吉人;工作单位:大连艺术学院,硕士学位;专业:设计艺术学,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