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贡眉,花香蜜韵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11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严冬一个晴暖的午后,暂把公事俗务撇到一边,去老友茗淑那里蹭茶偷得半日之闲。
  既然友情够“老”,她每次请我喝的茶都不会“嫩”到哪里去,总是很慷慨,有次还把压箱底的“60年代绿印”给泡了,真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今天喝什么?”我承认,我是有“选择恐惧症”,但也从不挑茶,泡什么就喝什么。而且,我還知道,她一定不会随便抓个茶敷衍了事。
  “试一下。”她把一只装有干茶的青花小茶碗放到我面前。从形态上看,这款茶几乎没有任何美感可言,就像深秋里落寞的枯叶。“这是2013年做的贡眉春茶,据说(茶)树是上世纪40年代早期栽植的菜茶。”
  白茶一直是近几年备受人们关注和推崇的茶类,尤其是随着“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说的大行其道,更是让有一定陈期的白茶成为茶客们热衷购买与收藏的紧俏茶品。
  无疑,时间赋予了白茶价值。除了陈放年份之“老”,还有茶树树龄之“老”,可讲的“故事”也是一箩筐。至于可信度,自然是“信不信由你”。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是“真”茶,我们的感官不会说谎。更何况,茶如美食,“物无定味,适口者珍”。
  按照原料等级,白茶有芽茶和叶茶两大类。芽茶即白毫银针,叶茶则有白牡丹、贡眉和寿眉。白毫银针、白牡丹很好分辨,可贡眉与寿眉却常常被人们划等号。
  其实不然,寿眉系由制作白毫银针时采下的嫩梢,经抽针后剩下的叶片和低等级的芽叶制成。换句话说,相当于白毫银针的“副产品”,它的原料可以是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水仙等茶树品种,而贡眉则以菜茶为原料,采摘一芽二、三叶来制作,因其叶张、毫心较之大白茶来得瘦小,且形似眉毛而得名。因此,贡眉与寿眉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茶树品种。
  捋顺了二“眉”,品鉴时就不易犯迷糊。
  一开汤,这把其貌不扬且陈期不算长的“枯叶”的表现就很惊艳。那是一种清甜的花香,扎实厚稳而不浮泛,细嗅起来,似乎又糅着淡淡的熟果香。朦胧的香气,正因徘徊于似与不似之间而令人着迷,太直接太浓烈总觉得肤浅。而在五年前,它刚从焙笼或烘干机里出来时,却还带着生涩的青味。
  对于白茶、普洱生茶等适合陈放的茶来说,时间也是影响品质形成与变化的关键工序,只不过这道工序是完全交给自然来完成的。时间,本来不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吗?它,在光阴里继续“生长”,然后慢慢成熟。青气渐退,汤色由最初浅杏黄变为明亮的金黄,恰似这冬日里潋滟的暖阳,从窗台外悄悄爬上了茶桌。
  茗杯贴近唇边。蜜色的茶汤带着花香,绵柔稠厚,且甜润似蜜。若含在口中,能更明显地感觉到它的丰盈饱满,就像熟透的柿子,满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款贡眉,出自福鼎点头镇后梁村。这座茶田层叠、绿环翠绕的秀美小山村,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茶都是村民们的希望所在。
  在无性繁育方式出现以前,菜茶的栽培史已逾千年,是鲜叶原料的唯一来源。这种通过茶籽繁育的茶树群体, “决定权”都在大自然,变异不可避免,其结果是多种共生、性状复杂。就拿叶片形态来说吧,有大有小,有长有圆。在福建,用于制白茶的菜茶品种,主要是武夷菜茶,闽北、闽东等主产区均有种植。
  同性状相对一致的无性系茶树品种相比,用菜茶的鲜叶制茶,有点像“大乱炖”,外形不好看,品质也不够稳定。因此,当福鼎大白、政和大白、福安大白等无性系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后,菜茶或遭砍挖,或遭遗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风水轮流转,当年“幸存”的菜茶则多以“荒野茶”或“抛荒茶”的面目出现,因“传奇(故事)”多、味道足、产量少而价格不菲。
  贡眉的主人叫吴发兴,后梁村一个道地茶农。这片菜茶,从一颗茶籽开始,落入土中,继之生根发芽,再到长成茶树,其间轮换了70多个春秋。因疏于管理,放任其自由生长,如今茶树的高度已近3米。“这是父亲那代人辛辛苦苦种的,砍掉了总觉得可惜,反正留着也不碍事。”吴发兴远没有想到,当年父辈留下这60余亩菜茶能在市面上受追捧。因心怀崇敬,曾经的“鸡肋”,却在漫长的时间里历久弥新,焕发出崭新的魅力与价值。
  茶丛间,枝叶密密匝匝,茶花点点。吴发兴抬头望了望,那骄傲地伸向天空的芽叶,如同致敬。
  常听人说,茶有三次生命,分别来自土地、制茶师和品茶者。但,我觉得在制茶与品茶之间还应有一次“生命”,那是存放过程中由时间赐予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同播种收获异曲同工。当我们得到一款心仪的当年新制白茶时,不急于品尝,总是会把它小心翼翼封藏起来,然后托付给时间。于是,在封缄的那一当下,也就埋下了一颗期待的种子。随时光流转,静待茶熟,如待花开。待至茶熟香温时,它会通过色、香、味向你呈现它的“成长”。
  五年的陈化,不长不短,却足以让茶性由寒凉渐变温暖。
  煦暖的茶色入眼,质朴的花香入鼻,醇厚的味道入喉,曼妙的韵致入心。它所带来的种种感动,无不使人心生欢喜和满足
  光线,穿过锤纹的玻璃碗壁,澄净剔透的茶汤,霎时如阳光般肆意倾泻,恍如梦幻。错落斑驳里,我品尝到了最甘美最灿烂的“阳光”。
  阳光,我,我和阳光站在一起!
其他文献
茶道的艺术是口、鼻之艺术,现在仍有许多人在谈论举行茶汤作品欣赏会时为何不播放音乐,是将茶道侧重在耳朵,轻视茶汤的香味欣赏。音乐的确较容易给人带来疗愈感,能让听众产生放轻松的共鸣,这恰恰是茶道所不需要的。茶道作品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只是流光瞬息间,音乐在这种时刻只变成干扰,我们需要品茗者与泡茶师共同的全神贯注,关心茶叶、水、水加热的方法、泡茶器、茶海、茶杯等器物,感受到它们之间的搭配
期刊
我国茶叶多种植在山地,如果单一种茶,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衰退、病虫害多发、农残高等问题,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品质和生态环境。因此,要在山地茶园引种多种植物,建設山地立体生态茶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从而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各地茶区因地制宜,创新研究出很多立体生态茶园的建设模式。  茶一林(果)复合型  在茶园周边
期刊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茶产业与茶文化全面复兴,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味道,近年来高层的茶叙外交更是让茶以最高规格向世界推介。在未来的文化交流中,最具东方特性的茶依旧是人们的心灵寄托,它包含着艺术的美感与深厚的哲学意味,必将是中国文化影响世界最有魅力的方式之一。  谈到茶,不得不谈儒释道的精神力量。佛教不能饮酒,他们只能饮茶,在饮茶中,能体会到禅的本质,哪怕世俗中人也可以在茶中了解禅的意趣;道家的修身
期刊
武夷山脉绵亘550公里,位于祖国版图的右下角,由东北至西南,在东南沿海丘陵和江南丘陵之间,划出一道巨大的弧线,形成了江西和福建两省的天然屏障。中国茶叶在地理上也有一条分界线,大致沿着南岭山脉为界,大岭南北自然分化成茶业的两大区域,岭北以浙皖赣为代表,岭南则以福建为代表,而福建产区主要以武夷山脉为依托。近半个世纪以来,北方盛销浙皖赣等省绿茶的传统地区,虽然也开始出现福建茶的身影,但闽粤地区和东南亚盛
期刊
2019年两岸茶界资深茶人举行高峰对话,谈初心,谈使命,谈未来  两岸茶界,一味同心。  如同牵连在两岸间血浓干水的亲情,茶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日常之饮,也是共同的民族文化记忆。  虽曾几度离索睽隔,但茶缘却始终不绝如缕。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逐渐从紧张对峙走向平和对话。  “春风”吹拂,“坚冰”消解,两岸茶产业与茶文化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以李瑞河为代表的台湾茶商“登陆”创立天福茗茶,带
期刊
有句心灵鸡汤说『人不可能生而完美,但可以追求完美,学会欣赏,懂得欣赏,才会充实你的人生。』对于喝茶这件事,除了欣赏茶汤之外,要充实你的茶桌,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让你愉悦的物件。赏,代表一个观赏的过程,更代表着一种品位,这种品位可以引领我们让茶事更优雅,让心灵更纯净。  赏花  明代袁宏道的《瓶史》有“清赏”一节,第一句即“茗赏者上也”,意思是烹茗赏花,最为雅正。其次才是“谈赏”和“酒赏”。它把花与茶
期刊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宋人吴自牧在他的《梦梁录》中,为现代人描绘了一副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写照:焚一炉馨香,挂一幅字畫,插一瓶鲜花,品一壶香茗,与三五好友共聚一堂,这是最雅致之闲事。以闲养心、养性,追求逸趣,成为那个时代的“中国风”。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时期随着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茶为国饮已是大势所趋,以茶为核心,找寻更多样、更雅致的生活情趣已经
期刊
去年年初,遥里茶事开业,到现在已经一年多时日。在一个城市里,茶空间就像是一个“精神堡垒”,由茶叶,技法,物件的逐渐发酵,到美学,文化的相互交融,最终影响到人的内心和生活态度。  成都是泡在茶里的,只是早年茶馆遍街的市井形态已悄然逝去,留下零星点缀,比如彭镇茶馆、鹤鸣茶社。去的人,与其说是追忆过去,不如说是过过“复古”的新鲜劲儿。更多新兴的茶空间赶着趟儿的逐渐兴起,风格各异,又少了那么些地气儿。  
期刊
2020年《茶道》马来西亚分场由紫藤文化集团及许玉莲茶道院联合承办,茶会形式采用目前茶界正热切推动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会欣赏会”来进行。地点是位于吉隆坡茨厂街附近的紫藤茶坊。  紫藤茶坊创立于1987年,是马来西亚第一家茶馆、紫藤文化集团的起点,亦是马来西亚现代茶文化滥觞之所在。品茗者陆续抵达茶会现场。此次茶会茶具、茶席、茶叶,皆由茶道艺术家本身亲自预备,不假手他人来做,这展现了泡茶师在选择原料
期刊
白居易的一生,琴不离手,茶不离口,悠游于俗世与山林之间,过着恬然安适的生活。像他这样既知音又知味的文人雅士,宋元、明清时代就更多了。  『焚香鼓琴,饮何雅也。』弦上之音,盏中之茶,炉内之香,就像三条彼此独立的丝线,从历史的最深处生发、游走,然后借文人之手,缠绕、交织成闲情雅致。  琴静心,茶清心,香息心,三者皆以心契入,或抚或听,或泡或饮,或燃或品,不论施与受,皆以实现涵养性情、治身修心为旨归,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