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创造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让它充满生机与活力,就必须给它注入源头活水——承载历史信息的史料。那么,究竟什么是史料?史料教学有什么重要性?我们应该如何巧用史料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就此谈谈看法。
一、认清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如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历史教学中的史料一般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读懂这些史料是教好历史、学好历史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想摆脱枯燥、死板的状态,就必须从史料出发,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历史技能”培养(节选):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材料和解读图表材料),能分清史实与史论、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解读图表材料(包括历史图画、历史地图和统计表格),要能从中发现有助于对历史理解的信息、分析或概括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等。近几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明确规定考查内容的呈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第一条就是“要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所以史料教学能帮助学生达到高考的能力目标要求。因此,史料就成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史料教学。
二、巧妙、合理地选择史料,做到有的放矢
历史上的史料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慎重选择、合理取舍,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要巧妙利用课本史料,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的高中历史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尤其是现行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更是链接了大量丰富的史料。如在讲述分封制的主要分封对象时,如果只是空洞地告诉学生分封对象是“王族”,可能就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书本知识链接的史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读完史料后,教师毋须多言,学生自会一清二楚。
其次,要合理取舍课外史料。所选史料必须与教材内容尤其是与教材的重难点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潜在的联系,要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如在讲授难点“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时,我选用了当时人民公社化运动时农村的一段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段材料非常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农民劳动时散漫、懒惰的情形,因而能很容易将“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这一知识点化难为易。
三、依据史料精心设问,激发学生思考
要让史料真正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精选史料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精心设问的史料只能发挥“证据”的作用,仅能起到证明已有结论的作用,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要将史料作为载体,巧设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如在讲“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内容时,我精选了一则材料:“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根据这段材料,我精心设计了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在这一制度之下,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到什么义务?为什么是先“贬其爵”再“削其地”?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做到一举多得。
四、精选习题,提高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
现在的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归纳概括分析史料的能力。所以,在平常训练中我们一定要选择典型的、有针对性的材料型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以更好地把史料教学落到实处。
在习题评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指导学生解答材料型选择题时,要提醒学生抓住材料的关键、有效信息,画出关键词或关键句子,如材料出处,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等。在指导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时,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懂材料,这是解题的基础。其次,要指导学生审清问题,重点把握四要素:一审中心语,把握题干的中心内容;二审答项,找到具体的内容;三审定语,即时间、地点、范围等;四审提示语,明确试题的类型等。最后,指导学生组织答案,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通过对这三个环节的把控,学生的答题思维能力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一、认清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如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历史教学中的史料一般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读懂这些史料是教好历史、学好历史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想摆脱枯燥、死板的状态,就必须从史料出发,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历史技能”培养(节选):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材料和解读图表材料),能分清史实与史论、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解读图表材料(包括历史图画、历史地图和统计表格),要能从中发现有助于对历史理解的信息、分析或概括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等。近几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明确规定考查内容的呈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第一条就是“要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所以史料教学能帮助学生达到高考的能力目标要求。因此,史料就成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史料教学。
二、巧妙、合理地选择史料,做到有的放矢
历史上的史料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慎重选择、合理取舍,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要巧妙利用课本史料,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的高中历史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尤其是现行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更是链接了大量丰富的史料。如在讲述分封制的主要分封对象时,如果只是空洞地告诉学生分封对象是“王族”,可能就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书本知识链接的史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读完史料后,教师毋须多言,学生自会一清二楚。
其次,要合理取舍课外史料。所选史料必须与教材内容尤其是与教材的重难点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潜在的联系,要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如在讲授难点“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时,我选用了当时人民公社化运动时农村的一段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段材料非常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农民劳动时散漫、懒惰的情形,因而能很容易将“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这一知识点化难为易。
三、依据史料精心设问,激发学生思考
要让史料真正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精选史料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精心设问的史料只能发挥“证据”的作用,仅能起到证明已有结论的作用,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要将史料作为载体,巧设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如在讲“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内容时,我精选了一则材料:“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根据这段材料,我精心设计了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在这一制度之下,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到什么义务?为什么是先“贬其爵”再“削其地”?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做到一举多得。
四、精选习题,提高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
现在的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归纳概括分析史料的能力。所以,在平常训练中我们一定要选择典型的、有针对性的材料型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以更好地把史料教学落到实处。
在习题评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指导学生解答材料型选择题时,要提醒学生抓住材料的关键、有效信息,画出关键词或关键句子,如材料出处,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等。在指导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时,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懂材料,这是解题的基础。其次,要指导学生审清问题,重点把握四要素:一审中心语,把握题干的中心内容;二审答项,找到具体的内容;三审定语,即时间、地点、范围等;四审提示语,明确试题的类型等。最后,指导学生组织答案,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通过对这三个环节的把控,学生的答题思维能力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