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鹏:立足脚下 放眼云端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k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重庆医科大学教授谢鹏的脖子上,有一道不易察觉的伤痕,那是手术后留下的。
  6年前,谢鹏在一次常规体检中,查出右侧甲状腺有一个肿瘤。肿瘤不大,但极有可能是恶性的,医院很快为他安排了手术。肿瘤摘除了,冰冻切片诊断结果显示是甲状腺癌。
  那一年,谢鹏55岁,由他主持的“973”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刚刚结题。
  手术后,尽管说不出话,但谢鹏还是立即回到了实验室,一天工作也没耽误。疾病,并没有让他放缓科研的脚步。
  “这两年,很多朋友都劝我,说人过了60岁,要学会踩刹车,而不是踩油门,但我刹不住啊。”谢鹏笑道。
  20多年来,谢鹏一直都是踩足油门全速前进的。科研工作并非一件光鲜亮丽的事,时常得面对实验的反复失败,不断的从头再来,但他总是把眼光放得很长远,把脚深深踩进现实的泥潭里,一刻不停地耕耘着。
  最幸福的时刻便是,每每站得高一点,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样的时刻,谢鹏已经拥有不少。
  “学术病患者”
  2019年11月27日,我们在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见到了刚刚出差回来的谢鹏。
  他穿着深色毛呢西服,搭配雪白的衬衫,打着领带,精神抖擞,毫无疲惫之态。
  在研究中心,谢鹏是出了名的精力旺盛。学生们不止一次感叹,导师的精气神比年轻人还好,总是不知疲倦。就连谢鹏也戏称自己是“学术病患者”—— 一天不工作就浑身难受。
  “科学研究就像探宝一样,当你克服艰难险阻,突然得到新的发现,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兴奋和喜悦,这是诱使我一步步把科研做下去的原因。”谢鹏说。
  这种诱惑,始于1995年。
  1995年,因为工作表现优异,谢鹏得到了赴日留学的机会。此前,他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摸爬滚打了10年,从助教一步一步做到了主治医师,有着扎实的临床基础。
  来到日本滨松医科大学神经精神科和日本福岛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谢鹏开始系统地开展科研工作。
  在日本,谢鹏专攻嗜神经感染博尔纳病病毒的研究。为了开展研究,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一次,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他每天做20个小时的实验,连续做了整整一周。
  “实验做到后面,我都已经有些精神恍惚了,日本同事发现我拿着移液枪做实验的状态不对,这才强迫我回家休息。”谢鹏回忆说。
  为了专注地开展实验,谢鹏几乎不与外界交流,也没有打过一天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当日本同事都放假去娱乐或者兼职时,他仍照常去实验室。
  实验室位于郊区,坐公交车得花一个多小时,谢鹏总是早早出门,晚上再坐最后一班车回家。
  末班车上空荡荡的,常常只有谢鹏一人。窗外的夜景不断掠过,但他根本无暇欣赏,因为他的脑海里,装的全是白天的实验内容。
  “做科学研究是会上瘾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把自己当成一块海绵,要吸取每一滴知识,搞清楚每一个问题。这一点,到现在也是没有变的。”谢鹏说。
  开启新方向
  在日本的学习时间很短暂,只有一年。不过,这段经历,却对谢鹏的职业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毕业10年,我一直走的是临床路径,通过系统地开展科学研究,我感到一项新的科学成果、一种新的诊治方法,能够造福更多患者。因此,我希望能走临床和科研相结合的路径,做出更多成果。”谢鹏说。
  当谢鹏还在日本时,他所留学的学校就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留在这里,继续开展科研工作,但谢鹏拒绝了。
  1996年,谢鹏回国,和他一起归来的,还有十几箱实验材料。
  回国后,谢鹏给重医附一院党委写了一封信,他在信里表达了自己的职业追求:“我不要房子、车子、票子,只想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干一点实事。”
  于是,谢鹏在38岁那年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他白天在神经内科工作,工作完成后,便独自待在小小的办公室里,一头扎进广阔的科研世界中。
  当时,谢鹏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与诊治神经疾病有关。
  早期开展科学研究并不顺利,谢鹏还记得,他和学生们最初做动物造模实验时,就失败了无数次。
  “學生每次跟我说实验数据不稳定时,我都感到很沮丧。我们天天和做实验用的老鼠打交道,长年累月观察它们的变化,但却一直失败,这是很挫败的。”谢鹏说。
  尽管如此,谢鹏却从未想过放弃。他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带着学生又重复实验了半年,动物造模实验才终于成功了。
  “我是从艰苦环境里走过来的人,懂得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医学科学研究就像一座高峰,我们得有愚公移山的精神,遇到困难不但不能放弃,反而要转向更深入的研究。”谢鹏说。
  在持续不断的探索中,谢鹏结合临床经验,将研究的主要目光转向了抑郁症,渴望能在这个神经科和精神科的交叉地带寻找突破。
  2008年,谢鹏带领团队拿下“973”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开展抑郁症的蛋白质组学和多肽组学研究,成为重医拿下该项目的第一人。
  经过多年研究,谢鹏带领团队不仅发现了肠道微生物紊乱导致抑郁症的新机制,还在全球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的循证研究以及卒中伴抑郁研究等相关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些研究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而他本人,也因为在我国临床医学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在2018年荣获“国之名匠·卓越建树”荣誉称号,也被评为“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
  桃李芬芳
  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心,谢鹏没有限定工作时间,但学生们却不知不觉形成了一个工作习惯:早上9点以前到,没有下班时间,也没有周末和节假日。
  刘艺昀是谢鹏带的博士后,从硕士研究生开始便跟着谢鹏。她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见谢鹏时,谢鹏对她说的话:“我们实验室很苦,你虽然是女孩子,但在这里,你要‘巾帼不让须眉’。”   苦是真的苦。刚来实验室,刘艺昀就赶上了“973”项目结题的前一年,团队压力很大。
  刘艺昀记得,那时候谢鹏白天在学校处理行政工作,晚上来实验室做科研,会经常和学生们讨论问题到凌晨。如果遇上出差,不管多晚回重庆,他都会拖着行李箱从机场赶回实验室。
  刘艺昀在谢鹏门下7年,起初,她不知道做实验的价值,也想不出科研课题,甚至向导师汇报实验情况都会很紧张。
  “紧张是因为谢老师特别严谨,严谨到我们每次去向他汇报都怕出错。”刘艺昀笑着说。
  一次,刘艺昀在汇报实验情况的幻灯片里,引用了一本杂志的文章,但左下角没有将杂志的影响因子标注出来,没人注意到这个细节,但谢鹏看到了;还有一次,博士研究生桂思雯几十张幻灯片里,有一张幻灯片的字体和前面不一样,也被谢鹏发现了……
  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倒逼学生们养成了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
  “硕士研究生期间,面对谢老师我确实会紧张,但是做了几年实验后,我却特别渴望与谢老师交流,想和他在科学研究上有思维的碰撞,也希望他能帮助我突破更多的壁垒。”刘艺昀说。
  这种渴望交流和碰撞的心情,谢鹏也有。
  学生们有时会在节假日接到谢鹏的电话,因为他又冒出了新的科研想法,想要和大家一起讨论。
  今年端午节,刘艺昀就接到導师电话。电话里,谢鹏热情地招呼大家:“今天过节,你们来我家里讨论吧,师母已经把饭菜都准备好啦。”
  于是,五六个学生坐上车,立即从实验室出发,风风火火往导师家里赶。
  今年6月,刘艺昀博士研究生毕业,在论文答辩的最后致谢中,她特别对导师说了一段话:“感谢我的导师谢鹏教授,在他的指导和引领下,我从零开始,逐渐走进了科学研究的殿堂,了解到更加广阔的世界,这将使我终身受益。”
  20多年来,谢鹏带领许多学生走进了这座殿堂。学生们毕业后继续从事神经科学的研究,为我国神经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远大理想
  2019年11月28日,中国神经专科培训暨第二批第二期神经心理专题培训在重庆渝北举行。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谢鹏在开班仪式上做了一次讲座。
  看着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科医生,谢鹏认真讲述了他对神经科的思考。讲到最后,他有些感慨,说:“我很希望这一次次的培训,能让大家有所收获,在以后遇到情感障碍患者时,我们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诊治。”
  针对神经科医生们的专题培训,是谢鹏筹备已久的。
  “随着神经疾病谱的改变,人们患神经疾病的几率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神经科的医生具备越来越多的专业技能。”谢鹏说。
  因此,在谢鹏的主导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组织了神经心理专题培训,旨在提高全国神经科医生的专业技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姚要兵,当天也在培训现场,这已经是他参加的第二次培训了。
  今年夏天,第二批第一期神经心理专题培训在郑州举行,姚要兵报名参加了。在为期4天的培训中,他收获颇丰。
  “神经心理这块,其实有些超出我们的诊疗范围,但是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患者神经心理方面的问题。”姚要兵说,“通过培训,我能够更加准确地知道如何识别症状,怎样选择合适的量表、挑选合适的药物,有利于门诊的开展。”
  每次看到培训班学员们学有所成,谢鹏都很欣慰。他的眼光从来没有局限于重庆,早在很多年前,他就给自己树立了远大理想:要在医学科学研究里有所作为、造福患者,科研成果不仅要在重庆,还要在全国乃至全球产生重大影响。
  正是因为远大理想的支撑,谢鹏才能一步一步走得更远。
  采访时,谢鹏耐心地向我们解释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他还用办公室鱼缸里的那株绿萝加以说明。
  很多年前,为了净化鱼缸里的水质,谢鹏往缸里放了一株绿萝。
  这株绿萝在水里发了芽,并且努力生长,越长越长。它的藤蔓爬上了水管,慢慢爬到了更高的地方。
  看着这些弯弯曲曲的藤蔓,谢鹏想,一株植物尚且如此向上,更何况是科研工作者呢?
其他文献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连日来,全会精神持续在我市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019年1月31日,重庆南方新华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新春年会正在举行。  最引人注目的是,年会现场堆叠的一大堆大米和笋干,这是发给企业职工的年终福利。  这批大米和笋干购买于100公里外的江津区四屏镇。  四屏镇地处江津区四面山风景区深处,农产品产量大、品质高,但一直以来,销量并不高。  为了让四屏镇贫困农户脱贫、农民长效增收,近年来,四屏镇党委、政府以“扶贫订单”为切入点,积极延伸“以购代捐”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是新形势下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贯彻党章和党规、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文化基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强党兴
5月16日,初夏的一场雨,让坐落在长江边上的奉节县永乐失能人员供养中心,显得格外干净。  45岁的贾开诚,起了一个大早。吃完早饭,他就忙着粘贴他的“钻石绣”。  “向大家展示我的手工活,很有成就感,在这里无忧无虑,饿了有人管,病了也不愁,还可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贾开诚满脸堆着笑。  七八位失能人员围着笔者,争相诉说这个特殊的“家”带给他们的新生活。  如何确保重度残疾失能人员在小康路上不掉队?
2019年8月,永川区朱沱镇涨谷村。  太阳炙烤着大地,路边的荒草丛几乎要燃烧起来,空气中弥漫的热浪让人喘不过气来。  “嘀——”村民周希林打开空调,阵阵凉风从通风口吹了出来。  “真舒服!”周希林眯缝着双眼感叹,“原来我们这里电力完全是大问题,用电高峰期,不要说空调、电视,连小风扇都转不动。”  涨谷村是重庆市级贫困村,近年来,随着乡亲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全村空调、冰箱等大功率
忙了一个上午,永川区中医院骨科医生彭志财,终于有空回到办公室。  记者问他:“我能看看你的手吗?”  他正忙着烧水沏茶,但马上转过身来摊开手掌。  这就是那双“做了上万台手术,拿过无数次手术刀的手”?  看起来似乎并没什么特别,手指并不如想象中纤长,比较突出的是小指,但是手掌的皮肤脱了好几层皮。  27年行医生涯,上万台手术,这双手在消毒水里浸泡过无数次,让无数患者解除病痛、重燃希望。  这双手的
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在西部大开发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指导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重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总书记的讲话总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语重心长,为新时代重庆脱贫攻坚和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
10月9日,一场小雨过后,武陵山腹地已进入深秋。  黔江区南海镇飞舞的群蜂也忙碌起来,它们频繁出入蜂箱采集花蜜,为越冬作准备。这是退伍老兵王贞六100多箱中蜂的“赶花”地之一,也是他的一个脱贫示范点。  这天一大早,王贞六从黑溪镇胜地社区的家里骑着摩托车赶到现场。在一个蜂箱面前,他弯腰小心地揭开蜂箱盖,仔细观察蜂王的生存情况,并向村民传授养蜂技术。  不一会儿,王贞六就被村民团團围住,他一边拍着胸
一场春雨刚过,青山绿水、白云悠悠,黔江区金溪镇满目皆是春的气息。  在这秀美风光的背后,曾经的金溪镇却有“难言之痛”。  作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金溪镇人口近1.5万人。全镇的贫困户中,曾经近60%都是因病致贫。  “不怕贫,就怕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可以说是扎在金溪镇贫困群众心头的两根剌。  近两年来,作为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对口帮扶的乡镇,金溪镇全面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打出一套“高效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全本是中国著名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翻译的。1919年底,刚从日本留学回国不久的陈望道,在浙江杭州接到上海《星期评论》编辑部邀他翻译的约稿信和一本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立即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县城西的分水塘村,开始秘密翻译《共产党宣言》。那时,他的家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又是寒冬连早春,天气非常冷,加之翻译所需的参考资料匮乏,使他付出的精力要比平时译书多花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