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喜临津门
2006年6月,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生产线选址终于尘埃落定:在与西安、广州和珠海激烈角逐后,天津赫然胜出。
资本的逐利性向来敏感,能够将欧洲以外的第一条总装生产线布局在天津,空客公司必定经过战略性的考虑,而这“利”显然与不久前关系天津未来命运的两件“喜事”有着密切关联。
3月22日,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会议指出要努力把天津市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批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继2005年上海浦东新区获批后,天津成为我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
“‘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与‘北方经济中心’有本质的不同,前者代表天津只是北方经济中心之一;而这次国务院去掉了‘重要的’三个字,天津在北方乃至全国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天津市发改委一位官员的观点显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从我国近二十多年的开放发展历程看,每一个区域经济引擎的启动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在“十一五”规划实施之初,提出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而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全国经济发展南高北低问题的战略意图。
当前,国务院给予了天津五项扶持政策,包括将滨海新区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东疆保税港区、进行金融改革试点、扩大建设用地供应、将区内510平方公里范围高新技术产业的所得税税率降为15%等等。这样的扶持力度,可以与中央扶持深圳和上海浦东的力度等同。
对于北方经济中心的正身立名,天津兴奋之余更多的是处变不惊的坦然。
因为,这只不过是天津又找回了照亮前途的“火炬”,而这个寻找过程则用了漫漫半个世纪。
坎坷的历程
永乐二年(1404),明在直沽设卫,筑城。明成祖朱棣为纪念“靖难之役”的胜利,赐名“天津”,意谓“天子经由之渡口”。
在此前后的七百多年间,今天的天津地区一直担负着首都漕粮河运和海运中枢作用,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天津拱卫京畿的重要性在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1860年,天津被正式辟为通商口岸,随着经济、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这座城市所蕴藏的潜质被激发出来。
清朝和民国政府加强对天津社会控制的同时,均在军工、航运、工矿、铁路等领域里对天津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投资,从而启蒙和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到20世纪初,天津成为中国北方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与工商业发展同步的是金融业的繁荣,1940年代天津解放北路金融街上汇聚了49家国内外银行和12家国内银行的总部,此外还有270多家国内外保险机构,天津的金融地位可见一斑;经济的发达加速了人口的聚集,1930年代中期,“若将城郊四乡人口计算在内,达150余万之多,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城市”……天津犹如一位高举火炬的健将,将中国北方从十九世纪引领到了二十世纪。
然而,任何一座城市不会永远处于辉煌的颠峰,在快速成长近一个世纪后,天津步入了另一个发展阶段。
建国初期,天津继续延续中央直辖市的地位;1958年,被改为河北省省会;河北省会迁到石家庄以后,天津又成为河北省的专区;一年后,再次升格中央直辖市。
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显示着天津发展定位的摇摆不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进程。到1980年代,当中国沿海城市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开放大潮中迅速崛起时,天津则显得格外沉默和彷徨。
1997年12月,国务院明确了天津的初步定位:“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
从半个世纪前的无奈跌落,到九年前“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再到如今“北方经济中心”的崭新定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城市逆中求进的鲜明性格和回归辉煌的强烈冲动。
可是,无论从城市自身发展特质,还是与经济腹地的关系,天津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样复杂多样。如今,当国家将“北方经济中心”的火炬交到天津手中时,这座被赋予太多希冀的城市如何迈开第一步,令人瞩目。
任重道远
区域经济学对经济中心的定义是:经济活动的高度积聚,在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组织中起决定作用的地方,为外区域提供产品和服务,为腹地提供服务。可见,一个地方要发展成为经济中心,首先自身要有足够大的经济规模。
如果将目光再次回投五十年前的天津,我们会清晰地看到这些特征的闪现。比较之下,近五十年内发生的变化却让天津倍感压力。
自1958年起,原属于天津外向型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北方各城市,都纷纷建立大而全的工业体系,作为北方最大消费型城市和天津最为重要经济腹地的北京,很快便成为门类齐全、重工业仅次于辽宁的新兴工业基地。此外,交通格局的改变也大大削弱了天津枢纽中心的地位。大秦和神骅铁路的通车将天津经济腹地范围急剧缩小。港口竞争更为严重,目前环渤海地区港口多达60余个。如今,随着唐山曹妃甸港的加紧建设,天津更感紧迫。
不过天津人真正关切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这些纷繁复杂的竞争关系,如何与北京差别竞争、互惠共赢才是当务之急。
2006年1月15日,王岐山市长表示北京将坚持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事实上,不再明争“经济中心”的讯息早在2004年11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修编结束时就已显露,当时舆论呈现一片叫好声。
“北京如果像华盛顿那样,过去不发展那么大,只是政治中心,那么北京与天津之间的定位区别就好办了。现在北京市的各种产业经过几十年发展,规模已经很大了,想不成为中心都难。所以天津只有和北京联手发展,才能打造成为真正的经济中心。”对于京津之间的微妙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室主任魏后凯秉本执要。
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上半年,天津生产总值1986亿元,而北京为3538亿元。就经济实力来说,天津目前尚且“底气”不足。就聚集能力看,北京是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全国最集中的地方,而且也是世界500强企业全国最多的地方,已有159家在北京落户。
好在事物发展从来具有两面性,较大差异性的背后是两座城市巨大的融合面:天津在制造业、航运、物流方面具有优势,北京在商贸、科技、金融方面具有优势,北京和天津的经济发展是可以互补和相互依托的。
如今,万事俱备,东风劲渡,天津何时能够让“北方经济中心”的金字招牌名副其实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教授的观点中肯冷静:“虽然天津被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但目前的情况是,北京仍然是北方的经济中心,而且,这个位置北京还将保持很长时间,至少10年或者15年。”
面朝大海,终有春暖花开时。人们期盼着天津能够在未来的征程上将手中的火炬举得更高,照亮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