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资产已成为制约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痼疾,金融创新可望成为医治这一痼疾的良方。
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和问题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和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竭尽所能采取各种措施处置不良资产,但所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明显。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手段。主要有一是采取催收追讨、诉讼等手段依法收贷。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资产保全部门,指定专人对不良贷款组织催收。对不按规定归还贷款的债务人,进行必要的信贷制裁或依法起诉。对资不抵债,不能偿还债务的企业依法破产,按规定条件、程序冲销呆账。
二是利用呆账准备金核销一部分呆账贷款本息。按照有关规定,原来愈期两年的贷款可挂账停息,此后相继改为1年、6个月、3个月。1998年,呆账准备金由原按年初贷款余额1%的差额提取改为按本年末贷款余额1%的差额提取并从成本中列支,当年核销的呆账准备金要在下年予以补提。
三是创造性地通过债务重组、剥离、转化等手段减轻资产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将一部分不良资产剥离给内部的专门机构进行专业化处置;商业银行试行对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即企业以股权或实物资产置换银行债权,银行对置换资产进行经营管理。2003年,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与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进行合作处理不良贷款。
四是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成立以来四大公司运用多种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取得一定成效。
目前在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中的主要问题。
(1)不良资产存量巨大,且增量不断增长。四家AMC只是按当时的贷款分类方法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逾期、呆滞、呆账贷款,其中待核销呆账以及1996年以来新发放并已逾期的贷款不属于剥离范围。因此,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并没有剥离干净。此外,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较快,不良贷款也在不断积累,不良资产比率的降低是在分母扩大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带有稀释的因素,特别是一些金融机构损失类贷款有所增加,承担贷款损失的能力较低。
(2)金融创新步伐缓慢,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单一。目前,由于资本市场的欠发达,以及金融新产品新业务的缺乏,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长效机制。例如:国有商业银行难以通过“贷款销售”等新的途径出售不良贷款;实施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的方式难以实现,实施债转股后产生的分红资金,远低于银行的融资成本,加上类似的兼并重组多由政府主导,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的考虑常常将包袱企业甩给银行,造成银行实际资金回收比率的降低。
(3)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目前我国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制度十分薄弱,部分企业法人或自然人信用观念淡薄,贷款挤占挪用现象普遍,或利用改制、破产、兼并、多头开户等手段千方百计逃废银行债务。一些地方政府也没有完全摆正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位置,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地方官员缺乏大局观念,只考虑地方、部门利益而置银行于不顾,暗地里为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开绿灯、充当保护伞。同时,由于存在一定的法律制度障碍,致使依法惩处、打击不力,助长了“失信毁约”现象的蔓延。
(4)贷款损失准备金短缺,呆账损失难以自行消化。我国金融机构消化不良资产损失需要动用贷款损失准备金。近两年国有商业银行随着盈利提高,用于拨备和消化历史包袱的资金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不良贷款历史包袱严重,拨备的准备金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国外大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对其不良贷款的覆盖率通常在 50%以上,高者可以达到80%左右。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与之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因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近几年的统计年报数据显示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最高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也没有超过30%的。
(5)由于收购的不良资产主要是信用贷款且严重贬值,债务人分散,以及法律体系不完善、资本市场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其运营仍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剩下的资产越来越难以处理,随着不良资产处置逐步进行,不良资产的现金回收率出现下降趋势。
借助金融创新,加速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将金融创新用于不良资产处置不仅有理论意义,更有实际作用。
实施金融制度创新——提供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根本机制。在进一步加大对不良资产存量进行清理的同时,更需完善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治标更需治本。对国有独资银行产生不良资产的原因进行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除了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的原因之外,其它诸如“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支持国有企业发展、地方市场运行环境较差”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制度问题——国有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缺乏真正代表国家金融资产的所有人代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即使向国有企业或地方政府在建项目投放的贷款出现了问题,也是“肉烂在锅里”,从而导致了不良资产问题的产生。在现有制度环境下,即使对不良资产清理的力度再大,也只是对原有不合理制度的修补,是不可能建立起不良资产的有效防范与处理机制的。只有改革现有的不合理制度,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真正落到实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够建起防范与处理不良资产的长效机制,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金融市场创新——构建新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尽管四大国有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处置不良资产仍面临许多现实困境,如缺少市场竞争机制,没有批发市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执法环境不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利益等等,而在这诸多问题当作中,缺乏“公开、公正、透明、统一”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则是诸多问题的关键。只有结合各地实际发展状况,加速金融创新的步伐,在充分吸纳各种市场主体的基础之上形成一个全新、高效、多层次的专业化不良资产交易市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提供多样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回顾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可以从中发现金融创新途径与产品的缺乏也是制约不良资产处置的瓶颈之一。如果国有商业银行能够贯彻金融创新理念,根据自身的不良资产存量与增量状况,量体裁衣,通过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贷款销售、引进外资与民间资金处置不良资产等新的手段必将为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带来新的进展。
和其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相比,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在于:能同时批量处置大规模不良资产、有效转移风险,使处置时间缩短而回收现金时间提前,有利于缓解不良资产规模与处置进度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可以丰富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促进资本市场产品与制度创新。因此,资产证券化对于解决银行系统积累的不良资产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贷款销售是指商业银行视贷款为可销售的资产,在贷款形成以后,进一步采取各种方式出售贷款债权给其他投资者,出售贷款的银行将提前收回投资并且从中获取手续费收入。贷款出售实现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对于贷款风险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且通过减少贷款,缩小了银行的风险资产总额,节约了稀缺的资本,对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积极意义。
外资的进入不仅能够丰富不良资产处置的资金来源,而且能够为我国不良资产的处置带来新的理念,毕竟外资投行在不良资产处置的技术、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比我国有着更为成熟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的民营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资金还是经营管理都具备了较雄厚的实力。同国内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投行相比,民营企业在清理不良资产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有很广阔的社会关系和人力资源,他们能通过各种关系成功催收不良资产,获得较好的收益。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系)
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和问题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和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竭尽所能采取各种措施处置不良资产,但所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明显。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手段。主要有一是采取催收追讨、诉讼等手段依法收贷。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资产保全部门,指定专人对不良贷款组织催收。对不按规定归还贷款的债务人,进行必要的信贷制裁或依法起诉。对资不抵债,不能偿还债务的企业依法破产,按规定条件、程序冲销呆账。
二是利用呆账准备金核销一部分呆账贷款本息。按照有关规定,原来愈期两年的贷款可挂账停息,此后相继改为1年、6个月、3个月。1998年,呆账准备金由原按年初贷款余额1%的差额提取改为按本年末贷款余额1%的差额提取并从成本中列支,当年核销的呆账准备金要在下年予以补提。
三是创造性地通过债务重组、剥离、转化等手段减轻资产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将一部分不良资产剥离给内部的专门机构进行专业化处置;商业银行试行对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即企业以股权或实物资产置换银行债权,银行对置换资产进行经营管理。2003年,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与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进行合作处理不良贷款。
四是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成立以来四大公司运用多种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取得一定成效。
目前在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中的主要问题。
(1)不良资产存量巨大,且增量不断增长。四家AMC只是按当时的贷款分类方法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逾期、呆滞、呆账贷款,其中待核销呆账以及1996年以来新发放并已逾期的贷款不属于剥离范围。因此,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并没有剥离干净。此外,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较快,不良贷款也在不断积累,不良资产比率的降低是在分母扩大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带有稀释的因素,特别是一些金融机构损失类贷款有所增加,承担贷款损失的能力较低。
(2)金融创新步伐缓慢,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单一。目前,由于资本市场的欠发达,以及金融新产品新业务的缺乏,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长效机制。例如:国有商业银行难以通过“贷款销售”等新的途径出售不良贷款;实施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的方式难以实现,实施债转股后产生的分红资金,远低于银行的融资成本,加上类似的兼并重组多由政府主导,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的考虑常常将包袱企业甩给银行,造成银行实际资金回收比率的降低。
(3)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目前我国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制度十分薄弱,部分企业法人或自然人信用观念淡薄,贷款挤占挪用现象普遍,或利用改制、破产、兼并、多头开户等手段千方百计逃废银行债务。一些地方政府也没有完全摆正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位置,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地方官员缺乏大局观念,只考虑地方、部门利益而置银行于不顾,暗地里为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开绿灯、充当保护伞。同时,由于存在一定的法律制度障碍,致使依法惩处、打击不力,助长了“失信毁约”现象的蔓延。
(4)贷款损失准备金短缺,呆账损失难以自行消化。我国金融机构消化不良资产损失需要动用贷款损失准备金。近两年国有商业银行随着盈利提高,用于拨备和消化历史包袱的资金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不良贷款历史包袱严重,拨备的准备金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国外大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对其不良贷款的覆盖率通常在 50%以上,高者可以达到80%左右。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与之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因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近几年的统计年报数据显示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最高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也没有超过30%的。
(5)由于收购的不良资产主要是信用贷款且严重贬值,债务人分散,以及法律体系不完善、资本市场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其运营仍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剩下的资产越来越难以处理,随着不良资产处置逐步进行,不良资产的现金回收率出现下降趋势。
借助金融创新,加速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将金融创新用于不良资产处置不仅有理论意义,更有实际作用。
实施金融制度创新——提供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根本机制。在进一步加大对不良资产存量进行清理的同时,更需完善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治标更需治本。对国有独资银行产生不良资产的原因进行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除了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的原因之外,其它诸如“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支持国有企业发展、地方市场运行环境较差”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制度问题——国有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缺乏真正代表国家金融资产的所有人代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即使向国有企业或地方政府在建项目投放的贷款出现了问题,也是“肉烂在锅里”,从而导致了不良资产问题的产生。在现有制度环境下,即使对不良资产清理的力度再大,也只是对原有不合理制度的修补,是不可能建立起不良资产的有效防范与处理机制的。只有改革现有的不合理制度,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真正落到实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够建起防范与处理不良资产的长效机制,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金融市场创新——构建新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尽管四大国有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处置不良资产仍面临许多现实困境,如缺少市场竞争机制,没有批发市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执法环境不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利益等等,而在这诸多问题当作中,缺乏“公开、公正、透明、统一”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则是诸多问题的关键。只有结合各地实际发展状况,加速金融创新的步伐,在充分吸纳各种市场主体的基础之上形成一个全新、高效、多层次的专业化不良资产交易市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提供多样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回顾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可以从中发现金融创新途径与产品的缺乏也是制约不良资产处置的瓶颈之一。如果国有商业银行能够贯彻金融创新理念,根据自身的不良资产存量与增量状况,量体裁衣,通过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贷款销售、引进外资与民间资金处置不良资产等新的手段必将为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带来新的进展。
和其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相比,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在于:能同时批量处置大规模不良资产、有效转移风险,使处置时间缩短而回收现金时间提前,有利于缓解不良资产规模与处置进度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可以丰富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促进资本市场产品与制度创新。因此,资产证券化对于解决银行系统积累的不良资产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贷款销售是指商业银行视贷款为可销售的资产,在贷款形成以后,进一步采取各种方式出售贷款债权给其他投资者,出售贷款的银行将提前收回投资并且从中获取手续费收入。贷款出售实现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对于贷款风险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且通过减少贷款,缩小了银行的风险资产总额,节约了稀缺的资本,对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积极意义。
外资的进入不仅能够丰富不良资产处置的资金来源,而且能够为我国不良资产的处置带来新的理念,毕竟外资投行在不良资产处置的技术、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比我国有着更为成熟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的民营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资金还是经营管理都具备了较雄厚的实力。同国内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投行相比,民营企业在清理不良资产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有很广阔的社会关系和人力资源,他们能通过各种关系成功催收不良资产,获得较好的收益。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