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活水”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_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引领着新世纪语文课改的方向,她让重繁琐分析、重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一去不复返,代之以重自主感悟、自主体验的新型教学模式。但过度强调学生的感悟体验,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弱化双基教学,又会使语文教学缺少语文味。在这人文性与工具性、感悟体验与双基训练中,我们语文教师左右摇摆,实在有点无所适从。有些教师为了“夯实双基”,干脆又重新拾起了新课改以前的教法,机械训练又重回我们的课堂。有的语文课似乎又成了波澜不惊的水渠,不问“水质”新鲜与否,直接注入学生的心田。
  一、 “活水”生成之本源——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语文教学又何曾不是生活的阐释!生活是语文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有效课堂”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同时,也提倡让语文课堂向生活延伸,这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可以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封闭的、语言文字教学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小学语文教材中对许多内容的描述其实就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剪影,一个不经意间从眼前滑过的生活画面。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如果能抓住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共鸣,拓展开去,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形成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堂相对于孩子丰富的生活世界,是渺小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生活可以让他们饱览更深邃的语文视野。如,新课标倡导的低年级“生活识字”这一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的商店标牌、电视上的广告用语、车厢里的宣传标语……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天地。而我们苏教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练习部分,也都会有“处处留心”这一环节。这些都是将生活中的知识引进课堂,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周围事物很重要,能学到很多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因此,只要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我们的“有效课堂”就无处不在。
  二、 “活水” 蕴涵之载体——情感
  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应是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及学生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进入角色,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涵的真挚感情,将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用自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并将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文到深处情自浓。
  小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如何更好地“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1.摘句拈词,体味情感。课文中有的语句表达了特定的情感,可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和揣摩。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到渗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以《第一次抱母亲》为例,我在教学中没有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只是抓住“难过”和“愧疚”两个词,让学生品味文字,感悟母亲辛劳的一生,揣摩情感,体验作者的愧疚之情,感悟母子亲情。再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自由读、指名读、接读、齐读,学生们对母亲的理解就已经上升了一个高度。
  (二)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节有效的语文课,不光需要教师和学生研读文本而激发出的“情感”,更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如果将一节有效的语文课比作一棵绿意盎然、枝繁叶茂的大树的话,那么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都是这棵“大树”的枝叶,都可以成为老师对学生表达“爱意”的方式。课堂上教师要舍得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见解,“蹲下来和学生交流”。这样,课堂就会充满浓浓“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总之,语文课堂上积极的情感因素可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把握课堂,力争把教学中最美的一面用最真挚的感情向学生展示出来。
  三、“活水”流淌之渠道——对话
  语文课堂中,怎样让教学内容之“活水”汩汩流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受到最大限度的滋养呢,其渠道唯有“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出发,从文本出发,“心中有人”、“ 眼中有文”,引导学生积极解读文本,质疑文本,在心灵与文本的对话和碰撞中体验情感,内化语文素养。这才是理想中的有效的语文课堂,和谐的人文课堂。
  如,多年前听一位教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师:打开书读,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恨!
  师:(板书:恨!)这种恨表现在哪儿?朗读品味。
  生:(朗读课文,并做批注。)
  师:(小结)拿——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拉——拿不动的用车拉;毁——拉不动的就毁掉,一个比一个可恨;烧——最后还要放火烧,企图毁灭罪证,这最可恨!
  生:(再次朗读课文,课堂已是群情激愤)。
  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圆明园的辉煌,如果圆明园还是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你们有什么感覺?
  生:高兴、兴奋、赞赏、骄傲……
  师: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前面几节。
  生:(朗读课文,仿佛走进了富丽堂皇的圆明园)。
  师:可惜,这样的人间美景却被八国联军洗劫和毁灭,再读后面几节,心里又是什么滋味?
  生:(读得愤怒,读出了控诉。)
  真正的语文阅读,是与文本的对话,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有了心灵的体验,思想的碰撞,精神的对话,会心的微笑,感动的泪水,课堂教学之“活水”才会穿行其间,汩汩流淌。
  有效而充满生机的课堂是语文教学的新境界,语文教师的新追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能真正与学生一道走进有效课堂,在有效课堂中徜徉,让新鲜而灵动之“活水”在学生心中流淌,我们将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带给我们的快乐!■
其他文献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曾有一首佳作,广为流传,这首诗就是《凉州词》。全诗如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叫大才子
目的 探讨婴幼儿高磷血症发生的原因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通过血生化分析仪以磷钼酸紫外线法测定血磷 ,筛查高磷血症 ,用MTB比色法测定血钙 ,并检验肝功能、心肌酶、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