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第一次崩溃,与招聘本身并无太密切的关系——我发现大二时为了比赛而买的正装,已经系不上扣子了。
职业的意义不在于赚万贯钱、行万里路,而在于它使你成为你自己。
作为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的学生,如何向别人介绍我的学校,才能让别人记住它?这个问题,在一次惊险的探秘中,我找到了答案。
遗嘱把自己做成标本放在主楼
新生开学周,我报名了一个新生校园游,因为初来乍到对环境不太熟悉怕耽误时间,我很早就出门,早上八点不到就到学校了。英国人一般九点或十点才开始工作,所以这时候校园里还是空空荡荡,基本没有人,大理石建筑再配上伦敦湿冷的气候,有点阴冷。我看距离集合时间还有点早,又久仰UCL图书馆的大名,遂决定先在图书馆附近走走。正当我漫无目的地在主楼闲逛时,拐过一个转角,突然见到一个一面是透明玻璃的木柜子里放着一个人像。盒子里是一个带着帽子的老人,安祥地坐在凳子上,眼睛直视前方,神态动作与真人无异。他穿着18世纪的英国服饰,带着手套,凳子旁还放着他的拐杖,仿佛随时准备站起来,从木柜子里走出来。刚刚还因为早起略带困意的我,吓得差点尖叫起来,一下子飞速跑出主楼,直到在院子里见到几个清洁工人,算是有点人气,我才稍微缓和过来。几个清洁工人也看着我,大概觉得我的动作有点奇怪。我坐在公共长椅上大口喝水稍微缓和了一下,秋天的寒风也让我清醒了一些,看看快到集合时间了,没有来得及细想刚刚那个诡异的人像,便急匆匆地赶到集合地点。
新生校园游里给我们讲解的是UCL历史系的一名大二学生,名叫Anith,她是一名在英国长大的韩国人,笑起来很甜美。伦敦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大都会,走在街上就可以看到各种不同肤色的人,听到无数种不同的语言,吃到任何一个国家的美食。校园游的学生组成就反映出伦敦的国际化,我们一行二十几人,分别来自十几个不同的国家。看到Anith的时候,虽说不算是同胞,在异国他乡见到一名亚洲人也让我倍感亲切。她先带我们常规地逛了一下正门,教学楼以及附近的餐厅,简单地介绍了一下UCL的历史。据Anith介绍,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英国最知名的两所高校,分别成立于1096年和1231年,但是让我惊讶的是,作为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强国,英国的第三所大学UCL却在六七百年后的1826年才建立。在长达六七百年间,英国的高等教育被“牛剑”两所大学垄断了,想要上大学,首先得满足教徒和贵族两大基本条件。因为当时这两所大学只招收英国圣公会的教徒,相当于高等教育被宗教垄断。同时,当时在校学生基本都是贵族子弟,英国的高等教育只属于贵族,平民百姓遥不可及。伦敦大学学院的一大宗旨就是打破宗教和贵族垄断高等教育的局面,实现高等教育平民化。所以,UCL是英国第一所不分种族、阶层、宗教信仰招收学生的大学,也是英国第一所以同等条件招收女生的英国大学,算是英国版的“有教无类”。
介绍完UCL基本历史,Anith 神秘一笑,说要带我们去见一下UCL“精神之父”。我们满怀好奇地跟着她走,结果却走到了今天早上让我吓破胆的那个人像前。Anith 很骄傲地说:“这就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法理学家和社会改革家杰里米·边沁,是我们UCL的奠基人和精神之父,他的教育和社会理念,不考虑学生种族、宗教、性别或者政治立场,对UCL的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在他的努力推动下,英国才出现了第一所平民大学UCL。”听到这里,我不由得对这个人产生深深敬意,但也有点好奇,一般的地方纪念重要人物,基本就是做成雕塑,但为什么UCL要把我们的精神之父做成一个蜡像,还放在恒温箱子里呢?
正当我疑惑的时候,Anith 继续说道:“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人像,实际上是边沁本人。他的遗嘱明确要求UCL把他的遗体保存并作为大学永久纪念物。希望用这种方法,提倡无神论,宣扬科学精神。”所以从1850年起,UCL精神之父“边沁”就一直“坐”在伦敦大学学院主楼的南回廊里。可惜的是,他的脑袋在尸体防腐过程中出现了失误,脑袋没能如愿按照原样保存,腐烂的样子有点吓人。于是校方只能在他的身体上放置一个蜡像头颅,再粘上一些他的真發。他的真的头颅则放在凳子下方的一个木盒子里。后来有几次学生恶作剧从展柜中偷出了他的头,校方只能把头从木柜中取出放在保险柜里。蜡像的表情是他凝神思考的样子,这是边沁生前写作时的常态。听到这里,我不由地大吃一惊,在那个科学还处于启蒙阶段,迷信风依然盛行的年代,边沁居然要求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标本并在公众场所展示,这种做法就算放在现在也很新潮了,更何况是200年前。
边沁仍在“投票”
上午参观完学校,下午我准备来图书馆看看书,体验一下这个充满古典气息的图书馆。没想到早上的惊吓还没平缓过来,下午又受到第二次惊吓,图书馆入口处放着各种人头做展览, 展览主题:“何以为人”。第一次来图书馆,迎接我的竟是这一颗颗真人头。
这个展览的主要展品是各种方式保存的人头,如风干的干尸的头颅,白骨头颅,其中最吓人的是一个真空玻璃罐里放的一个头颅。这颗头颅肌肤枯黄但是每一寸皮肤都十分完整,皮肤呈浅褐色,眉毛头发甚至眼睫毛都保存完好,眼眶凹陷,眼球突出,眼球上还布满了蓝色的血丝,表情狰狞,十分吓人。看看旁边的介绍,这竟然就是创始人边沁的真人头,因为防腐过程的失误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上午参观完创始人的真身,下午又见到他的头颅放在图书馆的门口。虽然非常惊悚,但是我不禁十分好奇,把身子放在主楼南回廊,头放在北回廊的图书馆入口处,边沁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思想如此前卫,死后让自己的遗体一直被众人注视?正好已经来到图书馆,遂决定翻看一下校史文献,了解一下这个创始人到底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总不能白白受两次惊吓。看了一些文献后,我从心底里赞叹,这是一个用身体力行掀起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浪潮的名人。
杰里米·边沁是激进的社会改革者,也是那个时代不被理解的异类。他提倡无神论,在他眼中,人并非灵魂的载体,死亡便是一个人完全的终结。所以在21岁时他就拟定了遗嘱,拒绝以一场“基督徒式的葬礼”作为最后的终结,要求死后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让生命以“最有用”的方式终结。在死前的最后一份遗嘱中,边沁要求将尸体交给自己的朋友处理,最终被安放在这伦敦大学学院中作为展品。即使是在中世纪后就有解剖与研究人体传统的欧洲,边沁当时的做法也十分新潮。
UCL筹备建校的时候,边沁已经80多岁了,所以他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学校的筹备,而是由诗人托马斯·坎比尔及律师亨利·布卢姆厄姆等人规划兴建的,但是许多事实上的创建者都对边沁有崇高的敬意,也在许多规划中融入了他教育和社会理念,特别把其作为UCL的精神之父。UCL的主图书馆的中心位置,弗拉克斯曼画廊的穹顶上,描绘的就是建筑师威廉向边沁提交设计方案,并等待其批复的场景。学校最终在1826年成立,名为“伦敦大学”(London University),成为当地唯一不论学生性别、宗教背景的世俗高校,学校的理事会委员没有一位是宗教领袖,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后来由于与国王学院(King’ College)的一些纷争,更名为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直到现在,当大学举行重要会议的时候,边沁的遗体会被放置在轮椅上并被推进会议室参加会议。会议记录中,边沁被永久性列为出席人员但不投票的代表 (present but not voting),只有当票数相同时,改革的一方将会多获得一票,这一票会默认为是边沁“投”出的,以推动大学的改革。
责任编辑:陈晓丽
职业的意义不在于赚万贯钱、行万里路,而在于它使你成为你自己。
作为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的学生,如何向别人介绍我的学校,才能让别人记住它?这个问题,在一次惊险的探秘中,我找到了答案。
遗嘱把自己做成标本放在主楼
新生开学周,我报名了一个新生校园游,因为初来乍到对环境不太熟悉怕耽误时间,我很早就出门,早上八点不到就到学校了。英国人一般九点或十点才开始工作,所以这时候校园里还是空空荡荡,基本没有人,大理石建筑再配上伦敦湿冷的气候,有点阴冷。我看距离集合时间还有点早,又久仰UCL图书馆的大名,遂决定先在图书馆附近走走。正当我漫无目的地在主楼闲逛时,拐过一个转角,突然见到一个一面是透明玻璃的木柜子里放着一个人像。盒子里是一个带着帽子的老人,安祥地坐在凳子上,眼睛直视前方,神态动作与真人无异。他穿着18世纪的英国服饰,带着手套,凳子旁还放着他的拐杖,仿佛随时准备站起来,从木柜子里走出来。刚刚还因为早起略带困意的我,吓得差点尖叫起来,一下子飞速跑出主楼,直到在院子里见到几个清洁工人,算是有点人气,我才稍微缓和过来。几个清洁工人也看着我,大概觉得我的动作有点奇怪。我坐在公共长椅上大口喝水稍微缓和了一下,秋天的寒风也让我清醒了一些,看看快到集合时间了,没有来得及细想刚刚那个诡异的人像,便急匆匆地赶到集合地点。
新生校园游里给我们讲解的是UCL历史系的一名大二学生,名叫Anith,她是一名在英国长大的韩国人,笑起来很甜美。伦敦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大都会,走在街上就可以看到各种不同肤色的人,听到无数种不同的语言,吃到任何一个国家的美食。校园游的学生组成就反映出伦敦的国际化,我们一行二十几人,分别来自十几个不同的国家。看到Anith的时候,虽说不算是同胞,在异国他乡见到一名亚洲人也让我倍感亲切。她先带我们常规地逛了一下正门,教学楼以及附近的餐厅,简单地介绍了一下UCL的历史。据Anith介绍,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英国最知名的两所高校,分别成立于1096年和1231年,但是让我惊讶的是,作为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强国,英国的第三所大学UCL却在六七百年后的1826年才建立。在长达六七百年间,英国的高等教育被“牛剑”两所大学垄断了,想要上大学,首先得满足教徒和贵族两大基本条件。因为当时这两所大学只招收英国圣公会的教徒,相当于高等教育被宗教垄断。同时,当时在校学生基本都是贵族子弟,英国的高等教育只属于贵族,平民百姓遥不可及。伦敦大学学院的一大宗旨就是打破宗教和贵族垄断高等教育的局面,实现高等教育平民化。所以,UCL是英国第一所不分种族、阶层、宗教信仰招收学生的大学,也是英国第一所以同等条件招收女生的英国大学,算是英国版的“有教无类”。
介绍完UCL基本历史,Anith 神秘一笑,说要带我们去见一下UCL“精神之父”。我们满怀好奇地跟着她走,结果却走到了今天早上让我吓破胆的那个人像前。Anith 很骄傲地说:“这就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法理学家和社会改革家杰里米·边沁,是我们UCL的奠基人和精神之父,他的教育和社会理念,不考虑学生种族、宗教、性别或者政治立场,对UCL的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在他的努力推动下,英国才出现了第一所平民大学UCL。”听到这里,我不由得对这个人产生深深敬意,但也有点好奇,一般的地方纪念重要人物,基本就是做成雕塑,但为什么UCL要把我们的精神之父做成一个蜡像,还放在恒温箱子里呢?
正当我疑惑的时候,Anith 继续说道:“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人像,实际上是边沁本人。他的遗嘱明确要求UCL把他的遗体保存并作为大学永久纪念物。希望用这种方法,提倡无神论,宣扬科学精神。”所以从1850年起,UCL精神之父“边沁”就一直“坐”在伦敦大学学院主楼的南回廊里。可惜的是,他的脑袋在尸体防腐过程中出现了失误,脑袋没能如愿按照原样保存,腐烂的样子有点吓人。于是校方只能在他的身体上放置一个蜡像头颅,再粘上一些他的真發。他的真的头颅则放在凳子下方的一个木盒子里。后来有几次学生恶作剧从展柜中偷出了他的头,校方只能把头从木柜中取出放在保险柜里。蜡像的表情是他凝神思考的样子,这是边沁生前写作时的常态。听到这里,我不由地大吃一惊,在那个科学还处于启蒙阶段,迷信风依然盛行的年代,边沁居然要求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标本并在公众场所展示,这种做法就算放在现在也很新潮了,更何况是200年前。
边沁仍在“投票”
上午参观完学校,下午我准备来图书馆看看书,体验一下这个充满古典气息的图书馆。没想到早上的惊吓还没平缓过来,下午又受到第二次惊吓,图书馆入口处放着各种人头做展览, 展览主题:“何以为人”。第一次来图书馆,迎接我的竟是这一颗颗真人头。
这个展览的主要展品是各种方式保存的人头,如风干的干尸的头颅,白骨头颅,其中最吓人的是一个真空玻璃罐里放的一个头颅。这颗头颅肌肤枯黄但是每一寸皮肤都十分完整,皮肤呈浅褐色,眉毛头发甚至眼睫毛都保存完好,眼眶凹陷,眼球突出,眼球上还布满了蓝色的血丝,表情狰狞,十分吓人。看看旁边的介绍,这竟然就是创始人边沁的真人头,因为防腐过程的失误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上午参观完创始人的真身,下午又见到他的头颅放在图书馆的门口。虽然非常惊悚,但是我不禁十分好奇,把身子放在主楼南回廊,头放在北回廊的图书馆入口处,边沁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思想如此前卫,死后让自己的遗体一直被众人注视?正好已经来到图书馆,遂决定翻看一下校史文献,了解一下这个创始人到底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总不能白白受两次惊吓。看了一些文献后,我从心底里赞叹,这是一个用身体力行掀起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浪潮的名人。
杰里米·边沁是激进的社会改革者,也是那个时代不被理解的异类。他提倡无神论,在他眼中,人并非灵魂的载体,死亡便是一个人完全的终结。所以在21岁时他就拟定了遗嘱,拒绝以一场“基督徒式的葬礼”作为最后的终结,要求死后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让生命以“最有用”的方式终结。在死前的最后一份遗嘱中,边沁要求将尸体交给自己的朋友处理,最终被安放在这伦敦大学学院中作为展品。即使是在中世纪后就有解剖与研究人体传统的欧洲,边沁当时的做法也十分新潮。
UCL筹备建校的时候,边沁已经80多岁了,所以他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学校的筹备,而是由诗人托马斯·坎比尔及律师亨利·布卢姆厄姆等人规划兴建的,但是许多事实上的创建者都对边沁有崇高的敬意,也在许多规划中融入了他教育和社会理念,特别把其作为UCL的精神之父。UCL的主图书馆的中心位置,弗拉克斯曼画廊的穹顶上,描绘的就是建筑师威廉向边沁提交设计方案,并等待其批复的场景。学校最终在1826年成立,名为“伦敦大学”(London University),成为当地唯一不论学生性别、宗教背景的世俗高校,学校的理事会委员没有一位是宗教领袖,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后来由于与国王学院(King’ College)的一些纷争,更名为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直到现在,当大学举行重要会议的时候,边沁的遗体会被放置在轮椅上并被推进会议室参加会议。会议记录中,边沁被永久性列为出席人员但不投票的代表 (present but not voting),只有当票数相同时,改革的一方将会多获得一票,这一票会默认为是边沁“投”出的,以推动大学的改革。
责任编辑:陈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