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既能满足社会进步需求,又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专业化应用型技术人才。但传统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培养出来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对员工技术能力、素质能力、操作水平等方面的实际要求。因此,利用校企合作的形式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汽修专业;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高职汽修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但封闭单一、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让教学走进企业、把企业带进课堂的新模式,能够有效实现高职汽修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成功构建适应不同课程教学特点、适合本地区和学校特点的校企合作教学新模式,卓有成效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校企互动双赢的、稳定的合作教学关系,积累丰富的校企合作成功经验。
一、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教师联系企业少,部分教师自己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理论教学,根本没有去企业锻炼的实践经验,这些严重制约了他们自身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在高职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实验、实训教学课时偏少,有的教师仍采用一支笔、一本书、一堂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讲技能滔滔不绝,而在具体操作时却手忙脚乱,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支撑,导致学生难以很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操作能力更无法达到社会要求。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一旦到企业就业,根本不会操作,最终导致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等问题。
2.学校对实践课经费投入不足,难以保证实训课教学质量
汽修专业实验、实训设备价格昂贵,而学校经费有限,自然形成学生多、教学资源少的现象。于是,许多高职院校为满足人才培养要求,采用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或只是象征性地带学生到工厂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设备。只看不动,只讲不练,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还会导致学生实际操作时的随意性和不负责任,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质量自然无从保证。
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名师出高徒,如果师傅本领差,很难想象教出来的学生的水平。近年来,高职院校为应付教学质量评估,引进了一些年轻教师和具备高职称的教师,有的院校甚至引进了博士。但是,这部分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相关的职业背景,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很难指导学生,教学效果明显不够理想。当然,也有的高职院校引入了一些企业工程师或技师,但他们一般不熟悉教学规律,无法向学生科学地讲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
1.校内教学性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学校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围绕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开展校内教学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派一线教学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或者挂职锻炼,使他们真正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有了实践锻炼机会。他们按照企业对人才实际要求及企业真实生产环境设计实训基地,以利于学生掌握企业一线所需的技术技能。按项目化教学要求,建立分类教学知识讲授区、小组讨论区、实训操作区、设备工具区,既能集中讲授,又能小组讨论,还能实操训练,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同时,应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下的内涵建设。制定实训教学计划、大纲、教学规程、实训方案、实训指导手册等指导性文件,建立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完善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与企业生产环境融合,在实训场地内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将企业理念、规范、文化等进行宣传,使学生实训的同时感受着真实的工作氛围,时时接受着职业素质养成的潜性教育。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职业素质,高职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要切实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组织与管理,建立专门的领导协调机构,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顶岗实习流程,以及相对应的教学实施方案、管理制度、考核标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书”发放办法、学生考核与评价等管理制度,共同参与学生日常管理,保障校外实习基地平稳运行,从而使学生的岗位能力在企业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满足企业和学校的需要,形成互利双赢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肖军民,魏加争.浅谈高职工科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0):55-56.
[2]甘宇红.校企互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7):26-27.
[3]查恒效.工学结合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1,28(3):73-76.
[4]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汽修专业;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高职汽修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但封闭单一、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让教学走进企业、把企业带进课堂的新模式,能够有效实现高职汽修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成功构建适应不同课程教学特点、适合本地区和学校特点的校企合作教学新模式,卓有成效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校企互动双赢的、稳定的合作教学关系,积累丰富的校企合作成功经验。
一、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教师联系企业少,部分教师自己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理论教学,根本没有去企业锻炼的实践经验,这些严重制约了他们自身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在高职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实验、实训教学课时偏少,有的教师仍采用一支笔、一本书、一堂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讲技能滔滔不绝,而在具体操作时却手忙脚乱,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支撑,导致学生难以很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操作能力更无法达到社会要求。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一旦到企业就业,根本不会操作,最终导致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等问题。
2.学校对实践课经费投入不足,难以保证实训课教学质量
汽修专业实验、实训设备价格昂贵,而学校经费有限,自然形成学生多、教学资源少的现象。于是,许多高职院校为满足人才培养要求,采用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或只是象征性地带学生到工厂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设备。只看不动,只讲不练,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还会导致学生实际操作时的随意性和不负责任,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质量自然无从保证。
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名师出高徒,如果师傅本领差,很难想象教出来的学生的水平。近年来,高职院校为应付教学质量评估,引进了一些年轻教师和具备高职称的教师,有的院校甚至引进了博士。但是,这部分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相关的职业背景,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很难指导学生,教学效果明显不够理想。当然,也有的高职院校引入了一些企业工程师或技师,但他们一般不熟悉教学规律,无法向学生科学地讲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
1.校内教学性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学校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围绕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开展校内教学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派一线教学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或者挂职锻炼,使他们真正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有了实践锻炼机会。他们按照企业对人才实际要求及企业真实生产环境设计实训基地,以利于学生掌握企业一线所需的技术技能。按项目化教学要求,建立分类教学知识讲授区、小组讨论区、实训操作区、设备工具区,既能集中讲授,又能小组讨论,还能实操训练,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同时,应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下的内涵建设。制定实训教学计划、大纲、教学规程、实训方案、实训指导手册等指导性文件,建立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完善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与企业生产环境融合,在实训场地内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将企业理念、规范、文化等进行宣传,使学生实训的同时感受着真实的工作氛围,时时接受着职业素质养成的潜性教育。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职业素质,高职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要切实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组织与管理,建立专门的领导协调机构,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顶岗实习流程,以及相对应的教学实施方案、管理制度、考核标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书”发放办法、学生考核与评价等管理制度,共同参与学生日常管理,保障校外实习基地平稳运行,从而使学生的岗位能力在企业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满足企业和学校的需要,形成互利双赢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肖军民,魏加争.浅谈高职工科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0):55-56.
[2]甘宇红.校企互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7):26-27.
[3]查恒效.工学结合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1,28(3):73-76.
[4]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