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七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于2008年11月8~9日在广西桂林召开。本次年会努力贯彻“产学研结合、国内外交流”的思路,取得显著成效,会议规模有所扩大,质量也明显得到提升。现将有关情况纪要如下:
一、年会概况
来自美国、英国、瑞典、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斯里兰卡,我国内地及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国际采购联盟、东北亚物流学会等国际组织的近600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年会由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出席会议的联合会、学会领导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陆江会长、丁俊发首席顾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何黎明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戴定一常务副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副会长任豪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党委副书记毛洪;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王佐、王宗喜、叶伟龙、冯耕中、朱道立、陈文玲、陈功玉、李厚圭、汪鸣、张锦、海峰、翁心刚、黄有方、缪立新、鞠颂东。
出席大会的国外、境外嘉宾有:国际采购联盟秘书长查尔斯·霍顿,国际采购联盟下届主席、瑞典供应管理协会主席斯万特·埃克斯尔森,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瑞克·布拉斯根,亚洲供应链副总裁马克·米勒先生,加拿大采购管理协会主席米歇尔·R·利恩德斯,日本物流学会会长忍田和良、理事根本敏则,韩国物流学会主席秦炯仁,泰国华侨大学副校长、泰国商业部常务次长谢杰奎,泰国城乡发展基金会理事、泰国皇家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专家玛尼·汶本将军,斯里兰卡供应与物资管理主席,韩国物流学会下届主席金先生,新加坡物流管理学院院长李正达先生,香港物流协会吴惠群主席等。
在本次年会大会演讲的国内外嘉宾有:国际采购联盟查尔斯·霍顿秘书长(《未来十年采购与供应管理的发展》);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陈文玲司长(《我国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政策体系的选择》);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叶伟龙总经理(《中国物流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国际化发展初探》);国际采购联盟下届主席、瑞典供应管理协会斯万特·埃克斯尔森主席(《采购决定利润一而不是销售》);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王宗喜将军(《关于应急物流建设的若干问题》);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瑞克·布拉斯根会长兼首席执行官(《竞争中的生存一供应链发展大趋势》);亚洲供应链马克-米勒副总裁(《中国物流业:重视人才短缺-发展人才》);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上海物流研究院朱道立院长(《现代物流服务创新研究》);日本物流学会理事、一桥大学根本敏则教授(《满足供应链管理需求的国际货运设施》);加拿大采购管理协会米歇尔·R·利恩德斯主席(《最佳的投资回报》);韩国物流学会秦炯仁主席(《东北亚物流在全球化中的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张立群研究员作了《2008-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的主题演讲。
本次年会还设立19场专题分论坛。分别是:物流产业安全、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物流博士生、物流金融创新、广西北部湾物流业发展战略、物流企业人才需求、校企合作培养物流人才、快递业发展、物流系统优化、中国货运发展。服务业供应链、供应链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农产品物流体系、农村物流发展、高油价和金融危机应对策略、高成本环境下的物流产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东南亚南亚物流合作发展、东北亚物流学会研讨会。这些分论坛,由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自主申请设立,与会代表自由选择参加,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
本次年会对以下项目进行了评选表彰:一是优秀论文。共收到参评论文605篇。涉及全国各地1 000多名作者。经评审,共有224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9篇,二等奖21篇,三等奖72篇,优秀奖122篇。二是优秀课题。共收到103个“2008年中国物流学会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1个课题人选“2008年度中国物流学会课题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0个,二等奖18个,三等奖23个。三是“物华图书奖”。共收到14家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55部。经评审,24部图书获奖。其中,一等奖4部,二等奖7部,三等奖9部,优秀奖4部。四是组织奖。为表彰在年会论文和课题征集、会议组织、学会会员推荐等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单位,授予北京物资学院等31个单位年会组织奖。
经学会四届三次理事会批准,大庆油田物资集团等29家单位被命名为首批“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并在本次年会颁牌。本次年会还聘任了马成骥等41名会员为中国物流学会第三批特约研究员。
年会期间,还套开了中国物流学会四届三次理事会,东北亚物流学会理事会和研讨会。国际采购联盟冬季学校同期开班,全体学员参加了年会相关活动。
二、年会对形势的分析与判断
陆江会长在大会致辞时通报了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形势。他指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强劲增长的推动下,中国物流业进入平稳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物流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趋势。全社会物流总额68.1万亿元,同比增长26.7%,物流规模继续扩大;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36万亿元,同比增长16.8%,物流效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9.6%;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这一比例与去年变化不大,但支撑了更大规模经济总量的运行。总体看来,我国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目前并未改变,适应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但在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下,今年以来,我国物流发展也开始出现需求、效益、投资等整体趋缓迹象。物流企业发展也开始有所趋缓,企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物流业发展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关注,深入研究。
在谈到今后物流学术研究的重点时,陆会长指出,经过30年发展,中国物流业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新的形势对物流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学会组织的学术研究来看。以下十个方面应该给予特别关注:一是美国金融海啸,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二是我国物流产业链升级发展与物流竞争力研究;三是中国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四是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和集成优化研究;五是“三农”物流问题与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六是应急物流、逆向物流、食品药品物流等关系民生和社会安定等问题研究;七是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业务管理及风险控制研究;八是物流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研究,国外先进理念、管理和技术“中国化”研究;九是中外物流比较,物流产业损害及产业安全研究;十是物流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体系建设研究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立群研究员,在有关中国经济形势的报告中指出,2008年是中国经济运行由升转降的一年。这种变化既由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变化的影响。更主要的是数年来宏观调控效果的综合体现。他认为,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 转折性变化,不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而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因此只要政策调整适度,经济增长就不会发生深度下调。在此基础上2009年中国经济将走上更为稳健的发展轨道。2008年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一是经济持续升温的态势已经扭转,开始步入下行通道;二是价格涨幅持续攀高的态势也出现新的变化;三是美国金融问题蔓延引发世界经济走弱的可能性加大。对于2009年经济形势展望,他认为,一是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潜伏减慢可能;二是房地产投资和企业投资潜伏减慢可能;三是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可能继续降低。他指出,也要充分估计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首先,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巨大。其次,国内投资增长潜力巨大。第三,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有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保障条件,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较高。第四,政府的宏观调控经验不断积累,在稳定经济运行,防止大起大落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综合以上分析,他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增长率可以保持在10%左右。
三、年会上值得关注的主要观点
(一)未来十年采购与供应管理10大趋势
查尔斯·霍顿秘书长指出,采购与供应管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到90年代以后,采购才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从行业的发展对比来看,一种是旧有的采购风格。另一种是今天的风格。旧的风格主要是以流程为导向的实务性管理,希望规避风险,解决问题。能够在一个既定的流程当中,去保持稳定的操作。但这和外界变化的要求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而新的风格,是包含各种企业家的精神,以整个企业为核心,更具有创意的一种风格。它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不仅仅是解决现有问题的一种思路,更需要调动起右脑的创新思维。他最后提出,未来十年采购与供应管理10大趋势,一是大规模定制,二是对抗变为合作,三是精益化的供应链,四是从推式变为拉式,五是加快创新节奏,六是纵向一体化变为虚拟一体化,七是亚洲因素,八是信息透明,九是绿色供应链,十是感觉灵敏的网络。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物流政策体系的选择
陈文玲司长认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是我国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素质和质量的迫切要求,是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现代流通对经济发展先导性作用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应对国际经济不确定性、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她认为,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一批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无法满足这种先导性、鼓励类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量推动现代物流发展。一是研究制定更高水平的全国和地方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二是研究制定更为有利的推进现代物流的宏观经济政策;三是研究制定更为完善的物流标准和认证认可体系;四是研究制定发展生产性服务——现代物流的支持政策;五是高度重视并加快推进跨行政区物流区域的建设;六是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七是强化物流职业培训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
(三)中国物流企业的商业模式
叶伟龙总经理指出,物流企业的核心服务能力的实现层次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传统层次,目前占绝大部分,主要体现的是成本效应。第二个是领先层次,主要体现的是价值效应。他认为,在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核心竞争能力有两个要素,第一个是增值服务能力,就是做客户自己不愿做的工作,通过企业的规模效应,以供应链组织者的角色整合系统资源,持续创新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链条,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客户价值。第二个是专业技术支持,也就是做客户不能够做的工作,依靠专业人才培养和业务经验积累,开发和应用核心技术,为客户提供不可复制的专业解决方案,提高供应链技术含量。最后他提出,中国的物流企业要想成为能够满足现代物流市场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就必须在充分发挥企业原有业务竞争优势的同时,培养以供应链整合为基础的核心服务能力,延伸服务链条,创新核心技术,快速寻求增值服务上的突破,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
(四)利润决定于采购而非销售
斯万特,埃克斯尔森主席认为,供应链以及物流特别是采购对于企业盈利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利润的重要来源。销售和采购的作用有很大差别,销售部门认为自己能够创造收入,对于成本并不关心,而采购部门作为供应链的一部分,总希望实现标准化和运作的合理化。采购以及供应链标准化或者精简化能够直接降低成本,在供应链上节约的成本就是百分之百利润的增加,而一般销售增加只能够对供应链产生10%的影响。所以他认为,供应链管理有巨大的潜力,重点就是要把职能的完善转移到业务流程的完善,包括供应商的整合。最后他提出,目前,很多管理层并没有认识到采购的重要性,而如果不能够实现专业采购的话就会导致低利润或者无利润,我们要意识到面临的变革,需要适应这些变革,而有一些人还没有意识到正在经历的变革。
(五)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王宗喜将军在大会演讲时指出,应急物流体系是为保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需求,以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由组织系统、应急物资系统、设施设备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专业人员系统、理论系统、政策法规系统等有关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物流大系统。七大系统是应急物流体系的基础要素,也是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在随后举行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专题分论坛上,王教授进一步指出,构建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应急物流体系,必须站在国家战略安全角度来审视和谋划。解放军徐州空军学院航材管理系仓储教研室郑金忠教授提出,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用模块化的思想构建军事应急物流体。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学术秘书黄定政针对应急物流相关企业的动员管理问题,提出建立补偿机制、制定准入标准、实施资质认证、加强平时演练和强化跟踪管理等五个有机衔接的方法步骤。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吴志华教授结合粮食物流的现状,深入探讨了应急物资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的问题。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梁世翔副教授提出运用病理学知识。研究应急状态下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应链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季建华教授认为,应急事件包括预防、预警、应对三个阶段。从研究层次来讲,研究应急物流的演化过程、危害评估,要结合时间、空间和成本。在应用研究方面,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能力研究,二是供应研究,三是大型应急项目研究。
(六)竞争中的生存是供应链发展大趋势
瑞克,布拉斯根会长指出,供应链在过去几十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只是做好订单、运输,到今天的全面供应链管理。要建立一个世界级的供应链管理模型,是为了减少成本,也是为客户带来长期的利润增长,另外也希望通过高标准的物流管理提供可靠、卓越的客户服务。他认为,企业在竞争中生存,要做到这一点有几个重要的内容。我们需要建立艺术级的分销网络,世界范围的系统支撑,高效率的物流处理流程,另外对员工进行培训,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雇佣合适的人才。要建立一个无缝的客户链接,与客户建立了更为有效的业务关系;对客户品牌进行管理,使得他们的品牌管理更加有效;与客户进行多种运输模式的无缝连接,包括公路、铁路等等;与客户的销售的团队建立起了合作关系,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此外,还建立起了一个共同的订单管理系统。他提出,在全球看供应链的趋势,尽管有全球化负面因素的上升。我们必须加强和全球伙伴的合作。面对中国、印度、巴西的崛起,还有在更多不同文化和地缘政治问题之间,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生存的空间。最后他提出,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供应链的问题,很多的投资者都认为,绿色供应链是良好的企业治理的一个反映,这一点非常重要。
(七)物流人才需求与培养
马克,米勒副总裁指出,中国的物流业即将面临的问题是人才的短缺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人才短缺挑战包括,抑制市场发展的潜在因素是物流业的领导者们,包括合格的员工都缺乏管理才能;行业内的主要领导者在培训时常常纸上谈兵。而忽略了实践经验:全球化和日益复杂的供应链的发展急切需要行业培训;为托运人和制造商制定正规的物流战略时,缺乏合格的员工或者培训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从整个行业来看,需要技术、软技能以及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培训;培训和技能拓展训练往往是服务提供商发展综合服务产品的驱动因素。在随后举行的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专题分论坛上,中铁快运有限公司尚尔斌经理作了《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的启示与思考》的演讲,德利得物流恽绵总监作了《现代物流专业毕业生的人才成长之路与岗位》的演讲;北京物资学院作了《构建创新培养机制——打造国际化实战型物流人才》的演讲。论坛认为,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所以有必要针对不同的需求对物流人才做出划分;造成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和个人求职情况背离的原因,主要有,多元市场竞争环境下人才供需的矛盾,物流市场供求双方期望值不对称等:高校需要构建创新培养机制——打造国际化实战型物流人才。
(八)现代物流创新服务
朱道立院长提出,根据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代物流服务有很多创新。第一方面是基于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和智能决策的物流创新技术。这里面有五个重点,一是生产性服务和产品服务中的智能决策系统。二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可视化、可跟踪服务系统。三是在线货运交易平台。四是以Saas为基础的网上物流管理服务。五是智能监控和维修服务系统。第二方面是适应复杂经济变化环境的物流创新技术。这里面也有三个重点。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物流通道。二是引领物流供应商。三是解决当前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金融物流解决方案。
(九)国际货运基础设施的规划
根本敏则教授认为。随着自由贸易协定和经济伙伴协定的日益深化,管理、协调亚洲各国的供应链非常重要。目前,亚洲国家货运基础设施的规划实施和跨国公司物流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亚洲国家大力发展国际海港和空港枢纽,而对国际公路和铁路网络的相对兴趣较低。因为每个国家自己都能够去建设港口和机场,而如果要去规划国际公路和铁路网的话,就必须和周边国家进行协调。而在另外一方面,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需要在所在区域对物流系统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对生产和物流设施的重新配置,优化其物流和生产业务,这是区域管理和各国管理之间的差距,供应拉动和需求拉动之间的需求差距。最后他认为,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向经济薄弱的国家解释他们的收益,同时建立保养和修复费用分担的标准。另外,要以协调统一和标准化的原则考虑其他体系的建设。
(十)东北亚物流合作中的物流发展和需求
秦炯仁主席提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北亚物流领域合作的需求日益明显。当一个国家制订国际物流和物流网络中心战略时,必须重视国际合作,因为我们面临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东北亚经济正在持续地增长,而区域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这带来了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中国来讲,市场规模和潜力的增长是最主要的因素。第二个是市场与物流连接的可达性,在这个方面日本的潜力非常突出。第三个是港口机场和多式联运的设施,在这方面日本也是有竞争力的。还有政治的稳定性等。他提出,总体来看,目前东北亚物流系统中,航运服务是世界级的,航空货运也是世界级的,港口发展非常活跃,铁路与内陆运输效率仍然较低,国际联运需要加强合作,商业物流需要培育,政府法规需要大大减少,国际合作和标准化面临迫切的需求。面对东北亚物流需求的增长,需要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与综合物流管理的合作。
(十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
何黎明会长在大会发言时指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正在从外贸等相关行业向产业链上游传导,预计在明年的二三季度开始在全行业显现。他同时指出,由于我们扩大内需等等措施,物流外包市场的增幅还有可能保持在20%左右。虽然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两点:一是中国的经济目前还只是增长速度减缓,并不是衰退,这和美国的情况有本质的区别。第二,中国还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庞大的消费群体,以及大量有待开发的欠发达地区。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此外,物流市场激烈竞争的同时,也为行业的优胜劣汰和资源重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随后举行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业影响有多大专题分论坛上,与会代表认为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企业的影响已经初显。针对危机产生的影响,经过会议讨论形成如下应对措施:一是加大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力度。二是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合作抱团“过冬”。三是物流企业密切关注国内外物流市场总量与流向。四是政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物流企业渡过难关。五是物流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内刺激内需的经济活动。六是物流企业要积极推进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水平。最后,论坛提出,为了规避金融危机给物流业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运力调整、人力组合、整合客户资源、企业资源整合、国际贸易与刺激内需、内需与物流资源配置和政府干预等措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调整物流产业结构。
(十二)物流产业安全与产业损害预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荆林波研究员在外资进入与我国物流产业安全分论坛上提出,要通过对物流行业重点产业运营量、经营成本、经营效益以及国内外物流行业与市场发展情况等重要指标变化的监测,分析其对国内物流行业产业的影响,发布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实质性损害威胁或阻碍产业发展的预警信息。论坛对产业安全如何界定、物流预警机制如何设计、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争论。论坛认为,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主要是从物流运营量、经营成本、经营效益以及对国内产业的影响等方面,通过预警模型和专家系统,对物流产业运行、物流市场发展变化、物流企业经营动态进行跟踪监测,并与国内外同类企业的运营情况、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判断可能存在的产业损害异常情况,并及时向行业和企业发布预警信息,为采取相关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十三)物流网络体系建设
北京交通大学耿勇博士提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的研究是进行其他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可以用网络连通度、网络密度、网络可达性以及网络覆盖率等13项指标来衡量。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可用三个指标来衡量:一是协调度,二是协调发展度,三是协调发展趋势指数。最后,他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设计了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系数、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模型。北京交通大学刘韧博士提出了物流信息网络的任务协调机理和管理策略。他认为现代物流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模块化的发展趋势。将极大改变目前的商务模式和生产模式,形成全社会物流资源随需调配、充分共享的新型服务模式。采用信息技术来整合物流资源,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十四)物流金融业务创新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李毅学博士全面阐述了物流金融业务创新的有关内容。物流金融业务创新的实质在于“多方共赢”。李博士深入剖析了物流金融业务在中西方不同的发展轨迹,根据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按照产品生产经营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现阶段物流金融业务的基本结构进行基本划分:一是基于交易关系的预付款融资业务模式。二是基于存货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三是基于应收账款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天津大学刘伟华博士通过模型对2008-2015年我国物流产业资金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资金需求总规模预计72 917.784亿元。广州南华工商学院的李齐副教授论述了代理融资方案的基本架构。该方案由金融机构、核心企业、融资企业和担保公司四部分构成。李教授还论述了担保体系。代理融资是建立在信用担保的基础之上,设计较安全又切实可行的代理融资担保体系就成为是该方案的关键所在。北京工商大学的杨浩雄博士提出了物流金融质押物的选取原则,设计了衡量质押物品质的多指标体系。与会代表围绕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从企业运作层面和理论研究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十五)广西北部湾物流业发展战略
在广西北部湾物流业发展战略专题论坛上,中德合作广西行动学习项目组首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与物流业发展作了情况介绍。针对广西北部湾物流发展情况和问题,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汪鸣认为,物流发展的关键是产业发展的需求。他提出“三个转变”的观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规划研究院李锦莹院长认为,广西物流发展要扩大规模增长与提升服务品质并举,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找到广西物流发展的定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陈功玉教授认为北部湾经济区目前处于基建期,物流生成量小,此后物流量会有一个较快增长。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专题分论坛上,大连海事大学田征教授认为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物流、国际物流发展的成本控制及利润增长来源趋势是集合多种功能的保税港乃至自由贸易区,这也是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广西财经大学彭欣教授认为钦北防三港必须打破地区界限,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整体实力,满足腹地经济及临港产业货运需求。
(十六)校企合作培养物流人才
中外运高级国际商务师黄孟涛认为,校企合作培养物流人才是一条很有实践意义的人才培养途径。校企合作对于企业和高校是双赢局面。黄孟涛先生详细介绍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中外运校企合作的背景和主要运作经验。最后,黄孟涛先生结合政府的指导、校企的认识和理念探讨了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院长、副教授周颐认为校企合作是高校教学科研建设发展的需求,具有企业先导作用的高校效应;是企业资源利用的高校效益;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周颐院长介绍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与中外运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产学研结合可持续发的思路。与会学者和专家围绕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与中外运的校企合作实践和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南京财经大学吴志华教授提出了政府支持、行业支持、校企合作进行创作大赛等建议。湖北经济学院的陶君成教授提出高校、企业、行业、教育部门应针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政策、措施和实际支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秦殿军提出高职高专应单独作为一类探索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运作。
(十七)快递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快递业发展专题分论坛上,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国际快递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刘建新、上海朗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徐勇、联合包裹中国区公共事务总监相峰发表了演讲。论坛首先介绍了中国快递服务业的发展情况。认为,开放(引进)国际快递业务带动了我国快递市场的发展;快递市场的发展促进了服务领域相关部门的改革;快递市场的竞争带来了多重变化。对于当前发展的机遇,论坛认为,一是政策环境的机遇,二是体制改革的机遇,三是市场发展的机遇,四是全球化推动的机遇。对于如何优化国内快递的经营环境问题,与会专家认为,各主管部门应减少行政许可,降低市场准人的门槛,保护和鼓励公平竞争及服务创新。论坛对《邮政法》和交通管制等同题进行了探讨。论坛最后提出,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速递业的发展,公平透明的外资政策和继续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中国快递业应落实国民待遇原则——在遵守WTO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同业同策。
(十八)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
在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专题分论坛上,武汉理工大学张煜博士就物流系统仿真与优化的问题进行的较为深入的阐述,并结合项目组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现代物流综合管理关键技术及平台”,对系统的仿真与优化进行了详细阐述。武汉理工大学的杨艳芳博士就“物流系统建模、仿真与优化工具”进行了演讲,内容涉及到目前该研究领域中主流的仿真方法和仿真软件,主要以FIexsim仿真软件的应用及二次开发为中心,介绍了基于该软件的系统建模方法,仿真流程以及最终的优化求解方式,并结合实际的物流实体展示了仿真模型实例。武汉理工大学的祖巧红副教授就数据挖掘在物流业务中的应用、数据在线分析及可视化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十九)中国货物运输发展
北京物资学院崔介何教授介绍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罗伯特·福格尔关于铁路与美国经济增长的分析。罗伯特·福格尔用“反事实假设”方法,计算社会节约量的数学模型。并得出结论,美国铁路运输对美国的GDP贡献不大。即使没有铁路,美国在工业增长方面基本上也不会受到多大影响。这是对美国经济史学家提出的“美国铁路在19世纪美国经济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作用”的否定。北京物资学院张志勇对货物运输中运量运费反向变动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提出要利用运输“悖论”创造效益。北京物资学院姜旭从空间运输学的角度出发,利用货物流动的相互作用原理、流动的中心地域原理、货物运输的距离递减原理,对中国各省的经济指标与货物运输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影响我国空间运输联系的因素和各种运输方式在各地域间的空间运输联系中的作用。
(二十)服务业供应链发展
九江学院甘筱青校长提出服务业供应链与目前研究较多的制造业的供应链有着显著的区别和特点;与制造业以研究库存、配送等为主要问题不同,服务业供应链更注重研究:服务能力的管理、等待时间的管理、分销渠道的管理、服务质量的管理等内容;区别于物料管理处于制造业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服务业供应链关注焦点在人和资产而不是物料管理。华东交通大学甘卫华教授提出了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概念。提出基于供应链的思想来形成、策划并管理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九江学院商学院胡凯博士提出在未来的生猪供应链中,将以两种模式为主:一种是“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另一种是“上游供应商+规模猪场/合作社+屠宰加工企业”模式。江西财经大学黄丽娟教授提出了新的网络营销理论E一供应链的网络营销理论。结合中国的国情特色,提出了我国图书供应链的网络营销的具体策略。南昌大学李仁良博士就服务业的定义、概念的表述和服务业供应链的特征与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阐述了观点。九江学院吴登丰博士以戴尔物流服务供应链为例,对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及如何保证服务质量的稳定性阐述了观点。
(二十一)供应链服务模式创新
一、年会概况
来自美国、英国、瑞典、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斯里兰卡,我国内地及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国际采购联盟、东北亚物流学会等国际组织的近600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年会由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出席会议的联合会、学会领导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陆江会长、丁俊发首席顾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何黎明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戴定一常务副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副会长任豪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党委副书记毛洪;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王佐、王宗喜、叶伟龙、冯耕中、朱道立、陈文玲、陈功玉、李厚圭、汪鸣、张锦、海峰、翁心刚、黄有方、缪立新、鞠颂东。
出席大会的国外、境外嘉宾有:国际采购联盟秘书长查尔斯·霍顿,国际采购联盟下届主席、瑞典供应管理协会主席斯万特·埃克斯尔森,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瑞克·布拉斯根,亚洲供应链副总裁马克·米勒先生,加拿大采购管理协会主席米歇尔·R·利恩德斯,日本物流学会会长忍田和良、理事根本敏则,韩国物流学会主席秦炯仁,泰国华侨大学副校长、泰国商业部常务次长谢杰奎,泰国城乡发展基金会理事、泰国皇家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专家玛尼·汶本将军,斯里兰卡供应与物资管理主席,韩国物流学会下届主席金先生,新加坡物流管理学院院长李正达先生,香港物流协会吴惠群主席等。
在本次年会大会演讲的国内外嘉宾有:国际采购联盟查尔斯·霍顿秘书长(《未来十年采购与供应管理的发展》);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陈文玲司长(《我国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政策体系的选择》);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叶伟龙总经理(《中国物流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国际化发展初探》);国际采购联盟下届主席、瑞典供应管理协会斯万特·埃克斯尔森主席(《采购决定利润一而不是销售》);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王宗喜将军(《关于应急物流建设的若干问题》);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瑞克·布拉斯根会长兼首席执行官(《竞争中的生存一供应链发展大趋势》);亚洲供应链马克-米勒副总裁(《中国物流业:重视人才短缺-发展人才》);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上海物流研究院朱道立院长(《现代物流服务创新研究》);日本物流学会理事、一桥大学根本敏则教授(《满足供应链管理需求的国际货运设施》);加拿大采购管理协会米歇尔·R·利恩德斯主席(《最佳的投资回报》);韩国物流学会秦炯仁主席(《东北亚物流在全球化中的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张立群研究员作了《2008-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的主题演讲。
本次年会还设立19场专题分论坛。分别是:物流产业安全、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物流博士生、物流金融创新、广西北部湾物流业发展战略、物流企业人才需求、校企合作培养物流人才、快递业发展、物流系统优化、中国货运发展。服务业供应链、供应链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农产品物流体系、农村物流发展、高油价和金融危机应对策略、高成本环境下的物流产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东南亚南亚物流合作发展、东北亚物流学会研讨会。这些分论坛,由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自主申请设立,与会代表自由选择参加,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
本次年会对以下项目进行了评选表彰:一是优秀论文。共收到参评论文605篇。涉及全国各地1 000多名作者。经评审,共有224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9篇,二等奖21篇,三等奖72篇,优秀奖122篇。二是优秀课题。共收到103个“2008年中国物流学会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1个课题人选“2008年度中国物流学会课题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0个,二等奖18个,三等奖23个。三是“物华图书奖”。共收到14家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55部。经评审,24部图书获奖。其中,一等奖4部,二等奖7部,三等奖9部,优秀奖4部。四是组织奖。为表彰在年会论文和课题征集、会议组织、学会会员推荐等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单位,授予北京物资学院等31个单位年会组织奖。
经学会四届三次理事会批准,大庆油田物资集团等29家单位被命名为首批“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并在本次年会颁牌。本次年会还聘任了马成骥等41名会员为中国物流学会第三批特约研究员。
年会期间,还套开了中国物流学会四届三次理事会,东北亚物流学会理事会和研讨会。国际采购联盟冬季学校同期开班,全体学员参加了年会相关活动。
二、年会对形势的分析与判断
陆江会长在大会致辞时通报了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形势。他指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强劲增长的推动下,中国物流业进入平稳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物流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趋势。全社会物流总额68.1万亿元,同比增长26.7%,物流规模继续扩大;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36万亿元,同比增长16.8%,物流效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9.6%;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这一比例与去年变化不大,但支撑了更大规模经济总量的运行。总体看来,我国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目前并未改变,适应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但在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下,今年以来,我国物流发展也开始出现需求、效益、投资等整体趋缓迹象。物流企业发展也开始有所趋缓,企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物流业发展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关注,深入研究。
在谈到今后物流学术研究的重点时,陆会长指出,经过30年发展,中国物流业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新的形势对物流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学会组织的学术研究来看。以下十个方面应该给予特别关注:一是美国金融海啸,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二是我国物流产业链升级发展与物流竞争力研究;三是中国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四是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和集成优化研究;五是“三农”物流问题与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六是应急物流、逆向物流、食品药品物流等关系民生和社会安定等问题研究;七是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业务管理及风险控制研究;八是物流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研究,国外先进理念、管理和技术“中国化”研究;九是中外物流比较,物流产业损害及产业安全研究;十是物流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体系建设研究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立群研究员,在有关中国经济形势的报告中指出,2008年是中国经济运行由升转降的一年。这种变化既由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变化的影响。更主要的是数年来宏观调控效果的综合体现。他认为,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 转折性变化,不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而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因此只要政策调整适度,经济增长就不会发生深度下调。在此基础上2009年中国经济将走上更为稳健的发展轨道。2008年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一是经济持续升温的态势已经扭转,开始步入下行通道;二是价格涨幅持续攀高的态势也出现新的变化;三是美国金融问题蔓延引发世界经济走弱的可能性加大。对于2009年经济形势展望,他认为,一是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潜伏减慢可能;二是房地产投资和企业投资潜伏减慢可能;三是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可能继续降低。他指出,也要充分估计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首先,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巨大。其次,国内投资增长潜力巨大。第三,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有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保障条件,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较高。第四,政府的宏观调控经验不断积累,在稳定经济运行,防止大起大落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综合以上分析,他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增长率可以保持在10%左右。
三、年会上值得关注的主要观点
(一)未来十年采购与供应管理10大趋势
查尔斯·霍顿秘书长指出,采购与供应管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到90年代以后,采购才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从行业的发展对比来看,一种是旧有的采购风格。另一种是今天的风格。旧的风格主要是以流程为导向的实务性管理,希望规避风险,解决问题。能够在一个既定的流程当中,去保持稳定的操作。但这和外界变化的要求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而新的风格,是包含各种企业家的精神,以整个企业为核心,更具有创意的一种风格。它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不仅仅是解决现有问题的一种思路,更需要调动起右脑的创新思维。他最后提出,未来十年采购与供应管理10大趋势,一是大规模定制,二是对抗变为合作,三是精益化的供应链,四是从推式变为拉式,五是加快创新节奏,六是纵向一体化变为虚拟一体化,七是亚洲因素,八是信息透明,九是绿色供应链,十是感觉灵敏的网络。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物流政策体系的选择
陈文玲司长认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是我国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素质和质量的迫切要求,是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现代流通对经济发展先导性作用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应对国际经济不确定性、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她认为,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一批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无法满足这种先导性、鼓励类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量推动现代物流发展。一是研究制定更高水平的全国和地方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二是研究制定更为有利的推进现代物流的宏观经济政策;三是研究制定更为完善的物流标准和认证认可体系;四是研究制定发展生产性服务——现代物流的支持政策;五是高度重视并加快推进跨行政区物流区域的建设;六是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七是强化物流职业培训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
(三)中国物流企业的商业模式
叶伟龙总经理指出,物流企业的核心服务能力的实现层次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传统层次,目前占绝大部分,主要体现的是成本效应。第二个是领先层次,主要体现的是价值效应。他认为,在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核心竞争能力有两个要素,第一个是增值服务能力,就是做客户自己不愿做的工作,通过企业的规模效应,以供应链组织者的角色整合系统资源,持续创新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链条,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客户价值。第二个是专业技术支持,也就是做客户不能够做的工作,依靠专业人才培养和业务经验积累,开发和应用核心技术,为客户提供不可复制的专业解决方案,提高供应链技术含量。最后他提出,中国的物流企业要想成为能够满足现代物流市场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就必须在充分发挥企业原有业务竞争优势的同时,培养以供应链整合为基础的核心服务能力,延伸服务链条,创新核心技术,快速寻求增值服务上的突破,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
(四)利润决定于采购而非销售
斯万特,埃克斯尔森主席认为,供应链以及物流特别是采购对于企业盈利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利润的重要来源。销售和采购的作用有很大差别,销售部门认为自己能够创造收入,对于成本并不关心,而采购部门作为供应链的一部分,总希望实现标准化和运作的合理化。采购以及供应链标准化或者精简化能够直接降低成本,在供应链上节约的成本就是百分之百利润的增加,而一般销售增加只能够对供应链产生10%的影响。所以他认为,供应链管理有巨大的潜力,重点就是要把职能的完善转移到业务流程的完善,包括供应商的整合。最后他提出,目前,很多管理层并没有认识到采购的重要性,而如果不能够实现专业采购的话就会导致低利润或者无利润,我们要意识到面临的变革,需要适应这些变革,而有一些人还没有意识到正在经历的变革。
(五)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王宗喜将军在大会演讲时指出,应急物流体系是为保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需求,以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由组织系统、应急物资系统、设施设备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专业人员系统、理论系统、政策法规系统等有关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物流大系统。七大系统是应急物流体系的基础要素,也是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在随后举行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专题分论坛上,王教授进一步指出,构建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应急物流体系,必须站在国家战略安全角度来审视和谋划。解放军徐州空军学院航材管理系仓储教研室郑金忠教授提出,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用模块化的思想构建军事应急物流体。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学术秘书黄定政针对应急物流相关企业的动员管理问题,提出建立补偿机制、制定准入标准、实施资质认证、加强平时演练和强化跟踪管理等五个有机衔接的方法步骤。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吴志华教授结合粮食物流的现状,深入探讨了应急物资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的问题。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梁世翔副教授提出运用病理学知识。研究应急状态下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应链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季建华教授认为,应急事件包括预防、预警、应对三个阶段。从研究层次来讲,研究应急物流的演化过程、危害评估,要结合时间、空间和成本。在应用研究方面,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能力研究,二是供应研究,三是大型应急项目研究。
(六)竞争中的生存是供应链发展大趋势
瑞克,布拉斯根会长指出,供应链在过去几十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只是做好订单、运输,到今天的全面供应链管理。要建立一个世界级的供应链管理模型,是为了减少成本,也是为客户带来长期的利润增长,另外也希望通过高标准的物流管理提供可靠、卓越的客户服务。他认为,企业在竞争中生存,要做到这一点有几个重要的内容。我们需要建立艺术级的分销网络,世界范围的系统支撑,高效率的物流处理流程,另外对员工进行培训,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雇佣合适的人才。要建立一个无缝的客户链接,与客户建立了更为有效的业务关系;对客户品牌进行管理,使得他们的品牌管理更加有效;与客户进行多种运输模式的无缝连接,包括公路、铁路等等;与客户的销售的团队建立起了合作关系,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此外,还建立起了一个共同的订单管理系统。他提出,在全球看供应链的趋势,尽管有全球化负面因素的上升。我们必须加强和全球伙伴的合作。面对中国、印度、巴西的崛起,还有在更多不同文化和地缘政治问题之间,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生存的空间。最后他提出,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供应链的问题,很多的投资者都认为,绿色供应链是良好的企业治理的一个反映,这一点非常重要。
(七)物流人才需求与培养
马克,米勒副总裁指出,中国的物流业即将面临的问题是人才的短缺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人才短缺挑战包括,抑制市场发展的潜在因素是物流业的领导者们,包括合格的员工都缺乏管理才能;行业内的主要领导者在培训时常常纸上谈兵。而忽略了实践经验:全球化和日益复杂的供应链的发展急切需要行业培训;为托运人和制造商制定正规的物流战略时,缺乏合格的员工或者培训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从整个行业来看,需要技术、软技能以及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培训;培训和技能拓展训练往往是服务提供商发展综合服务产品的驱动因素。在随后举行的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专题分论坛上,中铁快运有限公司尚尔斌经理作了《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的启示与思考》的演讲,德利得物流恽绵总监作了《现代物流专业毕业生的人才成长之路与岗位》的演讲;北京物资学院作了《构建创新培养机制——打造国际化实战型物流人才》的演讲。论坛认为,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所以有必要针对不同的需求对物流人才做出划分;造成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和个人求职情况背离的原因,主要有,多元市场竞争环境下人才供需的矛盾,物流市场供求双方期望值不对称等:高校需要构建创新培养机制——打造国际化实战型物流人才。
(八)现代物流创新服务
朱道立院长提出,根据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代物流服务有很多创新。第一方面是基于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和智能决策的物流创新技术。这里面有五个重点,一是生产性服务和产品服务中的智能决策系统。二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可视化、可跟踪服务系统。三是在线货运交易平台。四是以Saas为基础的网上物流管理服务。五是智能监控和维修服务系统。第二方面是适应复杂经济变化环境的物流创新技术。这里面也有三个重点。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物流通道。二是引领物流供应商。三是解决当前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金融物流解决方案。
(九)国际货运基础设施的规划
根本敏则教授认为。随着自由贸易协定和经济伙伴协定的日益深化,管理、协调亚洲各国的供应链非常重要。目前,亚洲国家货运基础设施的规划实施和跨国公司物流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亚洲国家大力发展国际海港和空港枢纽,而对国际公路和铁路网络的相对兴趣较低。因为每个国家自己都能够去建设港口和机场,而如果要去规划国际公路和铁路网的话,就必须和周边国家进行协调。而在另外一方面,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需要在所在区域对物流系统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对生产和物流设施的重新配置,优化其物流和生产业务,这是区域管理和各国管理之间的差距,供应拉动和需求拉动之间的需求差距。最后他认为,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向经济薄弱的国家解释他们的收益,同时建立保养和修复费用分担的标准。另外,要以协调统一和标准化的原则考虑其他体系的建设。
(十)东北亚物流合作中的物流发展和需求
秦炯仁主席提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北亚物流领域合作的需求日益明显。当一个国家制订国际物流和物流网络中心战略时,必须重视国际合作,因为我们面临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东北亚经济正在持续地增长,而区域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这带来了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中国来讲,市场规模和潜力的增长是最主要的因素。第二个是市场与物流连接的可达性,在这个方面日本的潜力非常突出。第三个是港口机场和多式联运的设施,在这方面日本也是有竞争力的。还有政治的稳定性等。他提出,总体来看,目前东北亚物流系统中,航运服务是世界级的,航空货运也是世界级的,港口发展非常活跃,铁路与内陆运输效率仍然较低,国际联运需要加强合作,商业物流需要培育,政府法规需要大大减少,国际合作和标准化面临迫切的需求。面对东北亚物流需求的增长,需要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与综合物流管理的合作。
(十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
何黎明会长在大会发言时指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正在从外贸等相关行业向产业链上游传导,预计在明年的二三季度开始在全行业显现。他同时指出,由于我们扩大内需等等措施,物流外包市场的增幅还有可能保持在20%左右。虽然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两点:一是中国的经济目前还只是增长速度减缓,并不是衰退,这和美国的情况有本质的区别。第二,中国还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庞大的消费群体,以及大量有待开发的欠发达地区。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此外,物流市场激烈竞争的同时,也为行业的优胜劣汰和资源重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随后举行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业影响有多大专题分论坛上,与会代表认为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企业的影响已经初显。针对危机产生的影响,经过会议讨论形成如下应对措施:一是加大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力度。二是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合作抱团“过冬”。三是物流企业密切关注国内外物流市场总量与流向。四是政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物流企业渡过难关。五是物流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内刺激内需的经济活动。六是物流企业要积极推进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水平。最后,论坛提出,为了规避金融危机给物流业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运力调整、人力组合、整合客户资源、企业资源整合、国际贸易与刺激内需、内需与物流资源配置和政府干预等措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调整物流产业结构。
(十二)物流产业安全与产业损害预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荆林波研究员在外资进入与我国物流产业安全分论坛上提出,要通过对物流行业重点产业运营量、经营成本、经营效益以及国内外物流行业与市场发展情况等重要指标变化的监测,分析其对国内物流行业产业的影响,发布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实质性损害威胁或阻碍产业发展的预警信息。论坛对产业安全如何界定、物流预警机制如何设计、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争论。论坛认为,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主要是从物流运营量、经营成本、经营效益以及对国内产业的影响等方面,通过预警模型和专家系统,对物流产业运行、物流市场发展变化、物流企业经营动态进行跟踪监测,并与国内外同类企业的运营情况、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判断可能存在的产业损害异常情况,并及时向行业和企业发布预警信息,为采取相关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十三)物流网络体系建设
北京交通大学耿勇博士提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的研究是进行其他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可以用网络连通度、网络密度、网络可达性以及网络覆盖率等13项指标来衡量。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可用三个指标来衡量:一是协调度,二是协调发展度,三是协调发展趋势指数。最后,他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设计了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系数、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模型。北京交通大学刘韧博士提出了物流信息网络的任务协调机理和管理策略。他认为现代物流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模块化的发展趋势。将极大改变目前的商务模式和生产模式,形成全社会物流资源随需调配、充分共享的新型服务模式。采用信息技术来整合物流资源,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十四)物流金融业务创新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李毅学博士全面阐述了物流金融业务创新的有关内容。物流金融业务创新的实质在于“多方共赢”。李博士深入剖析了物流金融业务在中西方不同的发展轨迹,根据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按照产品生产经营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现阶段物流金融业务的基本结构进行基本划分:一是基于交易关系的预付款融资业务模式。二是基于存货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三是基于应收账款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天津大学刘伟华博士通过模型对2008-2015年我国物流产业资金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资金需求总规模预计72 917.784亿元。广州南华工商学院的李齐副教授论述了代理融资方案的基本架构。该方案由金融机构、核心企业、融资企业和担保公司四部分构成。李教授还论述了担保体系。代理融资是建立在信用担保的基础之上,设计较安全又切实可行的代理融资担保体系就成为是该方案的关键所在。北京工商大学的杨浩雄博士提出了物流金融质押物的选取原则,设计了衡量质押物品质的多指标体系。与会代表围绕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从企业运作层面和理论研究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十五)广西北部湾物流业发展战略
在广西北部湾物流业发展战略专题论坛上,中德合作广西行动学习项目组首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与物流业发展作了情况介绍。针对广西北部湾物流发展情况和问题,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汪鸣认为,物流发展的关键是产业发展的需求。他提出“三个转变”的观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规划研究院李锦莹院长认为,广西物流发展要扩大规模增长与提升服务品质并举,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找到广西物流发展的定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陈功玉教授认为北部湾经济区目前处于基建期,物流生成量小,此后物流量会有一个较快增长。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专题分论坛上,大连海事大学田征教授认为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物流、国际物流发展的成本控制及利润增长来源趋势是集合多种功能的保税港乃至自由贸易区,这也是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广西财经大学彭欣教授认为钦北防三港必须打破地区界限,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整体实力,满足腹地经济及临港产业货运需求。
(十六)校企合作培养物流人才
中外运高级国际商务师黄孟涛认为,校企合作培养物流人才是一条很有实践意义的人才培养途径。校企合作对于企业和高校是双赢局面。黄孟涛先生详细介绍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中外运校企合作的背景和主要运作经验。最后,黄孟涛先生结合政府的指导、校企的认识和理念探讨了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院长、副教授周颐认为校企合作是高校教学科研建设发展的需求,具有企业先导作用的高校效应;是企业资源利用的高校效益;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周颐院长介绍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与中外运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产学研结合可持续发的思路。与会学者和专家围绕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与中外运的校企合作实践和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南京财经大学吴志华教授提出了政府支持、行业支持、校企合作进行创作大赛等建议。湖北经济学院的陶君成教授提出高校、企业、行业、教育部门应针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政策、措施和实际支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秦殿军提出高职高专应单独作为一类探索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运作。
(十七)快递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快递业发展专题分论坛上,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国际快递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刘建新、上海朗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徐勇、联合包裹中国区公共事务总监相峰发表了演讲。论坛首先介绍了中国快递服务业的发展情况。认为,开放(引进)国际快递业务带动了我国快递市场的发展;快递市场的发展促进了服务领域相关部门的改革;快递市场的竞争带来了多重变化。对于当前发展的机遇,论坛认为,一是政策环境的机遇,二是体制改革的机遇,三是市场发展的机遇,四是全球化推动的机遇。对于如何优化国内快递的经营环境问题,与会专家认为,各主管部门应减少行政许可,降低市场准人的门槛,保护和鼓励公平竞争及服务创新。论坛对《邮政法》和交通管制等同题进行了探讨。论坛最后提出,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速递业的发展,公平透明的外资政策和继续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中国快递业应落实国民待遇原则——在遵守WTO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同业同策。
(十八)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
在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专题分论坛上,武汉理工大学张煜博士就物流系统仿真与优化的问题进行的较为深入的阐述,并结合项目组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现代物流综合管理关键技术及平台”,对系统的仿真与优化进行了详细阐述。武汉理工大学的杨艳芳博士就“物流系统建模、仿真与优化工具”进行了演讲,内容涉及到目前该研究领域中主流的仿真方法和仿真软件,主要以FIexsim仿真软件的应用及二次开发为中心,介绍了基于该软件的系统建模方法,仿真流程以及最终的优化求解方式,并结合实际的物流实体展示了仿真模型实例。武汉理工大学的祖巧红副教授就数据挖掘在物流业务中的应用、数据在线分析及可视化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十九)中国货物运输发展
北京物资学院崔介何教授介绍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罗伯特·福格尔关于铁路与美国经济增长的分析。罗伯特·福格尔用“反事实假设”方法,计算社会节约量的数学模型。并得出结论,美国铁路运输对美国的GDP贡献不大。即使没有铁路,美国在工业增长方面基本上也不会受到多大影响。这是对美国经济史学家提出的“美国铁路在19世纪美国经济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作用”的否定。北京物资学院张志勇对货物运输中运量运费反向变动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提出要利用运输“悖论”创造效益。北京物资学院姜旭从空间运输学的角度出发,利用货物流动的相互作用原理、流动的中心地域原理、货物运输的距离递减原理,对中国各省的经济指标与货物运输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影响我国空间运输联系的因素和各种运输方式在各地域间的空间运输联系中的作用。
(二十)服务业供应链发展
九江学院甘筱青校长提出服务业供应链与目前研究较多的制造业的供应链有着显著的区别和特点;与制造业以研究库存、配送等为主要问题不同,服务业供应链更注重研究:服务能力的管理、等待时间的管理、分销渠道的管理、服务质量的管理等内容;区别于物料管理处于制造业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服务业供应链关注焦点在人和资产而不是物料管理。华东交通大学甘卫华教授提出了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供应链的概念。提出基于供应链的思想来形成、策划并管理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九江学院商学院胡凯博士提出在未来的生猪供应链中,将以两种模式为主:一种是“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另一种是“上游供应商+规模猪场/合作社+屠宰加工企业”模式。江西财经大学黄丽娟教授提出了新的网络营销理论E一供应链的网络营销理论。结合中国的国情特色,提出了我国图书供应链的网络营销的具体策略。南昌大学李仁良博士就服务业的定义、概念的表述和服务业供应链的特征与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阐述了观点。九江学院吴登丰博士以戴尔物流服务供应链为例,对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及如何保证服务质量的稳定性阐述了观点。
(二十一)供应链服务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