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梭在1755年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写道:“当大自然让人类同样远离野兽的愚昧和文明人狡黠的智慧时,再没有比原始状态中的人更为高贵的了。”人在自然状态下是天性无私、崇尚和平、无忧无虑,而贪婪、焦虑以及暴力等许多负面事物都是文明的产物。
在很多人眼里,现代西方社会是被资本糟蹋的腐朽世界。资本让人们普遍焦虑好斗、道德败坏,繁华的物质世界背后隐藏着的欲望、伪善和卑鄙,无时无刻不昭示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每个现代人似乎都受着这种规则的支配。在文化批评、反思文化霸权、后现代、反殖民主义等一系列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对原始社会寄予了诸多美好的想象,认为那是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曾被视为落后的原始人仿佛变得高贵起来:原始人、野蛮人没有受到科学与文化的“玷污”,保持原始的自然、真诚、纯粹和勇敢,像水晶一样纯洁。
然而,原始人真的就如我们想象中的状态一样吗?在远古的自然环境中,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原始人为生存开始创造工具,并用其改造自然环境,改变丛林法则的自然属性,以此来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并争夺更多有利于自己生存的资源。他们之间的竞争关系更加赤裸和血腥。
原始的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是自然界里生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它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受大自然的客观因素影响,不受人性、社会性的因素左右。自然界中的资源有限,只有强者才能获得最多,这在植物界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一棵长势良好的大树,它的顶端极力向上,以寻求最多的阳光雨露;它粗大的枝干尽可能地占领更多的空间,以呼吸最新鲜的空气;它的根系极尽发达,以汲取大地最多的精华。然而,在大树旁边,几棵瘦弱的小树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大树已经足够强大了,为什么还要掠夺小树的生存空间呢?在资源固定的情况下,小树拼命地生长,有一天会威胁到大树,所以,将小树扼杀在襁褓中最符合大树的生存要求,这就是丛林法则的优胜劣汰。
丛林法则的社会属性体现在动物界。在非洲大草原上,食肉动物处于整个草原食物链的顶端,日子相对过得舒适。因为肉类食物营养丰富、热量高,狮子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睡觉休息,用于捕猎的时间不多,一次狩猎成功就可以满足几天所需要的热量。而食草动物,特别是那些体型大一些的动物,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进食,因为植物所提供的热量很少。食草动物好不容易长大了,最后很可能成为狮子、猎豹、鬣狗的盘中餐。这就是丛林法则中的弱肉强食。当然,优胜劣汰同样也在发挥作用,同类动物个体之间同样存在着为了食物和交配权的残酷斗争,虽然大多不会致命,但失去了食物意味着生存机会的降低,失去了交配权意味着基因无法继续传递下去。
科学家曾对大猩猩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给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大猩猩提供一根棍子,它很快就能学会用这个工具把远处的苹果划拉过来吃掉。随后,实验者将两只大猩猩分别关在两个不同的笼子里,远处各放两个苹果,并给了它们加长的棍子,但因为角度的限制,各自的长棍只能把遠处的苹果拨给对方。然而,这两只猩猩宁愿饿着肚子,也不会那样去做。换作人类,肯定是互相协作、大家都有苹果吃的双赢结局。
人作为高等动物,在生产力、科学技术发达的时候,特别是在现代,用自己的主观意志,改变了许多丛林法则的自然属性。但是,大到国家间、政权间的争夺,小到企业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都有着丛林法则的影子。
丛林法则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生存危机,在传统社会,“生存危机”指的是你可能被敌人杀死,或者因饥荒饿死。而如今,“生存危机”更多是指工作事业上的停顿:不涨工资、不受重用、没有升职,甚至失去工作,这些都成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对于任何一个文明国家来说,抑制人与人之间的丛林法则、保障公正公平,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效率和公平,鱼和熊掌,两者兼得谈何容易,这就需要有高超的施政方针和政策,找到一个兼顾的平衡点。
就丛林法则来说,国际社会与非洲草原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人们都知道和平是美好的,但战争始终伴随着人类直到今天。有史以来,岁月静好的日子远远少于战火纷飞的年月。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口数量和生存领地不断扩张的历程。反之也是成立的,人口数量增长和生存领地扩大,其实是人类文明与发展的结果。如果在一个资源总量有限的地区存在多个国家或者部落,他们想要发展,就可能会通过结盟、贸易的方式来交换资源,如果交换失败,侵犯或者掠夺就成为必然的选项。
历史上农耕民族经常会遭到游牧民族的进攻,这并非因为农耕民族孱弱、游牧民族强悍,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游牧民族远远低于农耕民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中国历史上历次游牧民族的南下均与气候的改变有较大关系。一旦气候趋向严寒,部族和牲畜的食品供给短缺,游牧民族也拿不出有价值的产出与南方农耕民族进行交换,便只能南下劫掠,如果恰逢中原王朝气数将尽,游牧民族索性来了不走,就会改朝换代。
我们回顾一下近现代的战争史,更是一部国家之间进行资源掠夺和土地占领的进攻与反抗的历史。
科技“爆炸”下的丛林法则
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个文明的扩张极易造成冲突和战争。翻看美国历史学者悉德尼·布拉德肖·费伊所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大国博弈之殇》,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非洲草原上为争夺食草动物尸体而疯狂撕咬殴斗的狮子群和斑鬣狗群。 二战结束后,出于对核冬天恐怖场景的忌惮,大国之间规模化战争渐行渐远,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蒙上了彬彬有礼的文明面纱,丛林法则仿佛已经被人类抛开。然而,它始终不会消失,就在不远的地方邪恶地凝视着这个世界。
进入21世纪,基础科学始终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导致科技进步的红利消耗殆尽,世界从增量蛋糕的分配逐渐演变成存量蛋糕的争抢。当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姿态昂首步入竞争者的行列时,有些既得利益国家不顾自己曾经编织的国际法治社会、契约精神等美好童话,撕去了文明的面纱,从其基因深处重新捡起了丛林法则。
5G技术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凭借5G的基础设施,可以搭建下一代工业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这场技术竞争中,美国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华为所引领的5G技术让中国在技术上超越了美国,颠覆了自19世纪以来美国在全世界技术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如此,美国就开始不那么“彬彬有礼”,继而变得声嘶力竭、穷凶极恶,最后甚至唆使他国扣留了华为公司的高管孟晚舟,给世界人民上了一堂生动的丛林法则课程,让很多对美国抱有幻想的人们摇头叹息。世界人民不愿意回到刺刀见红、生死博弈的年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坚信,丛林法则虽然是一条法则,但它绝对不会是人类社会唯一的行为规范。我们高兴地看到,小国接受大国的援助,弱国受到强国的帮扶,除了地缘政治的考量之外,相对于丛林法则,人们认识到了协作的力量、團结的力量。人类之所以在物种进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爬到了食物链的顶端,成为地球生物的主宰,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了这种力量。
由丛林法则到“黑暗森林法则”的转变
丛林法则深刻地影响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那么,这个法则在星际之间是否适用呢?
中国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2:黑暗森林》以“黑暗森林”法则对费米悖论进行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其大意是:宇宙中诞生的文明,由于相互之间距离极其遥远,使得文明之间的沟通非常困难;各星球上诞生的文明,其思维方式、价值观甚至基本逻辑思维方式和基本生命构成都有着巨大的差距。更文艺一些的表述则是:宇宙就是一片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很快都将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该法则是由宇宙社会学推出来的,宇宙社会学的基本公理是: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2、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质量基本保持不变。由这两条可以导出两条重要推论——猜疑链和技术爆炸。
根据目前科学界主流的看法,可观测到的宇宙大小大约是930亿光年,在这么大的空间里,约有1000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大概有1000亿个恒星。人类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一直都没有探测到任何外星生命存在的痕迹,更不用说文明了。人类也不断向外太空发出过广播:“我们是人类,这里是地球,我们在这儿,你们在哪里?”对于这样的行为,现在的科学家一般持有两种态度:相对积极的一派比较支持这样的做法,而相对保守的一派则持反对态度。霍金就曾多次公开表示不要与外星文明进行接触。他认为人类向外界不断发出信号是一个非常愚蠢的行为,甚至可能让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毁于一旦。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需要详细讲一下猜疑链这个概念。
猜疑链是这样一个链条:一个文明不能判断另一个文明是善文明还是恶文明,一个文明不能判断另一个文明认为自己是善文明还是恶文明,一个文明不能判断另一个文明是否会对本文明发起攻击,一个文明无法判断另一个文明对自己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一个文明无法判断另一个文明认为自己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一个文明无法判断另一个文明判断自己对它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这看起来是不是陷入了死循环?正是这种恐怖的循环会把两个文明拖入毁灭的深渊。既然不确定性会导致文明的毁灭,那不如提前一步,消灭这种不确定性,否则就会像印第安土著部落一样,被殖民者屠戮殆尽。
那么,如果两个文明都比较软弱,或者一个强大一个弱小,是不是就不会给对方造成威胁了?未必。这里就要介绍第二个概念——技术爆炸。
文明进步的速度和加速度不见得是一致的,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越强大的文明,这可能由内因或者外因(例如宇宙文明的交流)引发。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中,最近这200年可以算得上是技术爆炸,科学技术水平进步飞快,人类文明空前繁荣。技术爆炸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是对于别的文明意味着什么呢?对印第安人构成科技碾压的西方殖民者尚且没有放过的确比他们落后的印第安人,甚至对其实施了种族灭绝,更何况遥远星系的外星来客呢? 更进一步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浩瀚的宇宙中,两个文明的所属星球上的时间可能是相对的——这个星球上1年的时间在另外一个星球上可能就是1天,这个星球发展了300年,另外一个星球可能才过了300天。当这里岁月静好时,远方的文明可能早已突飞猛进,进化出了可以降维灭绝其他文明的武器。
两个文明即便知道彼此的存在,也倾向于保持沉默,然而,一旦知道了对方的存在,猜疑链就出现了,会默默地闷声发育。所以,这个宇宙中可能早就存在知道我们人类存在的文明,但并没有选择跟我们进行接触。他们不想暴露自己,而只想不断地观测和了解我们。最好是能够及时掌握我们的文明发展程度,并保证自己的文明程度始终领先,甚至像小说里三体星球的文明一样,派出质子来压制人类前沿物理学的发展。
归根到底,黑暗森林法则由利己的丛林法则推演而来,但幸运的是,星际战争一直没有爆发。我们可以善意地推测,技术的发展和文明的发展是互相匹配的,高等生命所具有的技术能力并不会独立存在,它要和道德文明的发展相适应。如果外星文明具有大大高出人类的技术水平,那他们的文明水平就不会低于人类,宇宙中并不存在以恶为美的高级文明。虽然这仅仅是我们的推测,但这种推测并非毫无依据,并非仅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如果一个高等级的文明没有摆脱丛林法则,即使是偶然获得了某种技术飞跃,也会因为丛林法则的存在而不能相互理解与合作,最终会导致自我毁灭。没有道德支撑的技术,就像是儿童掌握了核武器一样,核弹满天飞,不但会对别人造成威胁,最终也会毁灭自己。没有道德的堤坝,技术进步是危险的,终将带来不可预计的毁灭。
人类重新审视自我的视角
让我们的思绪从遥远的星际争霸回到地球,再次审视我们自己。研究人员曾经用镜子对多种动物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能从镜子里认出自己的只有类人猿——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可见,能够审视自己的外形是灵长类的特有能力,但遗憾的是,它们无法审视自己的内心,所以没有继续进化成高等动物。审视自我的精神世界,是人类的独门技能。
哲學家冯友兰先生曾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相较于哲学反思的专业与晦涩,很多文艺作品将丛林法则这种人性中的丑恶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揭示得淋漓尽致。从近期热播的《鱿鱼游戏》到手游的《和平精英》,无不是用你死我活的极限条件不断挑战人性恶的底线,若是能让你用一点点时间思考人性和本能,也许你就走过了人类千里进化征程的一跬步。
(责编: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