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没有一寸高速铁路到世界高铁里程最长,从技术引进到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的自动驾驶,与中国高铁发展奇迹同步,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一直在自我超越,实现了从“万国机车”到“国家名片”,从本土企业到国际化公司的重大跨越。
2015年,中国中车由原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原中国南车集团公司合并成立,既承继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百年积淀,更承载着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梦想。
2018年底,中国中车被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10家中央企业之一——要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履行社会责任、拥有全球知名品牌形象的典范企业。
“大国品牌,责任担当”,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化龙在接受本刊专访时,更着眼于站在更高更远处的使命——“建成受人尊敬世界一流中车”。
对话:
Q|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A| 刘化龙
从最受赞赏向受人尊敬迈进
Q:作为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中央企业,您如何理解世界一流企业的内涵和特征?
A:“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是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目标。中央企业以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不仅将为我国国有企业高质量改革发展提供宝贵经验,还将为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是一个综合的标准,跟我们熟悉的世界500强营收规模排序的标准明显不同。2035年新中车成立20周年的目标,体现的正是我们对世界一流企业的认识——到2035年,中车将成为综合竞争力强、市场吸引力大、品牌知名度优、全球影响力高、社会美誉度好的受人尊敬世界一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主导资源配置、主导行业发展、主导产业布局、主导标准发行;占据全球高端装备价值链制高点,处于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核心地位,成为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的骨干力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流砥柱;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对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充分彰显中车价值,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普遍赞誉。
将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的自信展现给整个世界,提升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市场的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为国际、国内市场带来更多活力,是中车的愿景和行动的方向。
Q:面对复杂的全球新形势,在您看来,打造“受人尊敬世界一流中车”的基石和挑战是什么?
A:从全球背景看,后疫情时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将加速转换,区域经济竞合平衡将重新确立,以“依存、合作、竞争、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多极化时代即将来临;国内,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企业需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从诞生之日起,中车就承载着产业报国的历史重任,在我国近代工业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百余年来,一代代中车人矢志不渝、接续奋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中车,勉励我们持续领先领跑,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永远掌握主动权。中车人骨子里始终镌刻着振兴民族工业的报国之志,传承着争当时代先锋的红色基因,怀揣着创造幸福生活的民本情怀。这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财富,也是我们面对任何挑战最强有力的支撑。
Q:世界一流企业,需要拥有全球知名品牌形象。您认为品牌一流的特征是什么?中国中车“好品质、可持续、负责任”的品牌核心内涵是如何形成并传递的?
A:品牌是影响力,也是软实力,更是核心竞争力。新时代,品牌是引领中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重要指标。我们把品牌的核心内涵定义为9个字:好品质、可持续、负责任。
品质分为两层:一是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来讲,要高端、高质、高品质;二是对企业来讲,就是要做高品质的企业,要立足实业,通过高品质的产品赢得世界和用户的尊重与信赖。
高铁作为一张国家名片,高端、高质就是这张名片的核心基因。这些年,高铁在社会上经历了从非议到赞扬的过程,这种转变最根本靠的就是过硬的品质。我们是用品质打消了人民的疑虑,赢得了市场的通行证。我们坚持用匠心营造,把每道工序、每个零件都干成了精品。在高铁列车的每一个接线器上都标有操作者的名字,这就是高铁工人对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庄严承诺。
今年,中国中车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交付订单,履行对国际客户的承诺,“中车集团应对挑战的能力和弹性、对客户信守承诺,以及中车人的团结、高效和才智”得到了外界高度评价。这也是中车品牌的承诺。
品牌不是孤立的概念,它背后凝结着的是产品的创新、企业的品质,是庄严的承诺、沉甸甸的责任,是技术的高度、智慧的风度,更是人心的温度。今后我们要把一直以来长期坚持的高铁品质保持下去,继续做好,交付出来的产品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中车作为一个大国品牌应负的责任和担当。
科技创新是中车最鲜明的禀赋
Q:中国中车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实现这个跨越,对于创新所发挥的力量,您有什么体会?
A:只有加强科技创新,勇于领先领跑,才能推动企业率先发展。这是中车发展历程中,我们特别深刻的一个体会。多年来,我们坚持自主创新,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探索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攀高峰的强企之路。实践也充分证明了,科技创新是中车发展进步的重要法宝,只有秉持明志笃行、固本培元的创新方略,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之路,才能永葆发展活力、掌握率先发展主动权。
Q: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从跟随世界走进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全新阶段,有人形容这是技术创新的“无人区”,同时新技术、新业态的变革也在加速,中国中车如何应对? A:的确如此,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对我们的产品、经济运行到管理都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和影响。需要我们加快改革创新机制、创新模式,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放协同、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体系。
未来中车要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将更加高速、更加智能、更加舒适、更加节能环保、更加安全可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也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让中车更加坚定了数字化、智能化战略方向。面向“十四五”,中车将强化关键共性、前沿引领、颠覆性技术创新,更加积极、主动地迎接数字经济时代,着力打造数字化中车、智能化中车,通过数字化实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升级,努力为交通强国、智慧城市提供“中车方案”“中车产品”和“中车技术”。着眼未来的发展需求,我们推出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等一系列面向未来的新产品,而在不久的将来,高铁动车将会带来更多“惊喜”的出行体验。
国际化发展关键是共享共赢
Q:习近平主席曾提出“要把支持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您如何理解“一带一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一带一路”建设所倡导构建的全球治理机制和架构,本身就蕴含着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世界各国在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同时,也要着力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为推动全世界共同繁荣所作出的承诺。无论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强有力的伙伴关系和能力建设都至关重要,而企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而且我们所处的交通行业,在建立区域互联互通、加强合作网络和寻求创新方面,都能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中国高铁的发展,为世界各国发展高铁提供了经验借鉴。我们“走出去”的着眼点主要是基于公司“连接世界、造福人类”的使命,与世界各国分享中车科技创新的成果。我们的产品已经服务全球六大洲10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一带一路”国家基本覆盖。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努力,中车也已经实现了从单一输出产品,到“产品+技术+服务+资本+管理”组合输出,从单一产品到全生命周期服务,可以说,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服务到哪里。
Q:中国中车作为中国制造业出海的一张金色名片,有哪些经验和突出实践可以分享?
A: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中车整体的想法就是要积极探索“五本模式”,积极担当“四个角色”。
“五本模式”就是我们的产品和合作方要做到本地化生产、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售后服务和维修以及本地化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担当好文化的“传译者”、人才“孵化器”、产业“推进器”、社区“好邻居”。
我们在马来西亚建设的基地从施工建设到基地投产,从员工聘用到日常经营,从产品制造到维修服务,本土化资源都得到了最大化利用。
跨国经营要实现更好的“走出去”,绝不是简单的建个工厂,必须要以本地人的思维、习惯、方式、规则去做事。比如为马来西亚提供的动车组上,我们既要考虑马来西亚当地的风俗习惯,还要考虑它的宗教信仰等等。除了融合文化要素之外,我们还针对具体情况、具体线路,单独设计了女士专用车厢和祈祷室,给运营和乘客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在人才孵化器方面,马来西亚原本没有轨道交通的高校和专业,我们招聘相近专业、相近工种的学生和工人,输送到同济大学和湖南铁道职业学院接受技能培训。
通过多年的努力,马来西亚已经成为东盟第一家拥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能力的国家。我們还在探索如何进一步拉动当地产业链发展,比如,引入全球优秀的轨道交通企业落地当地,结合当地的产业链企业,对这些公司进行培育,继而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Q:对于为世界轨道交通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及讲好可持续交通“中国故事”,中国中车有什么计划呢?
A:既要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又要做全球高端装备技术进步的推动者和领跑者,这是新时代赋予中车人的历史使命。我们将着力打造具有“五化”特征的中车。
一是国际化中车。以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为目标,推动产品、技术、服务、资本、管理和系统解决方案全面“走出去”,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国际市场收入和跨国经营指数有新提高。
二是多极化中车。以构建“一核三极多点”业务结构为重点,全面打造铁路装备、城市基础设施、战略新兴和现代服务四大业务板块,加快培育若干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支柱型业务,不断完善多元业务管理架构和管控体系。
三是高端化中车。以产业高端为前提,以技术高端为基础,以产品(服务)高端为重点,以价值链高端为方向,以品牌高端为目标,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技术和产品升级,加快转型升级,树立高端品牌形象。
四是数字化中车。坚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增强工业互联网产业供给能力,健全智能制造管理体系,加强智能制造项目全过程管理,建成智能制造创新体验中心、智能制造示范线和智能化车间。
五是协同化中车。打造多层次、多维度、内外互动的协同发展平台,推进业务、区域、产业链等各方面良性、协同、共赢发展;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壮大“朋友圈”,优化产业链,实现共同发展。
企业家精神与使命
Q:在带领中国中车高速奔跑的过程中,您如何理解自身的使命?
A:企业家在企业中拥有独特的地位,企业家的远见卓识与非凡魄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应该是政治家加专家。企业家精神应该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战略思维、全球视野,这是方向把握;改革创新、引领未来,是实现路径;敢于担当、使命必达,是能力保障。
正是基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中国高速动车组继续领先领跑。中国高铁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更是把创新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吸取了国内很多行业技术引进失败的教训,让中国高速动车组真正实现了由“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跨越。“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的总体发展思路,也是我们基于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速度和质量的辩证关系,明确的中车的发展定位。
中车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全部历程,而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国家名片还任重道远,“牢记嘱托攀高峰,勇担使命谱华章”是中车人共同的责任追求。
2015年,中国中车由原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原中国南车集团公司合并成立,既承继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百年积淀,更承载着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梦想。
2018年底,中国中车被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10家中央企业之一——要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履行社会责任、拥有全球知名品牌形象的典范企业。
“大国品牌,责任担当”,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化龙在接受本刊专访时,更着眼于站在更高更远处的使命——“建成受人尊敬世界一流中车”。
对话:
Q|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A| 刘化龙
从最受赞赏向受人尊敬迈进
Q:作为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中央企业,您如何理解世界一流企业的内涵和特征?
A:“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是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目标。中央企业以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不仅将为我国国有企业高质量改革发展提供宝贵经验,还将为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是一个综合的标准,跟我们熟悉的世界500强营收规模排序的标准明显不同。2035年新中车成立20周年的目标,体现的正是我们对世界一流企业的认识——到2035年,中车将成为综合竞争力强、市场吸引力大、品牌知名度优、全球影响力高、社会美誉度好的受人尊敬世界一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主导资源配置、主导行业发展、主导产业布局、主导标准发行;占据全球高端装备价值链制高点,处于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核心地位,成为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的骨干力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流砥柱;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对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充分彰显中车价值,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普遍赞誉。
将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的自信展现给整个世界,提升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市场的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为国际、国内市场带来更多活力,是中车的愿景和行动的方向。
Q:面对复杂的全球新形势,在您看来,打造“受人尊敬世界一流中车”的基石和挑战是什么?
A:从全球背景看,后疫情时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将加速转换,区域经济竞合平衡将重新确立,以“依存、合作、竞争、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多极化时代即将来临;国内,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企业需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从诞生之日起,中车就承载着产业报国的历史重任,在我国近代工业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百余年来,一代代中车人矢志不渝、接续奋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中车,勉励我们持续领先领跑,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永远掌握主动权。中车人骨子里始终镌刻着振兴民族工业的报国之志,传承着争当时代先锋的红色基因,怀揣着创造幸福生活的民本情怀。这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财富,也是我们面对任何挑战最强有力的支撑。
Q:世界一流企业,需要拥有全球知名品牌形象。您认为品牌一流的特征是什么?中国中车“好品质、可持续、负责任”的品牌核心内涵是如何形成并传递的?
A:品牌是影响力,也是软实力,更是核心竞争力。新时代,品牌是引领中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重要指标。我们把品牌的核心内涵定义为9个字:好品质、可持续、负责任。
品质分为两层:一是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来讲,要高端、高质、高品质;二是对企业来讲,就是要做高品质的企业,要立足实业,通过高品质的产品赢得世界和用户的尊重与信赖。
高铁作为一张国家名片,高端、高质就是这张名片的核心基因。这些年,高铁在社会上经历了从非议到赞扬的过程,这种转变最根本靠的就是过硬的品质。我们是用品质打消了人民的疑虑,赢得了市场的通行证。我们坚持用匠心营造,把每道工序、每个零件都干成了精品。在高铁列车的每一个接线器上都标有操作者的名字,这就是高铁工人对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庄严承诺。
今年,中国中车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交付订单,履行对国际客户的承诺,“中车集团应对挑战的能力和弹性、对客户信守承诺,以及中车人的团结、高效和才智”得到了外界高度评价。这也是中车品牌的承诺。
品牌不是孤立的概念,它背后凝结着的是产品的创新、企业的品质,是庄严的承诺、沉甸甸的责任,是技术的高度、智慧的风度,更是人心的温度。今后我们要把一直以来长期坚持的高铁品质保持下去,继续做好,交付出来的产品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中车作为一个大国品牌应负的责任和担当。
科技创新是中车最鲜明的禀赋
Q:中国中车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实现这个跨越,对于创新所发挥的力量,您有什么体会?
A:只有加强科技创新,勇于领先领跑,才能推动企业率先发展。这是中车发展历程中,我们特别深刻的一个体会。多年来,我们坚持自主创新,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探索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攀高峰的强企之路。实践也充分证明了,科技创新是中车发展进步的重要法宝,只有秉持明志笃行、固本培元的创新方略,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之路,才能永葆发展活力、掌握率先发展主动权。
Q: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从跟随世界走进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全新阶段,有人形容这是技术创新的“无人区”,同时新技术、新业态的变革也在加速,中国中车如何应对? A:的确如此,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对我们的产品、经济运行到管理都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和影响。需要我们加快改革创新机制、创新模式,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放协同、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体系。
未来中车要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将更加高速、更加智能、更加舒适、更加节能环保、更加安全可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也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让中车更加坚定了数字化、智能化战略方向。面向“十四五”,中车将强化关键共性、前沿引领、颠覆性技术创新,更加积极、主动地迎接数字经济时代,着力打造数字化中车、智能化中车,通过数字化实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升级,努力为交通强国、智慧城市提供“中车方案”“中车产品”和“中车技术”。着眼未来的发展需求,我们推出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等一系列面向未来的新产品,而在不久的将来,高铁动车将会带来更多“惊喜”的出行体验。
国际化发展关键是共享共赢
Q:习近平主席曾提出“要把支持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您如何理解“一带一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一带一路”建设所倡导构建的全球治理机制和架构,本身就蕴含着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世界各国在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同时,也要着力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为推动全世界共同繁荣所作出的承诺。无论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强有力的伙伴关系和能力建设都至关重要,而企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而且我们所处的交通行业,在建立区域互联互通、加强合作网络和寻求创新方面,都能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中国高铁的发展,为世界各国发展高铁提供了经验借鉴。我们“走出去”的着眼点主要是基于公司“连接世界、造福人类”的使命,与世界各国分享中车科技创新的成果。我们的产品已经服务全球六大洲10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一带一路”国家基本覆盖。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努力,中车也已经实现了从单一输出产品,到“产品+技术+服务+资本+管理”组合输出,从单一产品到全生命周期服务,可以说,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服务到哪里。
Q:中国中车作为中国制造业出海的一张金色名片,有哪些经验和突出实践可以分享?
A: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中车整体的想法就是要积极探索“五本模式”,积极担当“四个角色”。
“五本模式”就是我们的产品和合作方要做到本地化生产、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售后服务和维修以及本地化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担当好文化的“传译者”、人才“孵化器”、产业“推进器”、社区“好邻居”。
我们在马来西亚建设的基地从施工建设到基地投产,从员工聘用到日常经营,从产品制造到维修服务,本土化资源都得到了最大化利用。
跨国经营要实现更好的“走出去”,绝不是简单的建个工厂,必须要以本地人的思维、习惯、方式、规则去做事。比如为马来西亚提供的动车组上,我们既要考虑马来西亚当地的风俗习惯,还要考虑它的宗教信仰等等。除了融合文化要素之外,我们还针对具体情况、具体线路,单独设计了女士专用车厢和祈祷室,给运营和乘客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在人才孵化器方面,马来西亚原本没有轨道交通的高校和专业,我们招聘相近专业、相近工种的学生和工人,输送到同济大学和湖南铁道职业学院接受技能培训。
通过多年的努力,马来西亚已经成为东盟第一家拥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能力的国家。我們还在探索如何进一步拉动当地产业链发展,比如,引入全球优秀的轨道交通企业落地当地,结合当地的产业链企业,对这些公司进行培育,继而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Q:对于为世界轨道交通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及讲好可持续交通“中国故事”,中国中车有什么计划呢?
A:既要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又要做全球高端装备技术进步的推动者和领跑者,这是新时代赋予中车人的历史使命。我们将着力打造具有“五化”特征的中车。
一是国际化中车。以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为目标,推动产品、技术、服务、资本、管理和系统解决方案全面“走出去”,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国际市场收入和跨国经营指数有新提高。
二是多极化中车。以构建“一核三极多点”业务结构为重点,全面打造铁路装备、城市基础设施、战略新兴和现代服务四大业务板块,加快培育若干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支柱型业务,不断完善多元业务管理架构和管控体系。
三是高端化中车。以产业高端为前提,以技术高端为基础,以产品(服务)高端为重点,以价值链高端为方向,以品牌高端为目标,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技术和产品升级,加快转型升级,树立高端品牌形象。
四是数字化中车。坚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增强工业互联网产业供给能力,健全智能制造管理体系,加强智能制造项目全过程管理,建成智能制造创新体验中心、智能制造示范线和智能化车间。
五是协同化中车。打造多层次、多维度、内外互动的协同发展平台,推进业务、区域、产业链等各方面良性、协同、共赢发展;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壮大“朋友圈”,优化产业链,实现共同发展。
企业家精神与使命
Q:在带领中国中车高速奔跑的过程中,您如何理解自身的使命?
A:企业家在企业中拥有独特的地位,企业家的远见卓识与非凡魄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应该是政治家加专家。企业家精神应该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战略思维、全球视野,这是方向把握;改革创新、引领未来,是实现路径;敢于担当、使命必达,是能力保障。
正是基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中国高速动车组继续领先领跑。中国高铁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更是把创新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吸取了国内很多行业技术引进失败的教训,让中国高速动车组真正实现了由“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跨越。“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的总体发展思路,也是我们基于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速度和质量的辩证关系,明确的中车的发展定位。
中车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全部历程,而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国家名片还任重道远,“牢记嘱托攀高峰,勇担使命谱华章”是中车人共同的责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