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人的符号意义对于中国的企业界极其特殊,但前者更有名,更新潮,更敢干,因此也更吸引人
资本市场对公司的估值本就是老生常谈,却又乐此不疲。在看上去热议的时候,其实正是某一种买卖行为进行的时候,正是因为买卖不停,所以人们也就无法停止谈论它。
最近我看到人们在问为什么中国的“蓝筹股”估值这么低。我相信大多数投资者会同意,这就像问为什么题材股估值这么高一样,人们很难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从数据上看,中国的“蓝筹股”市盈率已经不足10倍,而题材股平均在50倍,二者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仅从市盈率的含义理解,投资者准备用5倍于“蓝筹股”的时间收回对“题材股”的投资。这看上去很像是一种疯狂的行为。
实际上,这是一种合理现象——因为没有投资者真的打算持有10年以上的“蓝筹股”,更没有投资者看好50年以后的“题材股”。也就是说,市盈率这个概念在中国的投资者心目中完全是失效的,人们从来不以被投资企业所能给予的时间上的回报来评估它们。
那么人们用什么办法来评判这些公司呢?批评家们会说中国的投资者更像是投机者,他们更看重“炒作”。对此,我认为这样的批评不但过于刻薄,实际上也是不公平的。我们的投资者在市场经济最通用的评判投资回报的概念失效的条件下,能够选择的只能是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看看其他人都在买什么。
你可能马上会说,这不就是“跟风”嘛?还真不是这样。在票选政治中有一个著名的现象,那就是投票者会倾向于选择那些看上去要获胜的候选人。尽管理性行为似乎都应该由每个个体独立完成,但是人们跟随一种“主流”或者“趋势”同样被理解为一种“理性”行为,而保持不同看法甚至特立独行却经常被视为“非理性行为”。
拿股票投资来说,如果你明明知道市场流行投资新经济,你却非要选择传统企业,不管这些企业多么优秀,你也很难获得成功。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保持与众不同思想的投资者会想尽各种办法去说服大多数人,让他们认同他的看法,从而让他的看法成为一种流行。
回到当前的市场,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蓝筹公司”与“题材公司”之间有什么话题可以分享。说到它们,我推荐投资者建立这样一组象限——蓝筹有题材、蓝筹无题材、题材多的非蓝筹、无题材的非蓝筹。你基本上可以把你的投资标的分配到这四个象限中去。
随后你应该得到两类公司,我称之为“有风可跟的公司”和“好公司中有一些流行元素”。这样说有点拗口,我还有一个办法,你可以把前者称为“马云公司”,而把后者称为“马明哲公司”。
这两种公司比较起被淘汰的两类公司,其实都是非常值得投资的公司。具体到每一家,情况各不一样。(在我眼里,马明哲的公司是真正的蓝筹股,而马云的公司到目前为止还只能是一只非常大、非常大的题材股。)你在做投资选择时还是需要自行验证流行的看法,这里我只想告诉你我所知道的一般看法———人们现在为什么更喜欢“马云公司”而不是“马明哲公司”。
首先,“马云公司”要有名得多。资本市场上正经历消费品市场上曾经发生的事情,那就是品牌成为公司获胜的第一要素。从个人名气上比较,年轻的马云显然胜过了老巨人马明哲。
其次,在“马云公司”里工作的人传递出了更让人向往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两家公司都很大、雇员众多,但“马云公司”的员工新潮自由,总会出些“岔子”;而“马明哲公司”纪律性强,犯错少。
还有,我发现“马云公司”不但敢说,而且更敢干;而“马明哲公司”比较喜欢说,干的时候显得犹豫。你也可以说后者更稳重、更保险,只是当代社会人们不是更喜欢冒险、更容忍失败吗?也许很多大人物告诉你他在经营百年老店,但在年轻人眼里看来,不刺激谈何成功?
此文没有评判两位马总的意思,我相信这二人身上的符号意义对于中国的企业界极其特殊,也难以替代。他们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在中国如何成就事业,他们还会进一步指引更多的企业进步。对于投资者,从他们身上得到学习和启发,找到心仪的投资对象,一定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
资本市场对公司的估值本就是老生常谈,却又乐此不疲。在看上去热议的时候,其实正是某一种买卖行为进行的时候,正是因为买卖不停,所以人们也就无法停止谈论它。
最近我看到人们在问为什么中国的“蓝筹股”估值这么低。我相信大多数投资者会同意,这就像问为什么题材股估值这么高一样,人们很难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从数据上看,中国的“蓝筹股”市盈率已经不足10倍,而题材股平均在50倍,二者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仅从市盈率的含义理解,投资者准备用5倍于“蓝筹股”的时间收回对“题材股”的投资。这看上去很像是一种疯狂的行为。
实际上,这是一种合理现象——因为没有投资者真的打算持有10年以上的“蓝筹股”,更没有投资者看好50年以后的“题材股”。也就是说,市盈率这个概念在中国的投资者心目中完全是失效的,人们从来不以被投资企业所能给予的时间上的回报来评估它们。
那么人们用什么办法来评判这些公司呢?批评家们会说中国的投资者更像是投机者,他们更看重“炒作”。对此,我认为这样的批评不但过于刻薄,实际上也是不公平的。我们的投资者在市场经济最通用的评判投资回报的概念失效的条件下,能够选择的只能是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看看其他人都在买什么。
你可能马上会说,这不就是“跟风”嘛?还真不是这样。在票选政治中有一个著名的现象,那就是投票者会倾向于选择那些看上去要获胜的候选人。尽管理性行为似乎都应该由每个个体独立完成,但是人们跟随一种“主流”或者“趋势”同样被理解为一种“理性”行为,而保持不同看法甚至特立独行却经常被视为“非理性行为”。
拿股票投资来说,如果你明明知道市场流行投资新经济,你却非要选择传统企业,不管这些企业多么优秀,你也很难获得成功。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保持与众不同思想的投资者会想尽各种办法去说服大多数人,让他们认同他的看法,从而让他的看法成为一种流行。
回到当前的市场,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蓝筹公司”与“题材公司”之间有什么话题可以分享。说到它们,我推荐投资者建立这样一组象限——蓝筹有题材、蓝筹无题材、题材多的非蓝筹、无题材的非蓝筹。你基本上可以把你的投资标的分配到这四个象限中去。
随后你应该得到两类公司,我称之为“有风可跟的公司”和“好公司中有一些流行元素”。这样说有点拗口,我还有一个办法,你可以把前者称为“马云公司”,而把后者称为“马明哲公司”。
这两种公司比较起被淘汰的两类公司,其实都是非常值得投资的公司。具体到每一家,情况各不一样。(在我眼里,马明哲的公司是真正的蓝筹股,而马云的公司到目前为止还只能是一只非常大、非常大的题材股。)你在做投资选择时还是需要自行验证流行的看法,这里我只想告诉你我所知道的一般看法———人们现在为什么更喜欢“马云公司”而不是“马明哲公司”。
首先,“马云公司”要有名得多。资本市场上正经历消费品市场上曾经发生的事情,那就是品牌成为公司获胜的第一要素。从个人名气上比较,年轻的马云显然胜过了老巨人马明哲。
其次,在“马云公司”里工作的人传递出了更让人向往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两家公司都很大、雇员众多,但“马云公司”的员工新潮自由,总会出些“岔子”;而“马明哲公司”纪律性强,犯错少。
还有,我发现“马云公司”不但敢说,而且更敢干;而“马明哲公司”比较喜欢说,干的时候显得犹豫。你也可以说后者更稳重、更保险,只是当代社会人们不是更喜欢冒险、更容忍失败吗?也许很多大人物告诉你他在经营百年老店,但在年轻人眼里看来,不刺激谈何成功?
此文没有评判两位马总的意思,我相信这二人身上的符号意义对于中国的企业界极其特殊,也难以替代。他们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在中国如何成就事业,他们还会进一步指引更多的企业进步。对于投资者,从他们身上得到学习和启发,找到心仪的投资对象,一定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