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的灵魂,其有效发展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繁荣与昌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都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科技、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突出表现在创新能力上。对于中学生而言,地理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出新颖、独特的地理观念、建议和设想的能力,中学地理内容广博,综合性、实践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和必然趋势。
一、创设创新情景氛围
情景创设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地理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平等、宽松、和谐的状态下学习,定会思路开阔,理解深刻,思维敏捷,记忆牢固。为了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问题情景化是最有效的途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思维、情感和意志,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和谐宽松的精神环境。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每一點长处,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其次,要大力表扬敢于发表意见的学生,以保护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乐于研讨的积极性;再次,应理解、信任、支持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成果。例如在介绍黄河含沙量大的问题中,尝试让学生思考作为“地上河”除了弊处有好处吗?讨论后有学生提出河床和水位高有利于两岸的灌溉,可省去抽水引水的费用。又如在介绍水资源紧张的问题的解决途径时,让学生说出建议时,就有学生提出可以修建像坎儿井这样的灌溉工程时,大家各抒己见,充分的参与和交流,哪怕是不成熟的观点,也可使学生的自身知识得到丰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二、激发学生认知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样,地理教学活动应该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让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意识的能量释放出来。实践证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不仅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会扼杀其新思维的形成。“施教之功,重在诱导,妙在转化,贵在开窍”,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提供的大量的、直观的、最新地理信息和相关数据、图表等,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方法分析地理现象,完整地描述出不同地理事物及特征。例如,远离生活实际的沙漠知识,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这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操场上的花草树木,以及附近田野上的庄稼,再让学生设想,如果半个月以至一个月不下雨,将会出现什么景象?(不浇水的花草和没有灌溉的庄稼枯死了),进一步再设想,几个月,甚至一年都不下雨,将会怎样?(要指出:一切水源都没有了,河干了,自来水也没有了)将学生的想象结果概括起来,就出现课文《沙丘地区的景象》插图所示的景象。这种逐步推进“没有水”的想象法,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沙漠景观的特点,也使学生了解沙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缺水。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是教师问学生答,目的是以旧代新,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此时教师是主体,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式思维,他们被动去思考前面的知识,被迫去思考要求回答的内容。由于所有的过程都在被动中进行,这样怎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鼓励他们自觉的探索新事物,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要善于创造问题,留出“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难。让学生由“被动听取知识”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寻找问题和答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
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引入一些社会关注的时事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交通运输业一课中,结合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可问:“梅州地区的火车,其运动对于两侧的铁轨有何不同的磨损?”梅河高速公路建成后对本区域交通的促进作用以及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交通运输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激发了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联系、多观察身边的地理观象,以便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尝到了创造性应用地理知识的甜头,这将极大地调动他们追求知识的自觉性,也将激励他们去提出一些新颖的、富有创见的建议或计划等。
四、加强读书填图训练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它能直观简明地表达地理事物及其特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因注重学生读书填图技能的训练。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有助于对所学知识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此外,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代的图象(课文插图、地图册、挂图等)外,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化为图像来进行教学。这既能够增强教学的形象生动性,又能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运用案例教学手段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把教学过程作为学生直接参与发现的过程。学生在对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亲自动脑、动手取获取真正有效的信息,并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能,积累学习的经验,提高能力。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引导学生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法。因而,教师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中要善于运用这种手段。
比如:“密度流”产生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接受有一定的困难。在讲课时笔者选择了历史上一个案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军戒备森严,控制了直布罗陀海峡,但是,德国的潜水艇却能顺利通过这个海峡,往返于大西洋和地中海中间。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出这是因为地中海、大西洋的水面高低不平。地中海因蒸发旺盛,海面盐度高、密度大,水面低;而比邻的大西洋水的盐度比地中海盐度低,密度小,水面比地中海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由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大西洋。德军潜水艇利用这一点,它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时潜入潜水层中,而由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则潜入深水中。由小故事的引入已经成为新课标下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创设创新情景氛围
情景创设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地理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平等、宽松、和谐的状态下学习,定会思路开阔,理解深刻,思维敏捷,记忆牢固。为了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问题情景化是最有效的途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思维、情感和意志,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和谐宽松的精神环境。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每一點长处,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其次,要大力表扬敢于发表意见的学生,以保护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乐于研讨的积极性;再次,应理解、信任、支持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成果。例如在介绍黄河含沙量大的问题中,尝试让学生思考作为“地上河”除了弊处有好处吗?讨论后有学生提出河床和水位高有利于两岸的灌溉,可省去抽水引水的费用。又如在介绍水资源紧张的问题的解决途径时,让学生说出建议时,就有学生提出可以修建像坎儿井这样的灌溉工程时,大家各抒己见,充分的参与和交流,哪怕是不成熟的观点,也可使学生的自身知识得到丰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二、激发学生认知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样,地理教学活动应该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让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意识的能量释放出来。实践证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不仅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会扼杀其新思维的形成。“施教之功,重在诱导,妙在转化,贵在开窍”,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提供的大量的、直观的、最新地理信息和相关数据、图表等,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方法分析地理现象,完整地描述出不同地理事物及特征。例如,远离生活实际的沙漠知识,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这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操场上的花草树木,以及附近田野上的庄稼,再让学生设想,如果半个月以至一个月不下雨,将会出现什么景象?(不浇水的花草和没有灌溉的庄稼枯死了),进一步再设想,几个月,甚至一年都不下雨,将会怎样?(要指出:一切水源都没有了,河干了,自来水也没有了)将学生的想象结果概括起来,就出现课文《沙丘地区的景象》插图所示的景象。这种逐步推进“没有水”的想象法,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沙漠景观的特点,也使学生了解沙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缺水。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是教师问学生答,目的是以旧代新,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此时教师是主体,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式思维,他们被动去思考前面的知识,被迫去思考要求回答的内容。由于所有的过程都在被动中进行,这样怎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鼓励他们自觉的探索新事物,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要善于创造问题,留出“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难。让学生由“被动听取知识”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寻找问题和答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
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引入一些社会关注的时事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交通运输业一课中,结合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可问:“梅州地区的火车,其运动对于两侧的铁轨有何不同的磨损?”梅河高速公路建成后对本区域交通的促进作用以及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交通运输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激发了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联系、多观察身边的地理观象,以便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尝到了创造性应用地理知识的甜头,这将极大地调动他们追求知识的自觉性,也将激励他们去提出一些新颖的、富有创见的建议或计划等。
四、加强读书填图训练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它能直观简明地表达地理事物及其特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因注重学生读书填图技能的训练。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有助于对所学知识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此外,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代的图象(课文插图、地图册、挂图等)外,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化为图像来进行教学。这既能够增强教学的形象生动性,又能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运用案例教学手段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把教学过程作为学生直接参与发现的过程。学生在对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亲自动脑、动手取获取真正有效的信息,并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能,积累学习的经验,提高能力。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引导学生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法。因而,教师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中要善于运用这种手段。
比如:“密度流”产生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接受有一定的困难。在讲课时笔者选择了历史上一个案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军戒备森严,控制了直布罗陀海峡,但是,德国的潜水艇却能顺利通过这个海峡,往返于大西洋和地中海中间。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出这是因为地中海、大西洋的水面高低不平。地中海因蒸发旺盛,海面盐度高、密度大,水面低;而比邻的大西洋水的盐度比地中海盐度低,密度小,水面比地中海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由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大西洋。德军潜水艇利用这一点,它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时潜入潜水层中,而由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则潜入深水中。由小故事的引入已经成为新课标下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