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项目化课程开发理论为指导,以开发的两门计算机项目化课程内容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对课程开发中的困惑进行反思、对经验进行总结,探究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建构了适合教学一线教师开发项目化课程内容的“草根”模式,旨在为职业学校项目课程的开发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项目化课程内容开发与组织;经验总结;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29-0103-02
近十几年来,项目化课程开发技术在职业学校中得到大力推广,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性研究。本人也跟随这股洪流,先后在《数据库ACCESS》、《动态网页ASP ACCESS》两门课程中进行了项目化课程内容开发与组织的教学实践,对于课程内容开发过程中的众多困惑进行了反思。以项目化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教育一线的教学现状,探究了“课程内容开发三步走”、“课程内容组织两模式”的“草根”课程内容开发技术,总结如下。
1 课程内容开发三步走
在项目化课程内容开发的起点,教师最大困惑是“用哪个项目作为教学的载体”,“学生学会教学项目之后,能够顺利完成其他项目制作吗?”。通过教学实践证实:项目化课程内容开发的关键在于必须走好三步“定岗位”、“拣珍珠”、“串项链”。
1) 定岗位——明确课程所对应的岗位
同样一个软件在针对不懂的工作岗位时,其应用技术的侧重点不同,有时甚至会有天壤之别。例如ACCESS这个软件,在分别用于简单的应用系统开发和动态网站的后台数据存储时,其技术要求截然不同,作为计算机老师,一定要明确所授课程针对的工作岗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面面俱到的教软件和设计琐碎小案例的盲目备课中脱离出来。也只有这样,当面对中、高职不同的授课对象时,教师能正确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
2) 拣珍珠——围绕岗位进行详细的工作任务分析,探究知识之间的新结构
在明确了课程所针对的工作岗位之后,需要围绕工作岗位做详细的工作任务分析,即对需要完成的工作进行分解,梳理出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当然,此时分析出来的知识点因脱离了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显得非常琐碎,而当务之急是寻找各知识点在工作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找到它们隐含在工作中的另一种新结构。
例如,动态网页开发所覆盖的知识面很广。涵盖了Dreamweaver、HTML语言、数据库、编程等知识,任何一块都能扩展为一门课程。围绕着动态网页开发这个工作岗位,从众多的知识点中选取与岗位相关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内容之后,经过分析,发现其工作的本质是 “通过网页对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查的查询”工作。其工作的主线为:数据在页面间流动、数据在页面与数据库间流动。3)串项链——以“项目”这条主线串起工作任务
在分析出工作任务后,如果只是孤立地以任务为中心陈述知识,那么出于完成工作任务需要,而所选出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将因为缺乏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被简单的叠加在一起。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就需要一个把工作任务串起来的过程,这根把工作任务串起来的主线,就是项目。
在教学实践中,证实有两种有效的项目设计(串珠子)方法,即“课程内容组织两模式”。
2 课程内容组织两模式
1) 串联模式
在《数据库access》教学中,以一个项目:“成绩管理系统”为中心,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将工作任务分到项目中的十四个模块(此时的模块也可看为子项目):开始、密码、录入等模块中。每周上一个模块,学期结束,正好完成一个的项目,也完成了教学内容的讲授。
这种形式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串联模式,工作任务在各模块中,相对独立。模块的设计尽量采取由易到难的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几个模块共用的知識点分散到较前的模块中。
2) 循环模式
《动态网页ASP ACCESS》知识点涵盖了多个学科,跨度大,覆盖面广,实际项目的功能模块多,各模块知识点相互交叉,理论要求高,无法以实际的功能模块为界线对实际的大型项目进行划分。此时可使用循环式的项目编排方式。其特点是每个项目都包含该门课程的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且其工作过程是基本一致的。这种模式尽管工作过程是重复的,但由于项目不同,具体内容是不会重复的。随着项目的推进,知识点的难度增强。可以用一个厨师做菜的例子来形容这种循环模式。厨师的总工作任务可分为:洗菜、切菜、做菜,每个总工作任务又包含众多子任务,例如切菜包括切丝、切丁、切块……可设计由易到难的菜式来承载工作任务,如从炒土豆丝(洗块类菜、切丝、炒菜)到红烧肉(洗肉类、切块、红烧)。
3 收获
1) 项目化教学是否弱化理论教学及选取哪个项目作为教学载体
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载体是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完成项目来学习,在这种教学中,学生是否只学会了几个项目?除了教学中的项目,学生能否延伸完成其它项目?通过做“项目”来教学,是否会弱化理论学习,对于理论要求深的课程是否合适?这些是来自一线的普遍困惑。
在“课程内容开发三步走”中,课程内容的开发经历了三个过程:定工作岗位、分析工作任务、设计教学项目。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到课程设置的首要参照点是围绕岗位分析出的任务,而不是项目。需要明确的是,真正要学习的内容是工作任务,项目就是把零散的工作任务串起来的那条线,它只是教学的载体。明确了这点,设计项目就有据可依了。
项目化教学并不是弱化理论教学,反而是更有效地进行了理论教学。其原因在于:(1)项目化教学选取了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理论,在教学中,反而要强化这些理论的教学。(2)在教学实践中证明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组织每一个知识点是成功有效的,学生不仅能动手完成任务,而且在任务制作过程中能更深入地理解理论,尤其当学生在动手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错误时,会更迫切地想学习相应理论。甚至于在很多时候,动手先做成了突破教学难点的“灵丹妙药”,学生们经常在遇到教学难点时会提议:“老师,让我们先做做看!” 。 2) 是否按照工作流程来设计项目
此处讲的“工作流程”是实际工作操作的前后顺序。当然,有些课程是可以按照工作流程来设计的。但是,这种方式并不适应大多数课程内容的设计。例如,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中,其工作流程是:分析客户需求、设计表及关系、制作表。如果按照这种顺序来教学,会出现学生连表的概念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来设计表,显然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串联模式”、“循环模式”是比较适用的项目编排方式。尤其是当理论要求比较高、综合性强的课程更适合“循环模式”。当然,使用什么模式并不是固定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有时候两种模式也可以交叉使用。
4 缺点
1) 计算机技术更新快,课程开发的周期跟不上技术的更新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尤其是编程的新技术、软件的新版本层出不穷。教师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开发的课程投入使用没多久,该技术、软件就过时了,从而造成课程开发的成本太大。
2) “课程内容开发三步走”的前两步难度大、具体操作不容易
“课程内容开发三步走”的最后一步“设计项目”是教师在校内通过研究可以完成的。而前两步“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对于教师个人来说难度较大。在项目课程开发的理论中,这两步也确实不是教师独立完成的,而主要是岗位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相关教师利用工作任务分析会完成的,并且要求岗位专家的人数要在11人左右。利用这种课程开发模式,成功地在职教系统开发出了一些精品课程。但是,当人力、物力不能达到要求时,如何做好“定岗位”、“拣珍珠”呢?
5 总结
实践证明“课程内容开发三步走”的小模式比较适合教师在一线开发项目化课程。前提是教师务必切实掌握工作岗位的技术。原因有二:首先“掌握工作岗位的技术”显然已解决了“定岗位的问题”,其次,教师在熟练掌握工作岗位的技术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能分析出工作任务。
“掌握工作岗位的技术”除了学校安排下企业实践之外,还有两条比较灵活的捷径。其一是参加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因为“企业需要职校生做什么,职校生在企业里能做什么”就是大赛的命题思路。另一是学习由行业人员教授的网络教程,例如刘宇开发的《flash短片轻松学》、刘伟的《excel软件教学》。这些教程的开发人员都是从事相关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虽然没有授课经验,但是教学内容直接来自实践经验,非常实用。
课程开发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课程目标、课程门类、课程标准等多项内容。本人作为一名普通的职教老师,只在力所能及的课程内容开发方面做了点滴探索,力求找到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结合点,做好“草根研究”是每个职教者的义务,任重道远又意义深远。
參考文献:
[1]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原理与开发[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李蔷.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践与反思——以<动态网页开发—ASP ACCESS>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0:104-10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项目化课程内容开发与组织;经验总结;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29-0103-02
近十几年来,项目化课程开发技术在职业学校中得到大力推广,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性研究。本人也跟随这股洪流,先后在《数据库ACCESS》、《动态网页ASP ACCESS》两门课程中进行了项目化课程内容开发与组织的教学实践,对于课程内容开发过程中的众多困惑进行了反思。以项目化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教育一线的教学现状,探究了“课程内容开发三步走”、“课程内容组织两模式”的“草根”课程内容开发技术,总结如下。
1 课程内容开发三步走
在项目化课程内容开发的起点,教师最大困惑是“用哪个项目作为教学的载体”,“学生学会教学项目之后,能够顺利完成其他项目制作吗?”。通过教学实践证实:项目化课程内容开发的关键在于必须走好三步“定岗位”、“拣珍珠”、“串项链”。
1) 定岗位——明确课程所对应的岗位
同样一个软件在针对不懂的工作岗位时,其应用技术的侧重点不同,有时甚至会有天壤之别。例如ACCESS这个软件,在分别用于简单的应用系统开发和动态网站的后台数据存储时,其技术要求截然不同,作为计算机老师,一定要明确所授课程针对的工作岗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面面俱到的教软件和设计琐碎小案例的盲目备课中脱离出来。也只有这样,当面对中、高职不同的授课对象时,教师能正确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
2) 拣珍珠——围绕岗位进行详细的工作任务分析,探究知识之间的新结构
在明确了课程所针对的工作岗位之后,需要围绕工作岗位做详细的工作任务分析,即对需要完成的工作进行分解,梳理出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当然,此时分析出来的知识点因脱离了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显得非常琐碎,而当务之急是寻找各知识点在工作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找到它们隐含在工作中的另一种新结构。
例如,动态网页开发所覆盖的知识面很广。涵盖了Dreamweaver、HTML语言、数据库、编程等知识,任何一块都能扩展为一门课程。围绕着动态网页开发这个工作岗位,从众多的知识点中选取与岗位相关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内容之后,经过分析,发现其工作的本质是 “通过网页对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查的查询”工作。其工作的主线为:数据在页面间流动、数据在页面与数据库间流动。3)串项链——以“项目”这条主线串起工作任务
在分析出工作任务后,如果只是孤立地以任务为中心陈述知识,那么出于完成工作任务需要,而所选出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将因为缺乏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被简单的叠加在一起。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就需要一个把工作任务串起来的过程,这根把工作任务串起来的主线,就是项目。
在教学实践中,证实有两种有效的项目设计(串珠子)方法,即“课程内容组织两模式”。
2 课程内容组织两模式
1) 串联模式
在《数据库access》教学中,以一个项目:“成绩管理系统”为中心,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将工作任务分到项目中的十四个模块(此时的模块也可看为子项目):开始、密码、录入等模块中。每周上一个模块,学期结束,正好完成一个的项目,也完成了教学内容的讲授。
这种形式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串联模式,工作任务在各模块中,相对独立。模块的设计尽量采取由易到难的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几个模块共用的知識点分散到较前的模块中。
2) 循环模式
《动态网页ASP ACCESS》知识点涵盖了多个学科,跨度大,覆盖面广,实际项目的功能模块多,各模块知识点相互交叉,理论要求高,无法以实际的功能模块为界线对实际的大型项目进行划分。此时可使用循环式的项目编排方式。其特点是每个项目都包含该门课程的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且其工作过程是基本一致的。这种模式尽管工作过程是重复的,但由于项目不同,具体内容是不会重复的。随着项目的推进,知识点的难度增强。可以用一个厨师做菜的例子来形容这种循环模式。厨师的总工作任务可分为:洗菜、切菜、做菜,每个总工作任务又包含众多子任务,例如切菜包括切丝、切丁、切块……可设计由易到难的菜式来承载工作任务,如从炒土豆丝(洗块类菜、切丝、炒菜)到红烧肉(洗肉类、切块、红烧)。
3 收获
1) 项目化教学是否弱化理论教学及选取哪个项目作为教学载体
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载体是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完成项目来学习,在这种教学中,学生是否只学会了几个项目?除了教学中的项目,学生能否延伸完成其它项目?通过做“项目”来教学,是否会弱化理论学习,对于理论要求深的课程是否合适?这些是来自一线的普遍困惑。
在“课程内容开发三步走”中,课程内容的开发经历了三个过程:定工作岗位、分析工作任务、设计教学项目。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到课程设置的首要参照点是围绕岗位分析出的任务,而不是项目。需要明确的是,真正要学习的内容是工作任务,项目就是把零散的工作任务串起来的那条线,它只是教学的载体。明确了这点,设计项目就有据可依了。
项目化教学并不是弱化理论教学,反而是更有效地进行了理论教学。其原因在于:(1)项目化教学选取了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理论,在教学中,反而要强化这些理论的教学。(2)在教学实践中证明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组织每一个知识点是成功有效的,学生不仅能动手完成任务,而且在任务制作过程中能更深入地理解理论,尤其当学生在动手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错误时,会更迫切地想学习相应理论。甚至于在很多时候,动手先做成了突破教学难点的“灵丹妙药”,学生们经常在遇到教学难点时会提议:“老师,让我们先做做看!” 。 2) 是否按照工作流程来设计项目
此处讲的“工作流程”是实际工作操作的前后顺序。当然,有些课程是可以按照工作流程来设计的。但是,这种方式并不适应大多数课程内容的设计。例如,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中,其工作流程是:分析客户需求、设计表及关系、制作表。如果按照这种顺序来教学,会出现学生连表的概念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来设计表,显然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串联模式”、“循环模式”是比较适用的项目编排方式。尤其是当理论要求比较高、综合性强的课程更适合“循环模式”。当然,使用什么模式并不是固定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有时候两种模式也可以交叉使用。
4 缺点
1) 计算机技术更新快,课程开发的周期跟不上技术的更新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尤其是编程的新技术、软件的新版本层出不穷。教师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开发的课程投入使用没多久,该技术、软件就过时了,从而造成课程开发的成本太大。
2) “课程内容开发三步走”的前两步难度大、具体操作不容易
“课程内容开发三步走”的最后一步“设计项目”是教师在校内通过研究可以完成的。而前两步“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对于教师个人来说难度较大。在项目课程开发的理论中,这两步也确实不是教师独立完成的,而主要是岗位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相关教师利用工作任务分析会完成的,并且要求岗位专家的人数要在11人左右。利用这种课程开发模式,成功地在职教系统开发出了一些精品课程。但是,当人力、物力不能达到要求时,如何做好“定岗位”、“拣珍珠”呢?
5 总结
实践证明“课程内容开发三步走”的小模式比较适合教师在一线开发项目化课程。前提是教师务必切实掌握工作岗位的技术。原因有二:首先“掌握工作岗位的技术”显然已解决了“定岗位的问题”,其次,教师在熟练掌握工作岗位的技术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能分析出工作任务。
“掌握工作岗位的技术”除了学校安排下企业实践之外,还有两条比较灵活的捷径。其一是参加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因为“企业需要职校生做什么,职校生在企业里能做什么”就是大赛的命题思路。另一是学习由行业人员教授的网络教程,例如刘宇开发的《flash短片轻松学》、刘伟的《excel软件教学》。这些教程的开发人员都是从事相关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虽然没有授课经验,但是教学内容直接来自实践经验,非常实用。
课程开发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课程目标、课程门类、课程标准等多项内容。本人作为一名普通的职教老师,只在力所能及的课程内容开发方面做了点滴探索,力求找到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结合点,做好“草根研究”是每个职教者的义务,任重道远又意义深远。
參考文献:
[1]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原理与开发[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李蔷.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践与反思——以<动态网页开发—ASP ACCESS>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0: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