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人的真正魅力应当不受年龄限制,而是五十如醇酒,六十如骄阳,七十如晚霞,八十如明月。”
她曾作为全世界60位摄影家之一,入选了150年大师摄影作品集,她被中国和新加坡妇联推选为25位最成功的亚洲女性之一;而香港的《凤凰周刊》在2006年推出的“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她榜上有名。她以鲜活的文字、华丽的摄影、梦幻般的影视,以东方女性优美的情感、特有的执着,呈现出对生命永无止境的感悟、缅怀、痛楚和热爱。她说自己并不只是一个摄影家,更喜欢别人叫她艺术家。她,就是著名的旅德华人摄影艺术家和作家王小慧。一个普通、朴素、温馨,宛如邻家女孩般的名字,一个来自东方,婉约、美丽的女性,一个与艺术且伴且行的精灵。
传奇与绽放:
一个胸膛里跳动着许多颗心
1977年,王小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同济大学。这位聪明伶俐的天津姑娘,在当时属于那类特用功的学生。同济大学里流行着许多同学们编出的一些“同济之最”,她一个人“包揽”了好几项,比如“夜车”开得最长、书包背得最大,付出与收获永远成正比。她以她的勤奋,在一次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夺得三等奖。
而同年级的另一个班里,也有一名才华横溢的男同学,他的设计作业总会挂在建筑系的陈列窗里作为范例,这个男同学就是后来成为王小慧丈夫的俞霖。她和他,被同学们称为“金童玉女”。
大学期间,当王小慧第一次接触到相机,就疯狂地喜欢上了摄影。而俞霖在她的初期摄影道路上对她的严格要求,使她受益匪浅,他们如胶似漆、情意绵绵。
1986年,王小慧读完研究生留校任教不久,就被派往德国慕尼黑留学并作访问学者。俞霖也被公派到德国一所大学攻读博士。出国前王小慧和俞霖办了结婚手续,带着新婚的喜悦开始了旅德生涯。
初到德国,能够直接认识异国文化,令王小慧兴奋不已。她虽然是建筑学者的身份,却在异国他乡“不务正业”,干起了摄影。圣诞节到了,俞霖把她的作品放大,贴在白色卡纸上,在寓所里为王小慧举办了一个小型摄影展览,受到客人们的赞赏。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了法兰克福图书览会。在那里与4家出版社进行了出版洽谈,这4家居然都要和她合作。于是,王小慧有了她的第一本书《龙的故乡》。
书出版后,王小慧结识了德国著名女摄影家齐格丽特,因为齐格丽特熟悉建筑学,所以王小慧便向她征求意见,询问自己是搞建筑还是改行搞摄影。齐格丽特思考了一番后说:“你搞摄影吧。”这一句一锤定音,使偶然发生的事情慢慢走上了轨道。
但,如果生活仅限于此,恐怕她亦成不了艺术家。
每年的10月31号,是德国的“圣灵降临节”,这个节有点像中国的“清明”。1991的这一天,王小慧和俞霖开车前往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拍照。路上俞霖一边驾车行驶,一边放起了自己喜爱的歌剧《阿依达》的音乐。秋天的阳光、迷人的风景、车内美妙的旋律,伴着他们一路前行。
在距离捷克边境十几公里处,他们在超车时与迎面急速驶来的车相撞。车祸中,王小慧虽然多处受伤,严重脑震荡、鼻骨粉碎,两条肋骨撞断,从脊椎到腰椎至尾骨都有严重挫伤,但两天两夜以后她还是睁开了眼睛,而丈夫却永远没有醒来……
那一年,王小慧和俞霖结婚刚刚5年。
当知道自己挚爱的人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后,王小慧躺在病床上,在宣纸上印下了100个唇印,作为送给爱人最后的礼物。在全身绷带、吊瓶缠身、满脸浮肿的情况下,这100个吻的每一次动作,无不撕心裂肺,身心俱痛。干裂的嘴唇,恍恍惚惚的俞霖的笑脸,止不住的泪水,红色的唇膏和淋漓的虚汗,在那张薄薄的宣纸上一滴滴倾注着她对亡夫的爱和思念。100个吻,几乎耗去了她一整夜的时间。
她用相机拍下了自己住院期间的状况。业界把它们称作“摄影史上最真实的自拍作品”,这无疑是王小慧个人生活和摄影创作中的最重要作品之一。
非亲历,无法想象那种心底里的痛。正因亲历,才使她感到人生无常,生命短暂。之后,生、死、爱成为她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三个主题。她用一句德国谚语形容自己:“一个胸膛里跳动着许多颗心。”她说:“因为有爱,一个人才会真正用心去爱,去听,去生活。”她知道,她不仅仅为自己活着。
辉煌与灿烂:
能重新站起来的“小人儿”
王小慧到德国不久,还发生过一段凄美的插曲。在一次晚会上,一个叫安斯佳的演员非常迷恋王小慧,把她当成自己的梦中情人,但王小慧只能把他当作一个普通朋友。
1987年9月,就在王小慧一年访问学习期满即将回国的前一天,安斯佳看到俞霖帮王小慧整理行李,就问俞霖是不是肯定跟她一起回国,俞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宁愿放弃博士奖学金也要和她一起走。安斯佳又问,你是不是很爱她,俞霖回答说:“对,我很爱她。”很久安斯佳没有再说什么,一直站在窗前向外看,突然之间,他从4楼跳了下去。临死之前,安斯佳给王小慧写下了一句遗言:“我的唇永远达不到你的,我们之间有着沉重的距离。”
作为当事女主角,王小慧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消亡之痛,直到1995年,她写了电影剧本《燃尽的蓝蜡烛》后,才算为此找到了发泄出口。
那场生离死别的车祸后,她继续前往布拉格完成相册,她知道,俞霖一直在天国里注视着她,她要完成他们共同的心愿。在途经那条“死亡之路”时,她硬起心肠,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下车祸位置。她把自己关于生命、死亡与爱的思考拍成一部电影短片《破碎的月亮》。这部没有对白,她自己担任编剧、导演,自己拍摄的艺术片,画面优美,大获成功。
事后,王小慧说:“有一种爱像空气,你看不见,所以你常常不会意识到他的存在,可是一旦没有了这空气,你会感到一分钟也不能呼吸。失去了俞霖,我有种失去空气的感觉。”在经历了灵魂与身体的双重打击后,她开始领悟到了生、死和爱的真谛,时间的短暂和生命的易逝。
在生活中,王小慧并没有艺术家常有的怪僻与偏执,而是一个充满艺术气质的、有魅力的、非常随和,又喜欢与别人交往的人。在德国,正是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她的作品获得了业内人士由衷的赞赏与认同。
王小慧在她的《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中,用细腻的笔触,将15年旅德过程中的风风雨雨,揉碎在斑斑驳驳碎银般的故国月色中。这本被评为“上海优秀图书奖”“冰心文学奖”和“全国女性文学奖”的自传,在德国同样大受欢迎。以冷静严谨著称,很少感情外露的德国人在这本书的朗诵会上也会因动情而当众流泪。
2002年,中德建交30周年,王小慧担任上海形象大使,用双语主持节目;浦东机场投标,她作为德方顾问参与其中;政府组织“德国作家看上海”,她全程陪同、纪录、立传……她凭借独特的人格魅力、极富才情的艺术作品以及自然亲和的社交才能,将中德两国联系起来。德国政府在2007年隆重颁发她“德中友谊奖”,这个殊荣在她之前有上海市前任市长徐匡迪、中国第一任驻德大使王殊获得过。
2004年3月,应宝马公司邀请,王小慧创作完成的无边界系列影像作品展在德国慕尼黑举行。这次展览吸引了近6万人前来参观,盛况空前。慕尼黑的市长在展览的开幕式上第一句话是:“我不是为了宝马公司来的,我是为了这个艺术家来的。”
2007年11月,天津市政府出资特地为她举办了一场“王小慧的世界”艺术展,这也是她第一次在自己的故乡开展。五层楼的美术馆10个大厅只为她一个艺术家举办个展,这在全世界的艺术家中都属罕事。海外政要有几十位专程前来,包括那位慕尼黑市长和他的夫人。市长多次称赞王小慧的作品是大师之作,他说:“不知道在德国有哪个外国人比她更有名,而无法解释为何她像一个明星一样受人欢迎。”
对于王小慧而言,也许正因为她从事每一种艺术都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在她心中没有权威、没有典范、没有那么多的枷锁和教条。她不需要匍匐在任何权威的脚下,这也成全了她自己的艺术。有人说,王小慧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她就是她自己。王小慧说,我是独一无二的。
王小慧小时候玩过一种塑料玩具:两个站在一起的小人儿,一按底座他们所有的关节都松散下来,一撒手他们又直立起来。在德国这种机械小玩具叫“能重新站起来的小人儿”,因为不管你把它压得多低,它都会站起来。
德国人把她也叫做“能重新站起来的小人儿”。
一切都源于那场车祸以及生命的消亡,正因纤弱,才必须勇于面对。之所以能用艺术的眼光捕捉于万物之间都存在的生之美、死之默,只因早已体会过,感同身受。
那个倒下去的小人儿又站了起来,如浴火的凤凰重获新生。
自信与执着:
女人的魅力不受年龄限制
王小慧活跃在人生舞台上,摄影、写作、拍电影,至今已出版摄影画册40多种,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种主题的摄影展数十次。
她的美与微笑,她的作品透露出的美轮美奂,常常会让人情不自禁地遐想:一个女人,作为摄影师,且身兼导演、教授数职的女人,居然可以只是个女人,纯粹的女人?而且,她总是那么美丽,那么自信,那么优雅?
确实,生活中,王小慧也曾碰到过一些她喜欢的人,但她总是认为,喜欢的人未必都合适一起生活。她十分相信张爱玲那句话:选丈夫宁缺毋滥。她的一个助手说在电灯泡坏的时候,才觉得家里缺一个男人。王小慧开玩笑说,家里要个男人如果只是为了装电灯泡的话,可以雇一个长工。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男人。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男人,绝不凑合。
对于她为何仍然单身,王小慧淡然回答:“我信两个字,命和缘。”
爱人的去世虽然给王小慧带来了沉重的伤痛,但是,她从来没有消沉过。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把终身都托付给了摄影艺术。她马不停蹄地在慕尼黑和上海之间来回奔波:新书朗诵会、论坛讨论会、摄影展、为德国大公司作艺术策划等等。她用勤奋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2008年12月,在北京的一场演讲会上,王小慧说:“我喜欢挑战,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生都在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当人们问她,你最喜欢什么格言时,她说了曾在20年前第一家德国杂志采访她时说的3句话:“我不信女子无才便是德。”“我爱生活,爱自然,爱艺术。”“我思念远方的朋友和亲人。”她送给一位粉丝的题词就是:“做你喜欢的事,爱你喜欢的人。”
30年前,王小慧离开家乡天津到上海读大学。20年前,她离开上海开始走向世界。如今,她在如诗如歌、如泣如诉的美丽人生中且吟且唱。也许正因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面对生命中的重创,她选择了坚强;面对人生中的至悲,她选择了勇敢面对。因而,对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真谛,对生、对死、对爱,她才有了一份优雅、淡定和执着。
2009年,她的新书《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二十年》(青春版)即将出版。新书的封面有点像动漫的形式,年轻的男孩女孩一定会喜欢。
2009年4月,上海证大丽笙酒店将举行一场盛大的酒会和开幕式,来迎接该酒店行政楼层的改造完工。整个酒店每个房间都有王小慧的花卉摄影,行政楼层的改造设计全部由她来完成。她将从灯光、家具、墙面、地毯等方面把房间融合成一个充满艺术的空间,包括家具、软装全是用她的艺术作品来展现。当然,还有她的摄影和影像新媒体作品。
她把幸福理解为“坚持自我才能幸福”,表达的正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渴求以及对自我的坚持。不管是摄影、文学,还是摄影加文学,王小慧以过人的天赋、女性特有的敏感,在多种艺术样式的创造过程中游刃有余地游走,书写着唯美到极致的诉说。她说:“女人的真正魅力应当不受年龄限制,而是五十如醇酒,六十如骄阳,七十如晚霞,八十如明月。”
(编辑/葛文)
她曾作为全世界60位摄影家之一,入选了150年大师摄影作品集,她被中国和新加坡妇联推选为25位最成功的亚洲女性之一;而香港的《凤凰周刊》在2006年推出的“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她榜上有名。她以鲜活的文字、华丽的摄影、梦幻般的影视,以东方女性优美的情感、特有的执着,呈现出对生命永无止境的感悟、缅怀、痛楚和热爱。她说自己并不只是一个摄影家,更喜欢别人叫她艺术家。她,就是著名的旅德华人摄影艺术家和作家王小慧。一个普通、朴素、温馨,宛如邻家女孩般的名字,一个来自东方,婉约、美丽的女性,一个与艺术且伴且行的精灵。
传奇与绽放:
一个胸膛里跳动着许多颗心
1977年,王小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同济大学。这位聪明伶俐的天津姑娘,在当时属于那类特用功的学生。同济大学里流行着许多同学们编出的一些“同济之最”,她一个人“包揽”了好几项,比如“夜车”开得最长、书包背得最大,付出与收获永远成正比。她以她的勤奋,在一次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夺得三等奖。
而同年级的另一个班里,也有一名才华横溢的男同学,他的设计作业总会挂在建筑系的陈列窗里作为范例,这个男同学就是后来成为王小慧丈夫的俞霖。她和他,被同学们称为“金童玉女”。
大学期间,当王小慧第一次接触到相机,就疯狂地喜欢上了摄影。而俞霖在她的初期摄影道路上对她的严格要求,使她受益匪浅,他们如胶似漆、情意绵绵。
1986年,王小慧读完研究生留校任教不久,就被派往德国慕尼黑留学并作访问学者。俞霖也被公派到德国一所大学攻读博士。出国前王小慧和俞霖办了结婚手续,带着新婚的喜悦开始了旅德生涯。
初到德国,能够直接认识异国文化,令王小慧兴奋不已。她虽然是建筑学者的身份,却在异国他乡“不务正业”,干起了摄影。圣诞节到了,俞霖把她的作品放大,贴在白色卡纸上,在寓所里为王小慧举办了一个小型摄影展览,受到客人们的赞赏。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了法兰克福图书览会。在那里与4家出版社进行了出版洽谈,这4家居然都要和她合作。于是,王小慧有了她的第一本书《龙的故乡》。
书出版后,王小慧结识了德国著名女摄影家齐格丽特,因为齐格丽特熟悉建筑学,所以王小慧便向她征求意见,询问自己是搞建筑还是改行搞摄影。齐格丽特思考了一番后说:“你搞摄影吧。”这一句一锤定音,使偶然发生的事情慢慢走上了轨道。
但,如果生活仅限于此,恐怕她亦成不了艺术家。
每年的10月31号,是德国的“圣灵降临节”,这个节有点像中国的“清明”。1991的这一天,王小慧和俞霖开车前往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拍照。路上俞霖一边驾车行驶,一边放起了自己喜爱的歌剧《阿依达》的音乐。秋天的阳光、迷人的风景、车内美妙的旋律,伴着他们一路前行。
在距离捷克边境十几公里处,他们在超车时与迎面急速驶来的车相撞。车祸中,王小慧虽然多处受伤,严重脑震荡、鼻骨粉碎,两条肋骨撞断,从脊椎到腰椎至尾骨都有严重挫伤,但两天两夜以后她还是睁开了眼睛,而丈夫却永远没有醒来……
那一年,王小慧和俞霖结婚刚刚5年。
当知道自己挚爱的人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后,王小慧躺在病床上,在宣纸上印下了100个唇印,作为送给爱人最后的礼物。在全身绷带、吊瓶缠身、满脸浮肿的情况下,这100个吻的每一次动作,无不撕心裂肺,身心俱痛。干裂的嘴唇,恍恍惚惚的俞霖的笑脸,止不住的泪水,红色的唇膏和淋漓的虚汗,在那张薄薄的宣纸上一滴滴倾注着她对亡夫的爱和思念。100个吻,几乎耗去了她一整夜的时间。
她用相机拍下了自己住院期间的状况。业界把它们称作“摄影史上最真实的自拍作品”,这无疑是王小慧个人生活和摄影创作中的最重要作品之一。
非亲历,无法想象那种心底里的痛。正因亲历,才使她感到人生无常,生命短暂。之后,生、死、爱成为她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三个主题。她用一句德国谚语形容自己:“一个胸膛里跳动着许多颗心。”她说:“因为有爱,一个人才会真正用心去爱,去听,去生活。”她知道,她不仅仅为自己活着。
辉煌与灿烂:
能重新站起来的“小人儿”
王小慧到德国不久,还发生过一段凄美的插曲。在一次晚会上,一个叫安斯佳的演员非常迷恋王小慧,把她当成自己的梦中情人,但王小慧只能把他当作一个普通朋友。
1987年9月,就在王小慧一年访问学习期满即将回国的前一天,安斯佳看到俞霖帮王小慧整理行李,就问俞霖是不是肯定跟她一起回国,俞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宁愿放弃博士奖学金也要和她一起走。安斯佳又问,你是不是很爱她,俞霖回答说:“对,我很爱她。”很久安斯佳没有再说什么,一直站在窗前向外看,突然之间,他从4楼跳了下去。临死之前,安斯佳给王小慧写下了一句遗言:“我的唇永远达不到你的,我们之间有着沉重的距离。”
作为当事女主角,王小慧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消亡之痛,直到1995年,她写了电影剧本《燃尽的蓝蜡烛》后,才算为此找到了发泄出口。
那场生离死别的车祸后,她继续前往布拉格完成相册,她知道,俞霖一直在天国里注视着她,她要完成他们共同的心愿。在途经那条“死亡之路”时,她硬起心肠,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下车祸位置。她把自己关于生命、死亡与爱的思考拍成一部电影短片《破碎的月亮》。这部没有对白,她自己担任编剧、导演,自己拍摄的艺术片,画面优美,大获成功。
事后,王小慧说:“有一种爱像空气,你看不见,所以你常常不会意识到他的存在,可是一旦没有了这空气,你会感到一分钟也不能呼吸。失去了俞霖,我有种失去空气的感觉。”在经历了灵魂与身体的双重打击后,她开始领悟到了生、死和爱的真谛,时间的短暂和生命的易逝。
在生活中,王小慧并没有艺术家常有的怪僻与偏执,而是一个充满艺术气质的、有魅力的、非常随和,又喜欢与别人交往的人。在德国,正是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她的作品获得了业内人士由衷的赞赏与认同。
王小慧在她的《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中,用细腻的笔触,将15年旅德过程中的风风雨雨,揉碎在斑斑驳驳碎银般的故国月色中。这本被评为“上海优秀图书奖”“冰心文学奖”和“全国女性文学奖”的自传,在德国同样大受欢迎。以冷静严谨著称,很少感情外露的德国人在这本书的朗诵会上也会因动情而当众流泪。
2002年,中德建交30周年,王小慧担任上海形象大使,用双语主持节目;浦东机场投标,她作为德方顾问参与其中;政府组织“德国作家看上海”,她全程陪同、纪录、立传……她凭借独特的人格魅力、极富才情的艺术作品以及自然亲和的社交才能,将中德两国联系起来。德国政府在2007年隆重颁发她“德中友谊奖”,这个殊荣在她之前有上海市前任市长徐匡迪、中国第一任驻德大使王殊获得过。
2004年3月,应宝马公司邀请,王小慧创作完成的无边界系列影像作品展在德国慕尼黑举行。这次展览吸引了近6万人前来参观,盛况空前。慕尼黑的市长在展览的开幕式上第一句话是:“我不是为了宝马公司来的,我是为了这个艺术家来的。”
2007年11月,天津市政府出资特地为她举办了一场“王小慧的世界”艺术展,这也是她第一次在自己的故乡开展。五层楼的美术馆10个大厅只为她一个艺术家举办个展,这在全世界的艺术家中都属罕事。海外政要有几十位专程前来,包括那位慕尼黑市长和他的夫人。市长多次称赞王小慧的作品是大师之作,他说:“不知道在德国有哪个外国人比她更有名,而无法解释为何她像一个明星一样受人欢迎。”
对于王小慧而言,也许正因为她从事每一种艺术都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在她心中没有权威、没有典范、没有那么多的枷锁和教条。她不需要匍匐在任何权威的脚下,这也成全了她自己的艺术。有人说,王小慧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她就是她自己。王小慧说,我是独一无二的。
王小慧小时候玩过一种塑料玩具:两个站在一起的小人儿,一按底座他们所有的关节都松散下来,一撒手他们又直立起来。在德国这种机械小玩具叫“能重新站起来的小人儿”,因为不管你把它压得多低,它都会站起来。
德国人把她也叫做“能重新站起来的小人儿”。
一切都源于那场车祸以及生命的消亡,正因纤弱,才必须勇于面对。之所以能用艺术的眼光捕捉于万物之间都存在的生之美、死之默,只因早已体会过,感同身受。
那个倒下去的小人儿又站了起来,如浴火的凤凰重获新生。
自信与执着:
女人的魅力不受年龄限制
王小慧活跃在人生舞台上,摄影、写作、拍电影,至今已出版摄影画册40多种,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种主题的摄影展数十次。
她的美与微笑,她的作品透露出的美轮美奂,常常会让人情不自禁地遐想:一个女人,作为摄影师,且身兼导演、教授数职的女人,居然可以只是个女人,纯粹的女人?而且,她总是那么美丽,那么自信,那么优雅?
确实,生活中,王小慧也曾碰到过一些她喜欢的人,但她总是认为,喜欢的人未必都合适一起生活。她十分相信张爱玲那句话:选丈夫宁缺毋滥。她的一个助手说在电灯泡坏的时候,才觉得家里缺一个男人。王小慧开玩笑说,家里要个男人如果只是为了装电灯泡的话,可以雇一个长工。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男人。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男人,绝不凑合。
对于她为何仍然单身,王小慧淡然回答:“我信两个字,命和缘。”
爱人的去世虽然给王小慧带来了沉重的伤痛,但是,她从来没有消沉过。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把终身都托付给了摄影艺术。她马不停蹄地在慕尼黑和上海之间来回奔波:新书朗诵会、论坛讨论会、摄影展、为德国大公司作艺术策划等等。她用勤奋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2008年12月,在北京的一场演讲会上,王小慧说:“我喜欢挑战,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生都在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当人们问她,你最喜欢什么格言时,她说了曾在20年前第一家德国杂志采访她时说的3句话:“我不信女子无才便是德。”“我爱生活,爱自然,爱艺术。”“我思念远方的朋友和亲人。”她送给一位粉丝的题词就是:“做你喜欢的事,爱你喜欢的人。”
30年前,王小慧离开家乡天津到上海读大学。20年前,她离开上海开始走向世界。如今,她在如诗如歌、如泣如诉的美丽人生中且吟且唱。也许正因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面对生命中的重创,她选择了坚强;面对人生中的至悲,她选择了勇敢面对。因而,对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真谛,对生、对死、对爱,她才有了一份优雅、淡定和执着。
2009年,她的新书《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二十年》(青春版)即将出版。新书的封面有点像动漫的形式,年轻的男孩女孩一定会喜欢。
2009年4月,上海证大丽笙酒店将举行一场盛大的酒会和开幕式,来迎接该酒店行政楼层的改造完工。整个酒店每个房间都有王小慧的花卉摄影,行政楼层的改造设计全部由她来完成。她将从灯光、家具、墙面、地毯等方面把房间融合成一个充满艺术的空间,包括家具、软装全是用她的艺术作品来展现。当然,还有她的摄影和影像新媒体作品。
她把幸福理解为“坚持自我才能幸福”,表达的正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渴求以及对自我的坚持。不管是摄影、文学,还是摄影加文学,王小慧以过人的天赋、女性特有的敏感,在多种艺术样式的创造过程中游刃有余地游走,书写着唯美到极致的诉说。她说:“女人的真正魅力应当不受年龄限制,而是五十如醇酒,六十如骄阳,七十如晚霞,八十如明月。”
(编辑/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