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农业产业化是继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为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促进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和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取得成效的又一重要因素。
1.我国农业产业化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有的地区进入了创新提升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显现了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新态势,探索了用现代工业理念、先进科技成果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构建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多方推进的新机制。
1.1推动农业结构优化,促进优势产业带发展 各地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通過龙头企业带动,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结构的优化,推动优势产品形成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东部沿海地区积极发展附加值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创汇农业,形成了出口外向型农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以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形成了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西部地区精心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1.2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产业化组织除了向农户提供农资、技术、资金、价格等方面的服务外,还通过实行合作制按利润返还、股份合作制按股分红、租赁方式支付租金、雇用农村劳动力在基地务工支付劳动报酬、兼并方式支付各种报酬、建立风险基金给予补助等,带动农民稳步增收。
1.3中介组织不断发展,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各地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技术服务部门、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和农民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组织,促进了组织形式的创新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1.4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综合效益显著增强 龙头企业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率先执行农产品质量标准,积极创新技术、开拓市场,引导和组织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
1.5龙头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农产品出口日益扩大 外向型龙头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国际化要求组织生产、开展加工、应对争端、解决纠纷,促进了市场竞争力提高和农产品出口扩大。
2.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还很低;龙头企业规模小且分布不合理,很难发挥规模集群效益,产生连锁效应与整体互动;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开发农产品新产品的动力,新开发农产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竞争力上。
2.2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合理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是把农业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间的关系很好地连接起来,再渗入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及交通运输等要素,扩大产业增值链,使各方的期望值和既定目标得以实现。但目前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使得各方利益难以实现。
2.3落后地区整体发展缓慢 变革速度仍然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健全,部分私人老板有坑害农民现象,如有的老板不履行合同的义务,而让农民蒙受巨大损失等,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受到限制。
2.4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农业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低,是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一大因素。农民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民摆脱陈旧的市场观念,善于运用先进的管理体制,从而谋求发展。
2.5政府扶持不到位 部分地区政府部门还没有摆正农业产业化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没有看到实现农业产业化是提高我国农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行,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等,这些都是限制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3.新时期解决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3.1落实“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政策 农业部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制定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方案,系统规划了我国各专用种植地的种植计划,对于不尽合理的、结构紊乱的地区进行了整顿,规划的11类优势农产品种植区,不仅更加贴近我国的地理实际,也是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协调补充。
3.2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培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给予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让他们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很快发展,在基础设施和信息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让部分农业企业发展成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尤其是在有条件的地区要让农民充分参与经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积极探索产业化组织与农民的连接方式。另外,龙头企业还为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把大规模国外资金和技术引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培养一批有潜力的农民企业家。农业企业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资金的短缺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农村信贷资金管理,让农民企业家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3.3规范市场机制,保证市场经济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立法监督力度,打击那些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和投机倒把的行为,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就是要规范合同管理办法。农户订单生产方式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化发展比较成熟的方式,但是由于我国农民法律意识不强,维权观念淡薄,致使农民利益遭受极大损失而无力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规范合同管理办法,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和国家规范的法律法规。
3.4重视落后地区的产业化发展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这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时期,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发展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让农业优先发展上去,尤其是落后地区的产业化发展。
3.5实现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家庭经营、承包经营和产业化经营的结合,使农户找到新的合作形式,加强了家庭集约化水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形式,是农业、农村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探索的新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结构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调整和优化,都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农户、定单农业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避免分散带来的盲目性、趋同性,实现了结构调整。
3.6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和资金监管 尽管我国每年用于农业的资金份额都不少,但是由于监管不力导致许多资金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加大资金的投入主要是争取财政、计划、农业经济开放、农业银行、外经贸等多方面的支持,整合扶贫资金、国债资金、专项贷款,集中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同时也要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工商资金、外国资金投入产业化经营。
1.我国农业产业化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有的地区进入了创新提升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显现了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新态势,探索了用现代工业理念、先进科技成果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构建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多方推进的新机制。
1.1推动农业结构优化,促进优势产业带发展 各地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通過龙头企业带动,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结构的优化,推动优势产品形成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东部沿海地区积极发展附加值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创汇农业,形成了出口外向型农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以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形成了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西部地区精心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1.2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产业化组织除了向农户提供农资、技术、资金、价格等方面的服务外,还通过实行合作制按利润返还、股份合作制按股分红、租赁方式支付租金、雇用农村劳动力在基地务工支付劳动报酬、兼并方式支付各种报酬、建立风险基金给予补助等,带动农民稳步增收。
1.3中介组织不断发展,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各地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技术服务部门、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和农民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组织,促进了组织形式的创新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1.4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综合效益显著增强 龙头企业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率先执行农产品质量标准,积极创新技术、开拓市场,引导和组织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
1.5龙头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农产品出口日益扩大 外向型龙头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国际化要求组织生产、开展加工、应对争端、解决纠纷,促进了市场竞争力提高和农产品出口扩大。
2.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还很低;龙头企业规模小且分布不合理,很难发挥规模集群效益,产生连锁效应与整体互动;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开发农产品新产品的动力,新开发农产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竞争力上。
2.2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合理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是把农业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间的关系很好地连接起来,再渗入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及交通运输等要素,扩大产业增值链,使各方的期望值和既定目标得以实现。但目前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使得各方利益难以实现。
2.3落后地区整体发展缓慢 变革速度仍然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健全,部分私人老板有坑害农民现象,如有的老板不履行合同的义务,而让农民蒙受巨大损失等,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受到限制。
2.4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农业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低,是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一大因素。农民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民摆脱陈旧的市场观念,善于运用先进的管理体制,从而谋求发展。
2.5政府扶持不到位 部分地区政府部门还没有摆正农业产业化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没有看到实现农业产业化是提高我国农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行,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等,这些都是限制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3.新时期解决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3.1落实“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政策 农业部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制定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方案,系统规划了我国各专用种植地的种植计划,对于不尽合理的、结构紊乱的地区进行了整顿,规划的11类优势农产品种植区,不仅更加贴近我国的地理实际,也是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协调补充。
3.2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培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给予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让他们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很快发展,在基础设施和信息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让部分农业企业发展成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尤其是在有条件的地区要让农民充分参与经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积极探索产业化组织与农民的连接方式。另外,龙头企业还为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把大规模国外资金和技术引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培养一批有潜力的农民企业家。农业企业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资金的短缺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农村信贷资金管理,让农民企业家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3.3规范市场机制,保证市场经济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立法监督力度,打击那些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和投机倒把的行为,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就是要规范合同管理办法。农户订单生产方式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化发展比较成熟的方式,但是由于我国农民法律意识不强,维权观念淡薄,致使农民利益遭受极大损失而无力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规范合同管理办法,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和国家规范的法律法规。
3.4重视落后地区的产业化发展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这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时期,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发展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让农业优先发展上去,尤其是落后地区的产业化发展。
3.5实现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家庭经营、承包经营和产业化经营的结合,使农户找到新的合作形式,加强了家庭集约化水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形式,是农业、农村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探索的新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结构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调整和优化,都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农户、定单农业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避免分散带来的盲目性、趋同性,实现了结构调整。
3.6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和资金监管 尽管我国每年用于农业的资金份额都不少,但是由于监管不力导致许多资金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加大资金的投入主要是争取财政、计划、农业经济开放、农业银行、外经贸等多方面的支持,整合扶贫资金、国债资金、专项贷款,集中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同时也要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工商资金、外国资金投入产业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