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民族文化叙事r——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化旨归

来源 :学习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人类文明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其重要标志便是由中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产生,由此引发学界的关注,但相关研究主要限于文化政治视角.从文化叙事角度看,文明新形态建立在中华文化厚重基石之上,儒释道作为高度发达的文明智慧与哲学思想,其开放性、包容性与涵化力成为创造文明新形态的基因凝定与历史逻辑.文明新形态是源于传统而又超越传统的崭新创造,表现出更新传统文化、超越传统社会主义和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原创性特征,是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力量的当代延伸,既规约了中国道路的发展方略与走向,也构筑了文明新形态的物质基础与实践逻辑.文明新形态的意义既体现在物质现代化层面,更体现在文化现代化和文化主体性层面,思想与价值体系的建立不仅关乎文化身份认同,也关乎文明新形态文化特征提炼及其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逻辑.由三重逻辑所构建的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
其他文献
坚守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这一根本立场和核心价值,既是百年党史的精辟凝练,具有厚重的历史生成逻辑,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指引,具有深邃的理论创新逻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为代表的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根本立场和核心价值的生动体现,是坚持“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唯物史观的时代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和核心价值,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克服任何艰
实践论主张从实践的角度认识日常生活的动态过程,通过顺应实践变迁机制来重构实践,进而推动乡村日常生活的可持续性转型.在治理与乡村日常生活相关的环境问题时,为提高治理成效,除要对末端受损的生态环境采取必要的技术性治理外,还需将日常生活本身也纳入治理范畴.看似稳定不变的乡村日常生活从治理的角度来看则具有可变性,凭借合理的制度安排对那些不可持续的日常实践予以绿色重构,乡村日常生活有望达成可持续性转型的目标.
提到沙漠,大家的脑海里首先会想到什么呢?寸草不生、黄沙无垠、千里戈壁、口渴难耐?其实,与这些苍凉和孤独的印象相反,沙漠中也能出现一些或粗犷或唯美的艺术作品,令苍茫的沙海立刻变得有趣起来.rn沙漠上有个“猎户座”rn在摩洛哥南部的撒哈拉沙漠上,德国艺术家汉斯约格·沃思建造了一座仿佛外星人基地般的“猎户座之城”.
期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体系是贯彻落实"两创"方针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体系由"两创"主体与客体、"两创"内容、"两创"路径、"两创"场域、"两创"保障五大要素构成,具有鲜明的系统性,以及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的理论特质.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历史进程的持续推进,必须进一步明确"两创"体系的目标指向,增强"两创"体系的要素耦合,促进"两创"体系的过程联动,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体系在实践中良性运转.
乡村振兴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议题,已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研究范式.国家政权建设、农村市场化、城乡社会结构三类视角有助于把握影响乡村发展的共性因素,但难以解释造成发展差异的内因;社会文化主体视角能更好地解释乡村发展的多样性特征,却容易忽视外部力量的常态性"在场",最后往往滑向了对文化相对论的探讨.两类视角以二元对立的思维剖析乡村振兴议题,忽视了其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迈向实践自觉并不是盲目强调现有研究范式的简单转变,而是要突出乡村发展过程的复杂性、互动性、流动性等特征,旨在关注各种因素是如何在实践中共同作用
我国的法治建设可适当借鉴礼治,但礼治与法治又存在明显的差别:在目的方面,法治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上保障人权,礼治在维护社会秩序时往往否定基本人权;在对象上,法治平等待人,礼治差别对人,法治的主体主要限于国家权力,礼治的主体则包括所有人;在范围上,法治有边界,而礼治则无禁区;在手段上,法治反对严刑峻法,也不迷信说教,礼治则重视教化,预防性与残酷性并存.古为今用之"用"应是礼治的讲规则、重制度之精华,而不是礼义中的贵贱等级等糟粕.
当前,由党支部领办组建的村域范围内的社区型合作社,带动农村社区内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发展符合政策需求,成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从制度优势转化能力、社员与合作社利益联结、管理者职能分离机制设计等方面研究不同类型社区型合作社发展机制.研究认为,社区综合性合作社通过为社员赋能、社会化服务供给、农户显性收入提升等层面促进小农户与合作社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在带动小农户实际参与经营,有效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同时,积极吸收和利用外部资源用于组织建设,将先天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而其他形式的社区型合作社小农户与合作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实现了四次历史性飞跃,对乡村社会的善治经历了由"引导"到"协调"的演变,乡村社会的回应则表现出由"接受"到"配合"的转变.善治与回应的逻辑相互交叉,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领导乡村治理的四种模式:渐趋渗透式、动员引导式、协调探索式、多元调和式.不同领导模式的乡村治理所呈现的运行轨迹,彰显出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独特价值:在党政结合与多元主体参与中激发乡村社会活力;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上下互动中调适乡村治理政策;在制度权威与伦理价值的相互融合中提升乡村治理的刚性与柔性;在技术治
RCEP自贸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贸易市场,农业规则的设计关系各国的基础利益。因此,其农业规则呈现出对高度多样化主体诉求的兼容性以及试图对接高标准规则的创新性特点。RCEP农业规则包括农产品市场开放规则、农业市场准入便利化规则和农业深度保障规则三类,上述规则虽然有利于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国内外供应链安全性,扩大农业对外投资,但同时也将给中国的粮食安全、农民利益、产业竞争力带来冲击。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对接RCEP规则,加快推进国内制度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中国农业走向高
宪法生态文明条款应如何指引新时代环境法律规范的形成,构成了环境法律体系融贯路径安排的核心关切.通过对宪法生态文明条款体系化阐释,提炼出作为国家目标和作为规范效力的宪法生态文明条款两种类型,并以此形成与环境法律规范体系融贯的阶层论.初阶融贯表现为环境法律规范对宪法生态文明条款的落实,即宪法生态文明条款的部门法化;进阶融贯表现为环境法律规范对宪法生态文明条款的发展,即宪法生态文明条款的释义变迁;高阶融贯表现为宪法生态文明条款与环境法律规范的"自生自发"交互影响,即环境法律规范的体系融贯,并形成以保障公民环境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