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思维是指人们在对音乐现象(或行为)的间接和概括的反应中,以音乐感知为基础,以智力操作为手段,对相应音乐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汉斯利克认为人在声音变化和发展的敏感方面的才能,则是音乐思维的区别性特点。
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是通过音乐的学习和整个教学过程逐步培养起来的。培养与提高学生音乐思维能力,不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欣赏美,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音乐思维能力,教会学生进行音乐思维,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音乐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启动音乐思维,培养音乐听觉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思维也必须通过听觉进行。马克思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所以,音乐思维的本质是听觉思维。
1.鼓励学生提问,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
李政道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的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但现在的音乐课堂常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的思维总是围绕着教师的问题转。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所以音乐课要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多元思考,让学生提问,从而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例如:第六届全国优质课评比中,深圳张定远老师执教的《翻身的日子》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在第一次完整欣赏全曲时,教师便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关于这个作品,你有哪些想了解的问题?
学生1:我想知道曲名是什么。
学生2: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3:我想知道创作的年代。
学生4:我想了解这首乐曲的作者是谁。
学生5:它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6:我想了解这首曲子的歌词是怎样的。
教师:这是一首器乐作品,如果你觉得需要的话,可以自己加歌词进去。
学生6:我想知道曲子讲述了怎么样的故事。
教师:除了关注这些,可以听听乐曲中有趣的创作手法。
在欣赏全曲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维,自由地分享所想到的一切,每一个问题都有其价值。教师随意地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提问中生成的,学生的需要成了课堂的需要。一旦有问题提出,围绕问题,我们就能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问题意识强的学生来说,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强烈的创造动机的驱使下,激励他们进行积极自主的思维,直到解决问题。
2.建立双向听觉,调动音乐思维的活跃性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便有大量的合唱歌曲要教,如何让孩子提早无障碍地进入合唱呢?笔者认为,建立学生的双向听觉是关键。双向听觉是指学生在演唱歌曲的同时,还能聆听其他声部或其他人的演唱,正所谓是“一心二用”。 音乐听觉的表象是音乐思维的基础,当学生在双向听觉思维训练中能感知到和声的色彩时,也就具有了音乐思维的能力。
(1)单音。例如《月光光》,学生围成一个圆坐在地上,美美地用食指指着教室内的音箱(把音箱当成月亮),有节奏边指“月亮”边唱主旋律,教师不弹主旋律,而是在每个小节弹一次“标准音”。
(2)节奏。例如《闪烁的小星》,学生唱主旋律,教师唱其相应小节和弦中的任意两个音,如第一个小节是一级和弦(135),那教师便唱31 31 31 31 或者 13 13 13 13 或者53 53 53 53 。当然,也可以教师唱主旋律,学生来唱其相应小节和弦中的任意两个音,形成多声部的和声。
(3)旋律。例如《闪烁的小星》,学生唱主旋律,教师唱由和弦中的音编创的新旋律。如第一句:
1 . 3 | 5 1 | 4 6 | 5 - |
这种音乐学科独有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调动了学生音乐思维的活跃性,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展示思维过程,发展形象思维
美妙的乐曲,由人内心丰富多变的音乐形象来填充,离开了音乐形象思维,乐曲将只是一些物理振动的声波,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音乐教学失去了形象思维的参与,那么学生对音乐或歌曲的理解必然是干巴巴、空洞无物的。这正是当前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之一:本应生动形象、充满情感和情趣的音乐课却枯燥乏味、抽象死板。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良好的、恰当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再造想象和形象思维充分活跃起来,使学生真正进入音乐,去体味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美妙。
1.角色扮演,掌握技巧
角色扮演就是要还原创作过程的画面,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把自己想象成歌曲中的人物,并通过自己的歌声来表达情感。在唱歌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能让学生最快速度地走进音乐,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唱当中去表现音乐。例如:人音版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牧童》。
场景设想: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牧童在小山坡上放羊。
角色安排:部分学生扮演小羊或小草,部分学生扮演牧童,边唱边演。
道具:把凳子当牛,中间的圆当小池塘。
位置安排:
语言引导:蓝天、白云、绿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原野之图,牧童正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这份美好,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展开想象,当你想到这一切时,你也化身为名副其实的牧童了。
动作设计:唱到第三段歌词“依哟罗罗喂”时,感觉是坐在牛背上(凳子),双手拉住绳子,学生在牛背上轻轻晃动,感受牧童的快乐。
角色扮演提供了一个让学生变成某个人的机会,这个方法可以让参与者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能透过扮演角色的感情,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巩固,把歌曲的意境表达得酣畅淋漓,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善于想象,发展思维
音乐形象是通过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方法从音乐中获得的某种“视觉”形象。这种音乐的“视觉”形象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不是真实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的形象,而是一种想象的“形象”。面对一首歌曲,如果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能根据歌词的描述和旋律的起伏随之在头脑中产生联想和想象,也就能够透过音乐看到歌曲中的人和事,看到相应的场景,那么他们对歌曲的理解,才会是活生生的、真切的,深刻的、持久的。从歌曲中看到图画,从音乐中看出生活,这就是演唱过程中的再造想象,是唱歌教学中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作用形式。
例如学唱《布谷》时,引导学生用柔和的声音边唱边想象情节:仿佛自己在森林里找春天,听到了布谷鸟叫,通过歌声表达“盼望春天 —— 渴望春天 —— 春天来到”的喜悦心情,就好像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歌曲还原成“画面”,只有这样,才证明真正唱进去了。“边唱边想象情节”,这个形象情节,其实就是形象思维的发挥。
3.形象直观,展示过程
前苏联心理学家、哲学家C.JI.鲁宾斯泰有过以下的描述:“掌握知识的每一个过程都可能是一种内在条件,它们可以促进一个人思维活动的向前发展,对于掌握知识来说,这种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人音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相关知识:听辨二拍子、三拍子。笔者运用形象直观的“身体谱”,用最简短的语言让学生掌握了三拍子的知识。在教学中,笔者请高个子学生双手上举代表小节线,小个子学生当成音符,每个音符可以选择相应的节奏:四分休止符(用双手叠加表示),四分音符(用双手合十表示),两个八分音符(用双手打开表示),如下图所示。
教学中笔者正是抓住了儿童的天性,重在引导学生在“使用”知识、“欣赏”知识、与知识“打交道”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儿童自己亲身去体验、去感悟,然后转化为儿童自身的灵性。如此形象直观的教学,把思维过程展示得淋漓尽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更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和释放。
三、发展音乐思维,丰富情感体验
通过音乐思维直接到情感体验是音乐思维独具的特性,音乐的情感体验主要来源于音乐形象,而音乐形象是通过各音乐要素形成的,对音乐要素了解得越多,音乐思维的结果也越深刻,学生音乐思维能力越强,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那么,我们不妨就从“声音”中的各种要素入手,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等因素的变化来分析音乐实质,把握音乐内涵,领会音乐情感。
例如人音版第八册第二单元《跳吧跳吧》,一开始用弱的力度慢速地学唱歌曲,然后逐步加快速度、加强力度,运用音乐感染学生,激起内心的激情与野性。在快速演唱时,加入几个简单的新疆舞蹈动作,让学生站起来载歌载舞地背唱,使歌曲教学达到高潮。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不会唱到会唱再到背唱,力度从弱到中弱到中强到强,速度从慢速到中速到快速,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学生把音乐的声音形象转换为音乐的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我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在什么事业上我都将一事无成。在科学思维中,永远有着音乐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为思维而教,应成为音乐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没有思维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就不是成功的课堂。所以,我们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使学生为发展自己的思维而学,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 322000)
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是通过音乐的学习和整个教学过程逐步培养起来的。培养与提高学生音乐思维能力,不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欣赏美,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音乐思维能力,教会学生进行音乐思维,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音乐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启动音乐思维,培养音乐听觉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思维也必须通过听觉进行。马克思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所以,音乐思维的本质是听觉思维。
1.鼓励学生提问,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
李政道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的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但现在的音乐课堂常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的思维总是围绕着教师的问题转。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所以音乐课要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多元思考,让学生提问,从而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例如:第六届全国优质课评比中,深圳张定远老师执教的《翻身的日子》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在第一次完整欣赏全曲时,教师便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关于这个作品,你有哪些想了解的问题?
学生1:我想知道曲名是什么。
学生2: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3:我想知道创作的年代。
学生4:我想了解这首乐曲的作者是谁。
学生5:它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6:我想了解这首曲子的歌词是怎样的。
教师:这是一首器乐作品,如果你觉得需要的话,可以自己加歌词进去。
学生6:我想知道曲子讲述了怎么样的故事。
教师:除了关注这些,可以听听乐曲中有趣的创作手法。
在欣赏全曲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维,自由地分享所想到的一切,每一个问题都有其价值。教师随意地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提问中生成的,学生的需要成了课堂的需要。一旦有问题提出,围绕问题,我们就能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问题意识强的学生来说,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强烈的创造动机的驱使下,激励他们进行积极自主的思维,直到解决问题。
2.建立双向听觉,调动音乐思维的活跃性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便有大量的合唱歌曲要教,如何让孩子提早无障碍地进入合唱呢?笔者认为,建立学生的双向听觉是关键。双向听觉是指学生在演唱歌曲的同时,还能聆听其他声部或其他人的演唱,正所谓是“一心二用”。 音乐听觉的表象是音乐思维的基础,当学生在双向听觉思维训练中能感知到和声的色彩时,也就具有了音乐思维的能力。
(1)单音。例如《月光光》,学生围成一个圆坐在地上,美美地用食指指着教室内的音箱(把音箱当成月亮),有节奏边指“月亮”边唱主旋律,教师不弹主旋律,而是在每个小节弹一次“标准音”。
(2)节奏。例如《闪烁的小星》,学生唱主旋律,教师唱其相应小节和弦中的任意两个音,如第一个小节是一级和弦(135),那教师便唱31 31 31 31 或者 13 13 13 13 或者53 53 53 53 。当然,也可以教师唱主旋律,学生来唱其相应小节和弦中的任意两个音,形成多声部的和声。
(3)旋律。例如《闪烁的小星》,学生唱主旋律,教师唱由和弦中的音编创的新旋律。如第一句:
1 . 3 | 5 1 | 4 6 | 5 - |
这种音乐学科独有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调动了学生音乐思维的活跃性,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展示思维过程,发展形象思维
美妙的乐曲,由人内心丰富多变的音乐形象来填充,离开了音乐形象思维,乐曲将只是一些物理振动的声波,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音乐教学失去了形象思维的参与,那么学生对音乐或歌曲的理解必然是干巴巴、空洞无物的。这正是当前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之一:本应生动形象、充满情感和情趣的音乐课却枯燥乏味、抽象死板。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良好的、恰当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再造想象和形象思维充分活跃起来,使学生真正进入音乐,去体味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美妙。
1.角色扮演,掌握技巧
角色扮演就是要还原创作过程的画面,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把自己想象成歌曲中的人物,并通过自己的歌声来表达情感。在唱歌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能让学生最快速度地走进音乐,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唱当中去表现音乐。例如:人音版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牧童》。
场景设想: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牧童在小山坡上放羊。
角色安排:部分学生扮演小羊或小草,部分学生扮演牧童,边唱边演。
道具:把凳子当牛,中间的圆当小池塘。
位置安排:
语言引导:蓝天、白云、绿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原野之图,牧童正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这份美好,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展开想象,当你想到这一切时,你也化身为名副其实的牧童了。
动作设计:唱到第三段歌词“依哟罗罗喂”时,感觉是坐在牛背上(凳子),双手拉住绳子,学生在牛背上轻轻晃动,感受牧童的快乐。
角色扮演提供了一个让学生变成某个人的机会,这个方法可以让参与者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能透过扮演角色的感情,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巩固,把歌曲的意境表达得酣畅淋漓,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善于想象,发展思维
音乐形象是通过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方法从音乐中获得的某种“视觉”形象。这种音乐的“视觉”形象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不是真实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的形象,而是一种想象的“形象”。面对一首歌曲,如果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能根据歌词的描述和旋律的起伏随之在头脑中产生联想和想象,也就能够透过音乐看到歌曲中的人和事,看到相应的场景,那么他们对歌曲的理解,才会是活生生的、真切的,深刻的、持久的。从歌曲中看到图画,从音乐中看出生活,这就是演唱过程中的再造想象,是唱歌教学中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作用形式。
例如学唱《布谷》时,引导学生用柔和的声音边唱边想象情节:仿佛自己在森林里找春天,听到了布谷鸟叫,通过歌声表达“盼望春天 —— 渴望春天 —— 春天来到”的喜悦心情,就好像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歌曲还原成“画面”,只有这样,才证明真正唱进去了。“边唱边想象情节”,这个形象情节,其实就是形象思维的发挥。
3.形象直观,展示过程
前苏联心理学家、哲学家C.JI.鲁宾斯泰有过以下的描述:“掌握知识的每一个过程都可能是一种内在条件,它们可以促进一个人思维活动的向前发展,对于掌握知识来说,这种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人音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相关知识:听辨二拍子、三拍子。笔者运用形象直观的“身体谱”,用最简短的语言让学生掌握了三拍子的知识。在教学中,笔者请高个子学生双手上举代表小节线,小个子学生当成音符,每个音符可以选择相应的节奏:四分休止符(用双手叠加表示),四分音符(用双手合十表示),两个八分音符(用双手打开表示),如下图所示。
教学中笔者正是抓住了儿童的天性,重在引导学生在“使用”知识、“欣赏”知识、与知识“打交道”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儿童自己亲身去体验、去感悟,然后转化为儿童自身的灵性。如此形象直观的教学,把思维过程展示得淋漓尽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更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和释放。
三、发展音乐思维,丰富情感体验
通过音乐思维直接到情感体验是音乐思维独具的特性,音乐的情感体验主要来源于音乐形象,而音乐形象是通过各音乐要素形成的,对音乐要素了解得越多,音乐思维的结果也越深刻,学生音乐思维能力越强,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那么,我们不妨就从“声音”中的各种要素入手,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等因素的变化来分析音乐实质,把握音乐内涵,领会音乐情感。
例如人音版第八册第二单元《跳吧跳吧》,一开始用弱的力度慢速地学唱歌曲,然后逐步加快速度、加强力度,运用音乐感染学生,激起内心的激情与野性。在快速演唱时,加入几个简单的新疆舞蹈动作,让学生站起来载歌载舞地背唱,使歌曲教学达到高潮。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不会唱到会唱再到背唱,力度从弱到中弱到中强到强,速度从慢速到中速到快速,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学生把音乐的声音形象转换为音乐的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我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在什么事业上我都将一事无成。在科学思维中,永远有着音乐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为思维而教,应成为音乐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没有思维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就不是成功的课堂。所以,我们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使学生为发展自己的思维而学,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 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