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在高校课程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场所,非遗文化与高校的紧密结合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以“儿童文学”课程实践为例,对非遗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研究,力图以课程为载体,通过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课程思政的渗透等、紧密结合,促进非遗文化根脉传承,树立师生文化自信,创新传承载体与形式,推动非遗文化与高校教育教学从思想到实践的双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课程;非遗文化;儿童文学
  伴随着非遗文化与高校中课程思政、学生实践、科研项目等不断深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文化魅力,将本土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增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力度。其重心也从最初的仅注重传播、鉴赏层面而逐渐趋向包括技艺传承、技能传承在内的实踐层面,从而让“非遗进校园”迈向一个理论与实际深入融合的新阶段。
  “儿童文学”通常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选选修课。在“儿童文学”课程中,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儿童戏剧文学、儿童绘本文学等章节皆有可引入非遗文化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优秀文化传承人人有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等课程思政引入,在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及职业素养培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课堂实践提出有效策略:
  1、教师对非遗文化与课堂教学素材的有效提取
  在课程中引入非遗文化概念及案例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提前思考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甄别筛选适宜在课堂教学内容引入的非遗文化;二是如何提炼非遗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三是如何在传承技艺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深厚的艺术思想与文化精神,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渗透。将其中蕴含的思想与精神巧妙地渗透进课程设计之中,以此完善非遗文化教育体系,提高课程精神内涵及质量,更好地实现非遗文化教育的目标。
  例如在“儿童文学”儿童戏剧文学部分,传统课程侧重教授学生儿童话剧、歌舞剧、故事表演等组织技巧,但实际上,我国众多非遗文化中同样有和该章节契合的内容,例如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优秀非遗文化同样也是课堂中可加以利用及延伸的素材;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皮影戏、木偶戏等同样也能够作为课程素材加以欣赏、扩展及创编。与此同时,融入课程思政中“文化自信”及“我们都是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及传承人”概念,扩大课堂素材引用广度,挖掘课程精神建设深度。
  2、课程内加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在课程中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传承,在保持非遗内在精神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增强其吸引力和生命力,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更多学生的视野中,也应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思考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章节,涉及儿童文学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在课程中引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强调本民族值得延绵不息传承的优秀文化文明,强调非遗文化通过课程思政的形式在高校中的持续性渗透,把研究的重点从分析现实问题转移到解决问题上来,切实总结出传承创新非遗文化的新模式。
  3、在学生成果及作品导出中体现文化传承
  建议学生在课程中的成果与作品中融入优秀非遗文化内容。例如在“儿童绘本文学”章节中涉及的课后学生作品幼儿绘本编创,可以引用不同非遗文化元素如剪纸画绘本、木板年画风格绘本等,扩展“中国风”绘本创设元素,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及创新性应用。
  在学生成果及作品产出中,注重引导如何“古”为今用,如何在理解优秀文化同时能够做到成果创新,并基于此形成具备影响力的系列作品及故事。例如“儿童戏剧文学”中学生对于儿童故事的编创中作品中有根据“皮影的诞生”讲述的趣味故事;对于“儿童童话文学”章节,学生自主创编关于东方美的中国式童话而非之前一直编写西方传统童话。在对于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实践中,学生对于我国非遗文化的历史加深了解,对于民族的文化瑰宝感到自豪。
  3、注重课程教学中的正向价值引导
  引导学生青年群体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非遗文化的宝贵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卓越的技艺之中,更体现在其所包含的思想精神之中。例如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点在于非遗文化中传承人的精益求精、专心致志、追求卓越,表演艺术中的勤学苦练、孜孜不倦的精神,将非遗文化引入课程,可以丰富教育的内容,激发高校课程立德树人、思想引领的功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与价值,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帮助他们在面对纷杂的社会舆论与思想时可以不忘初心,始终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洪妍张洪亮.职业院校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的实践探究——以学前教育“儿童文学”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2020.8
  [2]李冬.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化实施路径探究.教育观察[J],2020.10
  [3]张兰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元素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7
  该论文是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立项号ZY20201199)、“文化传承战略下中国传统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的研究”(立项号ZY20201201)和“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国传统节日在民办幼儿园的应用研究”(立项号ZY2020120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艺敏(1992-)女,汉族,硕士,青岛黄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儿童审美与艺术教育)
其他文献
一条河与一座城相伴了一千年,彼此守望了一千年。  黄河的一级支流窟野河,在内蒙古叫乌兰木伦河,蒙古语的意思是红色的河流,进入陕西才叫窟野河,它尤如一条脱缰的野马,奔驰在陕北高原上。一千年可能改变河床的位置,却很难让一条长河消失;一千年只是时间的一个节点,却可以让一个在高高山岗上、固若金汤的古城消失。杨家城为什么被废弃,城里的百姓哪儿去了,它曾经历了怎样的灾难,这已成为一个千年之谜。站在残砖破瓦的杨
期刊
都是一起写诗的朋友,突然成了书法家,而且不在少数,我选了两位书法成就高的,给您说说,都是真人真事,有名有姓的真人,信而有证的真事。这个故事在书界流传很广,早就对号入座,捆绑扎实,我已经不提它了。在诗歌界还鲜为人知,除了很少几位早已放弃了诗歌写作的人,他们也许略知一二,可是漠不关心。另外,就是与我走得近的诗友,的确少之又少,所以,在诗坛还具有陌生感,陌生感是写作的主要手法。我就是讲给那些继续写诗,永
期刊
城堡位于陕北神木县城二十里的北部,名字叫杨家城。从北宋开始,山顶上的那栋红楼就有当时的文人墨客登临。杨继业用一把闪着血色的长刀扫除来自北方的乌云,将亮丽的色彩刻印在塞外各民簇的心坎上。罩在苍茫大地弯弓射雕的图像,是一个王朝所有战马之蹄发出诱惑般的邀请。一个背影——白发飘飘的大汉城堡,矗立在胡人的眼里,他们目光如炬,看著烧杀抢掠不尽的惨淡血腥之宴,所有的口水和唾沫淌成赴难不悔的河流。窟野河作为黄河的
期刊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山曲”“酸曲”,顾名思义,歌者放开思绪的骏马,一任感情自由驰骋,顺天而游。信天游因其高亢宽广的音域、粗犷奔放的曲调、起伏跌宕的旋律、包罗万象的内容、磅礴奔放的气势、真挚醇厚的情感而辈辈相传,经久不衰。  信天游的产生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在交通不便的时代,“脚户”“脚夫”为谋生计长期行走在寂寞辽阔、连绵起伏的山川沟峁间,顺其自然地以歌自娱。他们既是传播者,又是创造者
期刊
离开故乡的三十六年,是我思绪叠合的三十六年,一日一页地装订成册,每一次翻阅都有不同的印象在清晰。三十六年来,刘家畔村的记忆恍若幻影联播,时常萦绕在我的思绪中。难忘故乡五谷飘香的山,难忘故乡亲情难舍的人,难忘故乡错落有致的窑洞,难忘故乡炊烟冉冉升起的恬淡。最难忘故乡大沟里那条湍缓流逝的涓涓溪流,那一弯清泓一直流淌在我的心中,始终绵延着心灵的慰藉,让家乡的情结愈发浓郁而悠长,一如浓茶濯涤记忆,一如心泉
期刊
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这是神木。星垂平野阔,长河落日圆。塞北长城绵延,黄河峡谷悠悠。中华文明的前夜点燃了最亮最高贵的石峁城。这也是神木。今天的神木,已经成长为一棵粗硕的参天大树,一棵神木人民合抱之木。不,不是一棵,是一片郁郁苍苍、莽莽无涯的森林。不,不是一片森林,是经历了千百万年重压、積蓄、勃发,燃烧出耀眼光辉的神奇之木。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期刊
在飞机上看到了日出  我曾登上山顶去看过日出  像一个蛋黄,从破裂的洞口  慢慢地流了出来  我也在秋天的草原上看过日出  那些金黄的草随风一动一动  像黎明给了草原一只偷窥的眼睛  我曾多次看到过日出  在河边,在土地里,在阳台上……  如今我又在飞机上看到了日出  在飞机上看日出是骄傲的  太阳在黑漆漆的地平线上  像一把锥子从云层穿过来  那些光线,一下子就  模糊了我的眼睛  慢下来  日
期刊
红碱淖的冬  遗鸥去了之后  房子是一堆水泥  湖面静悄悄的  风扯走了秋衣  赤裸裸地站在沙漠中  雪,恍若一件白纱  鸟岛再次落寞  红石头又被水淹没了  昭君的泪无从考证  生锈的铁船还在  只有它  守望着空寂  我心中的魂  我心中的红碱淖  一汪汪爱情的泪水  永远忘不掉那口碱味  春风撞开了透明的锅蓋  草原妹准备了一桌鲜美的炖鱼  等我再来  那一次,一壶老酒醉倒了我  躺在红碱淖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化,奠定基础的一门学科,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学校也开始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学,巧妙的渗透传统文化,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和语文知识相联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具体应用,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传统
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按理说这个年纪耳背并不稀奇,可我的耳背是装出来的,最开始我装耳背,是五年前,我老婆走的那一年。  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都随了我老婆,都说女儿随爹,可我闺女一点都不随我,模样性格都随她故去的老妈,白白的脸蛋,瘦削的脸颊,性格开朗可是大嘴巴。  五年前,我老婆去菜市场买菜,在马路上被车撞了,那是一辆大货车,那时候早上六点左右,路上也没几个人,大货车车速挺快,因为那条路很宽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