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t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时,我常来姑姑家小住几日。
  姑姑家住在一个村子里,姑父是村里有名的木工,不知是他不想干重活还是有别的原因,姑父很少外出做木工,每每收工回到家,姑姑开始烧火做饭,而姑夫一屁股坐在炕沿上,酒壶就端上来了,白酒就咸菜,常常是喝得醉烂如泥。家里常常是两样子饭,上好的给姑父,姑姑和表姐是粮菜参半。但即使是这样,姑父还是对姑姑不好,瞧不起她,嫌姑姑生了个女孩,常常和姑姑拌嘴,说姑姑是“绝种”。
  姑姑和姑父非常喜爱男孩,他们见了谁家的男孩总是在小孩头上用手摸过来摸过去,嘴里絮絮叨叨:好小子,好小子!因这他们亦就特别疼爱我,我不仅是个男孩,还长有一副极漂亮的脸庞,他们总要给我买些饼干、水果糖之类的食品给我吃。记得姑父心情好的时候,常用手摸着我裤裆里那玩意儿问我:“小子,这是啥?”
  “宝贝。”我说。
  “这能做啥?”
  “顶门用的。”我回答,逗得周围的人们大笑起来,姑姑笑得把眼泪都流出来。
  姑姑没等到过日子的那天,姑父嗜酒如命,酒醉而亡。留下她们一寡一小,凄苦度日,相依为命。打这后,姑姑每天比雄鸡起得还早,挑水、做饭、喂鸡、下田……晚上回家,还要在暗黄的灯下洗衣服,做些缝缝补补的活计。还好,表姐聪明懂事,在班里学习挺好,是姑姑唯一的寄托和希望。因这姑姑喂的鸡,攒着鸡蛋不再换酒,便供表姐上学读书。她常跟表姐说:“只要你好好念书,妈什么苦都能吃,妈就守着你,直到你长大成人。”人们看到她家的灯亮到很晚,表姐趴在灯下写作业,姑姑陪在暗黄的灯光下做女红。一针一线地缝着她孤寂的时光。姑姑把自己的心血、自己的精神都给了表姐,她自己却默默地消逝了丰润年华。姑姑没几件像样的衣服,一年四季总是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那个青春的身子成了永久的秘密。
  在这些日子里,有说媒的让姑姑改嫁。“才三十几岁,一朵花就这样黄了不成?”可姑姑却说:“怕我女儿心里承受不住而自弃呢。”姑姑宁可舍弃自己的青春年华,也要将表姐供养成人。
  姑姑那时三十刚出头。长得端庄而清秀,有多少男人喜欢上了姑姑,可她恪守妇道,不改嫁。村里有位万富大叔,常来姑姑家,他看见姑姑艰辛,就帮她劈柴,下地干活。万富叔长相不错,国字脸,双眼皮,人亦极风趣,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尽管他人特好,但他的婚姻饱受磨难,他的妻与儿因车祸不幸遇难。这以后的他一直打单身。然而,做女人难,做一个守寡的女人更难。村里邻居的闭言碎语如肥皂泡沫在姑姑身后起伏。他们用死鱼肚皮似的目光刺痛着姑姑。姑姑心如刀剜般疼痛。本来就善良淳朴的姑姑,因这几年风刀霜剑相遇的岁月,她显得几多屈辱,几多孱弱,而面对人们指指点点和鄙弃的目光,她只能躲在窑洞里独自伤心地流泪。这时,村里有热心的人百般怜悯:“万富叔心眼好,你就和他合成一家吧?”姑姑直摇头。
  打那以后,姑姑断了与万富叔的相处来往。在最农忙的季节,姑姑亦不让万富叔來帮忙。但姑姑的身体日渐疲惫消瘦,脸亦逐渐憔悴暗淡了。夜深时分,姑姑家的门窗永远是关闭着,她坐在昏暗的窑洞里,听门外足音远远近近,然后对着漏进窗格的月光幽幽地叹息。那叹息如秋后的落叶,又轻又远。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是怎样像蚕一样用韧丝将红颜和春心层层捆缚,去打熬那些漫漫的孤寂长夜的呢?我难以想象。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姑姑公开宣泄感情的日子。姑姑跪在亡夫荒草凄迷的坟头不管一切地痛哭。许多真挚的记忆像清明雨纷纷打湿她。所有的痛楚、委屈、不平、耻辱,都随着她源源不断的泪水涌出来。她哭得是那样真切、凄凉,那样无所顾忌,仿佛她用尽了所有的力量和感情。这种揪人心肺的哭声,每年清明节总在小村的山头上久久回荡……
  姑姑守寡三年后的秋天,表姐竟金榜题名考取了师范学校。村里的人们奔走相告,姑姑不但脸上泛起了红光,就连腰杆似乎也挺直了许多,那扬眉吐气的精气神,真像是吃足了蜜。一连几天,姑姑家门庭若市,有好心人又来劝姑姑与万富叔结为伉俪:“女儿长大了,也如愿地考上了学校,你也该有个家了。”是的,他们早该去寻找本来属于自己的那只爱河中的小舟。尤其是姑姑,她做出的牺牲实是太多了。可姑姑还是摇着头说:“这么多年都过来了,孩子都长大了,惹人笑话。”
  山村的唢呐又响了,是谁家又娶回了新娘子。这些对姑姑来说都无关紧要。她只是默默地劳作,守着寒窑,守着日子。可姑姑的心里是有光泽的,只是她的两鬓有些许白发,眼角亦有细细的鱼尾纹了。
  谁知有一日,姑姑的双眼蒙上了像布一样的黑幕。姑姑是上吊而死的。表姐趴在姑姑的棺木上痛不欲生号啕大哭:“妈,您好狠心,您走了,留下我怎过哩!”母亲则边哭边说:“他们说你偷野汉就偷野汉,你不该去寻死呀!”
  1984年的那个秋天,姑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了。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穿过被灯影覆盖的新化东路,穿过人流汹涌的二桥,镇南汽车新站就镶嵌在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的丛林中。  我不知道南来北往的车辆都在忙碌些什么,但知道它会像穿城而过的红水河一样,给大化这么个巴掌大的小县城带来容量。仰望天际,你会感觉到天空的星月和大地的灯火一样明亮,人群如蝼蚁置身其中,并且明暗不断变幻着,人事景物的暧昧光晕时而占据我们有限的视线,时而盘旋升空,远离凡尘。我此刻宁愿相信,这个新兴的不眠的小城
期刊
父亲爱喝酒,甘蔗酒、柿子酒、苞谷酒……从来不挑,尤其是柿子酒。  早些年,父亲和同村的几位叔叔出门打散工。有次在邻县的一个村,他们帮一户人家盖房子。晚上吃饭时,人家轮流着给他们敬酒,可能是年轻气盛,借着酒胆,父亲说了一句自认为很牛的话:“这样喝酒不过瘾,要喝,咱们茶杯喝?”  父亲见没人理他,就又说了句更牛的话:“我和你们划拳喝,一次两杯,谁敢?”这次有人似乎被吓住了,沉默了几秒,有几个胆大的应战
期刊
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节日,称为“夏至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日也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夏至应节食,俗有“冬至馄饨(饺子)夏至面”之说。  《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节是古代很重视的节日,正值夏收之际,皇家不仅要举行“祭地”仪式,还要“当早黍于农历五月登场时,天子要在夏至时举行尝黍仪”(《吕氏春秋》)。《
期刊
我一直觉得,干某个职业,凡穿得太像那个职业的,没准很糟糕。  在川大上学的时候,隔壁的望江公园,九眼桥头的茶馆,锦江边的说书场,到处都可以看书;不像现在,把公园、茶馆当成搓麻的地方。现在的书店,卖得最火的书是《成功学》,人人觉得失败,人人都想成功。回想书店最大的变化,过去站着的人多,现在跳着的人多;过去的人没钱,只能去书店蹭书看,还偷偷抄书上的内容;现在作家签名售书的多,到处是蹦跳着喊叫的粉丝。 
期刊
搬家腾衣柜,翻出一个包裹来。  包裹里面包了一摞母亲为我们一家三口缝制的鞋垫和一些零碎。这个包东西的裹包是外婆留给我的念想。  翻着包裹里的鞋垫,又想起了母亲。她一如当年的外婆,经常说,趁着她现在眼睛还亮多做些鞋垫我们衬。我不让她干这些扎花刺绣费眼睛的针线活,要她操心自己吃好,有时间多出去走走,做那么多鞋垫能用完吗?可她偏偏不听。  我隐隐觉得她也是为我们留念想。她把一对结婚时的银镯子给我。我说,
期刊
过去,家家户户的剩饭、剩菜都是放在吊笼里的。而这吊笼是用树木做成的,其形状多为正方形。  我家曾经由我父亲制作过一个极其简陋的吊笼,那是从桑树上砍下的剪刀叉式的桑树枝,其三顶端用较粗的麻绳系着,上面用旧草帽遮挡灰尘,为防老鼠偷食,多用一瓷瓶凿穿瓶底,将麻绳或铁丝穿入其中。吊笼一般置放于后门或房梁中央,这是为了通风,使其不让剩饭、剩菜变质。其铁丝或绳子系在橼子或中梁上,高低以过人头为宜。我家后来专门
期刊
今夜,月圆,我独自酌着家乡带来的谷酒。窗外微微的风和酒香让我想起了到天国旅游一直没有回来的叔叔,朦胧的泪眼中仿佛又看到他那飘飘摇摇踯躅在村野的背影。  小时候,家里穷得饭都吃不饱。大我十四岁的叔叔去县城拖板车,顶着烈日,蹭着一双草鞋,佝偻着身子帮人家送货,每天赚那么一点点伙食费。每隔一段时间回家,自己都舍不得花钱的叔叔,都会给我带回两串香蕉,而我总会把香蕉皮都吮吸得薄薄的,才恋恋不舍地扔掉。叔叔回
期刊
徜徉于宋词花海,我犹如花间一只蝶。  花中之王,国色天香,当数东坡词,雍容华丽,大气,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这样一个全才,人生却是起起落落,总是被天南海北地贬。这一切皆因其才华太出众,总遭人妒忌。但东坡的豪放,总是会让这一切风轻云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西北望,射天狼。”东坡的豪放中总带着一股执着劲,“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还有那股非比寻
期刊
南方的植物,大部分都长青,一年四季,总是枝繁叶茂,接受人们目光的洗礼,木棉却不是,它春天一树嫣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则是秃枝寒树,愣是给岭南如春的四季加入北国的风情。  小时候,母亲说起木棉,总是一脸的崇敬,我不解,母亲总是笑笑:“你不曾见那一树花开的震撼!”我第一次听人用“震撼”而不是用“美丽、动人”之类的词来形容花,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但我真正见到木棉,却是在上高中之后。  198
期刊
对于家人,我始终认为,理性的分析似乎是一种伤害,而感受他们更是生活的质地,更有一家人生活的温度。  母亲识字不多,某天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一本《红楼梦》,也看了起来,然后不好意思地说:“看不懂。”我后来知道母亲是想给我们兄弟姐妹做个读书的榜样,也许是有人教她这样。当时父亲淡淡地一笑,说:“其实我也看不懂。”父亲其实是读过三年私塾的人。母亲听了父亲的话,也笑了。父亲这么说,是为了不让母亲难堪。当然这是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