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纸的秘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第一册《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一单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这些内容并非一节课所能解决的。所以,在教学安排上,我将《研究纸的吸水性》作为本课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透彻地进行科学探究。
这一课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其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问题的提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另一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其设置的情境进行假设,产生多种不同的意见,从而引起矛盾,自然而然地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既照应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又涉及今后的认知规律,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二、问题的解决
是直接探究问题,还是从已经了解这些问题的人那里找到答案呢?对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毫无疑问应选择前者。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设计检测方案,并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和相互质疑,通过实验研究,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问题的延伸和拓展
本课研究纸的吸水性,重在探究的过程,而它的知识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让学生了解纸的发明,体会到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而萌发要设计一种新型纸张的美好愿望。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体现。
以下是第二部分的课堂实录节选(内容:分小组设计“研究纸的吸水性”的方案):
师:刚才我看了一下,很多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案,现在请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谈谈你们小组的方案,如有不完善的地方,小组成员或其他小组可以提出建议,进行补充。
生1:我们第三小组的方案是,分别往每一种纸上滴水,看哪种纸上的水印“长”得最大。(这时很多同学相继举起手来。)
生2:我同意他的意见,但我认为应该分别向每一种纸上只滴一滴水,再来比较哪种纸“长”得大。
师:你为什么要求在每种纸上只滴一滴水呢?你需要用什么来滴一滴水?
生2:因为只有向每一种纸滴相同多的水,才能正确比较出水迹的大小。我想借助讲台上的那个“吸管”(滴管)来滴。
师(拿起滴管):是这个吗?这叫滴管,用来滴少量水。
师:其他同学,你们同意他们的这种方案吗?(大家表示同意。)
师(指向第三小组):同学们都同意你们小组的方案,能演示给大家看一下吗?(第三小组演示:由一个同学依次向每一种纸滴一滴水。)
师(激发矛盾):老师看到这位同学先在牛皮纸上滴了一滴水,然后又在其余四种纸上各滴一滴,同學们对他这种做法有什么意见?如果每隔十分钟向一种纸滴一滴水,这样做行吗?
生:不行,应该同时往每一种纸都滴一滴水,因为不同时滴的话,那么先滴水的纸上,水迹肯定会大些,这样会影响实验效果。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学生表示赞同。)
师:那么我们将这一小组的方案定为方案一——“滴”的方法。其他的小组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我们这一小组是将所有的纸都放在水里浸湿,然后分别将每一种纸里的水挤到一个瓶子里,再来比较哪一瓶里装的水多一些,就说明哪种纸吸水吸得又快又多了。
生4:我对他的方法有一点补充,应该将所有的纸同时放入水里浸湿,然后还要同时取出来,再挤出水来比较。
师:这位同学说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大家对他们这种方案还有什么建议?(没有人回答。)
师(举起一大一小两张纸放入水中):是不是这样同时放入水中再同时拿出来?
生5:不对。在这个实验中所有的纸应是同等大小的,不然纸大一些吸的水多一些,这个实验就不准确了。
师:你们小组接受他的建议吗?(学生点头。)那么我们将这种方法确定为第二种方案。(板书:方案二——挤。)其他小组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6:我们小组与第五组的方法有相似之处:也是将同样大小的纸分别放入五杯水中浸湿,并且同时放进去同时拿出来,再比较这五杯水降低了多少。
生7:我认为不行。这五杯水要一样多才可以。
生8:也不行。五杯水要一样多,五个杯子也要一样大小。
师:你们小组同意他们提出的想法吗?(学生同意。)那我们就将这种方案定为方案三。(板书:方案三——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低估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按照教师所设计的方法做实验,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使学生走进“坐吃山空”的误区。与其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机械学习,不如多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学习,哪怕有些尝试可能是错误的,但也能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使之完善。
例如,学生在提出用“滴水”的方法来研究各种纸的吸水性时,就经历了同学们相互之间不断提出质疑,不断进行改进的过程,并通过实验演示,在教师再次激发矛盾后才确定其方案。刚开始,学生只说分别向每一种纸滴水,看哪一种纸上的水迹大,马上就有学生指出:应向每一种纸滴同样多的水。由此,引出“滴管”这个工具,研究方案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原来,他们发现:用滴管向每一种纸滴水时,不能一个接一个地滴,应该同时滴,再来比较水迹的大小。至此,“滴水”方案已经很完善、很科学了。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逐渐成熟起来,他们已明白要做比较的实验必须在同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总之,讨论和质疑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学生正是在这种讨论和质疑中,思维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营造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讨论和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忠实的听众,不随意发表意见,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一点暗示或点拨、引导,使学生的讨论“柳暗花明”。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江苏】
这一课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其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问题的提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另一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其设置的情境进行假设,产生多种不同的意见,从而引起矛盾,自然而然地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既照应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又涉及今后的认知规律,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二、问题的解决
是直接探究问题,还是从已经了解这些问题的人那里找到答案呢?对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毫无疑问应选择前者。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设计检测方案,并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和相互质疑,通过实验研究,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问题的延伸和拓展
本课研究纸的吸水性,重在探究的过程,而它的知识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让学生了解纸的发明,体会到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而萌发要设计一种新型纸张的美好愿望。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体现。
以下是第二部分的课堂实录节选(内容:分小组设计“研究纸的吸水性”的方案):
师:刚才我看了一下,很多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案,现在请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谈谈你们小组的方案,如有不完善的地方,小组成员或其他小组可以提出建议,进行补充。
生1:我们第三小组的方案是,分别往每一种纸上滴水,看哪种纸上的水印“长”得最大。(这时很多同学相继举起手来。)
生2:我同意他的意见,但我认为应该分别向每一种纸上只滴一滴水,再来比较哪种纸“长”得大。
师:你为什么要求在每种纸上只滴一滴水呢?你需要用什么来滴一滴水?
生2:因为只有向每一种纸滴相同多的水,才能正确比较出水迹的大小。我想借助讲台上的那个“吸管”(滴管)来滴。
师(拿起滴管):是这个吗?这叫滴管,用来滴少量水。
师:其他同学,你们同意他们的这种方案吗?(大家表示同意。)
师(指向第三小组):同学们都同意你们小组的方案,能演示给大家看一下吗?(第三小组演示:由一个同学依次向每一种纸滴一滴水。)
师(激发矛盾):老师看到这位同学先在牛皮纸上滴了一滴水,然后又在其余四种纸上各滴一滴,同學们对他这种做法有什么意见?如果每隔十分钟向一种纸滴一滴水,这样做行吗?
生:不行,应该同时往每一种纸都滴一滴水,因为不同时滴的话,那么先滴水的纸上,水迹肯定会大些,这样会影响实验效果。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学生表示赞同。)
师:那么我们将这一小组的方案定为方案一——“滴”的方法。其他的小组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我们这一小组是将所有的纸都放在水里浸湿,然后分别将每一种纸里的水挤到一个瓶子里,再来比较哪一瓶里装的水多一些,就说明哪种纸吸水吸得又快又多了。
生4:我对他的方法有一点补充,应该将所有的纸同时放入水里浸湿,然后还要同时取出来,再挤出水来比较。
师:这位同学说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大家对他们这种方案还有什么建议?(没有人回答。)
师(举起一大一小两张纸放入水中):是不是这样同时放入水中再同时拿出来?
生5:不对。在这个实验中所有的纸应是同等大小的,不然纸大一些吸的水多一些,这个实验就不准确了。
师:你们小组接受他的建议吗?(学生点头。)那么我们将这种方法确定为第二种方案。(板书:方案二——挤。)其他小组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6:我们小组与第五组的方法有相似之处:也是将同样大小的纸分别放入五杯水中浸湿,并且同时放进去同时拿出来,再比较这五杯水降低了多少。
生7:我认为不行。这五杯水要一样多才可以。
生8:也不行。五杯水要一样多,五个杯子也要一样大小。
师:你们小组同意他们提出的想法吗?(学生同意。)那我们就将这种方案定为方案三。(板书:方案三——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低估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按照教师所设计的方法做实验,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使学生走进“坐吃山空”的误区。与其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机械学习,不如多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学习,哪怕有些尝试可能是错误的,但也能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使之完善。
例如,学生在提出用“滴水”的方法来研究各种纸的吸水性时,就经历了同学们相互之间不断提出质疑,不断进行改进的过程,并通过实验演示,在教师再次激发矛盾后才确定其方案。刚开始,学生只说分别向每一种纸滴水,看哪一种纸上的水迹大,马上就有学生指出:应向每一种纸滴同样多的水。由此,引出“滴管”这个工具,研究方案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原来,他们发现:用滴管向每一种纸滴水时,不能一个接一个地滴,应该同时滴,再来比较水迹的大小。至此,“滴水”方案已经很完善、很科学了。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逐渐成熟起来,他们已明白要做比较的实验必须在同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总之,讨论和质疑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学生正是在这种讨论和质疑中,思维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营造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讨论和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忠实的听众,不随意发表意见,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一点暗示或点拨、引导,使学生的讨论“柳暗花明”。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