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忠诚度提高初

来源 :中国国际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i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走弱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愈发困难。不利的外部环境促使企业只能向内部要“效益”,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忠诚度,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平稳度过困难期是学术界和企业家们都关注的课题。本文将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忠诚度的提高作为一对相关概念进行研究,探索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忠诚度的方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忠诚度;企业文化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的概念最早由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中提出,之后许多学者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时至今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人力资源管理也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并且,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课程,也是其他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不同的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不同,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管理活动,是指企业通过招聘、培训员工,安排相应岗位和工作,依据评价结果给予一定报酬,满足企业目前及未来对人员的需求,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一般包括六大模块: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岗位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
  二、员工忠诚度的概念
  员工的忠诚是企业的宝贵资源,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所谓忠诚是指对企业忠贞不二、将自身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统一起来,为实现企业的目标竭尽全力,甚至为了企业的利益牺牲自身的利益,员工忠诚度是衡量员工对企业忠诚程度的指标。员工的忠诚包括态度的忠诚和行为的忠诚,态度忠诚是内在的,行为忠诚是外在的,态度忠诚是根本,行为忠诚是态度忠诚的外在表现形式。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忠诚度提高的关系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员工的忠诚也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保证,所以从实现企业目标的角度来说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可以提高员工忠诚度的,所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员工忠诚度可以作为判断人力资源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必定追求企业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的双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另一方面,员工的忠诚度提高了也有利于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员工的忠诚度越高,企业的各项人力资源政策越容易得到落实,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目标越容易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越有效率,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情况的发生。
  四、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忠诚度的建议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包括对“员工”的管理和对“员工所处环境”的管理两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不能只着眼于对“员工”的管理,更要注重对“员工所处环境”的管理和营造,因为“员工”是怎样的通常由“员工所处的环境”决定,只有两方面都做好了员工的忠诚度才能提高,企业的目标才更容易实现。
  (一)对员工的管理
  员工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目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该研究员工及其行为,探索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律,进而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更有效率,不能只关注企业的目标和利益而忽略会员工的研究和思考,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一定兼顾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对员工的管理应该包括三方面,一是员工的思想及信念,二是员工的情感,三是员工的行为。
  (二)员工的思想及信念。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思想和信念,不同层次的员工思想和信念也不相同。在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深入的今天更不能把员工看成没有思想的“劳动力”,只有把员工思想和信念的力量调动起来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员工潜能。思想和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对于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来说,对员工加强思想和信念方面的管理是提高企业对于员工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如何加强对员工思想和信念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企业愿景的建设,二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的愿景除了要考虑其社会性之外,对于员工来说应该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能够吸引员工团结起来共同为之奋斗。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将这样的愿景清晰而全面的传达给每一位员工,让每一位员工明白自己在实现企业愿景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起到的作用,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發挥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将员工的思想和信念与企业的目标与愿景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持续保持员工具有较高的忠诚度。
  (三)员工的情感。人是有情感的,忽略了员工的情感,把员工当做冰冷的机器和工具来管理必定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管理实践中对于员工的情感往往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忽略员工的情感,企业实施的相关政策完全不考虑员工的情感和利益,员工对这样的企业也没有任何感情,之所以没有跳槽是因为还没找到合适的机会,一旦有机会就会跳槽,对于这样的企业员工的忠诚度肯定不会高;二是在管理活动中只讲“哥们义气”,不讲原则,这样的企业经营效率一定也很难提高,同事之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背后是公司事业的受损,这样的管理方式也是不值得提倡的。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善于管理员工对于企业和工作的情感,既讲同事情谊、人性化也讲原则性,既能让员工感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建立对企业的感情和工作的热情,也要让员工清楚规章制度的红线在哪里从而遵守企业的制度、按照企业的安排更好的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
  (四)员工的行为。行为是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企业员工思想和情感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员工行为的管理,使员工的行为按照符合企业利益和实现企业目标的轨道运行和实施。企业主要通过合理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员工的行为,通过奖惩规定使员工知悉哪些行为是企业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企业禁止的。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对员工行为的管理是最常见的,但不是所有员工的行为都暴露在企业的监管之下,所以才需要加强对员工思想和信念的管理来弥补对员工“背后”行为管理的缺失。
  对员工思想、情感、行为的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个方面,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只注重通过企业愿景的建设来管理员工的思想与信念难以持久保持员工的积极性,只注重员工情感的管理就会丧失原则性,企业就是一盘散沙,只注重通过纪律加强对员工行为的管理就会使管理活动沦为猫鼠游戏,管理人员越来越累,员工越来越狡猾。   五、对员工所处环境的管理
  能否将员工培养成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既取决于员工个人内在素养,也取决于企业营造的管理环境。一定程度可以说,培养的员工是否优秀关键在于所处的环境是否合适。企业往往只关注对员工的管理,而忽略对员工所处环境的管理,在抱怨员工难以管理的同时却注意不到企业内部环境存在的问题,员工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企业的内部环境中找到端倪。对员工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内部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人员的管理风格。企业管理人员尤其直接面向基层员工的中层管理人员,其管理风格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员工忠诚度有直接影响。企业业务的性质和企业所处的阶段不同要求管理人员具有的管理风格也不同。企业管理人员应该依据企业业务的性质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并在管理实践中探索适合的管理风格,一般而言,业务能力强、有个人魅力、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管理人员容易受到大多数员工的认可,从而更容易开展管理工作,培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
  (二)工资福利及绩效考评制度。工资福利及绩效考评制度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重大影响。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工资福利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既保证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要有一定的区分度,优秀员工与非优秀员工在收入与待遇上有一定差距,以激励员工们更努力的工作。绩效考评制度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树立正确的价值導向,做到奖罚分明,实现得奖者当奖,受惩者当罚,员工们都心服口服。
  (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每一位置身其中的员工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行为也会受之影响,比如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中大家都会比较积极,但在一个相对懒散的环境中积极的员工也会变的懒散。不管企业的管理人员是否意识到,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如果企业的文化中就有企业爱护员工、员工积极工作的惯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就比较容易建立起来,如果企业的文化中就有企业欺压员工、员工吃里扒外的“传统”,建立员工忠诚度的难度就会很高。
  (四)提高员工忠诚度的最佳时期
  每个企业都有一些传统或惯例,可以称之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改变企业的文化是有难度的,所以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和员工刚进公司时是培养员工忠诚度的最好时期。如果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就可以建立起较高的员工忠诚度,每一个员工都忠诚于企业,那么后来进入企业的员工就会受到老员工的影响,从而更容易建立对企业的忠诚;如果相反,企业从一开始就没有这种风气,老员工们对企业的忠诚度都不高,新员工进来肯定也不会忠诚于企业。如果一个员工在进入企业的初期没有建立起对企业的感情和忠诚度,之后再建立起忠诚度的可能性就会较低。
  参考文献:
  [1]应迎春.民营企业员工忠诚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 56 -69 , 247 -258.
  [3]吴红梅.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J ] .外国经济与管理 , 2004 , 26 ( 2 ) : 17 -21.
  [4]王东霞.浅谈企业员工的忠诚度[J].经济师,2009,(5).
  作者简介:
  常志(1985—),男,汉族,河南安阳,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李辉丽(1987—),女,汉族,河南新郑,硕士,单位:安阳学院财会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已有年头,然而以出口为导向的外贸经济明显动力越来越不足,社会问题丛生,中国该如何跨越这一阶段,迈入高等收入国家?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初次分配领域、再分配领域、以及其他方面对中国目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进行阐述,给出中国实现经济继续稳定增长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收入分配;中等收入陷阱  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在2014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村官作为准公务员,其担负着服务与建设农村之重任,但其任期满后的退出问题是当前摆在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面前的一个难题。从公共人力资源视角看,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链“选、育、用、留、退”五个环节之一,是在最后一环“出口”处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管理。因此,本文在界定大学生村官及其相关概念基础之上,以公共人力资源为探讨视角,通过文献查阅与归纳揭示任期满后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军工科研单位的产值越来越大,但利润并未随产值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很多单位都在探索管理改革的思路,寻求成本控制的办法,获取项目的财务成功。在对项目成本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项目的外协费占总经费比重很大,也就是说,项目中有部分甚至大部分业务都外包给协作方,如此便挤占了项目的利润空间,导致单位可支配的经费比重下降。本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军工科研单位的外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控制
期刊
摘 要:传媒业态发展一日千里,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国际财经新闻报道更是如此。互联网和全球化正将一个个遥远的国度拉近为“地球村邻居”,中国的读者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度和要求与日俱增。受此启发,国内新闻媒体在在国际财经新闻报道中也涌现出不少现场特写,实践证明,因具有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切入点灵活、形式鲜活、文笔自由等“视觉新闻”的特点,现场特写深受读者喜爱。  关键词:国际财经;新闻报道;现场感  美国
期刊
摘 要:市场竞争成为企业优胜劣汰的规则。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市场的瞬息万变,如何抓住客户的需求,如何快速调整企业的运营策略成了竞争利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库存管理已从简单的仓库收发存,发展到企业资源计划,扩展到供应链的上下游库存协同。鉴于此,本文基于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企业库存管理的特点,展开现状分析,并提出改善现有问题的路径设计,这对于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及推动意义。 
期刊
摘 要:传统的高等教育所关注的“读书四年,受用一生”的教学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先进理论知识、创新能力等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拓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提高就业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也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教育课题。网购、外卖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各个地区、国家沟通的日益频发,也促使了物流专业的发展,在物流专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来满足物流
期刊
摘 要: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房地产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不断提高我国房地产经济,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认真分析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找到影响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住房需求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促
期刊
摘 要: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大力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相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商业模式的形态不断更新,大学生创业也需要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财经类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学科大类的毕业生,在新的背景下,更需要具备互联网学习的头脑,将“多屏全网跨平台”的理念与现有行业相融合,不断创新创业局面,正确选择
期刊
Abstract:The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is a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dels in finance when it was first introduced by William Sharpe, John Linter, Jack Treynor and Jan Mossin independently in the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为了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财务管理逐渐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对国有企业A公司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对应的财务精细化管理优化建议。希望可以提高A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 增强其综合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精细化管理  引言  目前,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财务工作不仅仅局限于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