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上,教师组织教学,在涉及到教学问题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进行理答。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它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教学行为,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评价行为。教师对自己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可以说,理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也影响到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但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上,理答这一环节上一直存在很大的问题,制约着课堂的优化。针对这一问题,我谈一下在课堂理答方面的技巧。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应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
第一,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要表示肯定,如点头,或者语言判断“对”“是的”。如果学生回答声音不够洪亮或者需要强调,教师也可重复学生的回答,在这里进一步深化,对正确回答作进一步解释,或者追问一个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背答案”。如我在讲授“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课时,采用导学方式出示了三个问题处理第一子目。学生对第3题有关皇太极的主要历史活动的改错题回答的很准确,我先加以肯定,接着卖了一个关子:“课本上提到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这一史实,我为什么在皇太极的主要历史活动习题里没有提及呢?”由于学生对皇太极的在位时段不了解,而教材上又没提到顺治帝入关这一历史事件,他们一时语塞。我便这样引导:“课本上虽然提到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但是大家要注意,这时候的统治者已经不是皇太极了,是顺治帝。(同时大屏幕显示北京故宫图,上附“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字样介绍图片)。可是,推翻明朝的并非顺治帝,是明末农民军李自成的军队。”再巧妙引进导入框部分让学生再做了解。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改错题了解了课本的显性知识,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即时理答,挖掘了教材的隐性知识,避免了学生认识上的错误。
第二,对于学生不完整或部分正确的回答,教师首先要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而后向学生提供回答线索做进一步的探问,如果学生仍不能得出完整答案,则要转问其他学生或教师自己提供答案。如我在讲授“伐无道,诛暴秦”一课,让学生先看书归纳秦朝的暴政, 学生很快归纳了几方面:兵役徭役沉重,刑法严厉,但是他们对秦二世的残暴统治这一原因没有提及,我想到学生对指鹿为马的故事比较熟悉,何不利用这一资料做进一步的探问,就出示《指鹿为马》图,问:“这幅图反映了什么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秦二世身上。学生看了图后,马上就联系到了秦二世的残暴统治,问题迎刃而解。
第三,针对错误具体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如果学生的回答是由于粗心或口误,可直接指出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继续教学。如果因缺少知识或对知识不理解而造成的回答失误,教师要依次采取探问、转问等方式,就同一问题改变发问角度,或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等。如我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课本上的“动脑筋”习题为切入点,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进行分析,学生的观点各自支持一方,争辩不休。我没有马上定论,而是把话题转向了另一个问题:“大家的争论暂停,我们先来看一下参战的国家,看他们是为何而战吧。”接着引导学生一起归纳了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成员国,并对他们当时参战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而后又继续发问:“这些国家除了塞尔维亚还有哪些国家是为正义而战呢?”学生笑了,问题自然浮出水面。
第四,对于学生不回答,即超过教师候答时间限度而学生仍不能回答教师发问时,教师应弄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及时处理。如果是由于知识欠缺而不能回答问题,教师可采取探问的各种方式简化问题,或帮助学生弥补所缺知识,最后就获得正确回答。如果问题本身模糊,学生茫然不知所问,教师就要改进问题本身,使原有问题明朗化。如果是学生怀有恐惧心理,害怕回答错误被老师批评或同学嘲笑,教师则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问一些他们能成功回答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课下还可以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如我在讲授“重庆谈判背景”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这一难点,我补充了蒋介石与毛泽东来往的三封电文,并提问:“从电文中可看出,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真实用意何在?毛泽东为什么要接受邀请?”学生一时答不全,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还是困难,于是让学生读书了解当时重庆的白色恐怖情况,然后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假如毛泽东去重庆,蒋介石可能会怎样?假如毛泽东不去重庆,蒋介石又可能怎样?毛泽东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学生通过回答这两个多思维指向、多思维结果的问题,既真正理解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又展示了自己的观点,自信心大增。
第五,对于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预设问题的答案时,教师的理答技能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必须强化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又要具备必要的教学教育机智,充分获取课堂的动态生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科学有效的课堂理答,也是一种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发现并挖掘这一评价工具,让我们精彩的理答使课堂变得更精彩,使学生变得更自信。
第一,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要表示肯定,如点头,或者语言判断“对”“是的”。如果学生回答声音不够洪亮或者需要强调,教师也可重复学生的回答,在这里进一步深化,对正确回答作进一步解释,或者追问一个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背答案”。如我在讲授“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课时,采用导学方式出示了三个问题处理第一子目。学生对第3题有关皇太极的主要历史活动的改错题回答的很准确,我先加以肯定,接着卖了一个关子:“课本上提到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这一史实,我为什么在皇太极的主要历史活动习题里没有提及呢?”由于学生对皇太极的在位时段不了解,而教材上又没提到顺治帝入关这一历史事件,他们一时语塞。我便这样引导:“课本上虽然提到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但是大家要注意,这时候的统治者已经不是皇太极了,是顺治帝。(同时大屏幕显示北京故宫图,上附“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字样介绍图片)。可是,推翻明朝的并非顺治帝,是明末农民军李自成的军队。”再巧妙引进导入框部分让学生再做了解。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改错题了解了课本的显性知识,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即时理答,挖掘了教材的隐性知识,避免了学生认识上的错误。
第二,对于学生不完整或部分正确的回答,教师首先要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而后向学生提供回答线索做进一步的探问,如果学生仍不能得出完整答案,则要转问其他学生或教师自己提供答案。如我在讲授“伐无道,诛暴秦”一课,让学生先看书归纳秦朝的暴政, 学生很快归纳了几方面:兵役徭役沉重,刑法严厉,但是他们对秦二世的残暴统治这一原因没有提及,我想到学生对指鹿为马的故事比较熟悉,何不利用这一资料做进一步的探问,就出示《指鹿为马》图,问:“这幅图反映了什么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秦二世身上。学生看了图后,马上就联系到了秦二世的残暴统治,问题迎刃而解。
第三,针对错误具体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如果学生的回答是由于粗心或口误,可直接指出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继续教学。如果因缺少知识或对知识不理解而造成的回答失误,教师要依次采取探问、转问等方式,就同一问题改变发问角度,或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等。如我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课本上的“动脑筋”习题为切入点,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进行分析,学生的观点各自支持一方,争辩不休。我没有马上定论,而是把话题转向了另一个问题:“大家的争论暂停,我们先来看一下参战的国家,看他们是为何而战吧。”接着引导学生一起归纳了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成员国,并对他们当时参战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而后又继续发问:“这些国家除了塞尔维亚还有哪些国家是为正义而战呢?”学生笑了,问题自然浮出水面。
第四,对于学生不回答,即超过教师候答时间限度而学生仍不能回答教师发问时,教师应弄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及时处理。如果是由于知识欠缺而不能回答问题,教师可采取探问的各种方式简化问题,或帮助学生弥补所缺知识,最后就获得正确回答。如果问题本身模糊,学生茫然不知所问,教师就要改进问题本身,使原有问题明朗化。如果是学生怀有恐惧心理,害怕回答错误被老师批评或同学嘲笑,教师则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问一些他们能成功回答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课下还可以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如我在讲授“重庆谈判背景”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这一难点,我补充了蒋介石与毛泽东来往的三封电文,并提问:“从电文中可看出,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真实用意何在?毛泽东为什么要接受邀请?”学生一时答不全,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还是困难,于是让学生读书了解当时重庆的白色恐怖情况,然后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假如毛泽东去重庆,蒋介石可能会怎样?假如毛泽东不去重庆,蒋介石又可能怎样?毛泽东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学生通过回答这两个多思维指向、多思维结果的问题,既真正理解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又展示了自己的观点,自信心大增。
第五,对于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预设问题的答案时,教师的理答技能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必须强化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又要具备必要的教学教育机智,充分获取课堂的动态生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科学有效的课堂理答,也是一种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发现并挖掘这一评价工具,让我们精彩的理答使课堂变得更精彩,使学生变得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