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要求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老师要多种教学方法并存,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质量 素质 道德情操 创新意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教育是关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是邓少平同志提出的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向和战略目标。面对教育领域的变革,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几点看法。
一、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学、教学,就是“教”与“学”的矛盾,先教而后学,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就显得十分必要。
1.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人格力量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人类灵魂铸造者,素质教育的主要施行者,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四有”新人,为人师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以高尚的人格激励人,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通过“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才能让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同学们热爱祖国、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搞上去。
2.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做创新型教师,育创新型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说过:“迄今为止,获得最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力,它再也不局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分布于整个人口之间。”教师要努力构建多元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构造多方立体型的能力结构。在教育实践中用知识和智慧引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用“创新”编织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二、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学生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在于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关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可能性,但要真正培养有用之材、栋梁之材,关键还看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依据和尺码。
建构主义理论启发我们: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理解和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我们应尽可能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这是教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保证。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相反,他要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而且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即方法得当,就可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教育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目的,而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作体系,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体,即教师以自己的动作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动作。如果没有学生的学习动作或没有教师的教学动作,就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方法,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根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客体要服从并服务于主体,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法自然也应服务和服从于学法。
人常说:教无定法,其实,学法也如此。因此,选择何种教学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地,针对学生的共性及个体间的差异,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科及同一科目的不同章节,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而不呆板地把合适的方法引入,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学校首先要知已知彼,了解自己的学生,然后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尺。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生源质量较差,“差生”难管,教学难抓,教学质量不好。新一届的校领导高瞻远瞩,及时提出“以仁德治校”的办学方针,使这些以前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中缺乏尊严,早已失去了自信心的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有了被人重视的感觉。但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领导的付出,更需要老师的付出。校领导的英明决策犹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校园,吹进了人们的心坎里,每个人都积极为办好学、育好人而献计献策。于是,我们又反复研究了学生们的过去和现状,一致认为:所谓的“差生”,其实是家庭、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一味地追求高学分,对学习程度掌握不好学生的偏面看法,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学生本身有什么差异,他们只是在学习上存在着个别差异,如理解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除了天才儿童和低常儿童各占2%—3%外,其余9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是相差很少的,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帮助,95%的学生都能学好任何一门学科。可见“差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最主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去转化差生。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转化差生,就要对症而用药,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状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办法。
对因为厌学而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应改掉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还课堂主体给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代替呆板的说教,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勇于提出新问题,消除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的根源,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应经常开展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为他们提供能扬长避短、发展个性、展示自我的舞台,老师要学会欣赏他们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及时地肯定他们,鼓励他们,赏识教育让他们重拾健康向上的自信,建立起爱家爱校爱学习的爱心。只有当他们喜欢上学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努力地把学习搞上去。
对某些心灵已受到过损伤的学生,由于他们常会做一些越轨、不礼貌,甚至使人发火的事:和同学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打出手,顶撞老师正当的教育,给老师同学起绰号、画漫画等。遇到这类事情,老师应克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分析其心理障碍,了解这种行为的真正成因,时刻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来鞭策自己、提醒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放弃一个学生,要用真心去包容同学,用真情意去感化同学。人非草木,熟能无情,日积月累滴水总能穿石,老师的情感最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当学生对老师及他人充满了爱的情感时,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真正热爱学习并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这便是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主线——情感教育力量之所在。
情感教育真正地搭起了师生之间心与心相通的桥梁,也激发了同学们奋发向上的斗志,但要让同学们持之以恒,却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渗透另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法。发现法教学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纳积极倡导的,应用发现法教学,就是要通过学生的想、说、做,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有所发现的教学任务。“想”,就是要让学生放开了想,根据已有知识,已有实践经验,推理着想,不受一点约束。亚里斯多得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说”,就是要让学生想到什么说什么,要让学生“标新立异”,敢于表现自己,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就是根据所“想”所“说”去实践、去探索,同时在“做”中发现自己认识上的错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感受知识。
总之,教育是国之根本,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DB/OL].http://djg.zzjyw.cn/DetailServlet?siteID=5&infoID=190
[关键词]教学质量 素质 道德情操 创新意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教育是关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是邓少平同志提出的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向和战略目标。面对教育领域的变革,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几点看法。
一、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学、教学,就是“教”与“学”的矛盾,先教而后学,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就显得十分必要。
1.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人格力量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人类灵魂铸造者,素质教育的主要施行者,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四有”新人,为人师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以高尚的人格激励人,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通过“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才能让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同学们热爱祖国、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搞上去。
2.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做创新型教师,育创新型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说过:“迄今为止,获得最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力,它再也不局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分布于整个人口之间。”教师要努力构建多元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构造多方立体型的能力结构。在教育实践中用知识和智慧引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用“创新”编织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二、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学生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在于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关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可能性,但要真正培养有用之材、栋梁之材,关键还看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依据和尺码。
建构主义理论启发我们: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理解和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我们应尽可能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这是教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保证。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相反,他要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而且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即方法得当,就可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教育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目的,而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作体系,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体,即教师以自己的动作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动作。如果没有学生的学习动作或没有教师的教学动作,就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方法,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根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客体要服从并服务于主体,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法自然也应服务和服从于学法。
人常说:教无定法,其实,学法也如此。因此,选择何种教学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地,针对学生的共性及个体间的差异,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科及同一科目的不同章节,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而不呆板地把合适的方法引入,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学校首先要知已知彼,了解自己的学生,然后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尺。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生源质量较差,“差生”难管,教学难抓,教学质量不好。新一届的校领导高瞻远瞩,及时提出“以仁德治校”的办学方针,使这些以前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中缺乏尊严,早已失去了自信心的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有了被人重视的感觉。但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领导的付出,更需要老师的付出。校领导的英明决策犹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校园,吹进了人们的心坎里,每个人都积极为办好学、育好人而献计献策。于是,我们又反复研究了学生们的过去和现状,一致认为:所谓的“差生”,其实是家庭、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一味地追求高学分,对学习程度掌握不好学生的偏面看法,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学生本身有什么差异,他们只是在学习上存在着个别差异,如理解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除了天才儿童和低常儿童各占2%—3%外,其余9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是相差很少的,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帮助,95%的学生都能学好任何一门学科。可见“差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最主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去转化差生。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转化差生,就要对症而用药,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状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办法。
对因为厌学而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应改掉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还课堂主体给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代替呆板的说教,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勇于提出新问题,消除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的根源,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应经常开展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为他们提供能扬长避短、发展个性、展示自我的舞台,老师要学会欣赏他们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及时地肯定他们,鼓励他们,赏识教育让他们重拾健康向上的自信,建立起爱家爱校爱学习的爱心。只有当他们喜欢上学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努力地把学习搞上去。
对某些心灵已受到过损伤的学生,由于他们常会做一些越轨、不礼貌,甚至使人发火的事:和同学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打出手,顶撞老师正当的教育,给老师同学起绰号、画漫画等。遇到这类事情,老师应克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分析其心理障碍,了解这种行为的真正成因,时刻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来鞭策自己、提醒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放弃一个学生,要用真心去包容同学,用真情意去感化同学。人非草木,熟能无情,日积月累滴水总能穿石,老师的情感最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当学生对老师及他人充满了爱的情感时,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真正热爱学习并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这便是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主线——情感教育力量之所在。
情感教育真正地搭起了师生之间心与心相通的桥梁,也激发了同学们奋发向上的斗志,但要让同学们持之以恒,却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渗透另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法。发现法教学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纳积极倡导的,应用发现法教学,就是要通过学生的想、说、做,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有所发现的教学任务。“想”,就是要让学生放开了想,根据已有知识,已有实践经验,推理着想,不受一点约束。亚里斯多得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说”,就是要让学生想到什么说什么,要让学生“标新立异”,敢于表现自己,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就是根据所“想”所“说”去实践、去探索,同时在“做”中发现自己认识上的错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感受知识。
总之,教育是国之根本,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DB/OL].http://djg.zzjyw.cn/DetailServlet?siteID=5&infoID=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