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设计《都江堰》有效训练学生思维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教师爱抱怨学生的认知肤浅,思维简单。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固然,我们可以把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但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低效的、无效的教学设计无处不在。网络时代,通过复制别人的教学设计,将别人的观点、做法转移到自己这来比比皆是,结果自己的课堂成了跑马场,基本是没有思路,没有主线。也有一些课堂设计规规矩矩,不敢旁逸斜出,课堂如进入漫漫荒漠,没有活水源头。课堂上教学设计的滥用导致思维的片面化、平面化,造成学生语文思维简单化。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时,把思考的重心放在如何智慧设计上,从而对学生思维进行有效训练。
  一、设计问题
  在探究文本中的“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时,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对都江堰和长城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哪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为什么?
  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学生基本不需要讨论就能在文本中找出答案,但第二个问题显然使学生产生了困惑。这篇文化散文的内涵正是由这个问题引发开来,这是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因为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规模特点、气质特征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这不仅因为规模、气质等方面的内容依附于社会功用,而且对社会功用的评价为后来展开文化反思张本,为凸显李冰的政治纲领铺垫。余秋雨在《都江堰》中这种不显山露水的表达,为学生打开了思考问题的角度,教师的智慧设计也为学生的思维拓展了空间。
  二、小组讨论
  在探究李冰形象的文化内涵时,笔者并没有在一般意义上分析李冰的形象,而是设计了一个大家讨论的环节:李冰之所以成为李冰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
  李冰人物形象显然是浅层面的,从表面看,李冰展示的只是水利方面的才能,他懂水利,是一个实干家,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如果对此问题在这里戛然而止,也无可厚非,但接下来的讨论环节给了学生很大的思维拓展空间:
  师:而李冰之所以成为李冰最核心的一句话为什么是“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生1: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田间老农”“人类学”。
  生2:田间老农的思维是什么?
  生3: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生4:人类学又是什么?按照马斯洛人类学的理论,人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这也是李冰治理都江堰的出发点:人活着,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小组总结:要想达到治理的目的,就必须使人民富足。他的治理就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落到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智慧的。政治家应当完全抛弃一己私利,淡泊名利、贴近苍生,尽心尽意地为百姓谋福利。
  这个讨论环节的设计,使李冰的形象鲜活而具象。语文学科的思维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
  三、拓展迁移
  在拓展迁移环节中,笔者先让大家找出能体现余秋雨散文“以文化的视角看世界;用哲理的语言表达情感”的句子,学生完成得很快。接着引出余秋雨先生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一句,引发学生思考二者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能从文化视角思考二者的关系,这时学生的思维进入高级阶层。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看上去,是人在治水,而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根源于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天人合一,无我无私,物我相宜。这便是道。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人之道,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都江堰和青城山相邻而居,互相映衬,彼此佐证构成了一个研修中国哲学的最浓缩、最天然的课堂。而李冰就是这个见证人……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智慧而深入的设计使课堂出现了兴奋点,学生对都江堰的认知不再是刻板的,对李冰的评价不再是表面肤浅的,对余秋雨散文文化视角的认知也不再是概念和模糊化的。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不再是平面的,而是呈现一种立体纵向的状态。
  其实,智慧的教学设计能有效推动思维多元化、立体化,这早已被广大教师认同。如廖海燕老师在教学《项链》一课时,另辟蹊径,让学生倒读课文,学生读出了马蒂尔德的善良、诚信、单纯,学生也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女主人公那份小小的虚荣心,其实也是正常人的心理。这种设计比我们强迫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真实有效得多。在教苏轼的《定风波》一课时,笔者将其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结合起来,让学生看到一个长期被神化的豪放派鼻祖其实也是一个凡人,面对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也会寂寞伤神,孤独无助。通过两首诗的对比教学,学生顺藤摸瓜,触摸到苏轼复杂的情感世界,体现了思维由浅入深的流动过程。
  《庄子·养生主》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正告诫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果多一些技术和智慧,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思维训练的作用就能彰显出来,学生思维的洞天也会被打开,而语文课堂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含量。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第三中学(836500)
其他文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授给学生阅读方法等。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现代文阅读教学,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增加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文一般篇幅较长,甚至有些难懂,比如科普文。因此,有
《祝福》对柳妈有这样一段描绘: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每读到这一段,笔者经常掩卷而思,忖度当时挥笔写下这段话时的鲁迅先生对柳妈这一形象该是厌恶至极的吧?简简单单的几个外貌描写,普普通通的几
立意是为诗文确定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这是诗文写作成败的关键。立意好,才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引起读者的思索。  一、中心立意  中心立意是指根据材料的中心来确定主题的方法。把握材料中心,必须先仔细、全面地掌握材料,然后再对材料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最后再确定立意所在。  如以“守望亲情”为中心立意写一篇文章。首先要对“守望”有正确的理解。“守望”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