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到逢年过节,一顿顿花式大餐纾解乡愁的同时又添新恨,毕竟人在吃,秤在看。然而,新恨旧愁又通通化作食欲,让人根本停不下来。这不奇怪,研究发现,情绪化的个体会吃更多的东西。在这个天增岁月人增肉的日子里,我们就来聊聊情绪对进食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情绪会影响人们对食物的选择?
关于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食物偏好,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消极情绪影响下的个体如何进行食物选择的。研究发现,消极情绪下的个体为了分散注意、缓解压力、减少焦虑会摄入更多的食物,而且他们更容易选择甜的,高卡路里和高脂肪类的食物。
但是也有实验发现,在消极情绪被唤醒的情况下,女性会显示出较少的进食欲望。这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表现出没胃口,吃不下东西。
近些年來,关于积极情绪与食物摄入量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积极情绪也会唤起个体食欲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愉快的心情下会伴随着强大的情绪唤醒,出于庆祝或者是为了奖赏自己会食用更多的放纵食物,在生活中,我们也确实低估了积极情绪可能带来的暴饮暴食的风险。
虽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可能引起人们摄入更多的食物,但是,它们会导致人们不同类型的食物偏好,研究指出,人们悲伤的时候,会吃更多的垃圾食品,而快乐的时候,则会选择更多健康食物。
1情绪一致性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人的情感状态通常会引导个体注意那些与他们的情感状态的类型和效价一致的信息,在信息评估的过程中,也会给予此类信息更多的权重。当评估放纵食物的时候,基于一致性原则,积极情绪会增加对有利属性的感知,比如,食物甜的口感,会减少对不利属性的感知,比如,会忽略食物的高脂肪含量和昂贵的价格等。消极情绪则相反。所以,情绪一致性理论提出,相对于中性情绪,积极情绪导致对食物更有利的评价从而增加消费,而消极情绪导致不太有利的评价从而减少消费。
2情绪管理理论
情绪管理对情绪和食物选择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假设。该理论指出,个人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要么是维持好的情绪,要么是改变不好的情绪。将这个原理应用到情绪与食物的关系上,人们会更多地选择帮助那些保持积极情绪或者修复消极情绪的食物,尽量避免可能破坏积极情绪或者加重消极情绪的食物。
安德拉德(加州大学佰克利分校商学院)的实验验证了这个观点,在他的试验中,积极情绪的个体不太愿意尝试椰子水(健康食物,味道不好),因为这不能维持个体的积极情绪。而消极情绪的个体会更愿意选择巧克力(放纵食物,味道好),因为它可以有效改善个体的消极情绪。
3情绪管理—
时间构成假说
尽管之前的研究表明情绪会影响人们的食物选择,但是它没有解释时间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不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从长远来说放纵食物总是对人们的身体和情绪都是有影响的,人会因为吃了放纵食物而觉得后悔、内疚或者抑郁,如果人们意识到了这种恶性循环,那么当前处于消极情绪的人,应该避免更多的放纵食物,来保证自己长期的情绪状态。而积极情绪的个体应该避免健康食物来使他们短期内保持积极情绪,因为健康的食物大多口感和味道都不太好。
那么,为什么积极情绪的人的心情可能受到威胁,仍然选择健康食品,而消极情绪的人,可能会导致长期的心情威胁仍然喜欢放纵食物?时间构成假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研究表明,积极情绪的人选择食物更加重视长期健康后果,而消极情绪的人更加重视食物的短期情绪后果。积极情绪的个体倾向于以一个更加长期的视角调节他们的行为,这时候人们更加关注主要的,抽象的,更高层次的利益。消极的个体更加关注眼前的行为,所以他们对次要的,具体的,低级别的利益更加重视。
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解释,积极情绪的个体倾向于采取远端观点,更偏向采取抽象的,更高层次的角度来选择食物,所以,他们更加重视与总体目标相关的长期效益,比如健康和幸福,而不是具体的短期效益,比如味道和直接的快感。因此,积极情绪的人们可能喜欢健康食物。消极情绪的个体倾向于采取一种近端的视角选择食物,从而采取一种具体的,较低层次的解释来进行食物选择,他们将更多地考虑具体的短期效益。因此,消极情绪的人可能更喜欢放纵的食物,尽管他们以后可能会对长期健康危害或遗憾或内疚的。
“总而言之,情绪确实在我们食物选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地认识情绪在食物选择过程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说,负面情绪的个体更多地选择放纵食物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修复情绪,提供即时的快乐,那么我们可以对负面情绪个体进行积极的引导,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更无害的领域,比如说散步,看电影,听音乐等。同时,积极情绪下个体可能会出于奖赏自己而摄入更多的食物,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延续我们的积极情绪,比如和好朋友聊天、逛街等。总之,不要一言不合就去吃肉就好。
那么,为什么情绪会影响人们对食物的选择?
关于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食物偏好,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消极情绪影响下的个体如何进行食物选择的。研究发现,消极情绪下的个体为了分散注意、缓解压力、减少焦虑会摄入更多的食物,而且他们更容易选择甜的,高卡路里和高脂肪类的食物。
但是也有实验发现,在消极情绪被唤醒的情况下,女性会显示出较少的进食欲望。这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表现出没胃口,吃不下东西。
近些年來,关于积极情绪与食物摄入量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积极情绪也会唤起个体食欲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愉快的心情下会伴随着强大的情绪唤醒,出于庆祝或者是为了奖赏自己会食用更多的放纵食物,在生活中,我们也确实低估了积极情绪可能带来的暴饮暴食的风险。
虽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可能引起人们摄入更多的食物,但是,它们会导致人们不同类型的食物偏好,研究指出,人们悲伤的时候,会吃更多的垃圾食品,而快乐的时候,则会选择更多健康食物。
1情绪一致性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人的情感状态通常会引导个体注意那些与他们的情感状态的类型和效价一致的信息,在信息评估的过程中,也会给予此类信息更多的权重。当评估放纵食物的时候,基于一致性原则,积极情绪会增加对有利属性的感知,比如,食物甜的口感,会减少对不利属性的感知,比如,会忽略食物的高脂肪含量和昂贵的价格等。消极情绪则相反。所以,情绪一致性理论提出,相对于中性情绪,积极情绪导致对食物更有利的评价从而增加消费,而消极情绪导致不太有利的评价从而减少消费。
2情绪管理理论
情绪管理对情绪和食物选择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假设。该理论指出,个人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要么是维持好的情绪,要么是改变不好的情绪。将这个原理应用到情绪与食物的关系上,人们会更多地选择帮助那些保持积极情绪或者修复消极情绪的食物,尽量避免可能破坏积极情绪或者加重消极情绪的食物。
安德拉德(加州大学佰克利分校商学院)的实验验证了这个观点,在他的试验中,积极情绪的个体不太愿意尝试椰子水(健康食物,味道不好),因为这不能维持个体的积极情绪。而消极情绪的个体会更愿意选择巧克力(放纵食物,味道好),因为它可以有效改善个体的消极情绪。
3情绪管理—
时间构成假说
尽管之前的研究表明情绪会影响人们的食物选择,但是它没有解释时间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不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从长远来说放纵食物总是对人们的身体和情绪都是有影响的,人会因为吃了放纵食物而觉得后悔、内疚或者抑郁,如果人们意识到了这种恶性循环,那么当前处于消极情绪的人,应该避免更多的放纵食物,来保证自己长期的情绪状态。而积极情绪的个体应该避免健康食物来使他们短期内保持积极情绪,因为健康的食物大多口感和味道都不太好。
那么,为什么积极情绪的人的心情可能受到威胁,仍然选择健康食品,而消极情绪的人,可能会导致长期的心情威胁仍然喜欢放纵食物?时间构成假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研究表明,积极情绪的人选择食物更加重视长期健康后果,而消极情绪的人更加重视食物的短期情绪后果。积极情绪的个体倾向于以一个更加长期的视角调节他们的行为,这时候人们更加关注主要的,抽象的,更高层次的利益。消极的个体更加关注眼前的行为,所以他们对次要的,具体的,低级别的利益更加重视。
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解释,积极情绪的个体倾向于采取远端观点,更偏向采取抽象的,更高层次的角度来选择食物,所以,他们更加重视与总体目标相关的长期效益,比如健康和幸福,而不是具体的短期效益,比如味道和直接的快感。因此,积极情绪的人们可能喜欢健康食物。消极情绪的个体倾向于采取一种近端的视角选择食物,从而采取一种具体的,较低层次的解释来进行食物选择,他们将更多地考虑具体的短期效益。因此,消极情绪的人可能更喜欢放纵的食物,尽管他们以后可能会对长期健康危害或遗憾或内疚的。
“总而言之,情绪确实在我们食物选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地认识情绪在食物选择过程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说,负面情绪的个体更多地选择放纵食物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修复情绪,提供即时的快乐,那么我们可以对负面情绪个体进行积极的引导,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更无害的领域,比如说散步,看电影,听音乐等。同时,积极情绪下个体可能会出于奖赏自己而摄入更多的食物,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延续我们的积极情绪,比如和好朋友聊天、逛街等。总之,不要一言不合就去吃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