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金融海啸余波未尽的时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十二五”时期第二年。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什么样的国际国内环境?宏观经济变化趋势将会怎样?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及交通运输更好地发展应当确定什么样的政策?这些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国际经济变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尽,对世界及我国经济的影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反映在交通运输方面,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不仅改变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率,扩大经济总量,而且将促进交通运输方式改变,提高运输效率;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交通管理和运输组织发生重大变革,使客货运输管理、运输工具控制、运输安全等方面发生巨大飞跃;新能源技术及其产业化,将为交通运输工具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随着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转化为电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燃油类交通工具将逐步被电动型交通工具所替代;欧美由于债务危机和失业率居高难下,内需不足,经济复苏放缓,进出口大幅减少,而这些国家的进口占我国出口很大份额,国际贸易运输海运比重较大,因而,发达经济体进出口减少影响我国货运增幅减小,而道路运输比重相对提高;我国周边国家俄罗斯、蒙古、印度、老挝、缅甸、越南、朝鲜等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对西方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较快,从2011年经济增长的情况看,俄罗斯4.3%,蒙古国9%,印度8.4%,老挝8.6%,缅甸5.8%,越南5.9%,增速均高于发达经济体。因而,国际贸易回升较快。周边国家与我国贸易加大,将扩大我国道路运输总量。
中国经济变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将恢复较快增长,但受投资和消费需求实际增速下降及其波动影响,以及经济周期交替的影响,GDP增速波动幅度较大。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呈小幅回落态势。全年GDP增速将回调到8.7%左右,比2011年减小0.5个百分点,总量达到54万亿元。经济增长放慢的主要原因是三大需求特别是出口增长明显放慢。2012年消费增长相比2011年继续放慢,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3.8%,实际增长10.5%左右,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2012年出口增长明显放慢,预计全年出口增长10%左右,比上年下降1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预计2012年全年增长20%左右,比上年下降3.8个百分点。
预计“十二五”时期比“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速降低2.2个百分点,受此影响,预计“十二五”时期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增速相应下降,2015年相对2010年分别增长56%、45%,总量分别为23432.5亿人公里、62915.1亿吨公里。
在产业增长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较高的情形下,道路货运的比重相应较高;在重化工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的情形下,道路货运的比重相对下降,而道路客运的比重相对上升。“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比重为10.1:46.8:43.1,预计“十二五”期末三次产业的比重为7:46:47。预计2015年道路货运周转量比重下降到28%左右(“十一五”期末为30.6%);道路客运周转量比重上升到58%左右(“十一五”期末为53.8%)。
“十二五”时期城市化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将保持在2.5亿左右,城市化率将达到55%,比“十一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因而城市客运总量比农村客运总量的比重显著提高。由于城市容积率的提高,道路空间开拓的有限性,公交车客运和轨道交通客运的比重将显著提高。
我国经济及交通运输发展的政策取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穿“十二五”经济社会工作一条主线。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径主要是资源利用方式从资源的粗放型利用向集约型转变,推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从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向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协调推动转变,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从重化工业为主向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一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继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有效地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转变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减排技术,关键是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确保实现“十二五”提出的节能减排新目标,确保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目标。从能源长远发展战略考虑,我们要率先发展太空太阳能产业。
保障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政策取向:开征和调节资源税,推进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开征环境税,在产业政策上强化环境准入,完善消费品价格政策体系,在进出口手续中增加环保闸门,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
二是提升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
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关键是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十二五”时期,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政策取向,在宏观收入分配格局中降低国家财税增长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企业分配格局中,缩小企业利润留成比例,扩大职工分配比重;健全以按劳分配为主、各种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科学政策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取向,实施优先保证五项“人人享有”的保障政策,即免费的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少量收费的基本卫生保健、适当的住房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养老安排。
三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十二五”规划已经基本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四个定量指标:第三产业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接近30%,提高到4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比2010年提高10—15个百分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左右。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支持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
实施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今后几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对于2009年以来实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既有利于解决周期性的矛盾,也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继续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常规手段对冲不合理的货币增量,更要通过加息,使基准存款实际利率转负为正,适度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把握好协调抑制通胀与稳定出口经济增长的关系。
2012年,考虑到物价“居高难下”和经济减速的双重压力,应当实施适度微调的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币值和物价的基本稳定)。根据以往经济发展经验,m2的中性增速等于经济增速加通胀率再加2—3个百分点:一是货币供应量应保持在15%左右;二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5—2个百分点),增加银行可贷资金;三是优化信贷结构,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民生、小微企业给予融资便利;对于房地产、“两高一资”等行业严控贷款规模。四是适度控制新增贷款规模,全年宜控制在8.5万亿元左右。
财政政策推动结构调整
理顺财政收入来源机制,一是将国有资本预算与年度财政预算统筹考虑;二是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安排,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财政”问题。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是支持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增加就业和再就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支出;三是扩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改革的支出;四是保证收入分配改革中各项必要的补贴支出。
2012年,财政政策取向应当是对于“稳增长”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提高与民生相关的财政支出,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具体政策措施是将财政赤字目标由上年的9000亿元提高到1.3万亿元左右,并将其中的4000亿元作为中央代地方发行的地方债,重点用于保障房建设。因为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9-2011年分别为6.8万亿元、8.3万亿元和10.4万亿元;从负债规模看,这三年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总负债规模分别为15.04万亿元、17.47万亿元和20.10万亿元,当年名义GDP的比例分别为44.1%、43.9%和42.8%,远低于60%;各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都低于3%,因而我们还有举债空间。
改革和完善价格体系联动机制
规范和完善市场体系,促进价格形成机制合理化。一是规范农产品生产价格合理提升,抑制中间流通环节过高的附加值。二是抑制农资产品及其他工业品价格过快上涨。三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避免占有利用的暴利性。四是规范运输价格随燃油价格波动而调整的定价机制(运价+浮动燃油价格)。五是适当增加低收入人群的物价补贴。
提升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是推进交通运输方式转变。建立交通运输技术研发基金,对于在交通运输组织和管理(客货运输信息管理、运输工具控制、运输安全)等方面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给予财政支持;对于购置先进技术设备降低购置税率。以促进管理智能化、客运高速化、货运物流化。推进交通运输节能环保。
鼓励和支持更新交通运输工具,对于购置新能源交通车辆(电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降低购置税。鼓励和支持能源使用方式更新,对于使用新能源(电能、燃气、生物燃料)给予财政补贴。
二是促进道路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公交、轨道交通),限制私家车和单位公车扩张。加大政府财政对公共交通运营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增加财政补贴,以逐步降低公共客运票价。对于单位和私人购置乘用车提高购置税,提高停车车位费。去年全国财政对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农村客运)补贴420亿元;北京财政补贴公交和地铁100多亿元。货运无补贴。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城市公交向周边乡村延伸、建立乡村客运站网,给予资金补贴,减免税费。
三是推进大交通系统建设。推进交通体制改革,把铁道部归并交通运输部,建立统一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促进道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铁路运输、水运、航空运输、邮政、管道运输等)在线路、场站、时间和运营方式等方面的衔接。
四是促进国际道路运输发展。健全国际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理顺道路运输与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等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谈判和协商,协调我国和周边国家与国际道路运输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技术标准。
总之,要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畅达国内外,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满载“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驶向灿烂的明天!(本刊记者根据何学彦3月20日在“道路运输新职能新任务厅局长研讨班”上的演讲整理)
国际经济变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尽,对世界及我国经济的影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反映在交通运输方面,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不仅改变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率,扩大经济总量,而且将促进交通运输方式改变,提高运输效率;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交通管理和运输组织发生重大变革,使客货运输管理、运输工具控制、运输安全等方面发生巨大飞跃;新能源技术及其产业化,将为交通运输工具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随着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转化为电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燃油类交通工具将逐步被电动型交通工具所替代;欧美由于债务危机和失业率居高难下,内需不足,经济复苏放缓,进出口大幅减少,而这些国家的进口占我国出口很大份额,国际贸易运输海运比重较大,因而,发达经济体进出口减少影响我国货运增幅减小,而道路运输比重相对提高;我国周边国家俄罗斯、蒙古、印度、老挝、缅甸、越南、朝鲜等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对西方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较快,从2011年经济增长的情况看,俄罗斯4.3%,蒙古国9%,印度8.4%,老挝8.6%,缅甸5.8%,越南5.9%,增速均高于发达经济体。因而,国际贸易回升较快。周边国家与我国贸易加大,将扩大我国道路运输总量。
中国经济变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将恢复较快增长,但受投资和消费需求实际增速下降及其波动影响,以及经济周期交替的影响,GDP增速波动幅度较大。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呈小幅回落态势。全年GDP增速将回调到8.7%左右,比2011年减小0.5个百分点,总量达到54万亿元。经济增长放慢的主要原因是三大需求特别是出口增长明显放慢。2012年消费增长相比2011年继续放慢,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3.8%,实际增长10.5%左右,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2012年出口增长明显放慢,预计全年出口增长10%左右,比上年下降1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预计2012年全年增长20%左右,比上年下降3.8个百分点。
预计“十二五”时期比“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速降低2.2个百分点,受此影响,预计“十二五”时期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增速相应下降,2015年相对2010年分别增长56%、45%,总量分别为23432.5亿人公里、62915.1亿吨公里。
在产业增长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较高的情形下,道路货运的比重相应较高;在重化工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的情形下,道路货运的比重相对下降,而道路客运的比重相对上升。“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比重为10.1:46.8:43.1,预计“十二五”期末三次产业的比重为7:46:47。预计2015年道路货运周转量比重下降到28%左右(“十一五”期末为30.6%);道路客运周转量比重上升到58%左右(“十一五”期末为53.8%)。
“十二五”时期城市化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将保持在2.5亿左右,城市化率将达到55%,比“十一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因而城市客运总量比农村客运总量的比重显著提高。由于城市容积率的提高,道路空间开拓的有限性,公交车客运和轨道交通客运的比重将显著提高。
我国经济及交通运输发展的政策取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穿“十二五”经济社会工作一条主线。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径主要是资源利用方式从资源的粗放型利用向集约型转变,推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从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向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协调推动转变,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从重化工业为主向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一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继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有效地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转变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减排技术,关键是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确保实现“十二五”提出的节能减排新目标,确保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目标。从能源长远发展战略考虑,我们要率先发展太空太阳能产业。
保障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政策取向:开征和调节资源税,推进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开征环境税,在产业政策上强化环境准入,完善消费品价格政策体系,在进出口手续中增加环保闸门,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
二是提升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
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关键是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十二五”时期,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政策取向,在宏观收入分配格局中降低国家财税增长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企业分配格局中,缩小企业利润留成比例,扩大职工分配比重;健全以按劳分配为主、各种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科学政策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取向,实施优先保证五项“人人享有”的保障政策,即免费的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少量收费的基本卫生保健、适当的住房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养老安排。
三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十二五”规划已经基本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四个定量指标:第三产业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接近30%,提高到4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比2010年提高10—15个百分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左右。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支持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
实施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今后几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对于2009年以来实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既有利于解决周期性的矛盾,也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继续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常规手段对冲不合理的货币增量,更要通过加息,使基准存款实际利率转负为正,适度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把握好协调抑制通胀与稳定出口经济增长的关系。
2012年,考虑到物价“居高难下”和经济减速的双重压力,应当实施适度微调的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币值和物价的基本稳定)。根据以往经济发展经验,m2的中性增速等于经济增速加通胀率再加2—3个百分点:一是货币供应量应保持在15%左右;二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5—2个百分点),增加银行可贷资金;三是优化信贷结构,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民生、小微企业给予融资便利;对于房地产、“两高一资”等行业严控贷款规模。四是适度控制新增贷款规模,全年宜控制在8.5万亿元左右。
财政政策推动结构调整
理顺财政收入来源机制,一是将国有资本预算与年度财政预算统筹考虑;二是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安排,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财政”问题。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是支持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增加就业和再就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支出;三是扩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改革的支出;四是保证收入分配改革中各项必要的补贴支出。
2012年,财政政策取向应当是对于“稳增长”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提高与民生相关的财政支出,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具体政策措施是将财政赤字目标由上年的9000亿元提高到1.3万亿元左右,并将其中的4000亿元作为中央代地方发行的地方债,重点用于保障房建设。因为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9-2011年分别为6.8万亿元、8.3万亿元和10.4万亿元;从负债规模看,这三年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总负债规模分别为15.04万亿元、17.47万亿元和20.10万亿元,当年名义GDP的比例分别为44.1%、43.9%和42.8%,远低于60%;各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都低于3%,因而我们还有举债空间。
改革和完善价格体系联动机制
规范和完善市场体系,促进价格形成机制合理化。一是规范农产品生产价格合理提升,抑制中间流通环节过高的附加值。二是抑制农资产品及其他工业品价格过快上涨。三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避免占有利用的暴利性。四是规范运输价格随燃油价格波动而调整的定价机制(运价+浮动燃油价格)。五是适当增加低收入人群的物价补贴。
提升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是推进交通运输方式转变。建立交通运输技术研发基金,对于在交通运输组织和管理(客货运输信息管理、运输工具控制、运输安全)等方面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给予财政支持;对于购置先进技术设备降低购置税率。以促进管理智能化、客运高速化、货运物流化。推进交通运输节能环保。
鼓励和支持更新交通运输工具,对于购置新能源交通车辆(电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降低购置税。鼓励和支持能源使用方式更新,对于使用新能源(电能、燃气、生物燃料)给予财政补贴。
二是促进道路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公交、轨道交通),限制私家车和单位公车扩张。加大政府财政对公共交通运营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增加财政补贴,以逐步降低公共客运票价。对于单位和私人购置乘用车提高购置税,提高停车车位费。去年全国财政对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农村客运)补贴420亿元;北京财政补贴公交和地铁100多亿元。货运无补贴。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城市公交向周边乡村延伸、建立乡村客运站网,给予资金补贴,减免税费。
三是推进大交通系统建设。推进交通体制改革,把铁道部归并交通运输部,建立统一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促进道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铁路运输、水运、航空运输、邮政、管道运输等)在线路、场站、时间和运营方式等方面的衔接。
四是促进国际道路运输发展。健全国际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理顺道路运输与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等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谈判和协商,协调我国和周边国家与国际道路运输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技术标准。
总之,要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畅达国内外,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满载“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驶向灿烂的明天!(本刊记者根据何学彦3月20日在“道路运输新职能新任务厅局长研讨班”上的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