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言语行为的准则差异,指出了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有着不同的礼貌原则,基于中国文化概括出构成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礼貌言语行为的理据。
[关键词]礼貌 言语行为 理据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029-01
中西方文化有着很大差别。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而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由于两种文化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必然导致东西方人在处事哲学上的不同。
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表现礼貌的语言行为手段以及对礼貌的判断标准不同,因此,生搬硬套按照某一文化背景构筑的礼貌原则,或是按自己的礼貌准则去衡量另一文化中人们的行为表现都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不同的民族对礼貌的理解也不同,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和评判方式也相差甚远。
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构筑在中华文化这个大环境之下的国人礼貌语言观,并借助中西文化来对国人的礼貌言语行为表达及形成的理据,给予一些较为明确的界定。
因此,有必要比较中西方文化,总结、放大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从繁文缛节中研究和提炼国人能够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的礼貌言语行为理据,构筑简便易行、切合国情的、具体有效的礼貌言语行为观,树立国人文明形象,从而提升国人的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一、西方的礼貌原则
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根据英国文化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认为他提出的“礼貌原则”是对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所提出的语用中的“合作原则”的补救。
(1)策略准则又称得体准则 (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准则 (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但国内外的学者认为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其中包括:次准则之间的相互矛盾,缺乏对第三方的关注,缺乏对情景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关注。
二、国人信守的礼貌原则
纵观华夏文明史,礼仪文化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它们都记载了大量我国古代的礼仪,《礼记·曲礼上》记载:“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告诉人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论语·卫灵公》记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人们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论语·颜渊》记载:“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告诉人们要诚实守信用。《论语·子路》记载:“言必信,行必果”,告诉人们做人要守信用。这些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雍也》记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告诉人们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座右铭》记载:“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告诉人们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
礼貌言语行为是建立双方相互尊重、信任、宽容、友善的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中国历来强调的文明礼仪在现代社会中有着积极意义,在言语行为活动中,构筑礼貌言语行为的规范支撑点,可以具体概括如下:
(一)“为他人着想”
就是包容和接纳,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给他人以方便,对他人以热情,给他人以余地,宽容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不求全责备、斤斤计较、咄咄逼人。
(二)“言必信,行必果”
就是真诚、诚信、尊重,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
(三)“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就是感恩、是认同、是回报、是钦佩。
这些为礼貌行为的理据和基点,用以践行国家所倡导的文明公约,引导国人的礼貌言语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表现礼貌的语言行为手段以及对礼貌的判断标准不同,因此,生搬硬套按照某一文化背景构筑的礼貌原则,或是按自己的礼貌准则去衡量另一文化中人们的行为表现都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不同的民族对礼貌的理解也不同,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和评判方式也相差甚远。
洞察礼貌言语行为的民族性,打破用西方的礼貌观来衡量国人的礼貌言语行为的误区。总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炼国人礼貌言语行为规范理据,并诠释以此来践行礼貌言语行为的基点和意义,从而扎实有效地执行礼貌文明公约,体现在人际交往和国际交往中国人的彬彬有礼、不卑不亢的礼貌风度。
【参考文献】
[1]Geoffrey 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邓世俊.礼貌原则与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杨敏等.中国文化通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礼貌 言语行为 理据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029-01
中西方文化有着很大差别。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而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由于两种文化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必然导致东西方人在处事哲学上的不同。
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表现礼貌的语言行为手段以及对礼貌的判断标准不同,因此,生搬硬套按照某一文化背景构筑的礼貌原则,或是按自己的礼貌准则去衡量另一文化中人们的行为表现都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不同的民族对礼貌的理解也不同,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和评判方式也相差甚远。
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构筑在中华文化这个大环境之下的国人礼貌语言观,并借助中西文化来对国人的礼貌言语行为表达及形成的理据,给予一些较为明确的界定。
因此,有必要比较中西方文化,总结、放大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从繁文缛节中研究和提炼国人能够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的礼貌言语行为理据,构筑简便易行、切合国情的、具体有效的礼貌言语行为观,树立国人文明形象,从而提升国人的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一、西方的礼貌原则
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根据英国文化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认为他提出的“礼貌原则”是对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所提出的语用中的“合作原则”的补救。
(1)策略准则又称得体准则 (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准则 (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但国内外的学者认为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其中包括:次准则之间的相互矛盾,缺乏对第三方的关注,缺乏对情景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关注。
二、国人信守的礼貌原则
纵观华夏文明史,礼仪文化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它们都记载了大量我国古代的礼仪,《礼记·曲礼上》记载:“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告诉人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论语·卫灵公》记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人们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论语·颜渊》记载:“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告诉人们要诚实守信用。《论语·子路》记载:“言必信,行必果”,告诉人们做人要守信用。这些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雍也》记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告诉人们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座右铭》记载:“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告诉人们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
礼貌言语行为是建立双方相互尊重、信任、宽容、友善的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中国历来强调的文明礼仪在现代社会中有着积极意义,在言语行为活动中,构筑礼貌言语行为的规范支撑点,可以具体概括如下:
(一)“为他人着想”
就是包容和接纳,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给他人以方便,对他人以热情,给他人以余地,宽容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不求全责备、斤斤计较、咄咄逼人。
(二)“言必信,行必果”
就是真诚、诚信、尊重,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
(三)“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就是感恩、是认同、是回报、是钦佩。
这些为礼貌行为的理据和基点,用以践行国家所倡导的文明公约,引导国人的礼貌言语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表现礼貌的语言行为手段以及对礼貌的判断标准不同,因此,生搬硬套按照某一文化背景构筑的礼貌原则,或是按自己的礼貌准则去衡量另一文化中人们的行为表现都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不同的民族对礼貌的理解也不同,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和评判方式也相差甚远。
洞察礼貌言语行为的民族性,打破用西方的礼貌观来衡量国人的礼貌言语行为的误区。总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炼国人礼貌言语行为规范理据,并诠释以此来践行礼貌言语行为的基点和意义,从而扎实有效地执行礼貌文明公约,体现在人际交往和国际交往中国人的彬彬有礼、不卑不亢的礼貌风度。
【参考文献】
[1]Geoffrey 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邓世俊.礼貌原则与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杨敏等.中国文化通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