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进行学科渗透的感悟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chblu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28-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新的社会与人才要求,在课程改革中再次体现了美术新课程其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特殊贡献。在重新制订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把美术学习定位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特征。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随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决定了美术教学中要注重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整合,其中包括文学、音乐、地理、历史等,尽可能做到相关学习内容的链接,从而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拓宽美术课程的内容,加强与其他学科、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通过相关课题的研究,笔者发现在美术课堂中进行学科的融合与渗透加强了教学中美术教育的人文色彩,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了学生视野,从而能更有效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并懂得如何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高中学习阶段正是一个人一生中形成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人生重要的过程中,“美术鉴赏”课程能够用艺术语言来引导高中学生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因为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反映了人类丰富多元的文化观念,“美术鉴赏”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多元的文化观。优秀作品中一些人物形象、艺术家的故事,对处于青春期的高中青年学生来说,极有可能成为他们人生的榜样。
  例如,《美术鉴赏》教材中很多课题与其他多种学科都有诸多的整合与渗透。
  第一课《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中,对“鉴赏”一词有明确的解释:所谓“鉴”,就是甄别、归类、分析、判断,具体地说,就是要弄明白一件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材料、手段(方法)、语言形式和内容等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以及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由此可见“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更是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体会。反之,一件优秀的传世作品对历史也是一种记录。例如,第三课《具象艺术》一课中出现的《清明上河图》就体现了具象艺术的记录功能。通过具象再现性美术的记录,我们可以对各种文化、时期、社会状况下的人类生活、面貌、情感、习俗等有了图像上的认识。
  在《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一课,明确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受到了时代性、地域性和艺术创新三个方面的制约。说明在进行美术鉴赏时,不仅要整合历史知识同时还有地理学科知识。不同的地域创作的美术作品可能会是截然不同的,这些因素也影响了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判断。
  同样美术学科看似与科学学科没有交汇的,但却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教材《艺术美与形式美》中形式美的规则中的比例与尺度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物理学部分内容去领悟。
  当然美术与信息技术和音乐学科间的联系更是密不可分。当我们现在进行授课时,利用有效、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了广阔的互联网上……当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适时的音乐情境时,把“凝固的音符”幻化为“流动的音乐”。
  由此可见,高中《美术鉴赏》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和历史、地理、信息、音乐、物理等学科具有不同程度的整合与渗透。
  笔者通过针对高中美术新课程中与其他学科相互整合与渗透的研究调查与整理,得出在高中新课程中充分整合与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以使学生不仅学习了基本的美术常识和各类专业学科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人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性,学科之间的交叉性、融合性等,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引导学生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方式,具体阐述如下:
  一、课程间的相互整合与渗透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质量
  课程间的学科渗透不仅仅属于教学方法范畴,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新教学理念的体现。它的实施与贯彻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不矛盾,相反有效的推进课程间的相互整合与渗透,对于提升教师教学质量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学科素养。在实施课程间的学科渗透与整合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这对于教师自身学科素养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去主动探索学科间的渗透点、提升点和教育点,这对于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把握能力和学科知识点的重新组合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有效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丰富教师的课外知识,提升教师的知识素养,促进教师的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兴趣提升和能力培养。推进课程间的学科渗透与整合,不仅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而且大大丰富了教师自身相关渗透与整合学科的知识,提升了教师的知识层面,扩大了教师的视野,从而使教师在课堂不仅能够充分展现渊博的专业素养,更能够充分展现自身广博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其产生极强的亲和力,“亲其师则信其道”,这种心灵上趋同性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3.催生新型教师文化和课堂文化,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推进课程间的学科渗透与整合,强调的是学科间的合作、探究,经过专家引领、交流碰撞、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探索过程,更能够有效地改变以往惰性、强势、竞争的教师文化,从而形成积极、民主、合作的教师文化和课堂文化,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二、课程间的相互整合与渗透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具有主动性、发展性和独特性的群体,因此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在实施课程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的课题过程中,我们发现该课题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学生视野,陶冶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多种学科的相互整合与渗透对促进教学,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编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设计、制造的扣压机大都凭经验、试验、类比等方法确定,其结果导致设备能力过剩,体积和重量过大等缺陷和不足的问题。对中南大学机电院设计的侧开口式扣压机JKK60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系列化设计。以快速、高质量、低成本地生产出新型侧开口式扣压机,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本文通过对现有的系列化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均不能建立侧开口式扣压机的扣压力与其外形尺寸间的关系。通过对比
随着石油分层注水工艺的发展,为了提高注采效率,地面系统需要对安装在井下不同位置的多个电控阀进行准确控制。其中当信号在地面与电控阀装置间高速传输时,由于复杂的传输信道环
中锰第三代汽车钢具有高强塑性的特点,在保证汽车碰撞安全性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冲压成型性。中锰钢在实际生产冲压成型中,局部会处于拉伸压缩循环加载受力状态,在变形过程中此部分
电线电缆是传输电能、传递信息和制造各种电机、电器、仪表所不可缺少的基础器材,是未来电气化、信息化社会中必要的基础产品。与传统电线电缆生产线相比,高速生产线设备要求
随着新的控制算法的应用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机器人正朝着高速度、高精度、开放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对控制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动机器人要实现高速度、高精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12-02  视唱就是看谱即唱,即不做任何准备,把乐谱上所标记的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准确的、有感情地唱出来。对于参加音乐专业高考学生来说,视唱是必考科目,考试要求也很高,既要唱准音高、节奏,还要演唱得富于“歌唱性”。笔者通过多年的音乐高考辅导,在视唱教学方面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现总结如下:  
钻削在金属切削中应用很广,孔加工是最常用的材料切除方法之一。根据行业不同,其工序量达总加工工序量的20%~40%,所以,钻削加工技术一直是机械加工领域倍受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