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凭证协同系统是解决集团内部关联交易不一致问题的信息系统保障,而财务业务的统一规范是系统成功落地的前提,也是项目实施的重中之重。本文以神华集团为研究对象,从项目实施背景出发,阐释了项目方案的设计思路、控制要点,着重研究了协同相关的财务业务需要提前完成的重点和难点工作,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最后介绍了项目的实施效果。
会计凭证 协同系统 内部关联交易
项目实施的背景及意义
神华集团ERP、财务报表系统、数据仓库系统经过2010年-2012年的试点,以及2013年-2014年的推广、新增实施,完成了集团两总部及47家二级单位的实施和应用,标志着神华集团煤、电、路、港、航、煤化工六大板块产业链全面打通,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全集团独立核算单位达720家,二级单位内部及二级单位之间的关联交易错综复杂,经常发生双方记账期间不一致、记账金额不一致、记账科目不匹配等问题,导致财务报表合并抵消差异大,对合并报表的质量和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重点解决同一会计期间“单边挂账”的问题,通过约束双方在同一会计期间入账,保障关联交易金额、业务量和交易期间完全一致,彻底消除由此原因带来的合并差异,神华集团实施了会计凭证协同系统项目,力求建成对内部关联交易进行全过程闭环管理的统一信息化平台。
实施方案设计思路、设计要点及控制规则
(1)总体流程设计
集团内部交易分成发起方和接收方。在内部交易业务过程中,发起方进行交易发起,经过双方业务确认一致后,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同时生成发起方和接收方的会计凭证。
(2)设计要点
第一,将内部关联交易分成三类,分别为挂账业务、付款业务、历史差异处理业务,针对每类协同业务特点设置不同的控制方式。
第二,采用带有期间控制的协同记账方式,期间内保持协同业务一致。
(3)控制规则
第一,挂账业务:是指集团内部一般购销业务中往来双方挂账环节所发生的协同账务处理。挂账环节中的开票方作为协同发起方;收票方作为协同接收方。开票方发起协同,接收方需确认后协同生效,接收方先记账,发送方再记账。月末系统针对发送方进行一致性检查。
第二,付款业务:是指针对挂账业务之后,往来双方付款和收款環节的协同账务处理。付款环节中的付款方作为协同发起方;收款方作为协同接收方。付款方发起协同,接收方不需确认,协同自动生效,发送方先记账,接收方再记账。月末系统针对接收方进行一致性检查。
第三,历史差异处理业务:是指往来单位之间需要调整某一方的往来账务环节的协同账务处理。账务调整的一方作为协同发起方,对方作为协同接收方。项目上线后,对上线前历史差异金额调整时使用,允许单方记账,双方线下沟通一致后,调整方发起协同。月末系统不检查。
项目实施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
神华集团属于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业务领域涉及多板块,上下游产业链衔接紧密,财务组织体系庞大,产权关系复杂,集团内部会计主体间关联交易众多,且金额重大。各会计主体分散,独立进行会计核算。由于各会计主体在内部流转流程、财务业务处理和财务系统应用上存在一定差异,当处理集团内部关联交易业务时,就容易出现如下三类问题:一是各会计主体会计核算规则不统一,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导致关联交易凭证信息不一致,系统抵消识别度低,所需人工干预增加,影响集团合并抵消时效;二是交易双方入账时间不一致,出现一笔业务双方记账跨会计期间时,集团合并抵消准确性和效率低下;三是由于缺乏自动化凭证录入或校验系统,手工记账的凭证效率低、问题多,影响合并抵消准确性。
要解决以上问题,集团公司首先要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业务处理标准;第二,要制定统一的内部关联交易规则与流程;第三,要加强监督检查和系统控制,以保证统一制定的规则落实到位;第四,通过制定考核制度和日常监控等长效机制确保制度和规范的长期有效。
(1)统一会计核算标准
第一,建立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通过规范会计科目的编码、名称、适用范围、辅助字段、核算内容和使用规则等信息,规范各会计主体会计科目的应用,提升会计账务信息的一致性,消除集团合并抵消的会计科目差异。
第二,建立统一的内部客商档案。统一管理集团内部客户、供应商档案,包括内部客商的编码、标准名称、上下级隶属关系、所属板块信息等,对合并组织架构、公司代码、利润中心进行标准化管控。所有集团内部客商作为贸易伙伴,由集团总部集中管理,各会计主体进行选取应用,以消除集团合并时由于对方单位不能一一对应造成的抵消差异。
第三,建立统一的凭证信息标准。通过在ERP系统设置统一的账务模板,对各会计主体的会计凭证内容、抵消凭证及冲销、清账凭证信息进行规范,建少凭证信息差异导致的合并抵消问题。
(2)统一业务处理规范
第一,统一集团会计业务处理标准和信息标准,制定标准业务处理规范,包括通用标准化业务规范和专业标准化业务规范。在统一规范指导下,利用ERP系统应用,以及系统校验,确保规范执行到位。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及核算流程,固化内部关联交易协同规则及合并抵消规则,由集团统一下发,各级会计主体负责细化应用,将集团分散型会计政策转变为全集团统一型会计政策。
第二,统一制定关联业务规则关键细则。由于集团内部会计主体众多,组织架构层次复杂,内部单位间关联交易链条较长,容易出现由于关联交易双方关账时点不同造成的业务处理跨会计期间问题。例如:铁路公司在运输到货时确认收入,而使用运输服务的单位是在发货时确认成本,中间存在时间差异;煤炭生产单位销售煤炭给发电企业及其他用煤单位,煤炭生产单位结算时点为每个月最后一天,而煤炭采购单位在月底暂估入账,双方入账金额出现差异导致关联交易金额不一致。为避免此类问题出现,集团公司应统一制定内部产运销结算办法,对产业链链条上紧密相关的业务做好制度细则约定,包括结算时点、结算方式、会计处理规则、双方差异解决规则,并在集团内部严格推广执行,以减少同一业务交易双方处理的差异。 (3)规范内部关联交易流程
通过协同系统功能模块集中开发部署和实施,统一各会计主体的业务类型、业务流程和应用功能,将会全面提升内部关联交易双方同步处理、同步核对、同步生成会计凭证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内部关联交易业务的准确性,增强内部关联交易的系统抵消识别度,进一步优化集团合并报表编制效率和效果。
为了实现内部关联交易业务双方同步处理、同步核对、同步生成会计凭证,保证内部关联交易业务处理准确、一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凭证协同系统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满足关联交易跨会计主体及跨利润中心之间的相互传递;二是数据调整应当具有联动性,保证双方单位内部关联数据的动态一致。
(4)规范内部关联交易规则
第一,规范关联交易系统控制规则。依据统一的业务处理规则,制定符合各关联交易业务类型特性的系统控制或校验规则,对各会计主体在账务核算系统中的内部关联交易凭证记账过程进行有效的系统监控,强制要求内部关联交易通过凭证协同系统进行,并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
第二,规范关联交易凭证记账规则。通过标准账务处理预制模版控制,规范各级会计主体关联凭证内容、格式等信息,统一管控明细信息颗粒度,加强关联交易信息标准化管理,减少集团对账差异和合并抵消差异。
第三,规范合并抵消处理规则。对各级会计主体关联凭证的合并抵消过程进行统一设置,通过抵消规则管理,规范合并抵消凭证的处理过程,以确保合并抵消的处理结果。
第四,规范对账、清账处理规则。规范冲销清账管理,通过预设模版对清账进行标准化管理,统一冲销清账处理。加强集团内部单位之间对账的及时交互,提高合并抵消質量,提升集团内部对账效率。
(5)制定发票传递规则
在挂账业务中,由采购方确认该笔关联业务后,发起方开具金税发票,但因发票传递以及采购方公司内部发票报销审批流程等原因,导致无法及时挂账而造成的关联交易不能协同处理问题,也需要统一规范。最彻底的解决方式是全部推行电子发票管理,使结算、传递、审核时效大大提升,当然这也要依靠国家相关部门解决电子发票应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在电子发票全面推广实施之前,可以考虑制定集团内部涉及关联交易的发票管理制度,比如对月度开具发票的时间、对发票的传递时限、对收票后的内部审核期限等等做出统一的规定,以尽量减少甚至消除由于销售方开票后采购方收到发票时间不确定,以及收票后审批流转导致财务处理的时间不确定性问题。
(6)建立考核与监督机制
所有的制度、规则、规范得以深入推广实施,并且能够长期有效地执行到位,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监督与考核机制来保障。这种机制可以通过三个层次来建立:第一,通过系统控制,凡是能在ERP系统中设置的控制点全部系统化,不符合预定规则的系统自动校验不通过;第二,配套制定考核与监督规则,通过制度保障来约束各会计主体执行集团统一的规范和规则;第三,考核与监督日常化,通过长期、定期的日常监控、考核落实和集团内通报公布等方式,确保考核与监督不流于形式,与公司、个人业绩紧密挂钩的考核更为有效。
项目实施效果
(1)财务业务成果
会计凭证协同系统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全集团内部关联交易管理水平,规范了内部往来协同流程,提高了集团内部关联交易会计核算的管控层次。通过梳理内部往来协同流程,制定了集团一系列业务规则和规范,加强了集团财务业务管控。凭证协同系统项目的成功上线运行,大幅降低了对账差异,提升了各级次合并财务报表的质量、有利于提高财务报表合并时效,降低抵消差异风险。
(2)信息系统成果
会计凭证协同系统平台的建成,保证了交易双方在处理往来账务的过程中通过协同系统进行控制,确保了双方记账科目匹配、金额、会计期间一致,杜绝合并抵消差异、并对内部往来记账全过程实现了闭环管理。通过协同发起、确认、记账和关闭关键环节控制,杜绝交易双方“单边挂账”情况发生,并与现有ERP、财务报表等系统有效集成,实现系统间数据资源共享,是集团内部关联交易信息的存储和系统应用的重要成果。
[1]吴晓雪. 国家电网凭证协同系统的部署与实施[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9-11
[2]司玉春.基于协同平台的财务集中核算系统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3]佚名.神华会计凭证协同管理项目成果总结
会计凭证 协同系统 内部关联交易
项目实施的背景及意义
神华集团ERP、财务报表系统、数据仓库系统经过2010年-2012年的试点,以及2013年-2014年的推广、新增实施,完成了集团两总部及47家二级单位的实施和应用,标志着神华集团煤、电、路、港、航、煤化工六大板块产业链全面打通,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全集团独立核算单位达720家,二级单位内部及二级单位之间的关联交易错综复杂,经常发生双方记账期间不一致、记账金额不一致、记账科目不匹配等问题,导致财务报表合并抵消差异大,对合并报表的质量和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重点解决同一会计期间“单边挂账”的问题,通过约束双方在同一会计期间入账,保障关联交易金额、业务量和交易期间完全一致,彻底消除由此原因带来的合并差异,神华集团实施了会计凭证协同系统项目,力求建成对内部关联交易进行全过程闭环管理的统一信息化平台。
实施方案设计思路、设计要点及控制规则
(1)总体流程设计
集团内部交易分成发起方和接收方。在内部交易业务过程中,发起方进行交易发起,经过双方业务确认一致后,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同时生成发起方和接收方的会计凭证。
(2)设计要点
第一,将内部关联交易分成三类,分别为挂账业务、付款业务、历史差异处理业务,针对每类协同业务特点设置不同的控制方式。
第二,采用带有期间控制的协同记账方式,期间内保持协同业务一致。
(3)控制规则
第一,挂账业务:是指集团内部一般购销业务中往来双方挂账环节所发生的协同账务处理。挂账环节中的开票方作为协同发起方;收票方作为协同接收方。开票方发起协同,接收方需确认后协同生效,接收方先记账,发送方再记账。月末系统针对发送方进行一致性检查。
第二,付款业务:是指针对挂账业务之后,往来双方付款和收款環节的协同账务处理。付款环节中的付款方作为协同发起方;收款方作为协同接收方。付款方发起协同,接收方不需确认,协同自动生效,发送方先记账,接收方再记账。月末系统针对接收方进行一致性检查。
第三,历史差异处理业务:是指往来单位之间需要调整某一方的往来账务环节的协同账务处理。账务调整的一方作为协同发起方,对方作为协同接收方。项目上线后,对上线前历史差异金额调整时使用,允许单方记账,双方线下沟通一致后,调整方发起协同。月末系统不检查。
项目实施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
神华集团属于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业务领域涉及多板块,上下游产业链衔接紧密,财务组织体系庞大,产权关系复杂,集团内部会计主体间关联交易众多,且金额重大。各会计主体分散,独立进行会计核算。由于各会计主体在内部流转流程、财务业务处理和财务系统应用上存在一定差异,当处理集团内部关联交易业务时,就容易出现如下三类问题:一是各会计主体会计核算规则不统一,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导致关联交易凭证信息不一致,系统抵消识别度低,所需人工干预增加,影响集团合并抵消时效;二是交易双方入账时间不一致,出现一笔业务双方记账跨会计期间时,集团合并抵消准确性和效率低下;三是由于缺乏自动化凭证录入或校验系统,手工记账的凭证效率低、问题多,影响合并抵消准确性。
要解决以上问题,集团公司首先要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业务处理标准;第二,要制定统一的内部关联交易规则与流程;第三,要加强监督检查和系统控制,以保证统一制定的规则落实到位;第四,通过制定考核制度和日常监控等长效机制确保制度和规范的长期有效。
(1)统一会计核算标准
第一,建立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通过规范会计科目的编码、名称、适用范围、辅助字段、核算内容和使用规则等信息,规范各会计主体会计科目的应用,提升会计账务信息的一致性,消除集团合并抵消的会计科目差异。
第二,建立统一的内部客商档案。统一管理集团内部客户、供应商档案,包括内部客商的编码、标准名称、上下级隶属关系、所属板块信息等,对合并组织架构、公司代码、利润中心进行标准化管控。所有集团内部客商作为贸易伙伴,由集团总部集中管理,各会计主体进行选取应用,以消除集团合并时由于对方单位不能一一对应造成的抵消差异。
第三,建立统一的凭证信息标准。通过在ERP系统设置统一的账务模板,对各会计主体的会计凭证内容、抵消凭证及冲销、清账凭证信息进行规范,建少凭证信息差异导致的合并抵消问题。
(2)统一业务处理规范
第一,统一集团会计业务处理标准和信息标准,制定标准业务处理规范,包括通用标准化业务规范和专业标准化业务规范。在统一规范指导下,利用ERP系统应用,以及系统校验,确保规范执行到位。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及核算流程,固化内部关联交易协同规则及合并抵消规则,由集团统一下发,各级会计主体负责细化应用,将集团分散型会计政策转变为全集团统一型会计政策。
第二,统一制定关联业务规则关键细则。由于集团内部会计主体众多,组织架构层次复杂,内部单位间关联交易链条较长,容易出现由于关联交易双方关账时点不同造成的业务处理跨会计期间问题。例如:铁路公司在运输到货时确认收入,而使用运输服务的单位是在发货时确认成本,中间存在时间差异;煤炭生产单位销售煤炭给发电企业及其他用煤单位,煤炭生产单位结算时点为每个月最后一天,而煤炭采购单位在月底暂估入账,双方入账金额出现差异导致关联交易金额不一致。为避免此类问题出现,集团公司应统一制定内部产运销结算办法,对产业链链条上紧密相关的业务做好制度细则约定,包括结算时点、结算方式、会计处理规则、双方差异解决规则,并在集团内部严格推广执行,以减少同一业务交易双方处理的差异。 (3)规范内部关联交易流程
通过协同系统功能模块集中开发部署和实施,统一各会计主体的业务类型、业务流程和应用功能,将会全面提升内部关联交易双方同步处理、同步核对、同步生成会计凭证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内部关联交易业务的准确性,增强内部关联交易的系统抵消识别度,进一步优化集团合并报表编制效率和效果。
为了实现内部关联交易业务双方同步处理、同步核对、同步生成会计凭证,保证内部关联交易业务处理准确、一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凭证协同系统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满足关联交易跨会计主体及跨利润中心之间的相互传递;二是数据调整应当具有联动性,保证双方单位内部关联数据的动态一致。
(4)规范内部关联交易规则
第一,规范关联交易系统控制规则。依据统一的业务处理规则,制定符合各关联交易业务类型特性的系统控制或校验规则,对各会计主体在账务核算系统中的内部关联交易凭证记账过程进行有效的系统监控,强制要求内部关联交易通过凭证协同系统进行,并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
第二,规范关联交易凭证记账规则。通过标准账务处理预制模版控制,规范各级会计主体关联凭证内容、格式等信息,统一管控明细信息颗粒度,加强关联交易信息标准化管理,减少集团对账差异和合并抵消差异。
第三,规范合并抵消处理规则。对各级会计主体关联凭证的合并抵消过程进行统一设置,通过抵消规则管理,规范合并抵消凭证的处理过程,以确保合并抵消的处理结果。
第四,规范对账、清账处理规则。规范冲销清账管理,通过预设模版对清账进行标准化管理,统一冲销清账处理。加强集团内部单位之间对账的及时交互,提高合并抵消質量,提升集团内部对账效率。
(5)制定发票传递规则
在挂账业务中,由采购方确认该笔关联业务后,发起方开具金税发票,但因发票传递以及采购方公司内部发票报销审批流程等原因,导致无法及时挂账而造成的关联交易不能协同处理问题,也需要统一规范。最彻底的解决方式是全部推行电子发票管理,使结算、传递、审核时效大大提升,当然这也要依靠国家相关部门解决电子发票应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在电子发票全面推广实施之前,可以考虑制定集团内部涉及关联交易的发票管理制度,比如对月度开具发票的时间、对发票的传递时限、对收票后的内部审核期限等等做出统一的规定,以尽量减少甚至消除由于销售方开票后采购方收到发票时间不确定,以及收票后审批流转导致财务处理的时间不确定性问题。
(6)建立考核与监督机制
所有的制度、规则、规范得以深入推广实施,并且能够长期有效地执行到位,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监督与考核机制来保障。这种机制可以通过三个层次来建立:第一,通过系统控制,凡是能在ERP系统中设置的控制点全部系统化,不符合预定规则的系统自动校验不通过;第二,配套制定考核与监督规则,通过制度保障来约束各会计主体执行集团统一的规范和规则;第三,考核与监督日常化,通过长期、定期的日常监控、考核落实和集团内通报公布等方式,确保考核与监督不流于形式,与公司、个人业绩紧密挂钩的考核更为有效。
项目实施效果
(1)财务业务成果
会计凭证协同系统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全集团内部关联交易管理水平,规范了内部往来协同流程,提高了集团内部关联交易会计核算的管控层次。通过梳理内部往来协同流程,制定了集团一系列业务规则和规范,加强了集团财务业务管控。凭证协同系统项目的成功上线运行,大幅降低了对账差异,提升了各级次合并财务报表的质量、有利于提高财务报表合并时效,降低抵消差异风险。
(2)信息系统成果
会计凭证协同系统平台的建成,保证了交易双方在处理往来账务的过程中通过协同系统进行控制,确保了双方记账科目匹配、金额、会计期间一致,杜绝合并抵消差异、并对内部往来记账全过程实现了闭环管理。通过协同发起、确认、记账和关闭关键环节控制,杜绝交易双方“单边挂账”情况发生,并与现有ERP、财务报表等系统有效集成,实现系统间数据资源共享,是集团内部关联交易信息的存储和系统应用的重要成果。
[1]吴晓雪. 国家电网凭证协同系统的部署与实施[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9-11
[2]司玉春.基于协同平台的财务集中核算系统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3]佚名.神华会计凭证协同管理项目成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