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的声音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li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的心听到了银杏的声音。在这样一个旭日早升的早晨,他早早地从睡梦中醒来,于明媚的阳光中,吮吸造化给予万物的气焰,收获万千喜悦。周边有一片银杏林,里面藏着他的期待。
  在清幽中,他不自觉地背诵木心先生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这样的诗,他一向很神往。他的思绪如预期的那样被自己的声音带向了远方。
  也许爽朗的天气还不够美,正静静等待秋的雨丝在天空中与雾水相恋,飘出纯真的爱情。所有关于他的故事,便在这温馨的情结中一幕幕上演。
  那个冬天,他恋上白色,恋上冷的活力,等待银杏发枝。苦而无奈,经他的肢体呐喊出来。在阵阵的呐喊声中,他走进了未知的宝地,开始寻觅自己的初心。他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园。他希望自己的乐园是梦幻的,神秘中透着真。由了这可望不可即的夙愿,上苍并没有及早地圆他的梦。他顿时生出莫名的悲哀,可神情不多会儿便趋于平静。
  他向着泥泞的方向踱步迈进,不顾一切的,重返梦中的旅程。他的旅程是怎样的呢?我也探不清。我只晓得他洁白的心中存着一处清幽的银杏林。他渴望在正确的时间放浪,完结自己的旅程,与自己的知己在银杏林中跳一支舞。
  他漫步路上,默默期许着。他深知自己所要跳的那支舞,该是一生的;音乐一旦响起,便不能半途而停;必要为之俢为一生。在这般想法的鞭笞下,他走进了第一片银杏林,没有驻足,也没有多直视一眼,便毅然决然地离开了。
  他的心扉安静与迫切在交织着,面容出现了百感交集的颜色。如他所愿,才前行了不多久,脚尚未磨出泡的他,又幸运地走进了一片银杏林。面对这一大片银杏林,他的心怦怦直跳;看着那如扇般的黄叶,他的血液翻滾着。可是,他的脑神经依然没有生出半丝迟疑,猛地把持住双脚,向脊髓发出继续前行的命令。
  接着,他再次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旅程。可他失望了,每每一片银杏林呈现在他的眼际时,他都撕心裂肺、气息低沉。各种荒芜的风情让他一次次陷入恐惧。他一遍遍问自己,究竟要不要迷途而返。他静坐在所处的荒凉中,蜷缩起身子,想要就此止步。总是这样沉浸在泥土的芬芳中并未让他好过,反倒让他思索,要不要在大雨中永远地流失,跟自己的梦想告别。
  时间在他的颓唐沉沦中急走,来到了第十九日的早晨。当鱼肚白出的那一刻,他打起精神,拖着疲惫的身体,用仅有的知觉不存心思地前行了。于他而言,之前的一切好似一场梦,迷离了他本还强大的心智。此刻的他,是多么渴望有一片可人的银杏林顿现;哪怕是南柯之物也好,只求一时的慰藉!
  就这样,他的故事一直继续着。迄今为止,他已跋涉了五载四个月,只等第二天的曙光,把他照亮。最后一个傍晚,是清新的,迸发出只可会意的力量。他停下步子,一阵银杏香气突然向他袭来,霎时浸透了他的全身。
  他深深地爱上了这里,并逗留其中。他知道这正是自己要寻的那片银杏林,也明白自己要在这里跳一支一生的舞。他的心听到了银杏的声音,在湛蓝的天空下,属于他的银杏林中,他的世界得以放晴……
其他文献
水晶簾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唐·高骈《山亭夏日》
一树桃花开了,开在木窗前,像一页诗经。  每年的春天,我总喜欢去看桃花,桃花是春天的主角。一进入桃园,便被扑面而来的粉色俘获,一树树,一串串,千朵万朵连起来一片片,像天上的祥云,偶有稀疏的几枝,亦有着诗境的灵动。  桃花的优雅与风韵只给懂桃花的人。桃花出现在原野里,像西施出现在吴宫,莲步轻移,罗裙微动,明眸善睐,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在桃花丛中走着,仿佛是入《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
那个地方叫盐坡尾。海边的一条村。  跟南方大部分村庄一样,盐坡尾高高矮矮的房子散落在簕竹中间。竹林中间辟出一条泥路,串通村子东西两头。出村子,要么从村西出,要么从村东出。  竹子是天然屏障,护卫着这个村子。  一九四九年某日,夕阳西下,鸡狗声不闻,村子笼罩在死寂之中。外婆说,鸡抓到笼子、猪狗赶到小屋,都关起来了。女人带着孩子,关着门,躲在家里的墙角处。所有男人拿着禾镰、禾叉、大刀,集中到东西两处村
我时常会想起4年前那个冬日的下午。  我坐在物理竞赛的考场上,面对一纸的公式和模型深感绝望。那时我上高三,在全校被寄予厚望的理科重点班,成绩又在班里数一数二,参加竞赛是我作为优等生的义务。几乎是学生时代的唯一一回,我打算反抗:我把试卷翻到背面,“唰唰唰”地写起了小说,起名为《北京以北》。故事在我脑子里积攒有一段时间了,那是一个出生于江南的少年的故事,他偶然发现自己是京城旗人后裔,于是北上探寻关于祖
惊呼声起,一段亮蓝的水从翠绿幽谷中跳出来。  多么纯净的蓝,多么澄澈的蓝,多么鲜亮的蓝!蓝得让人瞠目结舌,蓝得让人心旌荡漾,蓝得让人欢欣鼓舞。即使翻遍色系谱,也找不到合适具体的蓝来定义它。它的蓝,是与世隔绝的蓝,是空前绝后的蓝,是绝无仅有的蓝,是提炼且融合了多种蓝调基因的绝美的蓝,只属于这卧龙潭,属于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的荔波大山。  更神奇的是,白云水上生!  洁白的、缥缈的、通透的、丝丝袅袅的像是
这一《远山淡影》是其惊艳文坛的处女作,揭露了回忆下情感的扭曲与人性的疏漏。  2017年诺贝尔奖对石黑一雄的颁奖词是:“他用克制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道深渊。”  而我,正在透过玻璃窗一窥深渊的淡影。  文章开头是典型的石黑一雄式,笔触是灰白,节奏是平缓,以“我”——悦子的回忆为开端,在短短五日的回忆中,“我”穿越三十年的光阴,与远方模糊的自我相吸相斥。“我”记起 “我”三十年前的淡淡之交佐知子;她
父亲生前是一个善写的人。  记得我上女子学校初中一年级首次离家时,还不到三天,父亲就寄来了信。  尽管时任一家保险公司的分公司经理,但是父亲依然一笔一画、毫不草率地用大号笔写着“向田邦子女士”,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称谓,我很吃惊。本来父亲在写给女儿的信中使用“女士”这样的称谓也未尝不可,然而直到四五天前,我还被“喂!邦子”这样叫来叫去,“混账东西”的骂声,甚至挨拳脚也是常有的事。也许正因为如此突然的变
我第一次见到夏加尔的真迹,是在2006年。那一年的春天,我在纽约的现代美术馆,看到了他的油画《生日》。那画是那样的熟悉,早已经司空见惯,因为在孩子几次搬家的房间里,一直挂着和这幅画一般大小的印刷品。  第一次见到真画,特别是在灯光闪烁迷离的展室里,四周涌动着如潮的参观者,和在家中看到的印刷品,感觉还是不一样的,就像同样一支乐曲,在音响中听和在音乐厅里听,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窄小的房间里,零散的
约翰、迈克、杰西卡、本和莎莉创立了一家侦探所,取名为巴顿大街侦探所,简称B·A·D,开展有关侦探业务。  “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抓过人了,”约翰抱怨道,“这个城市的恶棍怎么了?他们罢工了吗?”  此时正是午饭时间,巴顿大街侦探所的侦探们正一起在校园里闲逛。他们正处在无案可办的状态,而且生意来得有点慢。  “也許他们度假了。”本暗示道。  “恶棍是不会去度假的。”莎莉说。  “他们当然会去,”本对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