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阅读说话课”是针对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学习的一门特色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说话课”在评价策略方面进行了探究,本文拟从评价内容和方式、评价主体、评价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关键词:阅读说话课 自主学习 评价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1]博罗中学的“阅读说话课”是针对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学习的一门特色课程,其以学生阅读、写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合作探究、交流分享为路径,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阅读说话课”注重学生阅读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和领悟,充分活化了评价策略,对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积极意义。
一.评价内容、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以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评价的内容仅限于小小的测试卷。而“阅读说话课”拓宽了评价的内容,丰富了评价的方式。
第一,学生在阅读之前根据教师的指导制定阅读计划,教师对计划进行评价,可以预估学生的水平,引导学生向更高目标发起挑战。阅读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成果等的预先规划。教师对每个方面都提出最低标准:阅读内容方面,要求学生每周阅读校本教材《悦读》里的6篇以上1万字左右的精选文章,加上每学期四本書的整本书的阅读,每学期每生能够达到100万字的阅读量;阅读时间方面,高一、高二的学生每周安排了一节纯粹的阅读课,另外学生还可利用零碎时间阅读;阅读成果方面,要求学生每周精读1篇文章,完成一篇500字以上的使用1种以上手法、两个以上成语的读后感受,每生每学期的读后感受写作量都在1万字以上。参照这个标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
第二,学生在阅读后必须形成可供评价的实体成果,如摘抄、读后感受、批注、小论文,思维导图、手抄报等,形式不限。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阅读说话课”对于读后感受的写作内容和方法提出指导但不设限制,便于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书写自己的感想,实现个性化的表达,鼓励学生质疑、批判文章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对于整本书阅读,除最终阅读分享之外,我们还会要求学生提交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比如高一学生读红楼,初读之后让学生绘制红楼人物关系图,概括主要故事情节等;在深入探究之后,让学生撰写相关的小论文,比如红楼人物形象探析,红楼梦判词解析,红楼诗词赏析等等。
第三,“阅读说话课”的阅读成果交流分享采用组内分享、班级分享、阅读沙龙交流、展板展出、公众号发布等形式,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互动。交流分享的动态过程中,学生的语言面貌(普通话水平、表达的生动流畅与否等)、台风、临场发挥、文明素养甚至协同合作能力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内容。比如,班级分享具体形式可以是经典的“阅读说话课”,以师生、生生对话为课堂主要内容,教师的作用在引导、点亮,学生认真倾听同学分享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可以要求和同学交换意见甚至辩论。班级分享还可以是学生把控整个课堂的形式,每个小组轮流主办阅读分享活动,包括活动主题的策划、主持人的推选、活动流程的把控(分享、点评、辩论各环节的衔接和时间控制)等都需要学生亲自操持,而这些都可以成为评价的内容。不论是经典课堂还是创意课堂,“阅读说话课”中,评价都无处不在,这些评价是即时的,生动的,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阅读说话课”的评价主体多元,除了教师,还有学生、家长乃至社会人士。
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在阅读说话课的课堂教学中,起着鼓励、引导作用,便于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建立、巩固自信,引导生生之间互相评价。
学生之间具有激励性、指导性的评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互相评价是“阅读说话课”评价体系中最突出的一点,也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同伴互评”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方式,又被称为同伴反馈、同伴评论、同伴评估等。孙立等人认为,“互评是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换学习结果,学习者同时是评价者与被评者,可以是一人对一人学习成果的评价、一人评价多人学习成果,也可以是多人评价一人学习成果,交流主体至少两人,以书面形式批阅并且点评彼此的学习成果。”[2]“阅读说话课”要求学生对小组内部的阅读成果进行组内分享,组内分享时学生要做到:每个同学都阅读本小组其他同学的作品,同学之间互相点评作品;推举出本小组的优秀作品并附上推举理由,为班级分享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在阅读同组同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判断作品的优劣,在对同学评价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定位,进而产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内化作用。组内被推举出来参加班级分享的作品的作者,在小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会大大增强自信心。再比如,在阅读分享点评环节,学生在倾听了同学的分享之后对台上的同学就文章内容、语言、风格甚至舞台风度等方面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被点评的同学受到触动,比听了老师的点评更有动力去改进、完善作品、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除了教师评价和生生互评,我们的优秀作品有张贴展出和在公众号发表的机会,展板和公众号的读者都是评价的主体。如,“钟舜斌阅读说话课”公众号平台建设,就主要用于发表学生在“阅读说话课”展示的优秀作品和老师的作品。这样一来,评价主体就更多了,公众号的热心读者可以评价,文章推送到班级家长群,群里的家长同样可以评价。文章在公众号上发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性的评价,是对学生读写的成果的肯定。公众号读者的反馈对学生更是一种鼓励和支持。 可以说,“阅读说话课”充分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学生有新鲜感,打破了教师这一评价主体的权威性,成为助力学生兴趣增长和能力增长的利器。
三.评价过程动态化、科学化
传统的阅读教学的评价以纸笔测试为依据,评价过程以静态、终结性的分数来呈现,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阅读说话课”的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评价过程是动态的、科学的。
首先,“阅读说话课”重视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施的评价。在整个“阅读说话课”的流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表现给予定性或定量的评价,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最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计划进行诊断,这个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水平大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级,通过鼓励性的建议引导学生多阅读、多写作,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然后,教师对书面阅读成果(批注、读后感、小论文、思维导图等)的检查批改、学生自评和小组同学之间的互评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给自己定位,认识差距,追求进步。最后,学生的作品在班级交流分享,全班同学都可以对分享者进行评价建议。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来自各方的评价,学生在每一次评价之后都会受到鼓励或者指引,在“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在“过程中”养成学习习惯,在“过程中”习得情感态度。
其次,“阅读说话课”重视发展性评价。为了达到新课标中规定的高中生要“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升人生境界。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不少于150万字”[3]的要求,“阅读说话课”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说话提出了阶段性达标要求。比如,对于每周的《悦读》的读后感受,学生每周完成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受;班级的阅读分享,鼓励高一学生敢于表达,希望高二学生流畅表达。基本要求之外,教师还根據学生的个体差异跟学生共同制定阶段性目标,合理地进行自我评价,在不断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再次,“阅读说话课”重视表现性评价。教育部教育司提出,表现性评价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己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或创造作品,以评判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以及逻辑思维、实践操作和人际交往等能力的情况。”[4]“阅读说话课”通过学生写作、组织交流分享会来引发学生的真实反应,由教师或者学生根据一定标准进行直接地观察、评判。“表现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记忆、认知能力,它更关注非认知因素,如与人合作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5]比如“阅读说话课”的创意课堂,学生自己设计阅读分享的主题,组织同学分享、点评甚至开展小辩论。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是师生评价的内容,师生通过现场互动点评、评价量表打分等方式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阅读说话课”开展过程中强调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互动,评价过程动态化、科学化,注重学生的动态发展,尊重个性,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希望通过长期读、写、说的训练,帮助学生养成爱阅读、会阅读的习惯,助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8.
[2]孙力,钟斯陶.MOOC评价系统中同伴互评概率模型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5):83-90.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8.32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0.
[5]周文叶.论表现性评价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运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
立项课题:惠州学院2019年度校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五个一”工程:高中语文“阅读说话课”的博罗实践);惠州学院-惠州市教育局共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2020年度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重点课题“中学语文阅读说话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J-2020ZD7。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中学)
关键词:阅读说话课 自主学习 评价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1]博罗中学的“阅读说话课”是针对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学习的一门特色课程,其以学生阅读、写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合作探究、交流分享为路径,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阅读说话课”注重学生阅读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和领悟,充分活化了评价策略,对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积极意义。
一.评价内容、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以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评价的内容仅限于小小的测试卷。而“阅读说话课”拓宽了评价的内容,丰富了评价的方式。
第一,学生在阅读之前根据教师的指导制定阅读计划,教师对计划进行评价,可以预估学生的水平,引导学生向更高目标发起挑战。阅读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成果等的预先规划。教师对每个方面都提出最低标准:阅读内容方面,要求学生每周阅读校本教材《悦读》里的6篇以上1万字左右的精选文章,加上每学期四本書的整本书的阅读,每学期每生能够达到100万字的阅读量;阅读时间方面,高一、高二的学生每周安排了一节纯粹的阅读课,另外学生还可利用零碎时间阅读;阅读成果方面,要求学生每周精读1篇文章,完成一篇500字以上的使用1种以上手法、两个以上成语的读后感受,每生每学期的读后感受写作量都在1万字以上。参照这个标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
第二,学生在阅读后必须形成可供评价的实体成果,如摘抄、读后感受、批注、小论文,思维导图、手抄报等,形式不限。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阅读说话课”对于读后感受的写作内容和方法提出指导但不设限制,便于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书写自己的感想,实现个性化的表达,鼓励学生质疑、批判文章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对于整本书阅读,除最终阅读分享之外,我们还会要求学生提交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比如高一学生读红楼,初读之后让学生绘制红楼人物关系图,概括主要故事情节等;在深入探究之后,让学生撰写相关的小论文,比如红楼人物形象探析,红楼梦判词解析,红楼诗词赏析等等。
第三,“阅读说话课”的阅读成果交流分享采用组内分享、班级分享、阅读沙龙交流、展板展出、公众号发布等形式,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互动。交流分享的动态过程中,学生的语言面貌(普通话水平、表达的生动流畅与否等)、台风、临场发挥、文明素养甚至协同合作能力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内容。比如,班级分享具体形式可以是经典的“阅读说话课”,以师生、生生对话为课堂主要内容,教师的作用在引导、点亮,学生认真倾听同学分享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可以要求和同学交换意见甚至辩论。班级分享还可以是学生把控整个课堂的形式,每个小组轮流主办阅读分享活动,包括活动主题的策划、主持人的推选、活动流程的把控(分享、点评、辩论各环节的衔接和时间控制)等都需要学生亲自操持,而这些都可以成为评价的内容。不论是经典课堂还是创意课堂,“阅读说话课”中,评价都无处不在,这些评价是即时的,生动的,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阅读说话课”的评价主体多元,除了教师,还有学生、家长乃至社会人士。
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在阅读说话课的课堂教学中,起着鼓励、引导作用,便于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建立、巩固自信,引导生生之间互相评价。
学生之间具有激励性、指导性的评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互相评价是“阅读说话课”评价体系中最突出的一点,也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同伴互评”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方式,又被称为同伴反馈、同伴评论、同伴评估等。孙立等人认为,“互评是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换学习结果,学习者同时是评价者与被评者,可以是一人对一人学习成果的评价、一人评价多人学习成果,也可以是多人评价一人学习成果,交流主体至少两人,以书面形式批阅并且点评彼此的学习成果。”[2]“阅读说话课”要求学生对小组内部的阅读成果进行组内分享,组内分享时学生要做到:每个同学都阅读本小组其他同学的作品,同学之间互相点评作品;推举出本小组的优秀作品并附上推举理由,为班级分享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在阅读同组同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判断作品的优劣,在对同学评价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定位,进而产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内化作用。组内被推举出来参加班级分享的作品的作者,在小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会大大增强自信心。再比如,在阅读分享点评环节,学生在倾听了同学的分享之后对台上的同学就文章内容、语言、风格甚至舞台风度等方面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被点评的同学受到触动,比听了老师的点评更有动力去改进、完善作品、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除了教师评价和生生互评,我们的优秀作品有张贴展出和在公众号发表的机会,展板和公众号的读者都是评价的主体。如,“钟舜斌阅读说话课”公众号平台建设,就主要用于发表学生在“阅读说话课”展示的优秀作品和老师的作品。这样一来,评价主体就更多了,公众号的热心读者可以评价,文章推送到班级家长群,群里的家长同样可以评价。文章在公众号上发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性的评价,是对学生读写的成果的肯定。公众号读者的反馈对学生更是一种鼓励和支持。 可以说,“阅读说话课”充分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学生有新鲜感,打破了教师这一评价主体的权威性,成为助力学生兴趣增长和能力增长的利器。
三.评价过程动态化、科学化
传统的阅读教学的评价以纸笔测试为依据,评价过程以静态、终结性的分数来呈现,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阅读说话课”的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评价过程是动态的、科学的。
首先,“阅读说话课”重视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施的评价。在整个“阅读说话课”的流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表现给予定性或定量的评价,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最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计划进行诊断,这个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水平大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级,通过鼓励性的建议引导学生多阅读、多写作,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然后,教师对书面阅读成果(批注、读后感、小论文、思维导图等)的检查批改、学生自评和小组同学之间的互评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给自己定位,认识差距,追求进步。最后,学生的作品在班级交流分享,全班同学都可以对分享者进行评价建议。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来自各方的评价,学生在每一次评价之后都会受到鼓励或者指引,在“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在“过程中”养成学习习惯,在“过程中”习得情感态度。
其次,“阅读说话课”重视发展性评价。为了达到新课标中规定的高中生要“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升人生境界。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不少于150万字”[3]的要求,“阅读说话课”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说话提出了阶段性达标要求。比如,对于每周的《悦读》的读后感受,学生每周完成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受;班级的阅读分享,鼓励高一学生敢于表达,希望高二学生流畅表达。基本要求之外,教师还根據学生的个体差异跟学生共同制定阶段性目标,合理地进行自我评价,在不断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再次,“阅读说话课”重视表现性评价。教育部教育司提出,表现性评价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己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或创造作品,以评判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以及逻辑思维、实践操作和人际交往等能力的情况。”[4]“阅读说话课”通过学生写作、组织交流分享会来引发学生的真实反应,由教师或者学生根据一定标准进行直接地观察、评判。“表现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记忆、认知能力,它更关注非认知因素,如与人合作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5]比如“阅读说话课”的创意课堂,学生自己设计阅读分享的主题,组织同学分享、点评甚至开展小辩论。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是师生评价的内容,师生通过现场互动点评、评价量表打分等方式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阅读说话课”开展过程中强调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互动,评价过程动态化、科学化,注重学生的动态发展,尊重个性,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希望通过长期读、写、说的训练,帮助学生养成爱阅读、会阅读的习惯,助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8.
[2]孙力,钟斯陶.MOOC评价系统中同伴互评概率模型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5):83-90.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8.32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0.
[5]周文叶.论表现性评价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运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
立项课题:惠州学院2019年度校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五个一”工程:高中语文“阅读说话课”的博罗实践);惠州学院-惠州市教育局共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2020年度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重点课题“中学语文阅读说话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J-2020ZD7。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