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滨海新区,那是每个天津人都倍感欣慰和鼓舞的事情。今年“两会”期间,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天津滨海新区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复苏,对于保持东海岸的持续快速增长,对于连接华北的内陆腹地与外界的经贸往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在战略高度推动滨海新区的经济建设,已将其纳入了“十一五”规划。这样一个背景,使得全国人大的天津代表、天津滨海新区的管委会主任皮黔生,成为各个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对于皮主任的专访,使笔者既能了解到滨海新区目前的发展状态以及在新形势下的远景规划,又能站在一个微观的角度综览国家整体的战略部署以及新的发展模式在滨海新区生根发芽开花的过程。一个新的经济特区的明珠,或者说一个新的特区经济奇迹,正在发育成熟。
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住人口140万,包括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和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在列入国家级的经济发展区之前,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已经取得一系列的成就,可以说已经具备相当雄厚的基础。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11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609亿元,年均递增20.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万美元。财政收入由23.6亿元增长到248亿元。外贸出口由5亿美元增长到187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近200亿美元,世界500强中有115家在滨海新区投资,已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纵观中国乃至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心城市和龙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8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极集中在以深圳、广州为龙头城市的珠江三角洲;9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极转移至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中下游流域。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由南至北在不断推进,中国政府要像80年代开发深圳、90年代开发浦东一样,开发天津滨海新区,从而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改变中国经济“南快北慢”的局面。“南快北慢”“东高西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显著的“不平衡”。环渤海地区恰恰处于这两个不平衡的结合点上。天津滨海新区既是“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湾经济带的交汇点,也是“东中西”板块与“南中北”板块在环渤海地区的连结点。天津滨海新区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都将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列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在未来20年的战略机遇期内,天津滨海新区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及整个北方的经济发展。
滨海新区的发展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无疑,它今后的发展必须高标准、高起点。在这样的形势下,滨海新区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皮主任对此有非常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他说,滨海新区新的机遇:一是来自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西方的市场经济,它是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就是这样典型的例子。滨海新区这次既然已经获得国家重视、政策支持的优势,以后的发展势必会减少很多阻力。二是滨海新区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以前是地方发展战略,只需要站在天津市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发展,现在要站在国家的角度,甚至是国际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发展,犹如以前高速公路是4车道,现在要修成8车道、10车道一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城市载体的扩容,都势必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于外资的吸引力。在资金进入之后,又给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带来财力支持,这样一轮一轮地建设,将把整个新区的发展引向一个良性循坏的轨道。三是滨海新区的国际知名度也会随之提高,除了成为新的媒体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引来更多的外资。同时,也将加大天津与其他地区联系的频繁度,包括东北亚以及环渤海周边地区,将更好地发挥经济增长极的服务和辐射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滨海新区是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经济集合体。制造业扩大势必会产生污水排放和废弃物排放的问题。它是否会对天津甚至周边地区产生环境污染,也是一个让人产生疑惑和困解的地方。如果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GDP的增加是以巨大的资源浪费为基础,那么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必然是得不偿失。而皮主任的回答将这些疑惑统统解开,向我们展示了建设生态城区的美好前景。
他在谈话中提到,滨海新区的建设很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滨海新区的总面积是2270平方公里,其中发展建设用地510平方公里,占整个土地面积的22%,农业用地350平方公里,占整个土地面积的17%;盐田用地260平方公里,占整个土地面积的11.4%。剩下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湿地保护区、河流、绿带等等。其中包括七里海湿地300多平方公里;北大港湿地200多平方公里,还有沿海的贝壳堤,这些都要严格保护。自然资源不会受到人为的破坏。另外,为了维护生态平衡,还要不断加强城市绿化,绿化覆盖率要从现在的35%逐步达到40%。还有改造盐碱地的工程,以及建设大面积的城市森林公园的规划。一方面要改善土壤品质使其适应植被的生长;另一方面,建设森林公园以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在污水处理方面,目前滨海新区的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0%,“中水”重复使用率已达到50%,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100%。在各个地区,设立环保监测站,随时监测环境的变化。
在远景规划上,他还提到,目前滨海新区的人口是140万,到2010年会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会达到300万人,大部分将是外来人口。为了给这些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还要大力改造城市,增加公益设施,治理海岸线。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淡水的供应也将日益提上议事日程。为此,新区正在大力发展海水淡化。目前新区正在建设三座日产10~15万吨的海水淡化厂。从上世纪80年代,天津大港电厂就利用电厂余热进行多极闪蒸淡化海水,现已达到日产6000吨淡水的规模。今后还会尝试用低温核供热的方式来做海水淡化。
打好品牌推广这张牌
天津滨海新区目前的知名度低于上海的浦东新区,但它却扮演着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带龙头的角色,担负着东北亚经济与中国“三北”衔接的重任。对于如何打好品牌推广这张牌,皮主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规划和设计。
他提到,这种招牌的打法要有三个重点。第一,一定要获得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国家的招牌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笔无形资产,也是含金量很高的资产,如果没有国家的确认或者说没有国家的认可、定位,大概要花几倍的努力,就像浦东新区一样,就像深圳一样,实际上某种意义上讲是国家替他们打这个牌子,我们也要努力成为国家级新区,而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实现。第二,用自己的实力,为企业的服务、经济的增长以及跨国公司的入驻,扩大对外的品牌、对外的影响。比如说现在滨海新区有来自12个国家、《财富》杂志排名500强的135个企业,我们怎么利用这些企业打出品牌,让他们说我们好总比自己说自己好要好得多。第三,要有恰当的对外宣传的战略,利用各种有效的媒体,也包括跟国外媒体的一些合作,包括一些大型的国际论坛、国际展览。这样一些有效的手段怎么有序地开展起来,也是提高知名度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责编:尹振茂)
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住人口140万,包括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和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在列入国家级的经济发展区之前,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已经取得一系列的成就,可以说已经具备相当雄厚的基础。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11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609亿元,年均递增20.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万美元。财政收入由23.6亿元增长到248亿元。外贸出口由5亿美元增长到187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近200亿美元,世界500强中有115家在滨海新区投资,已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纵观中国乃至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心城市和龙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8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极集中在以深圳、广州为龙头城市的珠江三角洲;9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极转移至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中下游流域。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由南至北在不断推进,中国政府要像80年代开发深圳、90年代开发浦东一样,开发天津滨海新区,从而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改变中国经济“南快北慢”的局面。“南快北慢”“东高西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显著的“不平衡”。环渤海地区恰恰处于这两个不平衡的结合点上。天津滨海新区既是“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湾经济带的交汇点,也是“东中西”板块与“南中北”板块在环渤海地区的连结点。天津滨海新区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都将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列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在未来20年的战略机遇期内,天津滨海新区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及整个北方的经济发展。
滨海新区的发展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无疑,它今后的发展必须高标准、高起点。在这样的形势下,滨海新区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皮主任对此有非常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他说,滨海新区新的机遇:一是来自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西方的市场经济,它是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就是这样典型的例子。滨海新区这次既然已经获得国家重视、政策支持的优势,以后的发展势必会减少很多阻力。二是滨海新区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以前是地方发展战略,只需要站在天津市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发展,现在要站在国家的角度,甚至是国际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发展,犹如以前高速公路是4车道,现在要修成8车道、10车道一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城市载体的扩容,都势必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于外资的吸引力。在资金进入之后,又给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带来财力支持,这样一轮一轮地建设,将把整个新区的发展引向一个良性循坏的轨道。三是滨海新区的国际知名度也会随之提高,除了成为新的媒体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引来更多的外资。同时,也将加大天津与其他地区联系的频繁度,包括东北亚以及环渤海周边地区,将更好地发挥经济增长极的服务和辐射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滨海新区是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经济集合体。制造业扩大势必会产生污水排放和废弃物排放的问题。它是否会对天津甚至周边地区产生环境污染,也是一个让人产生疑惑和困解的地方。如果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GDP的增加是以巨大的资源浪费为基础,那么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必然是得不偿失。而皮主任的回答将这些疑惑统统解开,向我们展示了建设生态城区的美好前景。
他在谈话中提到,滨海新区的建设很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滨海新区的总面积是2270平方公里,其中发展建设用地510平方公里,占整个土地面积的22%,农业用地350平方公里,占整个土地面积的17%;盐田用地260平方公里,占整个土地面积的11.4%。剩下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湿地保护区、河流、绿带等等。其中包括七里海湿地300多平方公里;北大港湿地200多平方公里,还有沿海的贝壳堤,这些都要严格保护。自然资源不会受到人为的破坏。另外,为了维护生态平衡,还要不断加强城市绿化,绿化覆盖率要从现在的35%逐步达到40%。还有改造盐碱地的工程,以及建设大面积的城市森林公园的规划。一方面要改善土壤品质使其适应植被的生长;另一方面,建设森林公园以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在污水处理方面,目前滨海新区的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0%,“中水”重复使用率已达到50%,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100%。在各个地区,设立环保监测站,随时监测环境的变化。
在远景规划上,他还提到,目前滨海新区的人口是140万,到2010年会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会达到300万人,大部分将是外来人口。为了给这些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还要大力改造城市,增加公益设施,治理海岸线。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淡水的供应也将日益提上议事日程。为此,新区正在大力发展海水淡化。目前新区正在建设三座日产10~15万吨的海水淡化厂。从上世纪80年代,天津大港电厂就利用电厂余热进行多极闪蒸淡化海水,现已达到日产6000吨淡水的规模。今后还会尝试用低温核供热的方式来做海水淡化。
打好品牌推广这张牌
天津滨海新区目前的知名度低于上海的浦东新区,但它却扮演着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带龙头的角色,担负着东北亚经济与中国“三北”衔接的重任。对于如何打好品牌推广这张牌,皮主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规划和设计。
他提到,这种招牌的打法要有三个重点。第一,一定要获得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国家的招牌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笔无形资产,也是含金量很高的资产,如果没有国家的确认或者说没有国家的认可、定位,大概要花几倍的努力,就像浦东新区一样,就像深圳一样,实际上某种意义上讲是国家替他们打这个牌子,我们也要努力成为国家级新区,而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实现。第二,用自己的实力,为企业的服务、经济的增长以及跨国公司的入驻,扩大对外的品牌、对外的影响。比如说现在滨海新区有来自12个国家、《财富》杂志排名500强的135个企业,我们怎么利用这些企业打出品牌,让他们说我们好总比自己说自己好要好得多。第三,要有恰当的对外宣传的战略,利用各种有效的媒体,也包括跟国外媒体的一些合作,包括一些大型的国际论坛、国际展览。这样一些有效的手段怎么有序地开展起来,也是提高知名度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责编:尹振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