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评价一节课的主要标准:一是是否符合新课标;二是教学模式新不新;三是教学手段用得是否恰当;四是新教材是否吃透,目标、重点难点是否准确。下面从这几个方面对《关于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的探究》教学设计进行简略分析。
整个设计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
现在化学新课程的基本体系是:初中从生活走向化学;高中是从化学走向社会。新课标理念中,强调了“更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宽广的选择空间、更深刻的人文内涵、更多样的评价方式、更全面的科学素养、更自主的探究活动、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扎实的教学研究、更丰富的课程资源”。(王祖浩)
“通过实验学化学”是各国高中化学课程共同追求的一条线索。无论是学习原理的课程,还是偏重生活的课程,化学实验都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从化学实验的设计到问题解决,融入了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新课标中,本课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与能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化学反应与热能),这一部分内容是这样规定的:
内容标准——“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探究: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课设计中的“实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多种课程资源(Flash课件)的选用”等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课堂的引入是为了引发悬念、激发兴趣。王春老师设计的本节课的引入贴切、自然和简短,开门见山。用四个探究性实验,分别探究了原电池的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实验设计得相当恰当、巧妙,丝丝入扣,可见王老师对本课内容的深刻理解。
媒体和资源运用恰到好处
在我们近年来通常见到的化学公开课中,总是存在着“媒体泛滥”现象。老师们为了准备一节课,往往花费极大的精力来进行多媒体准备,甚至去亲手制作课件。在王春老师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完全从技术的限制中走了出来,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把技术用到该用的地方。
本节课采用了两个Flash课件:一个是展示课程内容的,一个是模拟原电池原理的。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个模拟实验动画就是2000年初,我制作并在先得化学资源网上共享的一个动画。五年多了,我在很多关于《原电池》的公开课上看到别人在引用我这个动画来教学,今天依然还能够被成功引用,这说明: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可以大大减轻我们的劳动强度,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益。
这种对于技术和资源的“拿来主义”,对于普通老师来说,是值得推广和提倡的。
几点建议
关于教学目标
每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每一节课的目标提出太高的要求,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尽量细化、准确,容易操作,不要太空洞、面面俱到。比如:“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运用”就太宽泛,不如说“能够用原电池原理来设计原电池和判断金属的活泼性”,事实上就是本课设计的“课堂检测题”的要求;而“培养动手能力”、“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都不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而是属于能力目标。
关于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对于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分析和把握也应该是必要的。本设计中似乎表达得不太明确。对一节课的把握,往往需要对整个教材的基本观点和本节教材的地位来进行分析。比如化学有两个最基本的观点:结构的观点、能量的观点。本节课就是体现能量的观点,研究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也就是把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内部电子转移路径转变为通过导线进行外部电子转移,从而产生出电流。紧紧抓住这一关键点,就能始终不偏离本节课研究的核心方向。分析形成原电池反应的三个条件,无一不是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的。
关于课堂上的探究实验
课堂上进行的探究是实验探究,而不是科学探究,一定要尊重实验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究实验尤其要讲究“推测”与“验证”。本节课的实验设计中似乎对实验的“推测”部分描述不足。
在探究性的实验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老师“预期之外”的实验现象出现,而且可能会有同学会提出一些我们的教案中没有设计到的思路。比如本课中:
当锌片和铜片相连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上面出现气泡是理想的现象,但是锌片上面同样也在继续出现气泡,你将如何解释;
当锌片和铜片相连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铜表面有铜析出”的现象可能很难观察出来(换成碳棒这个现象就会明显很多);
某些富有探索精神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既然两种不同的导体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形成闭合回路就可以组成原电池,那么把铜棒和碳棒连接起来插入氯化钠溶液,会不会有电流?为什么?等等。课堂上当学生问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可能就会给教师一个“措手不及”。
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进实验进行解决,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尊重事实,继而寻找合理的解释。不能要学生照抄书本和课件中准备好的“标准”的实验现象,这对培养科学素养极其重要。
当然,也就需要每一个化学教师有很扎实的业务功底,能够驾驭这些“探究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要充分准备实验现象“不理想”之后如何回答、如何解释,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实验的失败往往也是很好的教育时机。
教学设计中的第五个实验“设计一个原电池”可以为本节课带来一个“高潮”。既然是桔子和西红柿这些家里都有的材料,而电流表一般家庭却不常有,所以可以改用现在普遍能够找到的耳机,或者手电筒的小灯泡,或者发光二极管等来检验电流的产生;锌片铜片家里可能不容易找到,但是铁丝、铝丝和铜丝则是随处可见的。用学生身边随手能够找到的材料来设计原电池,甚至这些材料不要老师给规定好,而是要学生根据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自己设想和筛选可能的材料,自己去实验和探索,这样,就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