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文本诗意地流淌进学生心田,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从诗从哪里来、诗到哪里去两个方面谈一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文本;诗意;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有美的语言,有美的声韵,还营造出美的意境。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正常学习教材中安排的诗词外,教师如何巧妙地汲取诗歌在语言、声韵、意境中的美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诗从哪里来
(一)复制——将别人原创的诗歌直接引用
【举例】《彭德怀和它的大黑骡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彭德怀忍痛割爱,杀大黑骡子给战士们解燃眉之急的无奈之举,教师在出示了一些草地画面后引用诗句——草地上一望无际,荒无人烟,满目凄凉,沼泽遍地,正如诗中所说:“三十里草地二十里水,荒无人烟鸟不飞,如有行人误入内,十有九个去难回”。
(二)切换——将课文出现的形式适当变换
【举例】《望月》。课文的第2小节“江上月夜图”之美景,营造出幽静、美好、朦胧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之后,教师把课文文字出现的形式切换成诗歌的形式,让学生配乐朗读——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三)编辑——将课文的主要内容整合提炼
【举例】《广玉兰》。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花的喜爱之情。在学完全文后,教师充满感情地诵读了一首根据课文内容自创的《致广玉兰》——幽香荡漾,洁净高雅,宛如夏日里待嫁的新娘。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筑起丛林中圣洁的殿堂。含羞待放是你的端庄,终年不败是你的豪放……
二、诗到哪里去
(一)板书中提纲挈领
【举例】《鼎湖山听泉》。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鼎湖山听泉》一课的板书设计令人叫绝——鼎湖山听泉:小雨薄雾鼎湖山,一路浓阴一路泉。夜听清溪奏妙曲,孕育生机润心田……这是一首师生同创的小诗,是教师的精心预设,也是学生的智慧生成。这首诗既是课文的缩影,“小雨”“薄雾”“浓阴”“清溪”“妙曲”等词语概括写出了鼎湖山的景美;这首诗又是教学的抓手,支老师紧扣板書,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读文、悟情;这首诗还是探究的兴趣点、训练的着力点,学生口中蹦出的“润”字更是妙不可言。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对《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也许会有些淡忘,但对《鼎湖山听泉》这首诗定会铭记于心,对鼎湖山的热爱之情定会铭记在心,这正是诗的短小精悍魅力之所在。
(二)品读中推波助澜
【举例】《海伦·凯勒》。课文第4自然段描写了海伦·凯勒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学习,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理解了海伦·凯勒的精神后,将课文变化一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朗读,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使学生领悟到课文中只能意会无法言喻的深刻内涵,是体会情感的重要途径。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海伦·凯勒能如此渴求知识,能如此忘我学习,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将课文变化成诗的形式推波助澜,借用诗的停顿、韵律,给予学生视觉的冲击、技巧的渗透。此时,学生再读同样的文字,因呈现形式的不同,便情不自禁地融入更多的情感,读得用心,读得动情。
(三)总结中画龙点睛
【举例】《云雀的心愿》。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除了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理清脉络外,教师还安排学习课文的1—4自然段(即“云雀和妈妈飞到沙漠上空”这一部分)。在引导学生品读关键字词,观看“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致鸟儿流离失所”的动画片段,反复诵读云雀妈妈的一段话后,教师充满深情地说:此时,我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情感,想通过一首小诗来表达我的心情(配乐朗诵,同步出示配图文字)——沙漠的上空,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慢慢变成了贫瘠的沙漠。狂风刮过,黄沙满天飞舞……
课堂上,学生通过品读字词深刻理解了“乱砍滥伐”的后果,通过欣赏视频逐步蓄积了“保护森林”的情感;因此,当老师在低重、浑厚、深沉的大提琴音乐声中,充满激情地朗诵这首诗时,学生的心弦被拨动,随着老师的配乐朗读,也自发地、深情地诵读着。这一教学环节中,一首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的原创小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教师有效抓住文本与诗歌之间的切入点,挖掘文本价值,提炼小诗,以创造性的审美态度赋予文本诗性品格;充分利用文字与音乐之间的结合点,形成视听冲击,渲染情境,以艺术化的呈现形式赋予诗歌生命。学生处于情境与情感的生成点上,心灵体验被唤醒,心灵感悟被释放,读来情真意切。
(四)拓展中遣词造句
【举例】《爱如茉莉》。这是一篇以情感人的叙事文,讲述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的小事,告诉读者,父母之间的爱如茉莉一般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学完课文,教师进行了拓展延伸,分两个层次有选择地进行“创作诗歌”的练习——
第一层次: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一首小诗补充完整。“爱如茉莉,虽平淡无奇,却 。爱是爸爸的叮嘱,爱是 ;爱是爸爸紧握的双手;爱是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第二层次:根据自己能力有选择地创作一首小诗。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不同人的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同学们,在你的眼中,爱又如什么呢?请你试着用一首小诗写出自己对爱的理解(可模仿前一首小诗)。
学生充满了强烈的创造欲望,学完课文,还沉浸在“爱如茉莉”的美好氛围中,余热未散。这时,教师鼓励他们吟诗写诗,他们定会热情高涨,诗兴大发。他们会再次揣摩课文,聚焦文中“爱的细节”,抓住关键词语,根据提示做好第一首诗的补充创作;他们会观察周围,关注身边“爱的细节”,根据需要做好第二首诗的自主创作,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极大的创造性。毋庸置疑,在这样的拓展训练中,学生笔下流淌的是一首首小诗,心中涌动的是一颗颗爱心,非凡的创造力在想象中张扬。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关键词】文本;诗意;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有美的语言,有美的声韵,还营造出美的意境。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正常学习教材中安排的诗词外,教师如何巧妙地汲取诗歌在语言、声韵、意境中的美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诗从哪里来
(一)复制——将别人原创的诗歌直接引用
【举例】《彭德怀和它的大黑骡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彭德怀忍痛割爱,杀大黑骡子给战士们解燃眉之急的无奈之举,教师在出示了一些草地画面后引用诗句——草地上一望无际,荒无人烟,满目凄凉,沼泽遍地,正如诗中所说:“三十里草地二十里水,荒无人烟鸟不飞,如有行人误入内,十有九个去难回”。
(二)切换——将课文出现的形式适当变换
【举例】《望月》。课文的第2小节“江上月夜图”之美景,营造出幽静、美好、朦胧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之后,教师把课文文字出现的形式切换成诗歌的形式,让学生配乐朗读——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三)编辑——将课文的主要内容整合提炼
【举例】《广玉兰》。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花的喜爱之情。在学完全文后,教师充满感情地诵读了一首根据课文内容自创的《致广玉兰》——幽香荡漾,洁净高雅,宛如夏日里待嫁的新娘。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筑起丛林中圣洁的殿堂。含羞待放是你的端庄,终年不败是你的豪放……
二、诗到哪里去
(一)板书中提纲挈领
【举例】《鼎湖山听泉》。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鼎湖山听泉》一课的板书设计令人叫绝——鼎湖山听泉:小雨薄雾鼎湖山,一路浓阴一路泉。夜听清溪奏妙曲,孕育生机润心田……这是一首师生同创的小诗,是教师的精心预设,也是学生的智慧生成。这首诗既是课文的缩影,“小雨”“薄雾”“浓阴”“清溪”“妙曲”等词语概括写出了鼎湖山的景美;这首诗又是教学的抓手,支老师紧扣板書,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读文、悟情;这首诗还是探究的兴趣点、训练的着力点,学生口中蹦出的“润”字更是妙不可言。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对《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也许会有些淡忘,但对《鼎湖山听泉》这首诗定会铭记于心,对鼎湖山的热爱之情定会铭记在心,这正是诗的短小精悍魅力之所在。
(二)品读中推波助澜
【举例】《海伦·凯勒》。课文第4自然段描写了海伦·凯勒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学习,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理解了海伦·凯勒的精神后,将课文变化一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朗读,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使学生领悟到课文中只能意会无法言喻的深刻内涵,是体会情感的重要途径。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海伦·凯勒能如此渴求知识,能如此忘我学习,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将课文变化成诗的形式推波助澜,借用诗的停顿、韵律,给予学生视觉的冲击、技巧的渗透。此时,学生再读同样的文字,因呈现形式的不同,便情不自禁地融入更多的情感,读得用心,读得动情。
(三)总结中画龙点睛
【举例】《云雀的心愿》。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除了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理清脉络外,教师还安排学习课文的1—4自然段(即“云雀和妈妈飞到沙漠上空”这一部分)。在引导学生品读关键字词,观看“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致鸟儿流离失所”的动画片段,反复诵读云雀妈妈的一段话后,教师充满深情地说:此时,我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情感,想通过一首小诗来表达我的心情(配乐朗诵,同步出示配图文字)——沙漠的上空,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慢慢变成了贫瘠的沙漠。狂风刮过,黄沙满天飞舞……
课堂上,学生通过品读字词深刻理解了“乱砍滥伐”的后果,通过欣赏视频逐步蓄积了“保护森林”的情感;因此,当老师在低重、浑厚、深沉的大提琴音乐声中,充满激情地朗诵这首诗时,学生的心弦被拨动,随着老师的配乐朗读,也自发地、深情地诵读着。这一教学环节中,一首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的原创小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教师有效抓住文本与诗歌之间的切入点,挖掘文本价值,提炼小诗,以创造性的审美态度赋予文本诗性品格;充分利用文字与音乐之间的结合点,形成视听冲击,渲染情境,以艺术化的呈现形式赋予诗歌生命。学生处于情境与情感的生成点上,心灵体验被唤醒,心灵感悟被释放,读来情真意切。
(四)拓展中遣词造句
【举例】《爱如茉莉》。这是一篇以情感人的叙事文,讲述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的小事,告诉读者,父母之间的爱如茉莉一般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学完课文,教师进行了拓展延伸,分两个层次有选择地进行“创作诗歌”的练习——
第一层次: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一首小诗补充完整。“爱如茉莉,虽平淡无奇,却 。爱是爸爸的叮嘱,爱是 ;爱是爸爸紧握的双手;爱是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第二层次:根据自己能力有选择地创作一首小诗。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不同人的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同学们,在你的眼中,爱又如什么呢?请你试着用一首小诗写出自己对爱的理解(可模仿前一首小诗)。
学生充满了强烈的创造欲望,学完课文,还沉浸在“爱如茉莉”的美好氛围中,余热未散。这时,教师鼓励他们吟诗写诗,他们定会热情高涨,诗兴大发。他们会再次揣摩课文,聚焦文中“爱的细节”,抓住关键词语,根据提示做好第一首诗的补充创作;他们会观察周围,关注身边“爱的细节”,根据需要做好第二首诗的自主创作,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极大的创造性。毋庸置疑,在这样的拓展训练中,学生笔下流淌的是一首首小诗,心中涌动的是一颗颗爱心,非凡的创造力在想象中张扬。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