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兴趣是科学入门的向导,是学好各门课程的起点和催化剂。有了兴趣,人才能产生不可遏止的求知欲望。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可以说教师是导演,课堂是舞台,要使课堂教学这一大舞台充满吸引力,语文教师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并以感染和熏陶学生为突破口,讲究语言艺术,注重动作的运用,激发求知欲望,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此,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一、讲课“以情感人”
语文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十分卖力地讲,讲解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的结构、总结中心思想……讲得口干舌燥,忙得不亦乐乎,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本身并没有进入角色,把一些本来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肢解了,讲得毫无美感,学生又怎能有兴趣呢?
语文课上,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解是吸引学生的法宝。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文章时,首先自己要进入角色,自己先要被文章所感动,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否则,讲解者对文章都毫无感觉,听众又怎能领悟呢?我在给学生讲《匆匆》时,把自己当成那个感受时间飞逝的人。当时讲台上的我不仅仅是一名传授知识的老师,而更是一名为时间一去不复返而哀叹的人。当我饱含深情地为学生讲解时,学生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听得十分认真。由此,我感受到出色的讲解比严厉的责备效果要好许多。
二、 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语文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那么传授语文知识的课堂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永贮。例如上课时采用各种新颖独特的方式揭示课题,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在引入《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我首先用电脑课件展示一串串水灵灵的杨梅,接着让大家模拟尝的动作,想想杨梅的味道。顿时大家兴趣盎然地抢着说自己的感受。而在讲授《回声》一课时,则从理解词语入手。开门见山地问:“小朋友,你们听过哪些声音?”学生踊跃回答:风声、雷声、雨声,那你们能根据它们名字的来历,从字面理解什么是回声吗?为什么会听到回声呢?强烈的表现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除此之外,引入课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质疑引题、情境引题、以图引题、比较引题、故事引题等。只要灵活运用,都可以调动学生装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兴趣带学生进入课文的天地。同时我在教学实践中还进行了一些尝试。让语文课变得丰富多彩。如在讲议论文时,我让学生举办辩论会。结合辩论让学生领悟关于议论文的一些知识,体会如何证明自己的论点,如何反驳对方论点。学生热情很高,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六年级时,学生们刚接触文言文,感觉有一定的难度。我让学生排课本剧,表演课文中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郑人买履》等,学生们很感兴趣,对文言文的畏惧感消失了,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自主学习,还课堂以灵性
如果学习仅是学生通过教科书这个载体、教师的讲解这个媒介来进行的话,那么学习起来被动枯燥,又哪来兴趣可言?采取一种新方式,让学生参与备课,参与教学,熟悉每一个故事的背景,走进那个特定的时代,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把握每一个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篇都蕴含着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每一段文字都折射出作者爱恨情愁的思想感情。如果课下安排学生借助网络、书籍,走出特定的时代,走进作者的生活,把握每一个沧海横流得岁月的脉搏,还原课文到原始的生活中,让人物动起来,无疑,每一篇课文都会充满灵性。反之,如果教师只是自己课下去做这些工作,就会剥夺学生课外自学的权力,同时也夺去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四、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我曾十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自认为效果不错。但有一次,我在批改日记本时,看到一名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这样写道:“我喜欢语文,喜欢它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我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东西太少了,我对语文课太失望了。”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的确,我在重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而忽略了另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对优等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发现问题,我及时采取了措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们都有收获。课上精心设计问题,难易搭配;课下布置弹性作业(难度不同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比如为优等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向他们推荐经典作品,并要求他们写下阅读笔记。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应不同,让他们都有收获,这是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有兴趣的一个关键。
总之,我们只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有意识的把课内的每一篇文章当作一个例子和媒介,由它去引出课外那浩淼无边的文学海洋,让学生通过主观的努力去感受文学之美,去尽情的遨游。学生兴趣的培养也就来自课外这个“源头”吧?学生可以汲取无穷的营养,来满足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和欲望。让学生不再把语文列为最不感兴趣的科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一、讲课“以情感人”
语文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十分卖力地讲,讲解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的结构、总结中心思想……讲得口干舌燥,忙得不亦乐乎,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本身并没有进入角色,把一些本来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肢解了,讲得毫无美感,学生又怎能有兴趣呢?
语文课上,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解是吸引学生的法宝。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文章时,首先自己要进入角色,自己先要被文章所感动,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否则,讲解者对文章都毫无感觉,听众又怎能领悟呢?我在给学生讲《匆匆》时,把自己当成那个感受时间飞逝的人。当时讲台上的我不仅仅是一名传授知识的老师,而更是一名为时间一去不复返而哀叹的人。当我饱含深情地为学生讲解时,学生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听得十分认真。由此,我感受到出色的讲解比严厉的责备效果要好许多。
二、 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语文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那么传授语文知识的课堂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永贮。例如上课时采用各种新颖独特的方式揭示课题,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在引入《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我首先用电脑课件展示一串串水灵灵的杨梅,接着让大家模拟尝的动作,想想杨梅的味道。顿时大家兴趣盎然地抢着说自己的感受。而在讲授《回声》一课时,则从理解词语入手。开门见山地问:“小朋友,你们听过哪些声音?”学生踊跃回答:风声、雷声、雨声,那你们能根据它们名字的来历,从字面理解什么是回声吗?为什么会听到回声呢?强烈的表现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除此之外,引入课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质疑引题、情境引题、以图引题、比较引题、故事引题等。只要灵活运用,都可以调动学生装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兴趣带学生进入课文的天地。同时我在教学实践中还进行了一些尝试。让语文课变得丰富多彩。如在讲议论文时,我让学生举办辩论会。结合辩论让学生领悟关于议论文的一些知识,体会如何证明自己的论点,如何反驳对方论点。学生热情很高,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六年级时,学生们刚接触文言文,感觉有一定的难度。我让学生排课本剧,表演课文中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郑人买履》等,学生们很感兴趣,对文言文的畏惧感消失了,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自主学习,还课堂以灵性
如果学习仅是学生通过教科书这个载体、教师的讲解这个媒介来进行的话,那么学习起来被动枯燥,又哪来兴趣可言?采取一种新方式,让学生参与备课,参与教学,熟悉每一个故事的背景,走进那个特定的时代,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把握每一个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篇都蕴含着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每一段文字都折射出作者爱恨情愁的思想感情。如果课下安排学生借助网络、书籍,走出特定的时代,走进作者的生活,把握每一个沧海横流得岁月的脉搏,还原课文到原始的生活中,让人物动起来,无疑,每一篇课文都会充满灵性。反之,如果教师只是自己课下去做这些工作,就会剥夺学生课外自学的权力,同时也夺去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四、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我曾十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自认为效果不错。但有一次,我在批改日记本时,看到一名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这样写道:“我喜欢语文,喜欢它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我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东西太少了,我对语文课太失望了。”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的确,我在重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而忽略了另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对优等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发现问题,我及时采取了措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们都有收获。课上精心设计问题,难易搭配;课下布置弹性作业(难度不同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比如为优等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向他们推荐经典作品,并要求他们写下阅读笔记。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应不同,让他们都有收获,这是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有兴趣的一个关键。
总之,我们只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有意识的把课内的每一篇文章当作一个例子和媒介,由它去引出课外那浩淼无边的文学海洋,让学生通过主观的努力去感受文学之美,去尽情的遨游。学生兴趣的培养也就来自课外这个“源头”吧?学生可以汲取无穷的营养,来满足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和欲望。让学生不再把语文列为最不感兴趣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