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对话”,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存在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理解的,建设性的互动交流关系。”在对话中,“人们不是探讨一个确定的主题”,而是“想搞清楚某些共同面对的问题”。提出阅读与鉴赏中的对话与交流恰好是建构主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对话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对文本的不断理解和有节制地批判而展开的教学。
一、制订目标
1、科学文本——弄明白借助科学语言所要陈述的阐明的事实,道理和主张,接受文本所传递的相关信息,推断相关的知识内容。如《时间与空间的旅行》,不仅要了解时空旅行的一些常识,还要探讨有关的新课题 (如①我们现在所用的化学推进火箭不能提供完成远程飞行所需的推力。需要研究出新的化学燃料推进系统。②核裂变推进系统没有进入研究阶段,现有技术无法实现,需要进一步探索)。
2、文学文本——借助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挖掘文本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求真求美。如《项链》:人物性格是如何决定情节的发展的古诗文--通过诵读,提高文化品位。如《赤壁赋》:研究文本的构思美和语言美,寻找作者情感的真谛。
二、选择话题
话题好坏关系到对话能否成功,所以要重视确定一个恰当的话题。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选择话题:
1、挖掘内容宏富之处。如《荷塘月色》是传统名篇.对文章的理解有所不同,较有代表性的如①是政治文,反映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②表达“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智者的孤独。③是地地道道的文人雅士“娱乐性情的美术文”。于是可选择话题“《荷塘月色》朱自清为什么选择了宁静”--激发式的提问,多元化的答案,思考的结果使学生在相互的比较中有了“困而后知”的喜悦。又如“烛之武——退秦师”,让学生在横线处填空,并说说理由--借助话题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去获取独特的生活感受。
2、利用文章空白之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渑池会中,谁赢了”。《项链》:“玛蒂尔德听到项链是假的后,会有什么反应……”类似问题能触动学生思维的穴位,使想象力在瞬间迸发火花。
3、提示文中矛盾之处。如《雷雨》:周朴园对鲁侍萍是不是有感情——周朴园既然是虚伪的,为什么还要在鲁侍萍不知情的情况下保持家居的原状 他是做给谁看呢 而当鲁侍萍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主动开了一张支票给她.他是否真诚地认为,这张支票,足以补偿她30年的情感伤害。
话题的选择首先要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与讨论的广阔空间.其次,要有现实性,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利用获得的资源.第三,要有动态性,即话题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的。
三、探究交流
这是课堂实施阶段,主要以全班为单位,通过对话题的思考,交流与探讨,完成意义建构和价值认同.这一阶段一般依据教本中文本的不同类别,目标,内容等,使用相应的策略。
1、多元解读——宜于文学经典。章熊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现在感觉突破口可能在阅读方面。阅读教学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承认它的‘多解性’”多解性“强调阅读的主观色彩,突出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多解性,以《雷雨》为例,可采用以下步骤:⑴自读寻疑——在对文本的不断阅读中发现相关的疑点.这时,焦点集中在“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上。⑵激励解疑——策动,引导,促成学生的阅读活动。面对学生的问题,一般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从剧本的内容去分析:如果有真爱,那么当知道鲁的真实身份时,为什么是“严厉”的表情和无情的话语如果没有真爱,为何又要保持以前家居的现状。⑶探究发现--求同存异,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可以以“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为辩题分正反方展开辩论,进而了解:周的真爱,是对当年漂亮的梅姑娘的真情流露;而一旦侍萍对他的名誉,地位构成威胁时,所谓爱便不攻自破了。这样的阅读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学生就不会简单地给人物贴标签,而是设身处地去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2、追索原意——适用于背景,思想较复杂的文本。要想对一部作品有深刻的理解,抛离了作者的解读,就会成为一种武断的臆想。如对《项链》的解读,无视主人公的诸多虚荣品性,一味给予理解,同情甚至为她开脱过错,把所有责任归之于社会,就会走向极端。因此,解读文本,不能一味求新求异,不能因为提倡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而无原则地肯定学生漫无边际的理解,切忌用当代意识来评价文本。要恰当合理地对待“多解性”,毕竟文本的原意是多元,自主阅读的基础。
3、结合语用——主要用于故事较强的文本。语言表达及运用既是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必备能力,也是高考中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因而,在阅读中创设特定的语用情境,增强语言的实用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先提供范例,然后练习。
4、把握思路——适用于情感类的文本。关键是做好整体阅读,明确文章思路.这种方法的特点,先把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变化过程作阶段的划分,然后按其间的联系来全面把握其特点。因为文章的思绪不是一个静止的,僵化的,固定的平面,因而阅读是各个过程联结点的确定和彼此之间的联系贯通。这迫使学生追随作者的思维活动,化被动为主动,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一、制订目标
1、科学文本——弄明白借助科学语言所要陈述的阐明的事实,道理和主张,接受文本所传递的相关信息,推断相关的知识内容。如《时间与空间的旅行》,不仅要了解时空旅行的一些常识,还要探讨有关的新课题 (如①我们现在所用的化学推进火箭不能提供完成远程飞行所需的推力。需要研究出新的化学燃料推进系统。②核裂变推进系统没有进入研究阶段,现有技术无法实现,需要进一步探索)。
2、文学文本——借助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挖掘文本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求真求美。如《项链》:人物性格是如何决定情节的发展的古诗文--通过诵读,提高文化品位。如《赤壁赋》:研究文本的构思美和语言美,寻找作者情感的真谛。
二、选择话题
话题好坏关系到对话能否成功,所以要重视确定一个恰当的话题。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选择话题:
1、挖掘内容宏富之处。如《荷塘月色》是传统名篇.对文章的理解有所不同,较有代表性的如①是政治文,反映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②表达“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智者的孤独。③是地地道道的文人雅士“娱乐性情的美术文”。于是可选择话题“《荷塘月色》朱自清为什么选择了宁静”--激发式的提问,多元化的答案,思考的结果使学生在相互的比较中有了“困而后知”的喜悦。又如“烛之武——退秦师”,让学生在横线处填空,并说说理由--借助话题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去获取独特的生活感受。
2、利用文章空白之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渑池会中,谁赢了”。《项链》:“玛蒂尔德听到项链是假的后,会有什么反应……”类似问题能触动学生思维的穴位,使想象力在瞬间迸发火花。
3、提示文中矛盾之处。如《雷雨》:周朴园对鲁侍萍是不是有感情——周朴园既然是虚伪的,为什么还要在鲁侍萍不知情的情况下保持家居的原状 他是做给谁看呢 而当鲁侍萍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主动开了一张支票给她.他是否真诚地认为,这张支票,足以补偿她30年的情感伤害。
话题的选择首先要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与讨论的广阔空间.其次,要有现实性,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利用获得的资源.第三,要有动态性,即话题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的。
三、探究交流
这是课堂实施阶段,主要以全班为单位,通过对话题的思考,交流与探讨,完成意义建构和价值认同.这一阶段一般依据教本中文本的不同类别,目标,内容等,使用相应的策略。
1、多元解读——宜于文学经典。章熊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现在感觉突破口可能在阅读方面。阅读教学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承认它的‘多解性’”多解性“强调阅读的主观色彩,突出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多解性,以《雷雨》为例,可采用以下步骤:⑴自读寻疑——在对文本的不断阅读中发现相关的疑点.这时,焦点集中在“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上。⑵激励解疑——策动,引导,促成学生的阅读活动。面对学生的问题,一般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从剧本的内容去分析:如果有真爱,那么当知道鲁的真实身份时,为什么是“严厉”的表情和无情的话语如果没有真爱,为何又要保持以前家居的现状。⑶探究发现--求同存异,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可以以“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为辩题分正反方展开辩论,进而了解:周的真爱,是对当年漂亮的梅姑娘的真情流露;而一旦侍萍对他的名誉,地位构成威胁时,所谓爱便不攻自破了。这样的阅读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学生就不会简单地给人物贴标签,而是设身处地去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2、追索原意——适用于背景,思想较复杂的文本。要想对一部作品有深刻的理解,抛离了作者的解读,就会成为一种武断的臆想。如对《项链》的解读,无视主人公的诸多虚荣品性,一味给予理解,同情甚至为她开脱过错,把所有责任归之于社会,就会走向极端。因此,解读文本,不能一味求新求异,不能因为提倡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而无原则地肯定学生漫无边际的理解,切忌用当代意识来评价文本。要恰当合理地对待“多解性”,毕竟文本的原意是多元,自主阅读的基础。
3、结合语用——主要用于故事较强的文本。语言表达及运用既是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必备能力,也是高考中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因而,在阅读中创设特定的语用情境,增强语言的实用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先提供范例,然后练习。
4、把握思路——适用于情感类的文本。关键是做好整体阅读,明确文章思路.这种方法的特点,先把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变化过程作阶段的划分,然后按其间的联系来全面把握其特点。因为文章的思绪不是一个静止的,僵化的,固定的平面,因而阅读是各个过程联结点的确定和彼此之间的联系贯通。这迫使学生追随作者的思维活动,化被动为主动,并作出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