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94-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而一直以来,很多学生的作文却常被内容单薄、情感枯竭、篇章结构不得法所累,以致出现了或“悬笔半天,落笔几言”,或“下笔千言,废话连篇”,或“素材堆放,骨架散乱”等现象。对此,我就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等方面进行了一番思考和探索。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关注生活,蓄积情感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过:“习作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表达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说简单点,学生作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投身于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感情。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家庭里的点点滴滴,校园里的琅琅书声,国家发生的大小事情,世界的风云变幻……到处都迸溅着生活的浪花,到处都充斥着时间的变化,每一件经历过的事情,每一个感受得到的变化都足以掀起情感的波澜。只要能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学生在作文时就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生发出启迪人智的哲理。
作为学生,他们的生活面不能算是宽广,为此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生活”,如:远足登高,游览观光,调查访问,赈灾济贫,文艺表演……让学生进行多种情感体验,从而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二、注重因题激情,诱发灵感
写作需要灵感,需要冲动,一个好的作文题,应该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使学生一见便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思想撞击出耀眼的火花,于是兴趣顿生,跃跃欲试,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平时生活的积累会奔涌笔下,平时积累的情感会溃堤般宣泄,一篇美文自然水到渠成了。例如在学生考试中以“考试”为题作文,虽为命题作文,但命题本身切合学生的情绪热点。学生最熟悉个中滋味,所以思想活跃,题材多样,表达方式灵活,语言运用高明,往往能写出不少情深意切的好作文来。
因题激情,关键在于命好一个“题”,不管是“命题”还是“话题”,首先要注重其新颖性。例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初一可命为《亲情故事》《我长大了》;初二可命为《见到童年的小伙伴》《快乐》;初三则命为《妈妈年轻的时候》《幸福》《请别……》等。这样的文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容易激起感情波澜,学生喜欢写。再如题目《二十年后再相会》就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充满美好希望的作文来。其次,命题克服公式化,注意多样化,努力做到:第一,新、奇、活、趣;第二,难易适度;第三,贴近学生生活;第四,具有导向性,如《假如我有了钱》、《长大想当……》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有时代感,富有生活的气息。总之,文题拟得好,能诱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引发写作的感情。
诚然,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处于这种写作境界,教师此时就要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要求,寻到以往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或感受,进行联想,帮助他们培养写作情感。学生经历了感情的酝酿,会渐入佳境,当他的文思如潮时,再动笔写作,同样也能写出有情有感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三、注重据文导法,创新结构
学生有了丰富的素材,文章的内容就充实,但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下功夫。问题的解决单靠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将作文方法的教学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平时的讲读之中。对于中学生来说,教材便是绝好的样本。学生作文意境创设最难,而意境又是文章的魂,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讲读中去训练就会迎刃而解。像《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中,作者创设了天上宁静、幸福、美好的意境。讲解这首诗时,引导学生体验这一美好的意境,体会“明”、“美丽”、“珍奇”、“闲”等词语对表达意境的作用,并将这一写作方法让学生当堂实践,以《乐》为题,让学生用准确的词语去创设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把每篇课文当成学生习作的例文去学习,从语言的运用到文章的布局谋篇,都要联系学生的写作实际去讲解,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同时,还要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名篇名著来培养学生对人类代代相传的美好心声和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达到滋润心田,提高修养,启迪智慧和激发情感的目的。
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虽然形式服从于内容,但形式新颖也是一篇文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著名诗人舒婷写的《我儿子一家》,因为采用了独特的写作角度,才使得此文章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要使学生作文时结构创新,在平时的阅读和作文教学时,就得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结构,以便作文时用起来得心应手。教学中主要的文章结构有:递进式结构,如《怀疑与学问》一文便是其中的典例,文中借用一个递进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便使文章论证层次严谨分明;并列式结构,如魏巍的《我的老师》采用多种事件横向并列突出主题;对比结构,如鲁迅的《故乡》则通过闰土、杨二嫂各自不同时期的变化揭示主题;反衬式结构,如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借成渝视觉去表现劳动者无畏的劳动精神。
四、巧借评改交流,借鉴互补
在传统的作文评改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作文都实行全批全改,这种“改”法费时费力,往往是劳而无功。我们不妨变换评改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分析。我们在评改中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其一,选择典型作文评讲指导。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评讲时,分别让几位同学朗读,每读完一篇,就让学生讲讲作文内容及写作技巧方面的优缺点,一起分析,鉴赏,讨论怎样修改。老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作指导,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和评讲过的习作比照,从而找出自己习作的缺点。这样,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参与者,使学生既了解到批改作文的艰辛,又学到了批改文章的方法。其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批改或互相批改。“文无定则,大体相同”,因此,我在评讲时,注重讲此类文章的写法,指出此类文章可能出现的弊病,并给予正确指导,最后让学生衡量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修改。这样既能使学生的知识相互沟通,取长避短,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让学生从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进而使学生在愉悦中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更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创新,仍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而一直以来,很多学生的作文却常被内容单薄、情感枯竭、篇章结构不得法所累,以致出现了或“悬笔半天,落笔几言”,或“下笔千言,废话连篇”,或“素材堆放,骨架散乱”等现象。对此,我就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等方面进行了一番思考和探索。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关注生活,蓄积情感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过:“习作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表达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说简单点,学生作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投身于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感情。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家庭里的点点滴滴,校园里的琅琅书声,国家发生的大小事情,世界的风云变幻……到处都迸溅着生活的浪花,到处都充斥着时间的变化,每一件经历过的事情,每一个感受得到的变化都足以掀起情感的波澜。只要能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学生在作文时就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生发出启迪人智的哲理。
作为学生,他们的生活面不能算是宽广,为此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生活”,如:远足登高,游览观光,调查访问,赈灾济贫,文艺表演……让学生进行多种情感体验,从而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二、注重因题激情,诱发灵感
写作需要灵感,需要冲动,一个好的作文题,应该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使学生一见便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思想撞击出耀眼的火花,于是兴趣顿生,跃跃欲试,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平时生活的积累会奔涌笔下,平时积累的情感会溃堤般宣泄,一篇美文自然水到渠成了。例如在学生考试中以“考试”为题作文,虽为命题作文,但命题本身切合学生的情绪热点。学生最熟悉个中滋味,所以思想活跃,题材多样,表达方式灵活,语言运用高明,往往能写出不少情深意切的好作文来。
因题激情,关键在于命好一个“题”,不管是“命题”还是“话题”,首先要注重其新颖性。例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初一可命为《亲情故事》《我长大了》;初二可命为《见到童年的小伙伴》《快乐》;初三则命为《妈妈年轻的时候》《幸福》《请别……》等。这样的文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容易激起感情波澜,学生喜欢写。再如题目《二十年后再相会》就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充满美好希望的作文来。其次,命题克服公式化,注意多样化,努力做到:第一,新、奇、活、趣;第二,难易适度;第三,贴近学生生活;第四,具有导向性,如《假如我有了钱》、《长大想当……》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有时代感,富有生活的气息。总之,文题拟得好,能诱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引发写作的感情。
诚然,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处于这种写作境界,教师此时就要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要求,寻到以往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或感受,进行联想,帮助他们培养写作情感。学生经历了感情的酝酿,会渐入佳境,当他的文思如潮时,再动笔写作,同样也能写出有情有感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三、注重据文导法,创新结构
学生有了丰富的素材,文章的内容就充实,但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下功夫。问题的解决单靠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将作文方法的教学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平时的讲读之中。对于中学生来说,教材便是绝好的样本。学生作文意境创设最难,而意境又是文章的魂,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讲读中去训练就会迎刃而解。像《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中,作者创设了天上宁静、幸福、美好的意境。讲解这首诗时,引导学生体验这一美好的意境,体会“明”、“美丽”、“珍奇”、“闲”等词语对表达意境的作用,并将这一写作方法让学生当堂实践,以《乐》为题,让学生用准确的词语去创设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把每篇课文当成学生习作的例文去学习,从语言的运用到文章的布局谋篇,都要联系学生的写作实际去讲解,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同时,还要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名篇名著来培养学生对人类代代相传的美好心声和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达到滋润心田,提高修养,启迪智慧和激发情感的目的。
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虽然形式服从于内容,但形式新颖也是一篇文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著名诗人舒婷写的《我儿子一家》,因为采用了独特的写作角度,才使得此文章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要使学生作文时结构创新,在平时的阅读和作文教学时,就得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结构,以便作文时用起来得心应手。教学中主要的文章结构有:递进式结构,如《怀疑与学问》一文便是其中的典例,文中借用一个递进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便使文章论证层次严谨分明;并列式结构,如魏巍的《我的老师》采用多种事件横向并列突出主题;对比结构,如鲁迅的《故乡》则通过闰土、杨二嫂各自不同时期的变化揭示主题;反衬式结构,如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借成渝视觉去表现劳动者无畏的劳动精神。
四、巧借评改交流,借鉴互补
在传统的作文评改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作文都实行全批全改,这种“改”法费时费力,往往是劳而无功。我们不妨变换评改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分析。我们在评改中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其一,选择典型作文评讲指导。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评讲时,分别让几位同学朗读,每读完一篇,就让学生讲讲作文内容及写作技巧方面的优缺点,一起分析,鉴赏,讨论怎样修改。老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作指导,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和评讲过的习作比照,从而找出自己习作的缺点。这样,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参与者,使学生既了解到批改作文的艰辛,又学到了批改文章的方法。其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批改或互相批改。“文无定则,大体相同”,因此,我在评讲时,注重讲此类文章的写法,指出此类文章可能出现的弊病,并给予正确指导,最后让学生衡量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修改。这样既能使学生的知识相互沟通,取长避短,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让学生从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进而使学生在愉悦中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更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创新,仍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